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4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注】”: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注】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C.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通过举例谈辨识。
    D.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 )
    A.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B.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C.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和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之间有因果联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B 2.C 3.B
    4.按照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证,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或句意理解)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5.材料一提到,通过逻辑推理可以捕捉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重要信息。陆游诗颈联字面意思是诗人作草、分茶,悠闲快乐,但结合首联,诗人先感叹世态人情淡薄,再表达身不由己客居京城的无奈。由此可推断,颈联隐藏的信息是,因为世人麻木,朝廷昏聩,所以诗人闲极无聊,只能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首联议论抒情为因,颈联行为为果,一因一果,逻辑自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错误,强加关系,材料一使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词义推断是逻辑推理的示范、训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观点为“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B.“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错误,张冠李戴,文中是说一个人“容易被谬误和诡辩糊弄”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
    D.“美诺悖论”是两个皆真的前提,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两个看似一个东西的前提并不是一回事。“自相矛盾”是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能一真一假。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这个事例只能说明程颢对“博闻强识”的看法,并不表达对“玩物丧志”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按照逻辑顺序进行分析概括,注意一般思路是:文章首先……;接着……;最后……。
    由材料出处《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可知,材料一是谈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材料一共五段文字,第一段“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提出观点,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
    第二段“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是从词义的推断方面来谈;第三段“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是从信息捕捉角度来谈;第四段“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是从写作方面来谈。
    第五段“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是阐述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所以材料一是按照总分总结构展开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再根据题干中“因果联系”这一重点,利用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临安春雨初霁》的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诗人在这明艳的春光中,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可见,诗歌首联议论抒情为因,颈联行为为果,一因一果,逻辑自然,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
    此刻,有一个名叫孙福的人正坐在秋天的中午里,守着一个堆满水果的摊位。他在这里已经坐了三年了,在这个长途汽车经常停靠的地方,以贩卖水果为生,一辆汽车从他身旁驶了过去,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了他,接着他和他的水果又像是黎明似的重新出现了。
    他看到一个男孩站在了前面,在那一片尘土过去之后,他看到了这个男孩,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他看着对面的男孩,这个穿着很脏衣服的男孩,把一只手放在他的水果上。他去看男孩的手,指甲又黑又长,指甲碰到了一只红彤彤的苹果,他的手就举起来挥了挥,像是驱赶苍蝇一样,他说:“走开,”
    男孩缩回了自己黑乎乎的手,身体摇晃了一下后,走开了。男孩慢慢地向前走去,他的两条手臂闲荡着,他的头颅在瘦小的身体上面显得很大,黑亮的眼睛注视着孙福的苹果和香蕉,孙福也看着他,男孩看了一会水果后,抬起头来看孙福了,他对孙福说:“我饿了。”
    孙福看着他没有说话,男孩继续说:“我饿了。”
    孙福听到了清脆的声音,他看着这个很脏的男孩,皱着眉说:“走开。”
    男孩的身体似乎抖动了一下,孙福响亮地又说:“走开。”
    男孩吓了一跳,他的身体迟疑不决地摇晃了几下,然后两条腿挪动了,孙福不再去看他,他的眼睛去注视前面的道路……孙福转过脸来,他看到刚才那个男孩正在飞快地跑去,甩动的右手里正抓着一个很圆的东西,他看清楚了,男孩手里抓着的是一只苹果,于是孙福站了起来,向着男孩跑去的方向追赶,孙福喊叫了起来:“抓小偷!抓住前面的小偷……”
    男孩喘着气看着追来的孙福,当孙福追到他面前时,他将苹果举到了嘴里,使劲地咬了一口。
    追上来的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两腮被嘴里的苹果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
    男孩开始将嘴里的苹果吐出来了,一点一点地吐了出来,就像是挤牙膏似的,男孩将咬碎的苹果吐在了自己胸前的衣服上。
    然后孙福看看四周的人,他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脸,他就对他们说:“从前我们都是不锁门的,这镇上没有一户人家锁门,是不是?”
    他看到有人在点头,他继续说:“现在锁上门以后,还要再加一道锁,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小偷,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
    孙福抓住他右手的手腕,另一只手将他的中指捏住,然后对四周的人说:“要是从前的规矩,就该把他偷东西的手打断,现在不能这样了,现在主要是教育,怎么教育呢?”
