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开启一段学习之旅。旅途中,我们吟冬诵春赏四季,游山历水看八方。杨柳清风带春来,我们闻到了酝酿在空气里的泥土气息;学习白求恩精神,我们知道了对工作不能( );徜徉动物世界,我们见识了研究动物行为科学家的( );遥望piā miǎ的天上街市,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吟诵“夜阑卧听风吹雨”,我们读到了诗人的爱国rè chén……
    语文学习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又可以走进自然,;还可以体察亲情,;更可以了解社会,。
    语文之旅,让人欣喜,让人着迷。通过语文学习不仅是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更落地于知识的习得,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同学们,相约读书写作,奔赴诗意的语文之旅,尽情畅游语文世界吧!
    1.下列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徜(tǎng)徉B.酝酿(niàng)徜(cháng)徉
    C.酝酿(liàng)徜(cháng)徉D.酝酿(liàng)徜(tǎng)徉
    2.这段文字拼音处对应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飘渺 热诚B.飘邈 热忱C.缥渺 热诚D.缥缈 热忱
    3.在文段括号内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瞻前顾后 怪诞不经B.拈轻怕重 荒谬绝伦
    C.拈轻怕重 怪诞不经D.瞻前顾后 荒谬绝伦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语文学习不仅是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而且落地于知识的习得,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B.通过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习得,而且落地于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C.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落地于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D.语文学习不仅是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更落地于知识的习得,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抵御人生无处不在的暗礁激流。
    5.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①观赏世间美景 ②享受温暖盛宴 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品味人世百态
    A.①③②④B.④①③②
    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答案】1.B 2.D 3.C 4.C 5.C
    【解析】
    【1题详解】
    酝酿(niàng):本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也可以指事情逐渐成熟的准备过程。
    徜(cháng)徉:意思是彷徨,心神不宁,也指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2题详解】
    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同缥缈。飘邈:指声音飞扬而悠远。缥渺:高远飘忽,隐隐约约的样子,也作缥缈。缥缈:形容空虚渺茫。一般指格外难得、遥不可及的东西,也可形容富有美感。结合语境前后搭配可知,应填“缥缈”;
    热忱:意思是热心,支持某人或一项目标的激动迫切之情,达到狂热程度的积极热情,也指热情的、慷慨的、热诚的或富于同情心的性质或状态。热诚:意思是热心而诚恳。结合语境中诗人的爱国情感可知,应填“热忱”。
    【3题详解】
    瞻前顾后:意思是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指办事考虑细致周密,也指顾虑太多,犹豫不定。拈轻怕重: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结合语境前后搭配可知,应填“拈轻怕重”;
    怪诞不经:意思是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荒谬绝伦:形容荒唐、错误到了极点。结合语境可知,应填“怪诞不经”。
    【4题详解】
    A.不可逻辑,“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知识的习得”比“培养生命意识”的表达程度较浅,应该放在前面,选项表述错误;
    B.缺少主语,应删掉“通过”,选项表述错误;
    D.不可逻辑,“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知识的习得”比“培养生命意识”的表达程度较浅,应该放在前面,选项表述错误。
    【5题详解】
    第一空,根据横线前的“探访历史”可知填“感受风云变迁”,因为历史是一个变迁的过程;第二空,根据横线前的“走进自然”可知填“品味世间美景”,因为自然界有很多美景;第三空,根据横线前的“体察亲情”可知填“享受温暖盛宴”,因为温暖盛宴是亲人团聚的特点;第四空,根据横线前的“了解社会”可知填“观赏人世百态”,因为社会是一个百态丛生的地方。综上分析正确排序为:③①②④。
    6.根据语境填写适当的古诗文名句,使前后语意连贯。
    古诗文在典雅凝练的文字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或抒凌云壮志,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1)____________,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展现诗人开阔的胸襟与宏伟的抱负;或心忧天下,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2)___________________”借写风雨梦境抒发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或感时惜时,孔子的“(3)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感慨人生世事变幻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或感慨身世,杜甫的“(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借“落花”慨叹个人身世之悲和国事凋零之殇;或思乡怀人,“(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相关的连续两句诗文)表达对故乡或亲友的思念之情……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古诗文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答案】(1)星汉灿烂 (2)铁马冰河入梦来 (3)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4)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5)示例: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1)班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本周三下午班级举办“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活动,需推迟15分钟放学,若班主任拟一条手机微信,发送本班家长群,应该如何拟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了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推荐一种读书方法与同学们分享,并简要说明。
    读书方法:
    推荐说明:
    (3)活动结束,请写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4)班级编辑部准备从以下两幅书法作品中选择一幅作为本次班刊的封面题字。下列同学们的建议和理由,正确的一项是( )
    A.可选【甲】。【甲】为方正庄重的楷书,能提醒我们读书要脚踏实地。
    B.可选【甲】。【甲】为宽扁典雅的隶书,能表现出读书人的优雅气质。
    C.可选【乙】。【乙】为狂放不羁的草书,能营造出读书时自由的心境。
    D.可选【乙】。【乙】为灵动潇洒的行书,能体现出读书时平静的心情。
    【答案】(1)例:尊敬的家长,您好!本周三下午班级举办“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活动,需推迟15分钟改学,特此告知。请您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2)示例一:圈点法: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对书中不明白的内容进行圈点,以查找。示例二:略读法:大略浏览书的主要内容,领会书中大意。三:精读法:领会所读书籍的大意后,对书中情彩内容研读品味。四:批注法:对书中精彩段落或者词句进行分析评价,或者对书中有误的词句进行修改,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示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4)A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微信通知。
    作答此题,要求内容具体,紧扣主题;其次,语言简洁、紧扣主题;此外,语言简练,大方得体,亲切友善。
    示例:尊敬的各位家长:您好!本周三下午班级举办“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活动,放学时间推迟15分钟,请各位家长知晓并妥善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2)本题考查读书方法的介绍。
    读书方法一般包括:批注式阅读法、精读、略读、跳读等,选择一种进行介绍即可。
    示例:读书方法:精读法。推荐说明:精读就是要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一事一物地深入理解,一遍一遍地反复琢磨、探究、品味,真正达到会意,寻到精华之处,以求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3)本题考查名句积累。
    本题答案不唯一,写出一句与读书有关的名言即可。
    如: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本题考查作品鉴赏。
    【甲】作品中字体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应为楷书。楷书方正、平直的特点可以提醒我们读书做事脚踏实地。【乙】作品中字体的特点是保留基本字形的前提下潇洒灵动,简笔连画,就近的笔画连在一起,各种点画之间存在彼此的联系和呼应,应为行书。行书潇洒灵动的特点,营造出自由、宽松的氛围。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同学们的建议和理由正确的是A。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13分)
    (甲)
    皇帝的新装(节选)
    【丹麦】安徒生
    ①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A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
    ②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③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④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B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的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⑤“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⑦“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⑧“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8.【把握特点】
    根据朗读的重音、停连、语气、感情基调等知识,参照示例,从A、B两个划线句中任选一句做朗读设计,并归纳童话的艺术特点。
    示例: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
    朗读设计:重音落在“不惜”“所有的”和“都”上,同时语气延长,突出皇帝对新装的极度痴迷。
    (1)我选择( )(序号),朗读设计是______________。
    (2)在朗读这些句子的同时,我们发现___是童话的艺术特点之一。
    9.【推测心理】
    结合语境,发挥联想与想象,以第一人称补上下面句子中人物说话时的心理活动。
    “他并没有穿衣服!(__________)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10.【体会形象】
    选文中出现了四次“后裙”。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借这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群体?
