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天津市静海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静海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小题,未知,名篇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雪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不能不说这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______的生活。在历史上曹雪芹并不出名,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______的人物来说,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无疑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的。
曹雪芹为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写了不少诗和判词,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有时真有点______。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被读者近年来推举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红楼梦》面世以后,曾有过几次集中的被“围观”热潮,与之相伴的学术、艺术争论也不断出现。20世纪80年代,87版电视剧《红楼梦》借助刚刚火热的电视,红遍了整个中国。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_______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不流行、难读,只能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无所有 闻名于世 不堪卒读 莫名其妙
B.家徒四壁 闻名于世 不忍卒读 莫名其妙
C.家徒四壁 闻名遐迩 不堪卒读 神乎其神
D.一无所有 闻名遐迩 不忍卒读 神乎其神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B.根据一项调查,《红楼梦》坐上了被读者近年来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C.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D.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登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3.下列各组词语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砥砺 礼上往来 骐骥 锲而不舍(qì)
B.下载(zài) 残羹冷炙 倔强(juè) 木直中绳(zhōng)
C.孱弱(chán) 跬步 桂棹(zhà) 一筹莫展
D.蹩脚(biè) 脑髓(suǐ) 驽(nǔ)马 潭柘(zhè)寺
二、文言小题(本大题共2小题)
4.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顿处。“句”指句中的停顿,“读”指句末语气的停顿。
B.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子,也可指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师说》中“彼童子之师”中的“童子”指后者。
C.“跬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D.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不拘于时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师不必贤于弟子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未知(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司马刘秀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
蓟中之乱,耿弇与刘秀相失,北走昌平,就其父耿况,因说况击邯郸。时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急发其兵,北州疑惑,多欲从之。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诣大司马秀。
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亦劝彭宠从秀,宠以为然。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汉出止外亭,遇一儒生,召而食之,问以所闻。生言:“大司马刘公,所过为郡县所称,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汉大喜,即诈为秀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会寇恂至,宠乃发步骑三千人,以吴汉行长史,与盖延、王梁将之,南攻蓟,杀王郎大将赵闳。
寇恂还,遂与上谷长史景丹及耿弇将兵俱南,与渔阳军合,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凡斩首三万级,定涿郡、中山等凡二十二县。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曰:“此何兵?”曰:“大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城下初传言二郡兵为邯郸来,众皆恐。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秀乃悉召景丹等入,笑曰:“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聊应言‘我亦发之’,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乃以景丹、寇恂、耿弇、盖延、吴汉、王梁皆为偏将军,使还领其兵,加耿况、彭宠大将军;封况、宠、丹、延皆为列侯。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示邓禹曰 指示:指给……看
B.可以详择去就 详:详细
C.宠不能夺 夺:决定
D.凡斩首三万级 凡:总共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犹赤子之慕慈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遇一儒生,召而食之 吾尝跂而望矣
