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班级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下面是小语同学为读书交流会准备的开场白,请你帮他完善。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使人的灵魂更加充盈和丰满。在书中我们聆听孔夫子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溉;想象女娲造人时的眉开眼笑;鄙视那些对骗子织的“布”啧啧称赞的所谓称职的大臣;认识了凭借个人微薄的力量,把荒凉的土地变成富饶家园的牧羊人;也在“我”冤妄第三只猫后无限的忏悔中获得深刻的人生启迪。阅读使我们面对生活的困境不再徘徊,不再怅然,心怀美好与高贵,奋然前行。
(1)语段中两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 )
A.chèng báB.chèn báC.chèng bóD.chèn bó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答案】(1)D
(2)“溉”改为“慨” ②“妄”改为“枉”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
称职,chèn zhí,品德和才能与所担任的职位要求相称。
微薄,wēi bó,微少单薄。
(2)本题考查字形。
感溉——感慨,gǎn kǎi,意思是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
冤妄——冤枉,yuān wǎng,指无辜的人被诬指为有罪,即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加上不应有的罪名。
2.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古诗文展开了讨论,请你补全他们的对话。
小健:我发现古诗文中的意象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并不是固定的。比如写“飞鸟”,在王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中传达出思乡之愁;在马致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中烘托了念家心绪;而在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词》)中寄予了无限豪情。
阿城:我也注意到了。比如同样写“夜雨”,在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有孤独凄凉之感;而在陆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十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则更显悲壮。
【答案】①乡书何处达 ②归雁洛阳边 ③枯藤老树昏鸦 ④小桥流水人家
⑤晴空一鹤排云上 ⑥便引诗情到碧霄 ⑦夜阑卧听风吹雨 ⑧铁马冰河入梦来
3.小文编辑整理一组关于“读书方法”的句子时,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帮她找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子弟帖》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②“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
③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④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不消化,
⑤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
A.④③①⑤⑥②B.⑥⑤②①④③
C.④②⑤⑥①③D.⑥①④③②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
这是一个谈怎样读书的议论性语段,⑥是总领句,接下来引出论述的对象⑤“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然后引用名言、列举事例来论证,即②①,④从反面来论证“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最后③句总结。正确顺序为:⑥⑤②①④③。
4.班级为这次活动开展了个人阅读状况问卷调查,从下表中,你发现同学们在阅读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并请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恰当建议。
(1)问题:_________建议:_____________
(2)问题:_________建议: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问题:阅读时间不多,大部分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不到3小时。 建议:学校安排时间开展课外阅读,或将课外阅读作为作业布置。
(2)示例二:问题:阅读面狭窄,大部分是阅读老师要求的名著,因为喜欢而主动阅读的学生不多。
建议: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等,激发阅读兴趣。示例三:问题:阅读习惯不好,缺少做读书笔记和圈点批注的习惯。建议: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和学生在书上的圈点批注,督促和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建议。
根据表中“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一栏,“小于1小时”占“33.2%”、“1-3小时”占“57.2%”、“3小时以上”占“9.6%”,可知,大部分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到3小时,阅读时间不多;
建议:多读书,每天不少于1小时。
根据表中“阅读的内容”一栏,“必读名著”占“51.6%”、“流行小说”占“34.7%”、“其他”占“13.7%”,可知,主要阅读必读名著;
建议:博览群书,广泛涉猎。
根据表中“阅读习惯”一栏,“会做读书笔记”占“16.2%”、“会做圈点批注”占“20.6%”、“只读从不动笔”占“63.2%”,可知,阅读习惯不好,缺少做读书笔记和圈点批注的习惯。
建议: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5.班级将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开展读书分享活动,想邀请家长们参加。小语帮班主任老师拟了一条微信消息,发到本班学生家长群,请你帮助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
贵班将于本周五在学校报告厅开展读书分享活动,诚挚邀请各位家长参与活动,和孩子们共赴一场阅读盛宴。请妥善安排时间,准时参加。谢谢大家!
