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5页。
    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少年正是读书时,让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学校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活动一:热爱阅读,担当使命】
    全民阅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打开阅读这扇门,走进去,一路上花团锦(cù)______,风景美不(shèng)______收。在博览群书中洞察世界、知史爱国,在(pá)______根问底中打破禁锢、勇于创新,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尽管人们的阅读素养【甲】,但热爱阅读始终是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的关键。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蕴藏着无限的希望、迸发着(péng)______勃的朝气,是祖国的未来。强国梦有我,奋进正当时。让我们将阅读作为进步的阶梯,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奔涌的“后浪”。
    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花团锦(cù)______ ②美不(shèng)______收
    ③(pá)______根问底 ④(péng)______勃
    2.填入文中【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截然不同B.泾渭分明C.大相径庭D.参差不齐
    【答案】1.①簇 ②胜 ③刨 ④蓬 2.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
    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美不胜收:měi bù shèng shōu,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刨根问底:pá gēn wèn dǐ,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蓬勃:péng bó,指盛貌;形容事物繁荣、旺盛。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A.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没有过渡,界限分明。在原文中,句子的意思是强调尽管人们的阅读素养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完全对立的;使用错误;
    B.泾渭分明:形容事物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就像泾水和渭水一样分明。在原文中,句子强调的是尽管人们的阅读素养有差异,但并不是强调它们之间的明确界限;使用错误;
    C.大相径庭:形容事物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就像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在原文中,句子的意思是强调尽管人们的阅读素养有差异,但并不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使用错误;
    D.参差不齐:形容事物之间存在差异,不整齐,不均衡。在原文中,句子强调尽管人们的阅读素养有所不同,但并不影响热爱阅读的价值和重要性;使用正确。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或篇名。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秋词(其一)》)
    (3)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读书可以启智。《〈论语〉十二章》中“①______,______”两句,告诫我们要注意“学”“思”结合。读书可以明理。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②______,______”两句,蕴含了时序变迁的自然规律,富有哲理,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答案】(1)星汉灿烂 (2)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 (3)非淡泊无以明志 (4)①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②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4.世界读书日到了,新华社刊发了漫画家勾建山精心创作的漫画。请仔细观察漫画(见下图),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并结合标题说说漫画的创作目的。
    (1)我拟的标题是:______
    (2)漫画的创作目的是:______
    【答案】(1)示例:找朋友
    (2)示例:告诉(青少年)读者,书中的世界包罗万象,书籍是我们的好朋友;倡导大家多读书,交益友。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作答时认真观察题干中的漫画图片,首先分析图片构成要素,然后结合主题分析漫画创作目的即可。
    图中画了一个小朋友站在许多书本前面,书本堆成了山,书里面藏着小朋友。外面的小朋友似乎正在寻找什么。漫画上标注“世界读书日”“4月23日”等字样。据此分析,我们不妨将漫画题目拟写为:找朋友。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则漫画告诉(青少年)读者,书中的世界包罗万象,书籍是我们的好朋友;倡导大家多读书,交益友。
    【活动二:研读名著,对话经典】
    七年级语文教材在《西游记》“名著导读”中引用了林庚和贾植芳的观点。(见下图)
    5.请从“大眼光”“大境界”“大省悟”“大触动”四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结合《西游记》中的相关内容,说说你的感悟。
    6.小苏认为“通过‘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来突出人物的性格与特征”的评价、“把它看成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以大眼光、大境界、大省悟、大触动”的评价,也可以用来评价《朝花夕拾》。请从这两句评价中任选一句,结合《朝花夕拾》中的相关内容,简要说说你的理解(不必面面俱到),来支持小苏的观点。