C.城下初传言二郡兵为邯郸来 冰,水为之
D.秀乃悉召景丹等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B.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C.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D.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本意为“车厢”,后泛指“车”,如《劝学》中“假舆马者”的“舆”,文中“秀披舆地图”中的“舆”即为此意。
B.檄,中国古代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移檄渔阳”中的“檄”即为此意。
C.文中“宠以为然”中的“然”讲为“对,正确”,与“不以为然”的“然”意义相同。
D.士大夫,旧时以士大夫泛指将士,后来多用于对官吏和士人组成的统治阶级的统称。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邓禹在回答刘秀的问题时,用小孩子思慕慈母作比喻,强调了刘秀具有仁君之德。
B.在彭宠想要归附王郎时,吴汉巧施计策,借助一名儒生的见闻说服彭宠归附刘秀。
C.上谷和渔阳两地的将领合兵攻打王郎的部队,打败敌军,占领二十多个县的土地。
D.文章详细叙述寇恂、吴汉等人说服上谷、渔阳发兵,侧面体现了刘秀的美好品德。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诣大司马秀。
(2)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2.默写。
(1)韩愈在《师说》中,用“师者,”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2)《荀子·劝学》中,用“木”“金”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句子是“,”。
(3)《荀子·劝学》中,用“,”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步积累。
五、未知(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戍卒伤春
于渍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萧条柳一株,南枝①叶微发。
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
晚风吹碛②沙,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③上人,未必皆忠烈。
〖注〗①南枝,朝南的树枝。②碛沙,水中沙堆。③凌烟阁,封建王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
13.单选题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叙写士卒们连年戍守边塞,又一年春天即将过去,照应了题目中的“伤春”。
B.三、四句写春风吹不散阴山之雪,强调了阴山的寒冷,意在渲染边塞戍卒的心境。
C.五、六句描写春风不度,柳树萧条,但向阳的南枝刚刚开始发芽,让人精神振奋。
D.九、十句描述边塞夜晚的情景,疾风骤吹,月照碛沙,写出了边塞具有的环境特点。
14.简答题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死亡之约
戴希
贞观七年腊月初八,迎着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大雪,唐太宗李世民忽然驾临朝廷大狱。
大狱里关押着已判死刑、只等批准执行的390名囚犯。
此时,他们有人直勾勾地盯着唐太宗,有人眉头紧锁,有人不停地眨巴着眼睛……都不知道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唐太宗,酒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我是李世民,今天问你们两个问题,你们要如实回答!”唐太宗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囚犯,“第一,对朝廷大狱给你们所定的罪行和罪责,你们可有异议?”
“皇上,我们一点不冤,我们认罪伏法!”囚犯们应声跪下。
“那好!第二,”唐太宗声如洪钟,“说说临死前,你们最后的心愿是什么?”
跪在最前面、家住京畿扶风的囚犯徐福林,赶紧连磕三个响头,抬起头哽咽着说:“皇上,我想回家,看看我的父母妻儿,与他们做最后的话别!”
“这个,”唐太宗仔细打量他一番,把目光转向其他囚犯,“你们呢?都不要顾忌,但说无妨!”
“皇上,我们也一样!”囚犯们迫不及待地叩头、高喊。
“既然这样,我和你们订个‘死亡之约’,可都愿意?”
“我们愿意!皇上。”
“好!”唐太宗点头,“第一,准许你们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看望你们的父母妻儿!”
囚犯们颤抖了,他们的眼里都有泪光闪烁。
唐太宗威严地审视他们,又说,“第二,你们必须保证:来年九月初四晌午之前,一个不少,自行、准时地返回朝廷大狱,伏法受罪,主动送死!”
囚犯们一愣。他们相互看看,点头示意,高喊:“皇上,我们保证!”
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皇上,这些囚犯可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徒!他们丧尽天良、毫无人性。您放他们出狱,万一他们凶相毕露,或者逃之夭夭,怎么办?”
唐太宗轻轻拍拍戴胄的肩膀:“爱卿,诚心才能换忠心!我肯定他们不会辜负我对他们的信任!”
“这……”戴胄不由自主地摇头。“别说了!”唐太宗对他摆了摆手,然后毅然转向囚犯们:“此事已定!你们,都起来吧!”
霎时,囚犯们泪如泉涌,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
牢门一开,囚犯们就像挣脱了牢笼的野兽,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他们担心唐太宗变卦。可他们错了。
秋高气爽,惠风和畅。都城长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潮水般地涌向朝廷大狱所在的朱雀大街。一时间,150米宽的朱雀大街上人头攒动。人们踮起脚尖,好奇地张望,耐心地等待。
这是贞观八年九月初四,一个史无前例的死亡之约!
没人相信囚犯们守信用!他们来是想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想亲眼看见唐太宗怎样应对突然的变故。
然而出人意料:那些个囚犯很快就接踵而至,返回朝廷大狱。他们个个昂首挺胸,
人人精神抖擞。
人们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
晌午到了。清点人数,已返狱389名!还差1名?戴胄急了。“怎么办呢?皇上!”他小心翼翼地问。
唐太宗浓眉一皱:“再清点一次,查查有谁未到?”