    11.【感悟主旨】
    安徒生说:“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得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结合文本和生活体验,说说作者让小孩子揭穿真相的意图。
    【答案】8.(1)示例一:A
    重音落在“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上,“都要”延长语音,语调上扬,突出皇帝换新衣的次数之多,读出讽刺意味。
    示例二:B
    “乖乖”两字一重一轻,语调上扬;余下重音落在“真是”“多么”“真”上,同时语音延长,突出说话者的虚伪,读出虚张声势的赞叹。
    (2)夸张
    9.示例:哎呀!我怎么就脱口而出说了真话?这太危险了,我得赶紧找个理由保住自己的面子!对啊,我只是在重复小孩子的话罢了!
    10.游行前,内臣在皇帝后面拾后裙、托后裙,极力掩饰自己看不见新装;揭穿真相后,仍跟随皇帝后托着不存在的后裙,继续装模作样地演戏;塑造了一群愚蠢、虚伪、阿谀奉承、自欺欺人的内臣。
    11.本文用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揭露并讽刺了皇帝、骗子、大臣等成人的丑陋虚伪的本质。同样的故事也常发生在现实中,如在他人违背事实的夸奖中沉迷,被人点破的那一刻却又尽力地维持自己可笑的尊严。作者借小孩子的口揭穿成人世界的谎言,将小孩子的纯真与成人的虚伪形成对比,既呼唤孩子内心的美好,又引导成人审视自我、净化灵魂。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写法特点与朗读设计。
    结合A句“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分析,句子是写皇帝十分喜爱换新衣;朗读时,可在“他”后面停顿,强调人物;句中的“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可重读,且“都要”语音延长,语调上扬,“换一套”语调下降,以突出皇帝换装次数之多,读出对皇帝痴迷新衣的讽刺之情;
    结合B句“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分析,句子是写老百姓们看到皇帝穿着新装在街上游行时说的夸赞的话;朗读时,注意感叹词“乖乖”要前一个字重读,后一个字轻读,以突出惊讶感叹的语气;“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多么美丽”“真合”要重读,同时语音延长;“真是”语调上扬,“亮”语调下降,“多么”语调上扬,以突出强调老百姓都能看到皇帝的新装,突出他们对皇帝的新装的赞美感叹,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的心理;突出说话者的虚伪,读出这种言不由衷虚浮的夸张赞叹的语气;综上分析可知,夸张是童话的艺术特点之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结合第⑦段“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可知,这是人们在私下传播小孩子说的话。大家都不敢公开讲,因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内心有疑虑和害怕;所以在说出“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后,内心是认同小孩子说的话,但是又对现实充满疑虑与恐慌的。补写人物心理时要注意这一点。
    示例:天哪!我怎么也说出来了!我不能让别人知道我也看不见这新装!这只是小孩子说的,对,这是那个小孩子说的!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②段“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第③段“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可知,这里是游行前,骗子为皇帝系上“后裙”,内臣们装模作样在地上拾取衣裙,来托起皇帝的“后裙”;他们假装拾取衣裙,“在地上东摸西摸”,极力掩饰自己看不见新装的尴尬,害怕别人说自己是不称职的内臣;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地虚伪与愚蠢;