(1)消息中有个词语使用不当,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
(2)消息中有处内容表述不清,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贵班”改为“我班” (2)在“本周五”后加上“下午3点”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贵班:对对方班级的尊称。我班:对自己班级的称呼。此处应用“我班”。
(2)本题考查通知。消息中“本周五”的时间表述不够具体,结合题干“班级将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分析,应在“本周五”后加上“下午3点”。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走过的最长的路
①好心的街坊告诉我的母亲,她从收音机里听到,某个农村公社的卫生院有位老中医,对于治疗精神病很有经验,所开的药也很见效。那个农村人民公社在“江北”,也就是松花江的北岸。当年,“江北”几十里内,除了农村,还是农村。
②我的母亲要为我的哥哥去买药。然而,我坚决反对母亲去。到江北往返都要过江桥——过江桥就得上下旋梯。冬季里,旋梯的铁踏板很滑,我担心母亲出意外。
③我说服母亲同意了我的“主动请缨”。从我家住的地方去往松花江畔,如果乘车的话,也只能乘三站到斜纹街口,三站都是短站,却往往要等上十几分钟。我觉得有等车的时间都可以走两站路了,而且乘车还要花一角钱,所以我就没乘车,索性往斜纹街走。
④走到斜纹街,还要通过哈尔滨那条著名的中央大街。走到中央大街尽头,就走到了防洪纪念塔前,也就看到松花江大桥了——它在防洪纪念塔左边。
⑤我穿得厚,走得急,刚到桥头便出汗了。旋梯果然滑,我十分庆幸踏上旋梯的是我而不是母亲。
⑥下了江桥,但见眼前白茫茫一片、雪野直连天边,一时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空旷的天地之间,风更大了。当年的江北没有水泥路,更没有柏油路,雪覆盖在沙土路上往往会将路面和两边的田野连成一片。如果路上再没有马车或卡车留下的印迹,那就更容易走偏了,会不知不觉走到田野里去,结果白走了许多路。所以我放慢了脚步,走一段停下来分辨一次。经过了四五个村子,还敲开一户人家的门问了路。也不知走了多久,终于走到了那人民公社的卫生院。接着是领号、排诊。排诊的人还不少,都是慕名前来替亲人求医的。
⑦一位农村大婶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之后,她又问我怎么来的。我说走来的。她吃惊地说:“孩子,那你起码走了十三四里地呀!”我不知再说什么好,只好笑笑。她叹口气又说,她是为她女儿来抓药的,说罢落了泪。
⑧那时的我还不会劝人,更加不知说什么好,只好起身请她排在我前边。她谢过了我,非但没往我前边站,反而动员别人让我排到前边去。排队的都是农村人,听那位大婶说我是从市区走来的,肯定还因为我是个孩子,都愿意让我往前排。这个也让,那个也让,结果我反而站在了最前边。
⑨我很快就见到了那位出名的老中医。他没听我讲完哥哥的病情就打断了我的话。他说:“孩子,一定是别人没说明白,我不是精神病科医生,我是用祖传偏方治癫痫病的,这两种病是完全不同的病啊!”
⑩我呆住了,忽然很想哭。
⑪老中医又说:“孩子,别急,既然你大老远冲我的名气来了,那我就不会让你空着手回去。这样吧,精神病人以精神镇定为好,我给你开几服起这种作用的中草药吧。你回去告诉你妈妈,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能治愈精神病的药,不必再四处求医浪费钱了,能住院还是住院吧,精神病院是唯一能缓解这种病情的地方!”
⑫他还叫来护士,让护士带我去抓药,并且郑重地指示:“别收这孩子的钱!”