    孙福看了看男孩说:“就是这样教育。”
    接着孙福两只手一使劲,“咔”的一声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男孩发出了尖叫,声音就像是匕首一样锋利,然后男孩看到了自己的右手的中指断了,拉到了手背上。男孩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
    孙福对四周的人说:“对小偷就要这样,不打断他一条胳膊,也要扭断他的一根手指。”
    ……
    这天下午,秋天的阳光照耀着这个男孩,他的双手被反绑到了身后,绳子从他的脖子上勒过去,使他没法低下头去,他只能仰着头看着前面的路,他的身旁是他渴望中的水果,可是他现在就是低头望一眼都不可能了,因为他的脖子被勒住了,只要有人过来,就是顺路走过,孙福都要他喊叫:“我是小偷。”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天就要黑了,孙福将所有的水果搬上板车,收拾完以后,给他解开了绳子,孙福将绳子收起来放到了板车上时,听到后面“扑通”一声,他转过身去,看到男孩倒在了地上,他就对男孩说:“我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东西?”说着,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
    男孩躺在地上,饥渴交加,精疲力竭,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他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他们都注意到了男孩的右手,那中间的手指已经翻了过来,和手背靠在了一起,他们看着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然后消失在黄昏里。
    (本文有删减)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孩起初用脏手去触摸孙福的苹果时,已经打算偷盗,而后来的“我饿了”则是他被发现后的权宜之计。
    B.男孩知道自己跑不过大人,而且也斗不过大人,所以只能尽可能地咬一口苹果来填充自己饥肠辘辘的肚子。
    C.孙福逼着男孩把嘴里的苹果吐出来和惩罚男孩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在围观,这些围观者与鲁迅笔下的“看客”有相似之处。
    D.小说结尾处,男孩似看非看地看着前方的路,暗示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哪里,这次经历将会对他之后的人生之路产生影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首段通过“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着他”的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令人压抑的氛围。
    B.小说多处描写男孩受到惊吓后动摇以及不得不屈服的心理,这些描写从侧面衬托出孙福的凶恶形象。
    C.文中运用细节描写和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男孩因饥饿难耐偷吃苹果后,被卡住脖子不得不吐出苹果的无奈心理。
    D.小说笔调冷峻,始终以孙福的视角进行叙事,用不动声色的文字隐藏叙述者情感态度,给人以剧烈的震撼之感。
    8.请简要概括孙福的形象特点。
    9.请探究标题“黄昏里的男孩”的意蕴。
    【答案】6.A 7.D
    8.①麻木不仁,没有怜悯心:他直接回绝了男孩的求助;
    ②凶恶残暴,恃强凌弱:他用了一系列方式惩罚饥饿的男孩。
    9.①“黄昏”是男孩离去时的时间,“男孩”是故事的主人公;
    ②男孩走近昏黄里,然后消失在黄昏里,暗示了此事件在男孩心里留下的阴影,以及男孩未来的不确定性、迷茫性;
    ③“黄昏”也是社会环境的折射,小男孩被孙福百般折磨的时候,众人围观,却无人出手相助,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冷漠与麻木无情的看客群体。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已经打算偷盗”和“被发现后的权宜之计”说法有误,结合“男孩缩回了自己黑乎乎的手,身体摇晃了一下后,走开了”“他的头颅在瘦小的身体上面显得很大,黑亮的眼睛注视着孙福的苹果和香蕉”可知,也可能是人饿之后的一种本能反应和乞讨心理。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始终以孙福的视角进行叙事”错,小说是以冷峻的第三视角叙述。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题先找到描写人物的语句和所做的事情,然后分条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结合“他的手就举起来挥了挥,像是驱赶苍蝇一样,他说:‘走开,’男孩缩回了自己黑乎乎的手,身体摇晃了一下后,走开了”“他对孙福说:‘我饿了。’”“他看着这个很脏的男孩,皱着眉说:‘走开。’”可知,他不可怜这个小男孩,对他一次次的求助都毫不犹豫地拒绝,缺乏同情心和怜悯心,足见其麻木不仁。
    结合“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接着孙福两只手一使劲,‘咔’的一声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男孩发出了尖叫”“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可知,孙福先是抓他,然后卡他的脖子,接着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后来捆绑起他来“示众”,他用了一系列方式惩罚饥饿的男孩,从肉体到精神,可见其凶恶残暴,恃强凌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先理解标题中的两个关键词,在理解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最后明确主题。