又清点人数,依然是389名,未到者正是徐福林!消息传开,不仅看热闹的民众七嘴八舌,已返狱的囚犯们也开始咆哮了:狗日的徐福林,他怎么能出尔反尔?狗日的徐福林,他胆敢欺骗皇上?狗日的徐福林,他是混蛋、孬种……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诚惶诚恐地靠近唐太宗。人们也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这边。
“等等吧!”唐太宗把右手一挥。
半个时辰过去,不见徐福林的踪影。人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囚犯们则怒目圆睁、咬牙切齿。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又小心谨慎,问唐太宗。
“再等等吧!”唐太宗拍了拍戴胄的肩膀。
又半个时辰过去,依然不闻徐福林的声息。人们忧心如焚。囚犯们暴跳如雷。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怯问。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高喊:“来了、来了!”
“来啦!”人们循着吱嘎吱嘎的车轮声望出,还真有一辆牛车由远及近,匆匆赶来。
很快,从牛车的车篷里探出一张男人的脸。这张脸消瘦、蜡黄、病恹恹的。狱吏定睛细看,不错,此人正是徐福林!
人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囚犯们的怒容也渐渐消弭。
“说说吧,怎么来晚啦?”唐太宗端详着徐福林的脸。
“返回长安的路上,我突然病倒了。幸亏中途拦住了一辆牛车,就雇了它继续赶路。”福林喘着粗气,“我起了个大早,本想早点返狱伏法,哪料事与愿违。唉,我有罪,罪孽深重啊。皇上!”
“不,你能抱病返狱,精神可嘉!”唐太宗向徐福林投出赞许的目光。
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奔出牛车给唐太宗下跪。唐太宗走过去扶住他:“徐福林,你别动,就在车上待着。”
“现在怎么办?皇上!”戴胄毕恭毕敬地问。
囚犯们无可奈何地低下头。他们明白,真正的死期就要到了。
“怎么办?”唐太宗把囚犯们一一打量过,突然朗声宣布:“大赦所有囚犯,让他们自由回家!”
人们惊讶得把嘴张成了大大的“O”形。囚犯们也半晌回不过神来。等终于回过神来,就见他们五体投地地跪在唐太宗面前,热泪盈眶地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风云突变,西域叛乱。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任命唐朝名将侯君集为西域远征军统帅,统领15万铁骑远征西域。闻讯,390名囚犯慷慨激昂、自愿请战。他们在侯君集的带领下,一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最后全部血洒疆场、壮烈殉国……
西域转眼收复,大唐开始书写拓土开疆的壮丽史诗!
(原载《小说选刊》)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囚犯们应声跪下,说明他们完全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震住了,不由自主。
B.囚犯们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说明他们渴望回家团聚,早点见到家人。
C.人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是因为其他犯人都回来了,唯独不见徐福林的踪影。
D.390个死囚最终被特赦,并勇赴战场、以死报国的结局,突出皇恩浩荡的主题。
1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角是唐太宗李世民,故事内核是唐太宗放死囚回家与亲人相聚,约定来年返回朝廷大狱伏法,结果这些死囚如期回来后被唐太宗特赦。而核心细节则贯穿在朝廷签约、朱雀大街围观等几个场面里的人物言语、动作、对话的细致描写中。
B.小说写唐太宗敢在“返期”时来见徐福林时仍然相信他——这个“重复斜升”的情节、让我们看到了唐太宗的一颗包容、宽厚的仁爱之心,从唐太宗的这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性内涵中,我们领略到了唐太宗的施仁爱、求道义的治国大略。
C.小说既涉及平民百姓的普遍人性,也涉及帝王将相的深层人性,更涉及一些罪犯、恶人等的隐藏在人性深处的良知和善根,表达了作家希望他们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良好愿望,给读者展现了一种“微小说+大历史+深立意”的艺术风貌。
D.这篇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包容、宽恕之心的呼唤,作者认为不管别人犯了什么错,都应得到宽恕,扩大了微型小说的文学创意的外延。
17.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的?请结合有关文字简要说明。
18.作者塑造徐福林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七、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19.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其特点为:(1)“乡人离不开泥土”、(2)“不流动性”、(3)“熟人社会”。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请你阅读以下这首小诗,用《乡土中国》中“乡土本色”的有关知识赏析这首小诗,100—130字。