    【答案】5.示例1:《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对我来说,这部小说更像一个励志故事,给我“大省悟”: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到达胜利的终点。
    示例2:孙悟空矮小、丑陋,书中却称之为“美猴王”,这给了我“大触动”:人的美不仅在或根本不在外表!是百折不挠的毅力,见义勇为的品质,坚定乐观、顾全大局、有着崇高的事业使命感……使大圣的形象和精神有着真正的“美”,展现了真正的“美”。
    6.示例1:如《狗·猫·鼠》中,鲁迅先生通过仇猫、怜鼠的故事,对当时社会的丑陋现象进行了鞭挞,表明了作者憎恶暴虐、同情弱小的鲜明态度,突出表现了先生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战斗精神。
    示例2:如《藤野先生》中,“看电影事件”中的“万岁”和“匿名信事件”中的“改悔”给了我“大触动”“大省悟”:有了国家的强大,才有国民的尊严;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固然可敬,但我们的民族尊严必须靠我们自己争取!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感悟。开放性试题,从题干所给关键词中任选其一,结合名著内容谈感悟,语言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看似顽劣难训,却让我看到了他的“大眼光”:凤仙郡大旱,孙悟空想尽办法为百姓求雨;取到无字经书,安慰师傅“天地本不全”。从孙悟空这些事件中,能看到他关注天下黎民百姓和超凡的佛性眼光。这让我在看待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时,也有所感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感悟。开放性试题,从题干所给的两个角度中任选其一,结合名著内容谈感悟,语言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通过写自己童年乐园——百草园之中发生的故事,表现了儿童的天真。而三味书屋中的规矩则让作者感到压抑,学生只能趁机偷乐。从中流露出作者儿时对大自然的喜爱,表现了作者对儿时快乐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禁锢儿童思想的厌恶,渴望解放儿童天性。
    【活动三:博览明辨,见贤思齐】
    【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批注1】这里的“卧”与“僵”“孤村”联系起来,给人一种孤苦、凄凉的感觉。
    【乙】
    盘豆铺南李翁园
    [宋]宗泽
    李翁卧亭午,春深掩柴荆。
    忽闻风雨响,疑是勤王兵。
    【批注2】这里的“卧”不同于【甲】诗中的“卧”,______
    【丙】
    ①宗泽,字汝霖,义乌人。登元祐六年进士第。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①,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②相继。
    ②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鼎卒十余人。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火败。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袭击,败之。
    ③岳飞犯法将刑,泽一见奇之,曰:“此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泽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遂升飞为统制,飞由是知名。
    ④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③。都人号恸。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注】①庠(xiáng)序:古代的乡学。泛指学校。②擢(zhuó)科:在科举考试中登第。③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
    7.小苏准备仿照【批注1】给【乙】诗中的“卧”字做批注,请你帮他完成。
    8.两首诗划线句都描写了风和雨,陆游和宗泽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时太原失守 年与时驰(《诫子书》)
    B.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C.从羸卒十余人 一狼仍从(《狼》)
    D.乃暮徙其军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10.朗读【丙】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11.【丙】文中宗泽哪两个品质或特点让你印象深刻?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7.示例:这里的“卧”与“春深”“柴荆”“亭午”联系在起来,给人一种闲暇、宁静、安适的感觉。
    8.示例1:一样。两位诗人都是通过描写风雨来抒发忧国之思、爱国之情。陆游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风雨大作的声响联想到沙场杀敌的气势,在辗转反侧中进入梦境: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其中有壮志难酬的悲楚,更有杀敌报国的豪迈。(歼敌则死而无恨的)宗泽则由自然界的“风雨响”联想到“勤王兵”征战沙场的声响和场景,从“老翁”“疑是”等词来看,其中依然是壮志难酬的悲楚和杀敌报国的豪迈。
    示例2:不一样。陆游由自然界的风雨,进而联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抒发忧国之思。宗泽则是由自然界的“风雨响”想到“勤王兵”征战沙场的声响和场景,抒发对“勤王兵”杀敌报国的殷切期盼。
    示例3:有同有异。同:两位诗人都是通过描写风雨来抒发忧国之思、爱国之情,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楚和杀敌报国的豪情。异:陆游由自然界的风雨,进而联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抒发忧国之思、爱国之情。宗泽则是由自然界的“风雨响”想到“勤王兵”征战沙场的声响和场景,抒发对“勤王兵”杀敌报国的殷切期盼。
    9.C