    结合“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他们都注意到了男孩的右手,那中间的手指已经翻了过来,和手背靠在了一起,他们看着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然后消失在黄昏里”可知,“黄昏”是男孩离去时的时间,“黄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自然背景,“男孩”是故事的主人公;
    结合“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然后消失在黄昏里”可知,“黄昏中的男孩”恐惧、孤独,孤立无援。孙福一个男人,却在黄昏中殴打一个孤立无援、因饥饿而偷苹果的小男孩;“黄昏”接近黑夜,是夜晚到来的征兆,意象惨淡,令人忧伤,暗示了此事件在男孩心里留下的阴影,以及男孩未来的不确定性、迷茫性;
    结合“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可知,“黄昏中的男孩”被众人围观,却孤立无援,人们宁愿在“黄昏里”围观,也无人真正相助,折射出了人们对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缺失,也抨击了事不关己、冷漠麻木的看客现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金谷诗序
    【西晋】石崇
    余以元康①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游斜川诗序
    【东晋】陶渊明
    辛酉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②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注】①元康,西晋惠帝年号。②南阜,南山,指庐山。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A王诩当还B长安C余与众贤D共送往E涧中F昼夜G游宴H屡迁其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列坐水滨”与《兰亭集序》“列坐其次”中的“列”含义相同,都有“排列”的意思。
    B.“感性命之不永”与《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中的“之”含义和用法都不同。
    C.“好事者”与《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中的“好事者”含义相同。
    D.“率尔赋诗”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率尔而对”的“率尔”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崇《金谷诗序》和陶渊明《游斜川诗序》都写到了天地山川之美、群贤聚会,更有音乐笙箫相伴,登高赋诗,颇具雅趣。
    B.石崇、陶潜文中所以记述同游诗作及年里、名号,为的是留记当日那一段欢悦时光,据以抵免凋落遂往的悲慨。重在抓执今朝、是日之“乐”,而有意忽忘明日其或一世、千载之“忧”。
    C.陶渊明的“欣对不足”,在游斜川时的“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也在二三邻曲的亲和随意,这与石崇的多重官职在身,注重感官享受相比,则别有一番超然醇和意味。
    D.石崇与宾客,陶渊明与邻曲,在聚会赏景之余,皆赋诗述怀,且为诗集作序,其中情感转承,由“乐”而“悲”,可谓一脉相承。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
    (2)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14.结合上面两篇诗序,从内容、写法、写作目的这三个方面总结诗序的基本特征。
    【答案】10.CFH 11.C 12.A
    13.(1)(金谷涧)距离城中十里地,(地势)有的高峻、有的低下,有清澈的泉流和茂密的树林,各种果树、竹子、松柏、草药之类,没有不齐备的。
    (2)(我)对岁月流逝不返感到悲伤;对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感到内心哀痛。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14.①从内容上看,两篇诗序都交代了写作的缘起及相关内容。
    ②从艺术手法看,两篇诗序都以叙事为主,叙事、抒情、议论兼而有之。
    ③从写作目的看,两篇诗序都为了抒发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回长安,我与众贤一起给他送行到涧中去。白天黑夜地游乐欢宴,多次变更地方。
    “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作主语,“还”作谓语,“长安”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故应在C处断开;
    “余与众贤”作主语,“送往”作谓语,“涧中”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故应在F处断开;
    “昼夜”作状语,修饰谓语“游宴”,中间不能断开,“游宴”与“屡迁”两个谓语动作,中间应该断开,故应在H处断开。
    故应在CFH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有时依次坐在水边。/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
    B.正确。结构助词,的;/动词,往,到达。句意:感慨生命的短暂。/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
    C.错误。含义不同。“好事者”,有某种爱好的人,含褒义;/喜欢管闲事、多事的人,含贬义。句意:后世的爱好诗文的人,可以尽情地阅览啊!