    结合第④段“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可知,这是游行时,老百姓们极力夸赞皇帝的新装的后裙十分美丽;结合第⑧段“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可知,这是在小孩子揭穿真相后,内臣们仍然假装自己在托举皇帝的后裙,继续装模作样地表演;据此可知,内臣们十分地虚伪,对皇帝阿谀奉承,追逐名利却罔顾事实地自欺欺人;综上分析可知,作者借这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塑造了一群虚伪愚蠢,阿谀奉承,自欺欺人,追逐名利的内臣。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
    结合第⑤段“‘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第⑧段“‘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可知,在小孩子揭穿真相后,老百姓们才这样认为承认真相皇帝的新装并不存在,但皇帝和他的内臣们却依然当做没听见,竭力维持自己上位者的尊严;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小孩子说出真相是因为“无私”而“无畏”,另一方面,小孩子涉世未深,不懂人情世故,还没有受社会风气的污染,敢于讲真话,还保持着诚实的本真;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虚伪愚蠢,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作者的立场也就十分明显了。作者这样安排,是因为“小孩子”寄托着作者对于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体现了作者在儿童身上寄托了渴望真诚回归的美好愿望,鼓励孩子们能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又引导成人审视自我、净化灵魂。
    (二)(13分)
    送走三只猫(节选)
    南帆
    ①一只肥猫长长地打了一个呵欠,懒洋洋地从我的记忆之中踱出了来,鼓出的肚皮隐隐地一颤一颤。
    ②这只猫叫做阿灰,一身又滑又亮的灰皮毛。想不起它怎么来到我们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家居住在小巷一幢破旧的瓦房里,大小老少衣裳简陋,面有菜色,只有少许的荤腥短暂地漂过清苦的日子。奇怪的是,阿灰居然在这种日子的皱褶里悄悄地长成了一只大肥猫。
    ③阿灰是外婆的宠儿。外婆时常悄悄地挤出几文菜金,买回一些小鱼小虾喂养阿灰。父亲偶尔会流露出不满的神色;饭桌上的人还吃不到鱼虾,怎么又来了一只猫争食。外婆装聋作哑。阿灰分得清亲疏的脸色,它从来不会撒娇地蹭父亲的裤脚。
    ④这是一只懒猫,大部分时间闭目养神,或者干脆盘成一团打起了呼噜。
    ⑤午间的闷热消散之后,阿灰多半要从厨房出来溜达一圈,从事一些轻松的娱乐——譬如戏弄壁虎。它悠闲地坐在地板上,慢条斯理地拍打一只刚刚捕获的壁虎。壁虎弃掉了尾巴试图潜逃,阿灰对于这种诡计洞若观火。它的一个爪子按住活蹦乱跳的尾巴,另一个爪子及时地把逃出了几步的壁虎一次又一次地拔回来,有条不紊的操作让人想到炉灶前的大厨。奇怪的是,阿灰对于老鼠似乎缺乏应有的仇恨,它生平仅仅擒获一只老鼠。
    ⑥这一幢破旧瓦房的地板底下有一条大阴沟,众多老鼠穿梭往返。许多时候,老鼠在朽烂的地板破口探头探脑,然后鬼鬼祟祟地钻出地面收罗一些食品。可是,阿灰仿佛耗尽了攻击老鼠的兴致。它眯着眼坐在一缕阳光里,任由老鼠行色匆匆地窜来窜去,安详的神情如同一个窥破了世情的智者。某次,一只大老鼠竟然在不远的地方停下来,目光炯炯地和它对视。这个挑衅仅仅让阿灰微微地动了动胡须,它甚至懒得站起来。阿灰似乎不屑于再与地板底下那些神情诡异的家伙交手。阿灰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仰起头来,开始想念明亮的天空和自由自在的呼吸。某一天下午,它攀上一小段柱子,跃过一个横梁之间的空隙,转过屋檐来到了瓦顶之上。
    ⑦可是,一个难堪的结局出其不意地出现了;阿灰不知该怎么回家。返回屋檐跃过横梁之间的空隙之后,阿灰愣住了——它不敢头朝下地沿着柱子滑下来。饥肠辘辘的阿灰坐在瓦顶的边缘哀哀地叫着,长一声短一声。
    ⑧我找来一架木梯子靠到了屋檐的边缘。阿灰观察了许久,颤巍巍地伸出一条前腿试了几番又缩回去。我不耐烦地攀上梯子试图把它拎下来,阿灰竟然一侧身躲开了。父亲愤愤地表示无须理它,这种笨猫丢了也罢。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外婆心急如焚。房前屋后转了几圈,她想出一个笨拙的办法:外婆用晒衣服的长长木杈挑起一个菜篮伸到屋檐上,嘴里阿灰阿灰地叫着。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犹豫了一会儿,阿灰竟然慢悠悠地跨入了菜篮。它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接近十斤的体重压得菜篮一晃,外婆一个趔趄几乎扶持不住木杈。