    10.示例1:应该用激昂慷慨且带着愤怒的语气。当时太原失守,国难当头,宗泽挺身而出,杀敌报国,同时,愤怒指责那些官员拿着国家的俸禄却躲避国难,实在令人不齿。
    示例2:应该用悲痛、无奈的语气。当时太原失守,国难当头,而那些拿着国家的俸禄的官员却纷纷躲避国难,这人宗泽极度失望、无比痛心而又无可奈何。
    11.示例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临终时居然没有片言只语谈及家事,想到的依然是收复失地,杀敌报国。
    示例2:关心民生、造福百姓。他见龙游的百姓还不知学习,便为他们修建学校,安排教师,社会风气因此改变,登科中举的人也源源不断。
    示例3:知人善用。善于发现人才,举用人才。他一见岳飞,就准确判断“此将材也”,并“以五百骑授飞”,在岳飞打败金人后,提拔岳飞为统制,让岳飞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建功报国。
    示例4:过人的军事才能。他思虑周全、治军有方、指挥得当,取得了以弱胜强、“十三战皆捷”的辉煌战绩。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要求仿照[批注1]给[乙]诗中的“卧”字做批注。
    首先要理解[批注1]的批注角度,“卧”与“僵”“孤村”联系起来,写出了诗人孤苦、凄凉的感觉。这是联系诗中意象来体会诗人情感的批注方法。然后仿照此方法,联系乙诗中“卧”字前后的意象“春深”“柴荆”“亭午”,春末时节,躺在掩着门的李园中,享受着悠闲的时光,给人一种闲暇、宁静、安适的感觉。据此回答。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
    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诗人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风雨大作的声响联想到沙场杀敌的气势,抒发忧国之思、爱国之情。
    宗泽的“忽闻风雨响,疑是勤王兵”意思是忽然听到外面风雨声大作,疑心是抗金的军队来了。由自然界的“风雨响”想到“勤王兵”征战沙场的声响和场景,抒发对“勤王兵”杀敌报国的殷切期盼。
    所以,两位诗人都是通过描写风雨来抒发忧国之思、爱国之情,但具体情感有所不同。陆游由自然界的风雨,进而联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抒发忧国之思;宗泽则是由自然界的“风雨响”想到“勤王兵”征战沙场的声响和场景,抒发对“勤王兵”杀敌报国的殷切期盼。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副词,当时/名词,时光;
    B.名词,借口/名词,旧知识;
    C.相同。动词,跟从;
    D.连词,于是、就/副词,才。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朗读。
    “食禄而避难,不可也”意思是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国难,这不行啊。联系上下文可知,当时太原失守,国难当头,宗泽挺身而出,杀敌报国,同时,愤怒指责那些官员拿着国家的俸禄却躲避国难,实在令人不齿。所以应该用激昂慷慨且带着愤怒的语气。当然,当宗泽看到“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时,宗泽也可能会产生极度失望、无比痛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所以也可以用悲痛、无奈的语气。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
    根据丙文第①段“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等可知,宗泽关心民生、造福百姓。根据丙文第②段“即日单骑就道,从鼎卒十余人。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可知,宗泽有过人的军事才能。根据丙文第③段“岳飞犯法将刑,泽一见奇之,曰:‘此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泽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遂升飞为统制,飞由是知名”可知,宗泽知人善用。善于发现人才,举用人才。根据丙文第④段“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可知,宗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译文:
    宗泽,字汝霖,是义乌人。在元祐六年考取了进士。被调任到衢州龙游做县令,当地百姓不知道如何学习,宗泽为他们建立了学校,聘请了老师,讲解和讨论经学道理,当地的风俗有了很大改变,从这以后考中科举的人相继不断。
    当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全都借故推诿不肯前往。宗泽说:“拿着国家俸禄而避难,这不行。”当天就独自骑马赴任,只带了十多个跟随的士卒。元祐二年正月,宗泽到了开德,十三次交战全都取得胜利。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将孤兵少,不深入敌营不能成功。宗泽对将士说:“今天进和退同样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士兵们因此无不以一当百,杀敌几千人。金兵大败,溃退而去。宗泽考虑到敌军十多倍于已方,现在这一战出其不意,敌军势必再来,假使他们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闻偷袭我军,就危险了,于是就连夜转移了自己的军队。金兵当晚到达,只得到一座空营,非常惊恐,从此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宗泽出其不意,又派兵过黄河袭击敌军,打败了他们。
    岳飞触犯了法律被判了刑,宗泽一见到他就认为他是一个奇才,说:“这是一个将才啊。”恰逢金人攻打汜水,宗泽就把五百骑兵交给岳飞,让他立功赎罪。岳飞大败金兵而回,于是宗泽就提升岳飞做了统制,岳飞从此扬名于世。
    宗泽忧愤成疾,背上长了疽。各位将领入府问病,宗泽急促地说:“我是因为二帝蒙难而积愤变成这样。你们如果能歼灭敌人,那么我就死而无憾了。”众将军都流着泪说:“怎么敢不尽力杀敌!各位将军退出后,宗泽叹气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二天,风雨交加,天色阴暗。宗泽关于家事没说一句话,只是连呼三声“过河”而死。开封府的人为他哀号痛哭。朝廷追赠他为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
    【活动四:开展调查,共促阅读】
    小苏和小州在了解国民阅读状况时收集到以下材料。请结合材料,完成对话。
    【材料一】
    12.对话一
    小苏:读书重积累。可惜,喜欢读书的未成年人越来越少了。唉!