    D.正确。“率尔”,即兴的样子;/轻率匆忙的样子。句意:于是即兴赋诗,抒发情怀。/子路轻率而急忙地回答。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A.“更有音乐笙箫相伴”错,陶渊明《游斜川诗序》中并没有提到有音乐笙箫相伴。.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去”,距离;“或”,有的;“属”,类。
    (2)“悲”,对……感到悲伤;“悼”,对……感到哀痛;“疏”,分条记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根据《金谷诗序》“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可知,作者把当时人的官号、姓名、年纪记录下来,把他们所写的诗著录在后面,同时希望后世的爱好诗文的人,可以尽情地阅览;根据《游斜川诗序》“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可知,序文分别写下各位游伴的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由此可知,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交代了写作缘起及相关内容。
    《金谷诗序》一文主要记叙了“我”与众贤的游宴活动,借以抒发心中感怀,感慨生命的短暂;《游斜川诗序》一文主要记叙了“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的活动,游览之余即兴赋诗抒发情怀,悲叹岁月的流逝、美好的年华不再。所以,从艺术手法看,两篇文章都以叙事为主,叙事、抒情、议论兼而有之。
    根据《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知,作者感慨生命短暂;根据《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可知,作者哀痛岁月流逝不返,美好的年华不再停留。所以,从写作目的看,两篇文章都为了抒发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参考译文:
    (一)金谷诗序
    我在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外任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另一处住所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距县城十里。那里有的地方高峻,有的地方低下,有涌流的清泉,茂密的树林,还有各种果树、竹子、松柏、草药之类,没有不齐备的。又有加工粮食的水碓、养鱼池、土窟等,那些作为赏心悦目的东西也都具备了。
    当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回长安,我与众贤一起给他送行,到涧中去。白天黑夜地游乐欢宴,多次变更地方。有时登高临下,有时依次坐在水边。当时把琴、瑟、笙、筑和乐人一起载于车中,众人同时演奏。等到了住地,让他们与鼓吹轮流顺次演奏。于是众贤都饮酒赋诗来抒发心中感怀,有的作诗不成,就罚酒三斗。感慨生命的短暂,恐惧死亡没有一定期限。因此一一列举当时人的官号、姓名、年纪,并把他们所写的诗著录在后面。后世的爱好诗文的人,可以尽情地阅览啊!
    参加游宴的一共有30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五十岁,是其中为首者。
    (二)游斜川诗序
    正月初五辛丑日,天气晴朗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夕阳中,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那南面的庐山久负盛名,我已很熟,不想再为它吟诗作赋。至于曾城山,高耸挺拔,无所依傍,秀丽地独立于平泽之中;遥想那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如此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抒发情怀。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暮书怀
    谢榛(明)
    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
    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注】樽罍:酒杯。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选取落叶、秋风等典型意象,营造了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交代诗人登台远望,引出下文。
    B.颔联扣住诗歌题目,其中的“夕阳”“鸿雁”正是“秋暮”的典型景物,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写诗人埋怨白发无情淹没岁月,慨叹菊花多情映照酒杯,可谓“无理之妙”,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16.谢榛在诗歌创作上大力主张“以盛唐为法”,这首诗与杜甫《登高》不仅都是写秋之作,而且写法异曲同工。请问两首诗的写景技法有何相同之处?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案】15.D
    16.①动静结合,杜诗写盘旋飞舞的水鸟,奔流的江水、劲急的秋风声,悲哀的猿猴声,飘零的落叶是动态,青渚、白沙是静态;谢诗写叶落、风急、飞翔的鸿雁是动态,写沟壑、山川、夕阳、秋水是静态,动静结合使画面静中有动,具有生机。②远近结合,杜诗首联上句是远景,首联下句是近景;谢诗写鸿雁飞翔是远景,写渔樵回归是近景,远近结合使意境辽阔。③俯仰结合,杜诗首联上句是仰视,首联下句是俯视;谢诗写鸿雁飞翔是仰视,写渔樵回归是俯视,俯仰结合使意境高远。④夸张手法,写“万壑”“水天相连”,杜诗“无边”“不尽”,运用夸张手法营造出高远辽阔的意境,渲染了暮秋的萧瑟气氛,含蓄传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悲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D.“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的说法错误。其实尾联诗人是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而不是“直接抒发”。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诗歌文本写景技法的比较概括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概括本诗和杜甫《登高》在写景技法上的相同点。
    杜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飞舞盘旋的水鸟、劲吹的风声、凄厉的猿啼、飘零的落叶是动态,而清清、白白的沙渚等是静态。同样,谢榛“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的诗句中:风中落叶飘飞、鸿雁南飞、砍柴打渔是动态,而笔下的沟壑、山川、夕阳、秋水等是静态。两位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使画面感和谐而充满生机。