    ⑨阿灰善于归纳,它很快形成了习惯。酒饱饭足,鼓腹而游,瓦顶上云游一番归来,阿灰就会坐到屋檐旁边千呼万唤,催促外婆备好菜篮。它堂而皇之地坐入菜篮左右顾盼,惬意得如同坐上了轿子的县太爷。外婆不断地咒骂着,恶狠狠地发誓这是最后一回,然而,阿灰的召唤总是让她一次又一次食言。
    ⑩我记得阿灰失踪过一回。外婆端上它的饭盆走家串户,一边用筷子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一边阿灰阿灰地呼唤。这种老乞婆的形象让我们感到了脸红。可是,外婆前所未有地强硬;根本不睬我们的劝阻。几天以后,阿灰不知从什么地方溜回来了,浑身污迹,整整消瘦了一圈。它将脑袋埋在饭盆里狼吞虎咽了一阵,神情慢慢镇定了下来。外婆坐在厨房的小椅子上,一下一下地抚摸阿灰背上的皮毛,嘴里喃喃地劝它不要出门,不要到布满了陷阱的危险世界四处乱串。它眯起眼睛静静地听着,慢慢地打起了呼噜。
    ⑪阿灰大约活了十来年,外婆送走了它。多年之后,外婆也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他们在那边仍然相依为命吗?
    12.小明同学读完这篇文章,画了四幅简笔小漫画。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帮忙补全①④两处。
    ① ② ③ ④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外婆多次用篮子营救阿灰
    ③外婆敲饭盒走街串巷寻阿灰 ④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出现外婆两次呼唤“阿灰,阿灰!”,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任选一处,联系第⑧段或第⑩段,从语气或语速的角度帮忙做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14.第③段和第⑧段为什么都写到父亲对阿灰的态度,请加以分析。
    15.在交流中,有人认为这篇文章适合作为《猫》(郑振铎)的拓展篇目,也有人认为适合作为《动物笑谈》的拓展篇目,你赞成哪种看法?请借助阅读提示,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提示:拓展篇目的选用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内容、情感、主题、语言……)
    【答案】12.①外婆挤出钱买小鱼小虾喂养阿灰 ④外婆抚摸劝导丢失的阿灰
    13.示例一:我的朗读设计:外婆在第8段“嘴里阿灰阿灰”地叫着,她的语气是温柔亲切的(耐心的、平静的、坚定的)。理由:外婆想鼓励阿灰,给它信心,让它放心,让它有勇气跳进篮子里。
    示例二:我的朗读设计:外婆在第8段“嘴里阿灰阿灰”地叫着,她的语速是不紧不慢的(不快不慢),理由:外婆呼喊得温柔而平和,想鼓励阿灰,给它信心,让它放心,让它有勇气跳进篮子里。
    示例三:我的朗读设计:外婆在第10段“阿灰阿灰”地呼唤,外婆的语气是焦虑的(忧伤、急切)。理由:外婆对流浪在外的阿灰极为担心,急切地想找到它。
    示例四:我的朗读设计:外婆在第10段“阿灰阿灰”地呼唤,语速是缓慢的(慢且拖长),理由:她对流浪在外的阿灰极为担忧,有似乎阿灰的沮丧和难过,边寻找边呼唤,还想让阿灰听到赶紧回来。
    14.父亲对阿灰的态度是厌恶、嫌弃,在父亲眼里,阿灰愚笨无用还与我们争食,在艰难的岁月里,父亲是从实用角度对待阿灰,而外婆则是把阿灰当孩子一样对待,包容关爱阿灰,作者是用父亲的态度衬托外婆对阿灰态度无私关爱的不易与难的
    15.示例一:我认为此文可作为《猫》的拓展篇目。《猫》叙述了“我”养第三只猫,丑陋而慵懒,因主人偏见而被扼杀。选文中的阿灰也是同样慵懒,却得到外婆格外的照顾和关爱,自在惬意。两只猫完全不同的命运,折射出人性的弱点和美好。所以两者可以进行对比阅读。
    示例二:我认为此文可作为《动物笑谈》的拓展篇目。《动物笑谈》叙述了可可受到了作者以及家人的照顾,变得淘气大胆,任性可爱。选文中的阿灰得到了外婆的关爱,变得慵懒而自在。因此两篇文章都在动物在人的呵护下可爱又任性的形象,表现了人对生命的尊重,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所以两者可以进行补充阅读。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③段“阿灰是外婆的宠儿。外婆时常悄悄地挤出几文菜金,买回一些小鱼小虾喂养阿灰”可知,外婆悄悄挤出菜金买小鱼小虾喂养阿灰;