    小州:______。
    【材料二】
    13.对话二
    小苏:《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很是鼓舞人心。
    小州:看了图三后,我觉得要实现“工作目标”,有两点要注意:______。
    【答案】12.示例:不对。从收集到的材料来看:①近年来,我国人均阅读数量稳定增长。②同时,9~13岁的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指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近两年更是接近100%,明显高于成年人。
    13.示例:①要持续增加城乡儿童居住区域三公里内的图书设施数量。②缩小图书设施数量的城乡差距刻不容缓。(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题干,抓住主要信息,明确答案要求;然后找出图中所含的信息;标题、项目、各种数据等,并对其进行比较;最后依据题干要求,把数字转化为语言,规范作答。
    根据材料一图表数据和小苏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喜欢读书的未成年人数量减少表示了担忧。但小州在回应时,应该根据事实或数据来提出相反的观点,即喜欢读书的未成年人并没有减少。小州引用了图表中数据来支持他的观点:一是近年来我国人均阅读数量的稳定增长,二是9~13岁的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近两年更是接近100%,明显高于成年人。这些数据都表明,喜欢读书的未成年人并没有减少,反而在某些年份,他们的阅读率甚至超过了成年人。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材料二提供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图三数据以及对话二中小苏和小州的讨论,我们可以推断出小州认为要实现这一工作目标,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1)为了实现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促进各类文化教育的切实加强,需要持续改善和增加图书设施的数量。特别是针对城乡儿童居住区域三公里内的图书设施数量,应该持续增加,以确保孩子们能够便捷地接触到丰富的阅读资源。这将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阅读量和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为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打下坚实基础。(2)要注意缩小图书设施数量的城乡差距。当前,城乡之间在图书设施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0家:11.54%和49.83%”和“3家以上:38.45%和6.59%”的问题最为突出,这不利于实现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均衡发展。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图书设施的建设和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平等的阅读机会。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活动五:名家谈读书】
    多读书,写感受
    陆文夫
    ①我在中学时期,作文还是可以的。因为我从小欢喜看书,没有其他的秘密。
    ②我读小学是从五年级开始的,五年级以前都是读的私塾。语文的课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古文观止》等等。小小的年纪读这种书,当然不能理解它的内容,老师也不大要求你理解它的内容,只要求你背得滚瓜烂熟。早晨教,下午背,下午教的明天早晨背。一定的时期还要加起来背,叫作“总书”,好像现在的期中考试。背不出来轻则训斥,重则打手心。老师有根一尺多长的红木戒尺,打起来挺疼!我被打过几次,倒不是因为背书,而是因为写字,字写不好也要打,打了也没用,我到今天也写不好。
    ③稍识几个字后,便开始看“闲书”。所谓看闲书,是指看故事、神话、小说之类的东西。我开始时是看七字段的唱本,什么《孟姜女万里寻夫》等等。后来便看《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水浒》《岳传》《七侠五义》。我看这些书的时候很多字都不识,半读半猜,了解个大概的意思;也不去查字典,只有老师的教案上有一部《康熙字典》,查了也不懂。这就是后来写错别字、读错字音的根源。
    ④书读多了就有点好处,耳濡目染,看书应属目染,看多了便染上了,便会知道各种文章大体上是怎么写的,做起作文来方法多、语汇多、思路活,碰到一个作文题目,都有点似曾相识,脑子里都有点储存,不是那么空空的。我在中学里做作文,和熟读许多散文是分不开的。我读过《古文观止》,对唐文和宋文的印象特别深。中国的古典散文讲对仗,讲音韵,讲意境,讲气势,讲点儿起、承、转、合,这对作文有很大的帮助。等到我进入学校以后,又读到了许多很好的白话散文,至今还能背得出朱自清先生写的《荷塘月色》和《背影》中的片段。所以我一直主张读书要背,这倒不是因为怕打而形成的观点,是因为背得出、记得牢许多篇章,确实有很大的教益。俗话说熟能生巧,不熟怎么巧得起来?当然,要求熟读的文章也应该是上品。
    ⑤写文章切忌说空话,靠形容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在中学里做作文所以有点讨好,就是恪守了这一条。不管碰到什么作文题目,总是努力写自己的想法、感受,自己的所见所闻。老师用红笔打双圈,写上一段很好的评语等等,也都是看中了这一点。记得1945年我投考苏高中时,作文题目叫作《故乡的交通》。我小时候住在长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对长江里穿梭来往的轮船、大帆船、摆渡船等等印象很深,对浩瀚的长江、来往的客商有许多了解和遐想,我根据这些实际的感受与见闻,再和《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等加以联想,使这篇作文写得很带劲,得了个满分,和那不及格的数学扯平,才能够榜上有名。
    ⑥在中学里,老师有时候也出些怪题。所谓怪题就是离开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历较远,扯不上去。逢到这种题目我总是想办法,抓住一点儿意思向身边拉,拉得和自己的思想、感受沾点儿边,加上一顿发挥。有时候也不是题目怪,是我的忽发奇想而造成的。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个题目,叫《中秋佳节》。这个题目应该说是很好做的,可以写看月亮,也可以写吃月饼;可以写一家人的团聚,也可以写独处异乡的孤寂。可我却忽发奇想,去写什么唐明皇游月宫,写某个皇帝是在中秋节的晚上被毒死的。写得既不像个神话,也不大像人话,其后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