    从远近结合的角度看“风急天高猿啸哀”是远景,是诗人远眺、远闻之景象,而“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近景,颜色分明,看得清清楚楚。而谢榛的“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中上句是近景,夕阳西下,打渔砍柴的各自回家是诗人近观之景,而鸿雁翩飞而来是远望之象。
    当然这两联也存在俯仰结合的描写角度,杜诗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仰望,“渚清沙白鸟飞回”是俯视。而谢榛的“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中前一句是俯瞰,后一句是仰观。俯仰结合、远近结合,使景致更立体、更有画面感。
    当然两位诗人在写景上都采用的了夸张的手法,比如杜诗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无边”“不尽”写出了意境的宏阔气象,渲染了暮秋悲凉萧瑟的氛围。而谢榛的诗歌“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中“万壑”“秋水连天”也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意境的开阔、宏大的特点。
    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感叹无数青山遮住长安却遮不住东流之水,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表明光复中原信心坚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雁传书,寄托了古人对跨越时空遥寄相思的浪漫,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即使鱼雁也无法传递音讯的愁苦。
    (3)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体现了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经验智慧,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君主在选拔优秀人才和听取意见方面提出建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3)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成为了今年暑期档电影的一大爆款,其中,唐诗的神韵和时代的风貌在一帧帧精美绝伦的画面中得以展现,令人 ① 。
    《长安三万里》叙事视角 ②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李白的故事,却通过高适来讲述李白起伏的一生,进而展现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的兴衰,并勾画出王昌龄、岑参、王维、杜甫等人的命运轨迹。相较于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高适给人留下的印象既陌生又“普通”,从高适的视角展开叙事,能够展现出凡人姿态,传递出高适作为“普通人”的情绪,这样容易拉近观众与历史和剧情的距离。
    同时,《将进酒》《燕歌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48首 ③ 的唐诗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自然引出,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写就了盛唐的诗意与失意。不仅一首首曼妙的唐诗为现代人叩开了一扇领略“文学之美”的大门,而是激活了观众关于唐风诗韵的记忆。“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雄浑之美,“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之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纤秾之美,“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豪放之美……单纯的影像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诗的影像却能带来关于美的想象,创造出穿越千年的壮丽诗境,这大概是独属于中国人的诗意与浪漫。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8.①叹为观止 ②别出心裁 ③脍炙人口
    19.一首首曼妙的唐诗不仅激活了观众关于唐风诗韵的记忆,而且为现代人叩开了一扇领略“文学之美”的大门。
    20.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引用诗句,丰富内容,增添文学色彩,表现了影片带给观众的唐风诗韵之美和唐诗的文学之美。(2)连续使用多个“……之美”,句式相同,结构一致,形成排比,增强语气,强调了影片中唐诗风格的多种多样及其展现的文学之美,体现了中国人的诗意与浪漫。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唐诗的神韵和时代的风貌在一帧帧精美绝伦的画面中得以展现,语境高度赞美《长安三万里》非常优秀,故填“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指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无与伦比。
    第二空,后文提到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李白的故事,却通过高适来讲述李白起伏的一生,语境强调《长安三万里》叙事视角十分独特,故填“别出心裁”。别出心裁: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
    第三空,语境强调唐诗备受人们喜爱,故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事物受到人们的广泛称赞和传颂,常用来形容文章、诗歌等文学作品优美、琅琅上口,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前面是“不仅”,与之搭配的是“而且”,故改“而是”为“而且”;
    二是语序不当,前后前后主语一致时,主语在前,故把主语“一首首曼妙的唐诗”放在“不仅”之前。
    三是语序不当,先说唐诗对古人的影响,再说对现代人的影响,故改为“一首首曼妙的唐诗不仅激活了观众关于唐风诗韵的记忆,而且为现代人叩开了一扇领略‘文学之美’的大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鉴赏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题先明确修辞手法,再分析其构成,最后明确其表达效果。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写浓云密集,大风凛冽,强调诗歌的雄浑;“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写作品充满自然和生机,强调诗歌的冲淡之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写流水鲜明,草木旺盛,强调诗歌的纤秾之美;“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写天风激荡,海山苍劲,强调诗歌的豪放之美,引用诗句,丰富内容,增添文学色彩,表现了影片带给观众的唐风诗韵之美和唐诗的文学之美。