三代①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注】①本诗创作于1942年。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材料二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B 2.C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依据所填成语的语境“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的生活”分析可知,此处是写曹雪芹遭遇变故后生活贫困,强调其家庭生活方面的穷困状况,故应填“家徒四壁”。
②闻名于世:全世界都知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形容非常著名。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依据所填成语的前后语境“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的人物来说”分析可知,两个成语都适合。但依据后文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的”分析可知,“闻名于世”更合语境。
③不忍卒读: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堪卒读: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此处强调的是“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故应填“不忍卒读”。
④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神乎其神:神秘奇妙到了极点。依据所填成语的前后语境“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分析可知,此处强调“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的时代”,故应填“莫名其妙”。
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共有三处语病:
一是结构混乱,“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应删去“根据”或“显示”;
二是语序不当,“近年来”时间状语,应位于句首或主语后;
三是搭配不当,“推举为……第一把交椅”中动宾不搭配,应改为“坐上……第一把交椅”。
全都修改正确的选项为C。
故选C。
3.【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礼上往来”的“上”应为“尚”,“锲而不舍”中“锲”应读“qiè”;
B.“倔强”中的“倔”应读jué,“木直中绳”中“中”应读“zhòng”;
D.“蹩脚”中“蹩”应读“bié”,“驽马”的“驽”应读“nú”。
故选C。
4.【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A.“‘句’指句中的停顿,‘读’指句末语气的停顿”错误,“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的语气停顿。
B.“《师说》中‘彼童子之师’中的‘童子’指后者”错误,《师说》中的“童子”指前者,指未成年的男子。
C.“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错误,应是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正确。
故选D。
5.【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颜色比蓝草更青。
A.被动句,“于”为标志。句意:不被时俗约束。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如何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句意: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故选C。
【答案】6.B 7.A 8.C 9.A 10.B 11.(1)耿况认为他的话正确,派寇恂东行和彭宠约定,打算每郡出动两千突击骑兵、一千步兵,到大司马刘秀那里去支援他。
(2)刘秀亲自登上西城楼,整治军队,询问来意;耿弇就在城下拜见,刘秀立即请他进城,耿弇详细说明了发兵的情形。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指给邓禹看,说。
B.错误。详:认真。句意:可以认真选择自己的前途。
C.正确。句意:彭宠不能决定。
D.正确。句意:共计三万人。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就像初生的婴儿思慕慈母。/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句意:遇到一位儒生,请来一块进餐。/我曾经踮起脚远望。
C.判断词,是/动词,凝结成。句意:广阿城下最初谣传上谷、渔阳二郡的军队是邯郸王郎派来的。/冰是水凝结而成的。
D.介词,于是,就/竟然。句意:刘秀于是把景丹等将领全部请到城中。/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上谷郡功曹寇恂向耿况建议说:“邯郸仓促崛起,前途难测,而大司马刘秀,是刘伯升的亲弟弟,礼贤下士,我们可以归附他。”耿况说:“邯郸的势力正兴盛,我们不能单独抵抗,应该怎么办?”