    ⑦编辑同志要我写中学时代怎么学习做作文,时隔久远,记忆不清,只能写此一点。
    1980年12月
    小苏同学阅读这篇文章时,做了一张阅读卡,请你帮他补充完整,并解答他的困惑。
    14.可借鉴的写作经验:
    15.第⑤段的“形容词”该如何理解?
    16.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似乎多余,为什么不删去?
    17.第②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让我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类似的叙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戒尺”,作者的用意有什么不同?
    18.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名家观点,我的理解:
    【答案】14.示例:①多读多背勤积累,了解各种文章大体上是怎么写的,熟能生巧。②不说空话,努力写自己的见闻感受。③写作中将见闻感受和名作、佳句结合起来。④遇到“怪题”时想办法结合题意和自己的生活展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⑤忽发奇想而不胡思乱想,不能写得既不像个神话,也不大像人话。
    15.示例:辞藻华丽的空话、华而不实的词句或内容。(不能仅理解为“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不是名词解释,不要抠字眼)
    16.示例:不能删。因为文章的品质有高下,只有“上品”(好的文章)才能给我们很大的教益。这一句使文章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和严密。
    1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有戒尺,但不常用。作者借此来刻画先生严而不厉、开明宽容的形象,在追忆书屋生活中表达对先生的怀念和感激。选文写被用戒尺打,作者借此来突出老师的严厉、背书和写字的重要,在追忆被打原因中自嘲、自谦。(意思对即可)
    18.示例:梁衡用牛吃草来打比方,生动、风趣地突出了背书积累的重要性(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多读多背勤积累,了解各种文章大体上是怎么写的,熟能生巧。
    根据第④段“书读多了就有点好处,耳濡目染……脑子里都有点储存,不是那么空空的”可知,多读多背对于积累语言和写作方法的重要性。根据第④段“我在中学里做作文,和熟读许多散文是分不开的……这对作文有很大的帮助”可知,通过阅读优秀的散文来学习和借鉴写作技巧。根据第④段“所以我一直主张读书要背……不熟怎么巧得起来?”可知,背诵对于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通过背诵可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2)不说空话,努力写自己的见闻感受。根据第⑤段“写文章切忌说空话,靠形容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直接点明了写作时要避免空洞无物,要写实、写真。根据“不管碰到什么作文题目,总是努力写自己的想法、感受,自己的所见所闻”可知,这里进一步强调了写作要基于个人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3)写作中将见闻感受和名作、佳句结合起来。根据第⑤段“我根据这些实际的感受与见闻,再和《滕王阁序》中……加以联想,使这篇作文写得很带劲”可知,作者如何将个人经历和名作佳句结合,来增强文章的文采和深度。
    (4)遇到“怪题”时想办法结合题意和自己的生活展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根据第⑥段“逢到这种题目我总是想办法,抓住一点儿意思向身边拉……加上一顿发挥”可知,在遇到不熟悉的题目时,如何灵活地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5)忽发奇想而不胡思乱想,不能写得既不像个神话,也不大像人话。根据第⑥段“可我却忽发奇想……其后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可知,通过反面例子警示我们,写作时的创意和想象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读性,不能过于离经叛道。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在第⑤段中,“形容词”不应仅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为语法中的“形容词”这一词类,即用来描述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在这里,“形容词”更多地是指那些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的词句或表达。作者强调写作时要避免仅依赖这些空洞的修饰来堆砌文章,而应该注重写实、写真,即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感受和所见所闻。因此,“形容词”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空洞、表面化的写作方式,与作者提倡的写作风格形成对比。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第④段这句话强调了我们在选择需要熟读的文章时应该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文章的质量。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熟读和背诵,只有那些“上品”的文章,也就是质量高、有深度的文章,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教益。也体现了作者对于阅读和写作的严谨态度。他不仅仅是在告诉我们要多读多背,更重要的是在读什么、背什么上要有所选择。因此,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明确和限定的作用,使得作者的观点更加准确和严密。如果删去这句话,那么文章的意思可能会变得过于宽泛,读者可能会误解为只要多读多背就可以了,而不管读的是什么内容。所以,这句话是不能删的。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主旨把握。