⑬我谢过老中医和护士,拎着几包草药走到外边时,一个男人跟了出来想买我身上的光板皮大衣,问二十元肯不肯卖给他。我听父亲说过,那是他在新疆时花二十元买的,所以我坚持要卖三十元。毕竟,我父亲千里迢迢将它带回了哈尔滨——全东北都很难买到这种用新疆细毛羊的羊皮缝制的大衣。
⑭他说他只有二十元钱。我说二十元我是不会卖的,卖亏了回家会挨训的。他让我等他一会儿,他进卫生院去借钱。转眼他就出来了,高兴地说借到钱了。
⑮我脱下衣服后,他又犹豫了,不无悔意地说:“孩子,你还得往回走十几里地呀,只穿一件薄棉袄行吗?”我说:“行,我抗冻!”——我怕他真的反悔,将皮大衣往他怀里一塞,拔腿就跑。我脱去那件大衣,身上轻多了,衣兜里多了三十元钱,心里也特高兴。三十元啊!快够我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了!回去的路熟了,“任务”出色地完成了,我身轻心悦,反而浑身是劲,走得极快,有时还跑一段。
⑯“呀!呀!发生什么事了?你怎么……”母亲见我头发都湿了,吃惊又不安。我拿起一只碗,掀开缸盖就要喝凉水,被母亲阻止了。母亲命我立刻脱鞋上炕,坐在热乎的炕头那儿忍会儿渴,她要为我煮一碗加糖的姜汤。
⑰我这时才觉得脚疼——包脚布走散了,双脚磨出了几个疤。喝下姜汤,我背上大汗淋漓。母亲替我擦汗时,我汇报了买药的经过。我说:“不许批评我自作主张把羊皮衣卖了,我认为卖得值!”
⑱母亲说:“妈怎么会批评你呢!如果去买药的是妈,那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了。”母亲似乎想搂我一下,却又没那么做——因为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都以佩服的眼光看着我,仿佛他们的二哥是一个冒险而归的勇士。我想,对弟弟妹妹而言,往返三十里地大约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连哥哥也从旁说了句明白的话:“可别感冒了。”
⑲母亲接着他的话说:“你二弟是为你去抓药的,还不谢谢你二弟?”哥哥却又转身嘟囊起他的疯话了。
⑳母亲向弟弟妹妹们说:“你们幸亏还有一个二哥,对不对?”弟弟妹妹们点头。
(21)我觉得母亲问弟弟妹妹们这句话,是对我的最高表扬。我忽然明白了,责任也是生活天然的一部分。既然是天然的,那就只有尽力把它担起来。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6.请从“我”的角度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7.本文写大婶和老中医这两个人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8.联系上下文,简要谈谈你对第⑱段画线句“仿佛他们的二哥是一个冒险而归的勇士”的理解。
9.读完本文,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成长、爱、责任、善良……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①“我”经历长途跋涉终于到了卫生院 ②“我”在大婶和好心人的帮助下很快见到老中医 ③“我”被老中医告知他治不了哥哥的病并接受他送的药 ④“我”以30块钱卖了皮大衣回家
7.①大婶和老中医善良、有同情心,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和温暖,是“我”走过的这段“最长的路”上的心灵慰藉,有利于突出文章主旨。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加完整丰富。
8.“冒险”点明求医路途的遥远、未知与艰辛,“勇士”表明“我”在弟弟妹妹眼中高大的形象。“我”克服了困难,顺利归来,这在当时来说,是对家人极大的震撼,“我”凭借自己的能力,为母亲分忧,并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表现了弟弟妹妹对“我”的佩服以及作者对自我的肯定。
9.“成长”示例:文中“我”在去十几里外的卫生院为患病的哥哥寻药过程中,经历了问路、买药、卖大衣等事情。回到家后,在弟弟妹妹们佩服的眼光和母亲的表扬中,“我”收获了心灵的成长。
“爱”示例:文中“我”说服母亲,代替母亲独自步行往返三十里地为哥哥买药,体现出“我”对母亲和哥哥的爱。母亲不顾路途遥远想要为患病的儿子寻药,一心想要治好儿子的病。在“我”卖掉大衣回到家后,母亲看到“我”头发湿了,对我心疼不已,体现了母亲对哥哥和“我”的关爱。