    连续使用多个“……之美”,句式相同,结构一致,形成排比,增强语气,多角度展现唐诗的风格诗韵,强调了影片中唐诗风格的多种多样及其展现的文学之美,体现了中国人的诗意与浪漫,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采。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你羡慕“秒睡”的人,那说明你对“秒睡”缺乏正确的认知。因为对于“秒睡”的人来说,睡意说来就来, ① ,下一秒就睡着,开车时突然睡着,走路时突然摔倒等,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全隐患,专家表示,这些人可能患上了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由下丘脑中产生下丘脑分泌素的神经元缺失引起的,属于严重的慢性睡眠、觉醒状态不稳定的神经紊乱。
    ② ?一是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或睡眠反复发作,这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一些患者可能在行走、吃饭,说话时突然睡眠发作,或呈现出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或动作;二是猝倒发作,表现为突然无意识的全身乏力跌倒,也可表现为眼睑下垂、头肩下垂、吐舌、不能言语等;三是入睡前产生幻觉,有“灵魂出窍”感;四是出现睡眠瘫痪,睡眠中出现意识清醒但无法自主活动或讲话的情况;五是夜间睡眠不安,反复觉醒,如果出现上述情况,需引起警惕,必要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请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可见,这种令人羡慕的睡眠能力,其实是睡眠障碍的一种体现,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 ③ 。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那男人)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B.“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
    C.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D.圣地亚哥心想,我根本就不懂什么罪过,也说不准自己是不是相信,也许杀了这条鱼是一桩罪过,……你天生是个渔夫,就跟鱼生来是鱼一样,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C
    22.①上一秒还清醒
    ②发作性睡病有哪些表现
    ③你不必羡慕“秒睡”的人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同词异境意义和用法意思的能力。
    例句中的“你”是泛指。
    A.“你”是具体所指,指那些“包身工”。
    B.“你”是具体所指,指卫老婆子。
    C.“你”是泛指。
    D.“你”是具体所指,指圣地亚哥自己。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睡意说来就来,后文又提到下一秒就睡着,语境强调睡意到来之快,同时与“下一秒就睡着”结构一致,故填“上一秒还清醒”;
    第二空,下文提到五种临床表现,所填之句又在句首,起到概括发问的作用,故填“发作性睡病有哪些表现”;
    第三空,前文提到这种令人羡慕的睡眠能力,其实是睡眠障碍的一种体现,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语境强调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故填“你不必羡慕‘秒睡’的人”。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学技术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如智能手机方便了人们相互联系,空间站加快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但近来有人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科技视频”:糖水加香精合成的蜂蜜、没有肉的淀粉肠、明胶片混合糖浆制成燕窝等,说“这都是纯纯的科技与狠活儿”,引发人们对科技运用问题的思考。
    请谈谈你的感受和看法。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内容分成两层,第一层揭示了科技给生活带来的益处,揭示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材料列举智能手机方便了人们相互联系,空间站加快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事例,表明科技助力生活,给生活带来便利的观点。科技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在医疗领域,科技的进步使得许多曾经的绝症成为了可以治愈的疾病,人们的寿命也因此得到了延长。在环保领域,科技的应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此外,科技还带来了许多娱乐产品,如电视、电影、游戏等,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层列举了糖水加香精合成的蜂蜜、没有肉的淀粉肠、明胶片混合糖浆制成燕窝等事例,表明纯纯的科技与狠活儿的可怕之处,揭示了错误的运用科技,给人们的身体、生活带来的害处。究其原因,不是科技本身带来了祸患,是我们使用不当,使科技贻害了他人。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科技,不能让眼前利益蒙蔽双眼,不能丧失良心利用科技为非作歹,不能没有道德底线,运用科技为虎作伥,贻害人类。
    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科技运用”,我们应在行文中阐明科技的好处,和如何利用科技。写作时,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端正立场,让科技为我们谋福利”;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运用好科技可以为人类谋福利;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利用科技谋一己之私的弊端;最后论述端正立场,合理利用科技。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可列举电脑黑客破坏网络,威胁网络安全等事例来论证没有正确立场,使用科技,只会给人们带来困扰。
    立意:
    1.端正立场,让科技为我们谋福利。
    2.让科技助力生活。
    3.利用好科技,做时代新人。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贵州省安顺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贵州省安顺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

    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共1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