“说”是游说,后面应该带宾语“况”,中间不断开,排除BD;
“力”是主语,“不能独拒”作谓语,“不能独”是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假舆马者”的“舆”是指“车”。句意:借助车马的人。
文中“秀披舆地图”中的“舆”是“疆域”的意思。句意:刘秀翻阅地图。
B.正确。句意:致送渔阳郡的文书。
C.正确。句意:彭宠认为正确同意了。/不认为是对的。
D.正确。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彭宠想要归附王郎”错,原文为“而官属皆欲附王郎”,是彭宠的下属想要归附王郎。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然”,认为……正确;“发”,派遣,出动;“诣”,到,去。
(2)“勒兵”,治军,整治军队;“具”,详细;“状”,情形。
参考译文:
大司马刘秀率军向东北进发,攻陷广阿。刘秀翻阅地图,指给邓禹看,说:“天下郡国如此之多,到今天我才得到其中的一个。你先前认为我忧虑天下不能平定是多余的,为什么?”邓禹回答说:“现在天下混乱,人民想要英明的君王,就像初生的婴儿思慕慈母。古代兴起的帝王,只在他品德的厚薄,不在他地盘的大小。”
蓟中之乱时,耿弇与刘秀失散,向北逃到昌平,回到他父亲耿况那里,趁机劝说耿况攻击邯郸。而这时候,王郎派出的将领,正在渔阳、上谷夺取土地,并紧急征调那里的部队,北方沿边郡县疑惑,但多数都打算服从。上谷郡功曹寇恂向耿况建议说:“邯郸仓促崛起,前途难测,而大司马刘秀,是刘伯升的亲弟弟,礼贤下士,我们可以归附他。”耿况说:“邯郸的势力正兴盛,我们不能单独抵抗,应该怎么办?”(寇恂)回答说:“现在上谷郡完好充实,拥有射箭骑兵万人,可以认真选择自己的前途。寇恂愿意前往东方的渔阳,与彭宠约定,同心合力,就用不着把邯郸放在心上。”耿况认为他的话正确,派寇恂东行和彭宠约定,打算每郡出动两千突击骑兵、一千步兵,到大司马刘秀那里去支援他。
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也劝彭宠归附刘秀,彭宠认为正确同意了。可是,郡府的下属官员都愿归附王郎,彭宠不能决定。吴汉到城外巡察,在一个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遇到一位儒生,请来一块进餐,询问他听到的消息。儒生说:“大司马刘秀,受到他所经过的郡县的官民的称赞,而在邯郸举起尊贵称号的人,实际上不是刘氏子弟。”吴汉非常高兴,立即伪造了一份刘秀致送渔阳郡的文书,教那儒生拿着送给彭宠,让他把听到的消息告诉彭宠。恰好寇恂到达,彭宠于是派出步骑兵三千人,命吴汉代理长史,与盖延、王梁共同率领部队,南下进攻蓟县,杀死王郎大将赵闳。
寇恂返回上谷,便与上谷长史景丹以及耿弇率军一同南下,与渔阳部队会合,所经过的地方,斩杀王郎任命的大将、九卿、校尉及以下,共计三万人,夺取涿郡、中山等二十二县。前锋到达广阿,听说城里兵马很多,景丹等停兵问道:“这是什么人的部队?”回答说:“是大司马刘秀的。”将领们喜悦,立即来到城下。广阿城下最初谣传上谷、渔阳二郡的军队是邯郸王郎派来的,大家都很恐慌。刘秀亲自登上西城楼,整治军队,询问来意;耿弇就在城下拜见,刘秀立即请他进城,耿弇详细说明了发兵的情形。刘秀于是把景丹等将领全部请到城中,笑着说:“邯郸将领屡次说‘我们征发了渔阳、上谷部队’,我姑且应付说‘我也征发了渔阳、上谷部队’,想不到两郡真的为我而来。我正要与各位官员共同建立功名。”于是把景丹、寇恂、耿弇、盖延、吴汉、王梁都封为偏将军,让他们回去统领自己的部队,擢升耿况、彭宠为大将军;封耿况、彭宠、景丹、盖延四人全部为列侯。
12.【答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受、直、砺、跬、至。
【答案】
13.C;
14.①抒发了戍卒在暮春时节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②表达了戍卒(或诗人)对无休止的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③表达了诗人对用无数戍卒生命换取功业的将领的不满和怨恨之情。
④表达了诗人对连年戍守边塞士卒的无限同情。
【详解】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让人精神振奋”错误。士卒们大都从南方而来,看到发芽的柳树南侧的枝条,禁不住想起故乡,应是感到烦恼和忧伤。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意思是:连续多年驻守边塞,花草飘香的春季又将过去。春风用尽最后一丝力量,阴山的积雪也未曾减少。边塞的环境艰辛,表达了诗人对连年戍守边塞士卒的无限同情。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意思是:一株枯瘦萧条的柳树,向南的枝条上嫩叶刚刚萌芽。那枝条带着故乡的情意,给予人攀折枝条以寄离情。士卒们连年戍守边塞,向南柳条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抒发了戍卒在暮春时节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意思是:而到了夜晚,晚风中含着无数的沙尘,看着与故乡同样的明月,思乡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于是“夜泪啼乡月”。恰是因为战争,士卒们背景离乡,此处以士卒对家乡的思念来表达了戍卒(或诗人)对无休止的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意思是:凌烟阁上悬挂的有功之人,未必全都是忠烈之士。这两句对那些以无数士卒的生命换取自己的功业的将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答案】15.C 16.D 17.①外貌描写。如写唐太宗“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外表。
②神态描写。如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地靠近唐太宗。
③动作描写。如唐太宗把右手一挥: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奔出牛车给唐太宗下跪。
④语言描写。文中随处可见,如唐太宗和囚犯、戴胄及徐福林的对话等。