“责任”示例:文中“我”因为担心路远路滑,母亲买药出意外,主动请缨代替母亲去为患病的哥哥买药,历经长途跋涉后,“我”懂得了责任是生活天然的一部分,并想要尽力担起自己的责任。
“善良”示例:在“我”为哥哥买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大婶、老中医等善良的好心人,他们虽然是陌生人,但给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的温暖。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梳理。
第①空:根据题干已知信息“‘我’主动请缨替母亲赵老中医寻药”可定位到文章第③段“我说服母亲同意了我的‘主动请缨’”;再结合第④—⑥段“经过了四五个村子,还真敲开一户人家的门问了一次。也不知走了多久,终于走到了那人民公社的卫生院”可概括为:“我”经历长途跋涉终于到了卫生院;
第②空:根据文章第⑦—⑧段“一位大婶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之后,她又问我怎么来的”“非但没往我前边站,反而动员别人让我排到前边去。这个也让,那个也让,结果我反而站在了最前边”,可概括为:“我”在大婶和好心人的帮助下很快见到老中医;
第③空:根据第⑨段“他说:‘孩子,一定是别人没说明白,我不是精神病科医生,我是用祖传偏方治癫痫病的,这两种病是完全不同的病啊!’”第⑪段“精神病人以精神镇定为好,我给你开几服起这种作用的中草药吧”,可概括为:“我”被老中医告知他治不了哥哥的病并接受他送的药;
第④空:根据文章第⑬—⑮段“一个男人跟了出来想买我身上的光板皮大衣,问二十元肯不肯卖给他”“我坚持要卖三十元”“我脱去那件大衣,身上轻多了,衣兜里多了三十元钱,心里也特高兴”,可概括情节为:“我”以30块钱卖了皮大衣回家。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的作用。可从情节、主题以及对他人的作用等方面作答。
根据第⑭段“她谢过了我,非但没往我前边站,反而动员别人让我排到前边去。这个也让,那个也让,结果我反而站在了最前边”第⑰段“这样吧,精神病人以精神镇定为好,我给你开几服起这种作用的中草药吧”第⑱段“让护士带我去抓药,并且郑重地指示:‘别收这孩子的钱’”可知,文中的大婶和老中医愿意无条件地帮我,足见他们都是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他们的出现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虽然我为求药走了长长的路,他们让我内心感到慰藉,突出了文章主题;
根据第⑮段“孩子,一定是别人没说明白,我不是精神病科医生,我是用祖传偏方治癫痫病的,这两种病是完全不同的病啊”可知,大婶和老中医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为后文母亲能够正确看待哥哥的病做铺垫。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根据第①段“当年,‘江北’几十里内,除了农村,还是农村”第②段“到江北往返都要过江桥——过江桥就得上下旋梯。冬季里,旋梯的铁踏板很滑”第⑥段“但见眼前白茫茫一片、雪野直连天边,一时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可知,画线句中的“冒险”点明求医路途的遥远、未知与艰辛;根据第⑱段“我想,对弟弟妹妹而言,往返三十里地大约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第⑳段“母亲向弟弟妹妹们说:‘你们幸亏还有一个二哥,对不对?’”可知,“勇士”表明“我”在弟弟妹妹眼中高大的形象。根据第⑯段“母亲见我头发都湿了,吃惊又不安”“母亲命我立刻脱鞋上炕,坐在热乎的炕头那儿忍会儿渴,她要为我煮一碗加糖的姜汤”可知,“我”克服了困难,顺利归来,这在当时来说,是对家人极大的震撼,根据第(21)段“我觉得母亲问弟弟妹妹们这句话,是对我的最高表扬。我忽然明白了,责任也是生活天然的一部分。既然是天然的,那就只有尽力把它担起来”可知,“我”凭借自己的能力,为母亲分忧,并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表现了弟弟妹妹对“我”的佩服以及作者对自我的肯定。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感悟启发。结合题干可知,从四个备选专栏中任选一个并阐述理由即可。
