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资料合辑
-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4讲 九下课标古诗词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5讲 七上课标文言文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7讲 八上课标文言文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8讲 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9讲 九上课标文言文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6讲 七下课标文言文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6讲 七下课标文言文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共24页。
目 录
一、 \l "_Tc22508" 考点过关练 PAGEREF _Tc22508 \h 2
TOC \ "1-2" \h \u \l "_Tc22508" 篇目1:《陋室铭》 PAGEREF _Tc22508 \h 2
\l "_Tc14367" 篇目1:《陋室铭》 PAGEREF _Tc14367 \h 4
\l "_Tc14075" 二、真题实战练 PAGEREF _Tc14075 \h 6
\l "_Tc17977" 三、重难创新练 PAGEREF _Tc17977 \h 17
篇目1:《陋室铭》
(2023·广东中山·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①,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陆游筑书巢》,有删改)
【注释】①觌(dí):相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仙则名/故虽有名马B.有龙则灵/以告先帝之灵
C.惟吾德馨/惟手熟尔D.草色入帘青/客始不能入
2.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3.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吾 饮 食 起 居 疾 痛 呻 吟 悲 忧 愤 叹 未 尝 不 与 书 俱
5.【甲】【乙】两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情趣有什么异同?
【答案】1.C 2. 看 实在,的确 3.(1)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4.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5.同:两位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交往的人物高尚,爱好读书。异:甲文重在借陋室不陋,从不同方面表现居室主人品德高尚;乙文重在细节,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居室主人痴迷于读书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形容词,有名的;
B.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在天之灵;
C.惟:都是“只”;
D.入:映入/进入;
故选C。
2.本题考查实词。
(1)“顾野有麦场”的“顾”的意思是往旁边看。“俯仰四顾无非书者”的意思是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因此“顾”在这里的意思是看。
(2)“信乎其似巢也”的意思是这确实像书窝啊。根据“信”的字典释义可知,这里的“信”的意思是实在,的确。
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重点词语:
(1)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2)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和关键字词来分析。
“吾”在本向中做定语,修饰“饮食起居”,“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是并列关系,因此“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这三个语之间要断开;“未尝”通常放在句首,因此未尝前面要断开句意: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吟,感到悲伤、优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所以断句为: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5.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提取。
相同之处:甲文中“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乙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这些都说明居室主人情趣高雅。另外都热爱自己的居室,结交好朋友。
不同之处:结合甲文“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快之劳形”作者从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三个方面描写,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结合乙文“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日:‘此非吾所谓巢者邪’”,可见文章表达了作者喜爱读书的旨趣。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我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观看,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了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
篇目1:《陋室铭》
(2023·河南南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①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②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呜乎?
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③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⑤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动:萌发。②尧:传说中上古帝王名。③俾:使。⑤肮脏:读音kǎng zǎng,意为不屈不厄。
6.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濯清涟而不妖”中的“妖”妖艳的意思,象征了君子的庄重、质朴。
B.“不蔓不枝”中的“蔓”是藤蔓的意思,象征了君子的正直不苟。
C.“亭亭净植”中的“植”是树立的意思,象征了君子美好的姿态和气质。
D.“可强鸡人使昼鸣乎”中的“强”是强迫、强令的意思,表达出作者对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一事的不满。
7.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甲文对莲进行形象和品质的具体描写,有何用意?
9.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牡丹,但写作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6.B 7.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8.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9.甲文提到牡丹,是为了用世人对牡丹的爱与自己对莲的爱进行衬托,并以世人“甚爱牡丹”来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乙文提到牡丹,是为了通过自己对牡丹感情态度的变化,突出牡丹坚贞不屈、不屈不厄的品格,以此表现作者坚守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品格。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及内容理解。
B.“不蔓不枝”意思是: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牡丹之爱,指对于牡丹的爱;宜,应该。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生长姿态、香气远播、拒绝赏玩等角度,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的重点在于通过描写莲的高贵品质来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牡丹的“富贵”且喜爱的世人众多,写“莲花”有君子的品格,只有作者一人喜欢,目的是以它们作衬托,突出莲的的高洁,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愿隐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乙文“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先写自己不认同牡丹是万花之王,后来写读到牡丹见到武则天也不开花,牡丹被贬洛阳,牡丹向阳生长朝其他方向就会死,来写战争被牡丹坚贞不屈、不屈不厄的品格折服,态度转变,通过牡丹来写自己坚守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品格,托物言志。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就有很多人了!