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戒尺是先生手中的一个道具,但先生并不常用它。作者通过这一细节来刻画先生严而不厉、开明宽容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感激。这里的戒尺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象征,代表着先生的威严和教诲,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作者带来多少肉体上的疼痛。而在选文中,作者明确提到自己因为字写不好而被老师用戒尺打,而且“打起来挺疼”。作者通过这样的叙述,突出了老师的严厉和背书、写字的重要性。同时,作者也在这段话中表达了一种自嘲和自谦的态度,认为自己即使被打了也写不好字。这里的戒尺则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实际的惩罚工具出现,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家观点理解分析。
    梁衡在《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中的这段话,用牛吃草来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牛吃草的过程是先吃进大量的草,然后通过反刍来慢慢吸收其中的养分。这就像我们在阅读时,首先需要广泛地阅读,吸收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后,通过反复的思考、回味、运用,像牛反刍一样,慢慢地吸收这些知识和信息中的养分,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但是,如果牛事先不吃进草去,那么它就无法反刍出新养分。同样地,如果我们在写作之前没有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就无法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无法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文章。因此,这段话强调了阅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背书积累就像牛吃草一样,是写作的基本功。
    【活动六:书香氤氲,“悦”读青春】
    19.作文。
    说到“书”,我们会想到买书的经历,想到在书中汲取的知识、结交的朋友、遇见的偶像,想到悠久的历史、进步的阶梯,想到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以“阅读点亮青春”为话题,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也可以“阅读点亮青春”为题;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略。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的气氛。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气氛中,孙悟空才得以那么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充分自由地发展他传奇性的英雄性格与特征,并且将他性格形象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最完美的高度。
    ——林庚
    我少年时读之,老年也读之,越读越觉得有味道,真是百读不厌,我把它看成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以大眼光、大境界、大省悟、大触动。
    ——贾植芳
    工作目标。通过3到5年的努力,使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广泛深入开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得到切实加强,科普教育深入实施;覆盖各学段的阅读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书香校园”建设水平显著提高,青少年学生阅读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校内外阅读氛围更加浓厚:广大青少年学生阅读量明显增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持续提升,为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打好根基。
    ——《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
    篇名
    《多读书,写感受》
    作者
    陆文夫
    14.可借鉴的写作经验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阅读困惑
    15.第⑤段的“形容词”该如何理解?
    16.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似乎多余,为什么不删去?
    17.第②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让我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类似的叙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戒尺”,作者的用意有什么不同?
    课文链接: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鲁迅《从百草因到三味书屋》
    18.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名家观点
    (1)按照人的发育来说,小时候记忆力最好。所以,我一直主张,小孩子应该多背诵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古典诗文,哪怕一时理解不了。
    ——叶嘉莹《从古诗词中汲取人生力量》
    我的理解:叶嘉莹教授根据人发育过程中小时候记忆力最好的规律,通过对比,强调了背诵经典古诗文的意义。
    (2)这有点像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梁衡《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我的理解:______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材料二】,现代文阅读,按要求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