示例一:选择“成长”,“我”在去十几里外的卫生院为哥哥买药的过程中,历经艰难跋涉到达卫生院,老中医却告诉“我”无法治愈哥哥的病。后来回到家中,弟弟妹妹向“我”投来佩服的眼光,仿佛“我”是“一个冒险而归的勇士”,母亲也在弟弟妹妹面前表扬了“我”,让“我”收获了心灵的成长。
示例二:选择“担当”,“我”因担心母亲而主动代替她去为患病的哥哥买药,长途跋涉归来后,明白了“责任也是生活天然的一部分。既然是天然的,那就只有尽力把它担起来”,决心让自己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示例三:选择“亲情”,“我”因为担心路远路滑,母亲买药出意外,主动请缨代替母亲长途跋涉独自步行去十几里地外为哥哥买药,既可以看出我对哥哥的爱也可以看出我对母亲的关心;母亲一心想要治好儿子的病,以及母亲对“我”在买药过程中受的苦心疼不已足见母亲对孩子的关心,这些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示例四:选择“爱心”,在我长途跋涉到达卫生院后,好心的大婶和老中医都无条件地帮助我,让我排队排前面,免费送我中药带回去给哥哥调理。他们虽然都是陌生人,但是他们用他们的行为温暖着我,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大爱,内心变得暖暖的。
(二)(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台风中的落叶
①猛烈的台风袭来,天空飞扬着无数的落叶。落叶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黑乎乎的落叶团儿。
②台风把落叶团卷过城镇、乡村、河流、田野、山峰……各种各样的落叶,十分怀念大地,现在被台风卷到空中,都痛苦地呻吟着——
③枫树落叶叫喊着:“我要回去!我不能离开家乡!”
④梧桐树落叶呻吟着:“这样翻腾着的空中生活,我再也受不了啦!”
⑤柏树落叶求救:“我们就要粉身碎骨啦!”
⑥许多不知名的落叶大声叫喊起来“救命啊!快救命啊!”……
⑦黑乎乎的落叶团里,吵杂的叫喊声混合在一起。
⑧杨树叶子没有悲观,镇静地对大家说:“大家别乱叫喊啦,这是灾难之际的紧急时刻呀,要团结战斗才是出路呢!都听我说,紧紧地相互拥抱在一起吧!”
⑨各种落叶听从杨树叶子的话,都使尽全身的力气,慢慢地靠拢在一起,紧紧地拥抱起来。
⑩有几张红色落叶却反对说:“这样用力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可不太适合我们这些姿色俱佳的红美人哦,会破坏我们红叶家族的风度的!还是离你们远点儿好!”
⑪杨树叶子继续大声号召:“落叶弟兄们,没有集拢的赶快集拢过来!没有抱紧的赶快紧紧地拥抱住!疼痛只是一时的,我们只有加大落叶团的比重,才有回到大地的希望啊!”
⑫落叶们都忍着剧痛,紧紧抱在一起。落叶团越来越大,越来越紧……
⑬那些红色落叶,却依然在感叹:“我们可是文人墨客笔下‘红于二月花’的‘秋天红叶’,比谁都高尚贵重哩!我们才不去承受挤压的苦呢。”它们不但没有和大家团结接抱在一起,还纷纷挤出落叶团儿外。它们觉得只要依附在大家的身边,就能轻轻松松、毫不费力地回到地面上。
⑭落叶们团结奋斗,抱得像一个铁球似的。最后,他们终于战胜了台风,慢慢的从空中落下来……
⑮回到了大地时,他们发现了那些早已被狂风吹得离开了落叶团儿的红美人们。她们的叶脉已经被台风撕断,粉身碎骨了。
(作者:黄义正,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告诉我们齐心协力、精诚团结才能战胜困难。
B.文中第⑥⑦两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众落叶自哀自怜、彷徨、茫然的心理。
C.杨树叶的办法是众落叶紧紧地抱在一起,加大重量,就能重回大地,战胜台风。
D.文章的结局通过众落叶战胜台风与红色落叶粉身碎骨这一结果的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1.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有几张红色落叶却反对说:“这样用力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可不太适合我们这些姿色俱佳的红美人哦,会破坏我们红叶家族的风度的!还是离你们远点儿好!”