【乙】牡丹能够在群花中称王,我开始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要说牡丹的颜色和香味,比芍药能强多少?选择最好的牡丹和最好的芍药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直到我看了《事物纪原》一书,说武则天冬天游后花园,看到所有的花都竞相开放,只有牡丹迟迟未开,于是将牡丹贬到洛阳,我才恍然大悟说:“牡丹像这样刚强不屈,被贬谪本来就是应该的,如果不给他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时令季节,如果违反时令季节,那么就算有十个像尧那样的圣贤,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长出穗来。武则天虽为人主,但是她能强令公鸡白天打鸣吗?
正面应当向阳,这是种植花卉的共同原理。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让它朝南就会生长,让它朝其他方向就会死,这是牡丹高亢刚直、不可改变的本性,武则天都不能让它屈服,又有谁能使它屈服呢?
(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吴君①,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渠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溢塞谷,没洲渚,襄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停,得下而流,忘已而因物②,不为易③而勇,不为险而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足乎内而无待乎外④。止则莫之测⑤,行则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得失而不惧。益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选自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吴君:苏辙的朋友。②因物:顺应着外物变化。③易:容易(河道平坦)。④足乎内而无待乎外: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⑤测:揣测到他的内心。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有仙则名:
(2)隐居不仕:
(3)吾窃喜焉:
(4)襄丘陵: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
12.在“设计自己的书房”活动中,小文同学一心追求:内部设施要“高大上”,书房名称要“博眼球”。请你依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给小文写一段劝诫的话。
13.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作者经常跟富贵之家、高雅之士来往交流。
B.乙文“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意在突出水造成的灾害之重。
C.甲文最后一句采用反问,乙文最后一句运用双重否定,都起到了强调作用。
D.甲、乙两文都以作者自己的居室为写作对象,风格粗犷豪放。
【答案】10. 出名 做官 暗自 漫上 11.(1)可以弹奏不加雕绘装饰的琴,阅读佛经。(2)先生住在江边,曾经观察过大江吗? 12.示例:小文你好,书房是一间能反映主人内心世界的屋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不完全表现为内部设施的“高大上”,而更应关注书房营造的氛围,如刘禹锡所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取名方面,比起刻意“博眼球”,或许吴君以自己尊崇的人物语录精神为厅堂取名的做法更值得借鉴。你觉得呢? 13.C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有了神仙就出名。名:出名。
(2)句意:吴君在此隐居不去做官。仕:做官。
(3)句意:我私下里很喜欢。窃:暗自。
(4)句意:漫上丘陵。襄:漫上。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调:调弄,这里是弹的意思。素:不加装饰的。阅:看。金经:指佛经。(2)子:你。于:在。亦:也。尝:曾经。于:表对象。
12.本题考查拓展应用。
针对题目中的“内部设施要‘高大上’”,结合甲文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书房不能只追求内部设施的豪华,而应重视书房主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只要品德高尚,内心丰富,即使身处简陋的屋子,也能得到内心的愉悦与享受。
针对题目中的“书房名称要‘博眼球’”,结合乙文中的“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可知,书房取名,不用刻意引人注意,起一些特令独行,甚至是怪异的名字,可以像吴君那样,以自己尊崇的人物语录精神为厅堂取名。
据此表述即可。
1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本项“富贵之家”有误;
B.联系乙文第二段中的“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可知,“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意在突出如此浩然的水势没有什么能阻挡;
D.甲文中的陋室是作者的居室。乙文中的居室是吴君的居室,不是作者苏辙的居室。甲文隽秀工整,乙文粗犷豪放;
故选C。
【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吴君,有志于学问且在诗歌创作上有专长,家周围是让人悠乐的山林,吴君在此隐居不去做官,给他的屋子取名叫“浩然”,说:“孟子是我的老师,他说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私下里很喜欢,但不是很能理解孟子的说法,请为我解释下其中的缘由。”
我回复他说:“你处在江上之时,也曾观察过江水吗?秋雨按时节下来,沟渠里装满了雨水,各路水流满溢,合聚在一起。便汪洋肆意,尽情地充斥着坑沟峡谷,之后又滂泊向东流去,轻快地越过洲岛,漫上丘陵,肆意前行,遇到木头折断木头,碰到石头,石头也被摧毁,如此浩然的水势没有什么能阻挡。你试着考察看看,它凭什么能像这样形成如此浩荡之势?如今那水不求太深,也无意奔向何方,遇到高的地方就停下来,遇到低的地方就顺势流下去,忘了自己,只会适应着外部环境,不因为容易表现勇敢,不因为危险而胆怯。所以,这水一旦聚集发动,就会浩浩荡荡驰骋开去直到大海。古代的君子,生活简易来滋养内心,从内心得到满足,对外部环境不抱期待,心胸开阔可以包容天地。停下来的时候外界揣测不到他的内心,行动起来的时候没有人能抵抗得了。处于富贵之中不放纵自己,处于贫贱之中也不忧虑,在蛮夷之地遭受患难不屈服,在生死得失面前不惧怕,如此这样也不可能不培养出浩然正气的品性。”
(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
君子亭记
(明)王守仁
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
【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14.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吾 亭 有 竹 焉 而 因 以 竹 名 名 不 愧 于 吾 亭
15.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濯清涟而不妖(洗)B.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
C.陶后鲜有闻(新鲜)D.无所不宜(合适)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
17.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至少提出三点)