⑤侧面烘托。如用人们的目瞪口呆烘托囚犯们的精神抖擞,用戴胄的诚惶诚恐烘托唐太宗的镇定自如。 18.①情节上:塑造徐福林这一形象,为小说设置了悬念,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掀起了故事的波澜。
②内容上:徐福林是众死囚的代表,他最后的“抱病返狱”,证实了唐太宗的道德感化和仁义教育的合理与有效。
③主题上:通过塑造徐福林这样一个形象,表达了开明、包容、宽恕的政治能够唤醒人们的善心,能让囚犯们改邪归正、重新做人。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说明他们完全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震住了,不由自主”错误,结合“‘皇上,我们一点不冤,我们认罪伏法!’囚犯们应声跪下”分析,说明了囚犯们真心认罪伏法。
B.“说明他们渴望回家团聚,早点见到家人”错误,结合“牢门一开,囚犯们就像挣脱了牢笼的野兽,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他们担心唐太宗变卦”分析,囚犯们担心唐太宗变卦。
D.“突出皇恩浩荡的主题”错误,主题是用诚心换忠心,而不是皇恩浩荡。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作者认为不管别人犯了什么错,都应得到宽恕”错误,作者用这篇小说深刻阐释了开明、包容、宽恕的政治能唤醒人们的善心。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结合“都不知道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唐太宗,酒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分析,此处用“玉树临风、英俊潇洒”修饰唐太宗,小说善于运用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的外在形象特点。
②结合“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囚犯们则怒目圆睁、咬牙切齿”等内容分析,小说善于运用神态描写,写戴胄的小心翼翼神态,囚犯的怒态。
③结合“唐太宗把右手一挥”“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奔出牛车给唐太宗下跪。唐太宗走过去扶住他”等内容分析,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抓住“挥”“挣扎”“走”“扶”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唐太宗的大度及善解人意,以及徐福林内心的感动。
④结合“我是李世民,今天问你们两个问题,你们要如实回答”“皇上,我们一点不冤,我们认罪伏法”“说说临死前,你们最后的心愿是什么”“既然这样,我和你们订个‘死亡之约’,可都愿意”“我们愿意!皇上”“再等等吧”“说说吧,怎么来晚啦”等内容分析,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多处出现的人物对话,有唐太宗和囚犯的对话,有唐太宗和戴胄的对话,有唐太宗和徐福林的对话等。
⑤结合“然而出人意料:那些个囚犯很快就接踵而至,返回朝廷大狱。他们个个昂首挺胸,人人精神抖擞”“人们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分析,用人们的目瞪口呆,烘托出囚犯们的精神抖擞;“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唐太宗轻轻拍拍戴冑的肩膀:‘爱卿,诚心才能换忠心!我肯定他们不会辜负我对他们的信任’”“戴冑不由自主地摇头”“唐太宗对他摆了摆手,然后毅然转向囚犯们”等内容,写戴胄的诚惶诚恐,来烘托唐太宗的镇定自如,由此可概括:小说善于运用侧面烘托。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情节上看,再唐太宗放囚犯们回家看望亲人时,徐福林最为大胆、积极,“跪在最前面、家住京畿扶风的囚犯徐福林”,而到了约定的归期,389名囚犯应约而来,只差徐福林,导致场面一度紧张,后来才揭晓徐福林不是故意爽约,最终“抱病返狱”。徐福林这一形象为小说设置了悬念,使小说情节发展富有波澜,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②从内容上看,唐太宗和死囚订下“死亡之约”,准许他们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看望父母妻儿,但是在来年的九月初四要一个不少,自行、准时地返回朝廷大狱,伏法受罪,其目的在于用诚信和道德感化他们。最后哪怕是已经病倒的徐福林,也和另外389名死囚,兑现了“死亡之约”,圆满地证实了唐太宗的道德感化的作用。
③从主题上看,徐福林及时返狱,践行了对唐太宗的承诺,揭示了人的良知和信守诺言的可贵品质,也突出了作为领到者的唐太宗的开明、宽容、诚信的治国理念,哪怕是对待以徐福林为代表的死囚,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他们最终可以得到感化,改邪归正,并用自己的行为进行回报,如390名死囚后来“一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最后全部血洒疆场、壮烈殉国”,使得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富有张力。
19.【答案】这首小诗直观形象地阐释了中国人的乡土气息。土地是农民生存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农民对土地始终充满依赖。诗中三代人世代以土地为生,从生到死,一直没有离开土地。生时取食于这片土地,死后也要埋于黄土之下。整首诗歌刻画出了农村三代人的形象,折射出旧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人用“孩子”“爸爸”“爷爷”三个称呼强调祖孙“三代”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旧社会的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他们对土地的执著追求始终不变。