    结合第⑩段“外婆坐在厨房的小椅子上,一下一下地抚摸阿灰背上的皮毛,嘴里喃喃地劝它不要出门,不要到布满了陷阱的危险世界四处乱串”可知,外婆温情地抚摸劝导丢失的阿灰。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结合第⑧段“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外婆心急如焚。房前屋后转了几圈,她想出一个笨拙的办法:外婆用晒衣服的长长木杈挑起一个菜篮伸到屋檐上,嘴里阿灰阿灰地叫着”可知,外婆是在阿灰不敢从屋檐上下来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想让阿灰从屋檐上下来时对阿灰的叫唤,这个时候外婆的心情是焦急的,但语气应该是充满慈爱与鼓励,亲切温柔又坚定平和的,语速应是缓慢的,希望阿灰不要害怕,希望它能够镇定下来进入菜篮中,然后从屋檐下来;据此设计朗读;
    结合第⑩段“我记得阿灰失踪过一回。外婆端上它的饭盆走家串户,一边用筷子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一边阿灰阿灰地呼唤”可知,外婆是在阿灰失踪的情况下,外婆焦急地寻找的情况下对阿灰的叫唤,此时,外婆的心情是十分地焦急又难过,因此叫唤时的语气一开始应该是急切的,语速应较快,表达出她对阿灰的处境的担忧;越叫唤,声音应该越来越低,语速应缓缓放慢,表达出及叫唤许久之后的体力不支与她内心对阿灰也许遭遇不测的恐惧担心的心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结合第③段“父亲偶尔会流露出不满的神色:饭桌上的人还吃不到鱼虾,怎么又来了一只猫争食”,第⑧段“父亲愤愤地表示无须理它,这种笨猫丢了也罢”可知,父亲对于阿灰的态度是不满的,甚至是厌恶、嫌弃的,认为阿灰又愚笨又无用,还来跟人争食物;结合第③段“阿灰是外婆的宠儿。外婆时常悄悄地挤出几文菜金,买回一些小鱼小虾喂养阿灰”,第⑧段“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外婆心急如焚。房前屋后转了几圈,她想出一个笨拙的办法”可知,外婆对阿灰的态度是十分宠爱的,把阿灰当成了一个孩子来对待,十分地关心爱护它,这与父亲对阿灰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写父亲对阿灰的态度衬托外婆对阿灰的态度,突出外婆对阿灰的无私关爱的不易与难得。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看法。先表明观点,结合阅读提示,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从内容、情感、主题、语言等角度阐述理由。
    示例:我认为此文可以作为《猫》的拓展篇目。《猫》这篇文章叙述作者一家养猫的经过,真切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文笔细腻委婉,清新动人。而本文讲述了外婆关心爱护照顾阿灰的故事,文笔清新朴素,具有“写实主义”的风格。两篇文章中对猫的描写各具特色,生动、形象、逼真,这一切都表明作者对生活观察是很精细的,感受是很真切的,从而在艺术表现上给人一种健康、真挚、朴实的艺术美感。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意与日去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夫学须静也 学而时习之
    C.未若柳絮因风起 若屈伸呼吸
    D.将复何及 及其家穿井
    17.翻译下面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下列对文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信中主要论述了修身治学,淡泊宁静的价值。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论述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论述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19.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的父亲,在学习方面对儿子的要求有哪些异同?