【答案】14.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15.C 16.(1)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2)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 17.坚定正直;洁身自好;虚心好学;淡泊名利;胸怀天下(任选三点即可)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吾亭有竹焉”是完整的一个短句,焉在句末作语气词,故此处后边应断开一处,“而”表顺承,第一个“名”是动词,意思是命名,省略了“吾亭”,故在第一处“名”后停顿,第二个“名”是名词,意思是名字,“名不愧于吾亭”是一个完整的短句,应放在一处,故断句: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C.有误,句意: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2)是:这;而:连词,表顺承;其:代词,它的。
17.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既可以从文中理解分析,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君子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若从文中分析:
结合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乙文中“中虚而静,通而有间”“外坚而直”可知君子应该坚定正直;
结合甲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和乙文“清风时至,玉声珊然”可知君子应该洁身自好;
结合甲文“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乙文“挺然特立,不挠不屈”可知君子应该不屈不挠,庄重典雅。
也可以结合课外知识
示例:君子应该内心坦荡。也就是从容的面对外界和自己,做到心中无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应该不苛责,内心丰富。一个人在物质极度匮乏中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丰盈和充实,这就是君子,这就是贤能。
君子应该和而不同。君子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要求自己融入群体,但也时刻保持警惕,不和那些违背自己意愿和内心的人们同流合污。
君子应该自行反思。反省内求,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正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点睛】甲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条。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文:王阳明建起何陋轩后,又就着轩的飞檐,在其前面的空地上打桩立柱,盖了所亭子,并在亭子四周种上翠竹,取其名为“君子亭”。因为竹有君子的四种品质:其内部虚极静笃,互相通透而有间隔,具备君子的德性。其外部坚韧正直,无论春夏秋冬,均不改变颜色,具备君子的操守。惊蛰时节,便破土而出,三伏夏天,便暂缓进长,风霜雨雪,或明或暗,它都能调节适应,具备君子的明睿。清风时来,则如玉佩珊珊声响,像好听的音乐,又俯俯仰仰,仿佛孔门弟子在练习礼仪;风停下来,便寂然无声,挺拔特立,好像虞舜的大臣们整齐庄严地列于朝堂之侧,有君子的容表。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
(2022·四川广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
①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②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②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
【注释】①葩:花。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③迨(dài):及,等到。
18.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19.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避暑而暑为之退
B.出淤泥而不染 乃摘而藏之
C.长跪而谢之 及花之既谢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20.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B.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C.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D.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22.两则材料都写了“莲”,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B 19.D 20.C 21.(1)(莲)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远远地观看却不能靠近赏玩。
(2)我夏天倚靠它维持生命(或我夏天视它为生命),是(因为)它适合人的心意。 22.①甲文称“莲”为“花中君子”,写“莲”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外形(中通,外直)、气质仪态(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味道(香远益清)等,侧重赞美的是“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内在品格;②乙文则紧扣芙蕖“可人”的特点,侧重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写其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解析】18.本题考查重要文言词语辨析。
B.“莲,芙蕖之实也”句意为:莲是芙蕖的子实。故此处“莲”是指莲子。而“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句意为: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故此处“莲”指芙蕖。两者所指不同。
故选B。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荷花;
B.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
C.动词,道歉/动词,凋谢;
D.名词,时候/名词,时候;
故选D。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故断句为: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故选C。
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益,更加;清,清芬;亭亭,挺直的样子;植,树立;亵,亲近而不庄重。
(2)予,我;倚,倚靠;可,适合。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文章写了“莲”的生长环境、外形、气质仪态、味道等,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其象征意义。作者用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纯洁高尚品格,鄙视世俗恶劣风气的生活态度。《芙蕖》第①段“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写莲的“可目”,第②段“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写它的“可鼻”,这是莲的观赏价值;第②段“至其可人之口者”写它的“可口”,第②段“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写它的“可用”,是写莲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材料二】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我夏天倚靠它维持生命(或我夏天视它为生命),是(因为)它适合人的心意。