《乡土中国》中说“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据此分析可知,本诗中描写的祖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的乡土气息,这是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代代农民生存境遇的缩影,表明农民依赖土地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固定不变,代代相传。
20.【答案】例文:
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孔子曰:“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刘向在《说苑》中有载:“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由是观之,终身学习历来备受人们推崇与追求。立足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我们更应勤学不辍,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就是活水,不断地学习方能为我们的成长与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技在手,吃遍天下”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未来的机遇,才能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我辈青年当立终身学习之志,勤学苦学,臻至卓越。古语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日复一日的勤奋刻苦、一点一滴的扎实积累,又怎会有长足的发展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持续学习、不断探索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留下自己精彩的一笔。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辈青年当享终身学习之乐,乐学善学,润心铸魂。学无止境,学习并不受年龄的限制。无论是年少、壮年还是老年,每个阶段都有其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疫情期间,当年轻人还在游戏刷剧时,武汉61岁老人万雪琴却利用这段时间上了160多门网课,学习了茶艺、书法、楹联等课程,引发无数网友赞叹;“学霸奶奶”李路,在退休之后开始学电脑,学摄影、修图,熟练操作设计软件,83岁时被阿里巴巴聘为资深体验师,发光发热。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不止,生命方可不息。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唯有终身学习,方可避免“泯然众人矣”的仲永之殇,方可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方可拓宽生命的广度,体会人生之美。诚然,如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一样,学习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忘,但从学习过程中所铭记的道理与习得的精神无比珍贵,而这,也正是终身学习的意义所在。 终身学习不仅让我们成为有用之才,更让我们找到生命的方向。学无止境,其乐无穷。通过终身学习,我们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彰显生命的意义,让我们于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精进,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叙述了“师旷问学”的故事,借师旷之口将人生三个阶段的学习状态分别比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阐明点燃蜡烛照明,总比摸黑走路要好,最终成功劝说晋平公继续学习。这个故事说明:学无止境,学习并不受年龄的限制。无论是年少、壮年还是老年,每个阶段都有其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彰显了“终生学习,受益终生”的人生启示。材料二列举马克思名言,说明终身学习的态度:越是多读书,越会感到不满足,也越会觉得知识的匮乏。这启示我们,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持续学习、不断探索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以此为动力去寻求更多的知识,以此不断提升自己。
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鼓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持续学习和探索的态度,同时在知识的海洋中保持谦逊,认识到个人的局限并以此为动力不断进步。
写作时,可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中心论点,如学无止境,终生学习,受益终生。再从终生学习的现实意义,如何做到终身学习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孔子“学而不已,阖棺而止”、荀子“学不可以已”、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等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立意:
一是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二是学习可以锤炼、提升自己,任何时候都应不断学习。
三是在学习中成长,于学习中精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小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表达,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六笔有画致,七,默写题,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