    【链接材料】
    盖汝①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②,不待远离膝下③,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④于俗务,不得专意。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有删节)
    【注】①汝:你。这里指朱熹的儿子。②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③膝下:借指父母。④汩(ɡǔ):搅乱,扰乱。
    【答案】16.B
    17.(1)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18.D
    19.同:宁静专一,勤奋刻苦,学有所成;异:选文中的父亲要求儿子珍惜时间,【链接材料】中的父亲则要求儿子努力改掉旧的习气。
    【解析】
    【16题详解】
    A.意志/打算;
    B.学习/学习;
    C.比作/你;
    D.来得及/到,等到。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养,修养;
    (2)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有办法;广,增长;志,立定志向。
    【18题详解】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联系前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可知,此句是作者告诫孩子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故选D。
    【19题详解】
    考查对比阅读。
    相同点:根据《诫子书》中的“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和材料中的“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可知两文都强调了学习要宁静专一。
    根据《诫子书》中的“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和材料中的“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可知两文都强调了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不同点:根据《诫子书》中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本文强调了要珍惜时间,材料中没有提及。
    根据材料中的“力改故习”可知,材料强调了要改掉过去的老毛病,《诫子书》中没有提及。
    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链接材料: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二)(4分)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发挥想象,描述划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诗,为七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诗人李商隐。
    B.首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写出作者思归而不得的苦涩和无奈。
    C.最后两句写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妻子彻夜畅谈的场景。
    D.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羁旅巴地的孤寂愁苦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
    【答案】(1)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2)C
    【解析】
    (1)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描绘画面时,要理解诗句内容,并发挥想象力。此外,还要结合诗的意境,用生动的语言将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前两句主要是在写巴山夜雨连绵的情景。“巴山夜雨涨秋池”句意为: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据此进行描绘画面即可。
    示例:深秋之夜,巴山下起了连绵的雨,不一会儿院里的池塘涨满了水。
    (2)本题考查对诗的理解和分析。
    C.最后两句想象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妻子彻夜畅谈的场景。并非是实写。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四、名著阅读。(共20分)
    21.在《格林童话》的《穿靴子的猫》中,三儿子为了给猫做什么花完了所有的钱?( )
    A.一顶帽子B.两只靴子C.三个鱼钩D.四个鱼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章内容。《穿靴子的猫》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猫因为穿了靴子而闹出了很多笑话。根据文章“只要你能给我一只口袋,一双靴子,我准能让你过上好日子”可知,三儿子为了给猫做两只靴子花完了所有的钱。
    22.班级拟开展名著《西游记》阅读成果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明活动主题。请用楷体将此活动主题“品读西游,励志人生”八个字抄写在米字格中(标点符号占一米字格)。

    (2)任务二:晓故事情节。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关内容。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常用“三”字来叙述故事,使情节曲折生动。如《西游记》中有“孙行者三调芭蕉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故事。
    (3)任务三:赏艺术形象。请在下面文段中的括号中选择合适的选项,使所选词语和所塑形象相符。
    孙悟空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受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生性( ),号称“美猴王”,敢于挑战天宫权威,自封“齐天大圣”。后来,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入死,( ),制服了无数的妖魔鬼怪,为取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
    A.忠诚不贰B.善恶不分C.搬弄是非D.桀骜不驯
    (4)任务四:悟名著内涵。有人认为,《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更像是一个励志故事。唐三藏最终取得真经,这对你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启发?
