高中 语文 人教版 (新课标) 必修五 考点对接:如何解答探究类题目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 语文 人教版 (新课标) 必修五 考点对接:如何解答探究类题目 课件,共23页。
如何解答探究类题目12考点对接 —考题印证 —解答探究类题目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技法汇总 —分析科普文答题方法一道高考真题验证探究问题的考点 如何解答探究类题目 考点对接 霍金对宇宙的未来做了大胆的预测,他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自然规律,你眼中的宇宙的未来是怎样的,这都是我们需要探究的。 科普文作为实用类文本中的一部分,探究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探究”,就是围绕一定的问题情景,提出假设,分析探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学习方式。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价值在于探究过程获得的体验,而不在于结果本身。所以,评阅探究试题关键看考生是否进入了问题情境,是否有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所答文字是否显示出探究的意趣。考生答题时,也要从这三个方面显示探究的特性。考题印证(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可以认为,《内经》是一部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内经》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①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②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内经》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肌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做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 2010年1月2日《文汇报》,有删改) [题目]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丰富意蕴的挖掘和探究能力。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白“天人合一医学模式”和“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然后分析概括出它们的相通之处。再从发掘经典文献的价值、继承发展传统等角度加以解答即可。谈启示时要结合文本内容。 答案:(示例一)《内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从这样的经典文献中得到启迪。我们要认真整理、学习传统经典,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内经》这样的经典文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大力宣传,让后代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要积极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技法汇总 科普文具有短小性、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等特点,在阅读中除了要顾及到其作为一般说明文的特点之外,还要将其按照实用类文本来阅读。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科普文的考查都涉及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当然,解题时应当按照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来进行。探究答题的文字表述一般分为四部分: (1)铺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答题时,考生可以把问题的形成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并用简明的语言明确自己探究的问题,不宜开头就提出观点。开头提出观点再辅之以论证,就成了证明而不是探究。 (2)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角度。面对已经明确的问题,按照一般的逻辑,选择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思路。答题时,这些角度和思路要用明示语言一一标明。比如例题中的两个答案示例开始就交代了回答问题的中心。 (3)引述事实,尝试从多种角度、用各种思路去解决问题。在明确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后,引述文本和生活中的事实,逐一尝试解决问题,无法通达的角度和思路也要真实呈现出来,这样更具探究色彩,但是基本立意不能脱离文本。例题在这一方面不明显。 (4)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在多种角度和思路中,可能有一种会通达问题的解决,据此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对这一角度和思路,可以稍加详尽地表述。如果各种角度和思路都无法解决问题,可以给出一个阶段性的结论。只要有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这种答案也不应该扣分。 总起来看,解答探究性题目时要注意:注重文本与分析紧密结合。探究题的思考角度见解多元,答案也丰富多彩,但要注意绝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还要注意理解文本的深层意蕴。从文本出发,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发掘,探究文本的深层内涵。一句话,就是抓住文本思想,让思想这匹骏马在碧绿的草原上自由驰骋,或者说探究类题目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发展与提高,是“牵着思想的风筝漫步”。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