12.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请你改写文章最后一段,赋予与原文不同的新的寓意。
回到了大地时,他们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B
11.运用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叶的清高与傲慢,为后文写红叶的悲惨结局作铺垫。
12.①情节设置合乎文章的情节发展趋势 ②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情节与寓意相符,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文中第⑥⑦两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众落叶遭遇台风时紧张、害怕的心理。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这样用力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可不太适合我们这些姿色俱佳的红美人哦,会破坏我们红叶家族的风度的!还是离你们远点儿好!”是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叶的清高与高傲无礼,为后文写红叶的悲惨结局“她们的叶脉已经被台风撕断,粉身碎骨了”作铺垫。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改写。
最后一段“回到了大地时,他们发现了那些早已被狂风吹得离开了落叶团儿的红美人们。她们的叶脉已经被台风撕断,粉身碎骨了”写众树叶团结战胜台风,与“看到红叶离开团队粉身碎骨”的结局做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团结力量大。本题要求改写文章最后一段,赋予与原文不同的新的寓意。
示例:回到了大地时,他们发现那些早已被狂风吹得离开了落叶团儿的红美人们,正随风舞蹈,乐哉悠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面对困境时,不如学着先适应当前的环境,顺势而为。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共1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
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②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③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④之,曰:“尔曾⑤生于膏粱⑥,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诸子皆诺。
(《李存审戒子》)
【注】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出:经历。③镞zú:箭头。④藏:收藏,保存。
⑤尔曹:你们。⑥青梁: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饭菜。文中指富贵人家。
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5.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甲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16.甲乙两文都是父辈的殷殷教诲,但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13.(1)告诫,劝勉 (2)离开 (3)③
14.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15.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16.《诫子书》先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然后阐发了“静”的价值,接下来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来证明观点;《李存审戒子》则用自己的经历(事实)来劝诫子孙。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他曾经训诫他的孩子们说。戒:同“诫”,告诫,劝勉,与“诫子书”的“诫”意思相同。
(2)句意: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去,离开。“揭竿而起”的“去”也是“离开”的意思。
(3)句意:地位到达将相之高。极:达到。查阅词典,可知应选用“达到”这一义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有: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表目的,来;修,修养身心。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根据甲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可知:成才需要“静”,即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
根据甲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成才须有“志”,即明确志向,选定目标;
根据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成才需要珍惜时间,要善于利用点滴时间学习,增长知识。
【16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比较阅读能力。
解答时,要在全面理解两篇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辨析。
《诫子书》的内容以说理为主,首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文章概括了修身成材的方法,以“静”发端点明惟有淡泊宁静才能明志致远,进而层层递进地剖析静心、明志、求学、成才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反面着笔,指出淫慢险躁的危害。“静”与“躁”的结果对比鲜明,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手能让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深刻。
《李存审戒子》的内容是:李存审出身寒微,凭借战功官至极品。他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留给后人一份最宝贵的遗产“破骨出镞者凡百余”,他希望这些从他身体取出来的箭头能时时告诫后代:今日富贵来之不易,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忘本,要努力有所作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实来劝诫子孙。
参考译文:
【甲】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逝,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曾经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九死一生的情况绝不止一次,剖开骨头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上百余次。”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令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答应了。
(二)(共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7.“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两句从哪些角度写景,请简要分析。
18.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答案】17.“终古高云簇此城”从视觉角度,写高云簇拥古城,用云之高衬托出潼关城之高大、雄伟;“秋风吹散马蹄声”从听觉角度,写作者途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猎猎秋风吹散,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寂寥而又辽阔。
18.全诗以豪迈奔放的笔触,将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从诗中我看到了一个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勇往直前、不畏艰险、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终古高云簇此城”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从视觉角度写潼关形势十分险要;云之高亦衬托出潼关城之高大、雄伟;
“秋风吹散马蹄声”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寂寥而又辽阔。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为: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极力攀爬,一峰更比一峰高。“犹嫌束”“不解平”赋予山水以人的性格,把山水写出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亦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也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积极心态。
四、名著阅读(5分)
19.《西游记》中取经之路漫长而曲折。其中一些经历堪称“取经之最”。你眼中的“取经之最”是什么?请选择或自创一个带“最”字的关键词评价《西游记》中的人物或情节,如“最执着的唐僧”“最难缠的妖怪”“最特别的故事”等,并结合具体情节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一:最执着的唐僧,唐僧目标坚定,一心求取真经,普渡众生。为了这个目标,他一路风餐露宿,在黄风岭被抓,在火云洞被擒,多次面临被妖怪吃掉的危险,但他始终毫不畏惧,执着前行;在女儿国,在天竺国,他更是屡次抵制住了诱惑,坚持西行。
示例二:最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孙悟空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他尽心尽力保护唐僧,一路上斩妖除魔,所向披靡。唐僧师徒西行至车迟国,与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斗法,唐僧师徒分别与三个妖怪比赛。最终,孙悟空凭借神通广大的技能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战胜三个妖怪,取得胜利。
示例三:最难缠的妖怪是白骨精。此妖怪诡计多端,先后变为村姑、老妇人、老公公,三次欺骗唐僧,虽均被孙悟空识破,但唐僧人妖不分,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走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西游记》的掌握。结合阅读积累,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来作答即可。
如:最难缠的妖怪红孩儿。红孩儿妖性缠身,本性凶恶,智力过人且又本领高强。他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假扮成一个受难的孩童,以麻绳自缚手脚吊在树上引唐僧师徒搭救,但被孙悟空识破,直接用狂风卷走唐僧,后和孙悟空大战,变成观音模样骗擒猪八戒。孙悟空一时难以降伏,请来四海龙王下雨也难灭三昧真火,孙悟空只能去请来观音菩萨降伏红孩儿,观音菩萨用玉净瓶的甘露熄灭了三昧真火,并向托塔天王借用三十六把天罡刀,藏在莲花台宝座中困住红孩儿,才最终收服了红孩儿。红孩儿跟在观音菩萨的身边做了善财童子,最终成了正果。
又如:最厉害的宝物八卦炉,也就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西游记》中绝大部分灵丹法宝皆出自这八卦炉中,此炉内所含之火为六丁神火,有焚天灭地之能。孙悟空踢翻八卦炉后,只是从中掉了一块火砖到人间,便形成了八百里火焰山,并五百年不曾熄灭,仅一块炉中无足轻重的砖头便有如此威力,八卦炉的厉害可想而知。
五、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美国诗人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捧读一本心爱的书,我们常有走进书中的感觉:书里的故事好像就是自己的故事,书里的情感似乎就是自己的情感,书里的思考也仿佛就是自己的思考……
(1)请以“读书的那些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自己的读书故事。
(2)请以“那一夜,我进入了书的世界”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如果选择题(2),请自拟题目,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⑤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每周课外阅读时间
阅读目的
阅读内容
阅读习惯
小于1小时
33.2%
老师要求
72.5%
必读名著
51.6%
会做读书笔记
16.2%
1-3小时
57.2%
自己喜欢
20.1%
流行小说
34.7%
会做圈点批注
20.6%
3小时以上
9.6%
闲来无聊
7.4%
其他
13.7%
只读,从不动笔
63.2%
“我”主动“请缨”替母亲找老中医寻药
→①
→②
→③
→④
→“我”回家后母亲表扬了“我”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尝戒诸子曰
课内迁移法:诫子书
_________
(2)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
成语推断法:扬长而去
_________
(3)位极将相
查阅词典法:①尽头,边界。②穷尽,竭尽。③达到。④最,非常。
(填序号)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题,综合性学习,阅读理解与欣赏,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