    【答案】(1)品读西游,励志人生
    (2)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②尸魔三戏唐三藏/孙悟空三岛求方
    (3)DA
    (4)示例: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首先要明确目标,坚定信念,然后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全力以赴。
    【解析】
    (1)本题考查汉字抄写。
    要求用楷体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首先要保证汉字书写绝对正确;其次要掌握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注意辨析字形,认清字的结构,不写连笔字,要一笔一划,横平竖直地写,谨慎用笔,不要漏写、多写、错写。注意“西游、励志”字词的正确书写。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西游记》产生于十六世纪的中国明朝嘉靖公元(1522—1566)时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西游记》是吴承恩中年时期写成初稿,后来经过润饰而成的。
    其中著名的情节有:大闹天宫、计收猪八戒、大战流沙河、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趣经女儿国、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天竺收玉兔等。用“三”字来叙述故事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尸魔三戏唐三藏、孙悟空三岛求方。
    (3)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忠诚不贰:指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B.善恶不分: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做某件事的时候,分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最终得到某些人的批评,迷失自己。
    C.搬弄是非:意思是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D.桀骜不驯:性情强暴倔强,不受管束,不驯顺。
    第一空:根据“敢于挑战天宫权威,自封‘齐天大圣’”可知,应用“桀骜不驯”,故选D;
    第二空:根据“一路上出生入死,制服了无数的妖魔鬼怪,为取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可知,应用“忠诚不贰”,故选A。
    (4)本题考查名著启示。答案不唯一。
    示例:从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最终修成正果可以明白人生道路上需要不断地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打消二心,一心一意,才能心眼明亮,成就人生。
    23.请根据文段内容,为两位人物选择恰当的选项。
    A.令弟 B.舍弟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答案】①B ②A
    【解析】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
    令弟,意思是对对方的弟弟的称呼;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①处,是东海龙王称呼自己的弟弟,应使用“舍弟”,故选B;
    ②处,是孙悟空称呼东海龙王的弟弟,应使用“令弟”,故选A。
    24.讽刺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判。根据示例,在下列名著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讽刺的艺术效果。
    示例:《朝花夕拾》中作者将清国留学生在东京时解散辫子的装扮形容为“实在标致极了”,讽刺他们在异国不学无术、丑态百出的形象。
    A.《猎人笔记》 B.《镜花缘》
    我选择( )(序号),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A
    过分详细描写地主阿波洛内奇家中的“守旧”摆设,如发霉的书籍、充满蛛网和黑灰尘的柜子,讽刺地主的顽固守旧。
    示例二:B
    白民国塾师不学无术,与文气纵横的环境形成对比,讽刺塾师自视甚高实则才疏学浅的品性。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赏析。要求选择一部名著,结合名著中的具体情节,分析讽刺手法的艺术效果。
    示例:我选择A,《两个地主》一文中的斯捷古诺夫表面上诙谐好客,但是对农民却是随意凌辱,带着最仁慈的微笑倾听鞭打农奴的声音,嘴里还本能的随着鞭打声发出咔嗒咔嗒的节拍声,以农奴遭受毒打为乐事。他举止的文雅与内心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强烈地讽刺了农奴主们虚伪与冷酷。
    示例:我选择B。作者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嘲讽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在“白民国”装腔作势的学究先生,居然将《孟子》上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这样的不学无术之辈,又是视”一钱如命”,尽想占便宜的唯利是图之流。“淑士国”到处竖着“贤良方正”、“德行耆儒”、”聪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着都是儒巾素服。他们举止斯文,满口“之乎者也”,然而却斤斤计较,十分吝啬,酒足饭饱后连吃剩下的几个盐豆都揣到怀里,即使一根用过的秃牙杖也要放到袖子里。
    五、作文。(请任选一题,进行写作)(50分)
    25.作文。
    学期即将结束之际,班级准备召开一次主题为“感恩有您”的故事会。会上将请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对助力自己成长的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等人深情倾诉。请你选择一个感恩的人物,以“谢谢您,助我成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在故事会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要求: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略。
    26.作文。
    班级准备编辑一期主题为“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班刊,向同学们征集动物故事。请你发挥想象,以一只动物的视角和口吻,生动有趣地讲述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向班刊投稿。题目自拟。
    要求: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略。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卷,共10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卷,共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