(2022·甘肃武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芙蕖①
(清)李渔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④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⑤;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②荷钱:生的荷叶,状如铜钱,故称“荷钱”。③迨(dài):及,到。④徂(cú)往,到。⑤异馥:特别的香味。
23.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可爱者甚蕃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过而不问之秋
(4)亭亭独立
2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荷钱出水之日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B.乃复蒂下生蓬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C.荷叶之清香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摘而藏之 人不知而不愠(《十二章》)
25.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26.填空。
两文同写莲,《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 的生活态度;《芙蕖》写莲的“ ”“ ”“ ”“可用”,由莲的观赏价值写到 价值。
【答案】23. 多。 亲近而不庄重。 时候(时间)。 耸立的样子。 24.C 25.(1)(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等到荷花凋谢之后,也可以向主人禀告说,(我)没有什么过错。 26.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可目 可鼻 可人之口(可口) 实用(经济)
【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可以喜爱的有很多。蕃:多。
(2)句意: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亵:亲近而不庄重。
(3)句意:无人问津的时候。秋:时候。
(4)句意:一枝枝独立。亭亭:耸立的样子。
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词的意思。
A.自:介词,从/连词,如果;
B.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C.之:助词,的/助词,的;
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故选C。
2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2)重点词:及,等到;既,已经;亦,也;于,向。
2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其象征意义。作者用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纯洁高尚品格,鄙视世俗恶劣风气的生活态度。
《芙蕖》第一段写莲的“可目”,第二段写它的“可鼻”,这是莲的观赏价值;第三段写它的“可口”,第四写它的“可用”,是写莲的实用价值。
【点睛】参考译文:
爱莲说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芙蕖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27.(2023·安徽芜湖·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夫七尺之骸,禀①之以所生,不可受全而归残也②;方寸之心,制之在我,不可放之于流遁③也。躬耕以食之,穿井以饮之,短褐以蔽之,蓬庐以覆之,弹咏以娱之,呼吸以延之,逍遥竹素,寄情玄毫④,守常⑤待终,斯亦足矣。
(选自葛洪《抱朴子•外篇》)
【注】①禀:领受。②不可受全而归残也:不能承受领受时完整而归还时残缺。③流遁:流荡逃遁。④玄毫:挥毫。毫,指毛笔。⑤守常:固守常法;按照常规。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龙则灵
②可以调素琴
③躬耕以食之
④穿井以饮之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方寸之心,制之在我,不可放之于流遁也。
(3)【甲】文中的“ ”和【乙】文中的“ ”点明了主人公居室本身的特点。
(4)【甲】【乙】两文均通过描述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相同的情感?
【答案】(1) 神奇、灵异 调弄,这里指弹(琴) 亲自 凿
(2)①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②内心,由自己控制,不能任意它流荡逃遁。
(3) 斯是陋室 蓬庐以覆之
(4)甲文通过对居室的描绘,乙文通过描述作者在陋室中的简单生活和丰富的娱乐,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①句意:有了龙就会有灵气。灵,神奇、灵异。
②句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③句意:亲自耕种来吃。躬,亲自。
④句意:凿井来喝水。穿,凿。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②制,控制;放,放任,任凭;流遁,流荡逃遁。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由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此处写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作者)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由乙文“蓬庐以覆之”可知,作者写简陋的房屋遮挡。由此可见,两文都写出了主人公居室的简陋的特点。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乙文:“躬耕以食之,穿井以饮之,短褐以蔽之,蓬庐以覆之,弹咏以娱之,呼吸以延之,逍遥竹素,寄情玄毫,守常待终,斯亦足矣”句描述了作者在陋室中的简单生活和丰富的娱乐,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著书时居住过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七尺长的身躯,来自于生养自己的父母,不能承受领受时完整而归还时残缺。内心,由自己控制,不能任意它流荡逃遁。亲自耕种来吃,凿井来喝水,粗布短衣来蔽体,简陋的房屋遮挡,弹琴赋诗娱乐,呼吸延续生命,徜徉在史册、书籍中,用笔写出自己的情怀,固守常法等待终老,这也就足够了。
28.(2023·河南南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问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君子比德于玉①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②,知也;廉③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④,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⑤,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⑥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⑦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注:①选自《礼记•聘义》,有删改。题目是临时加上的。②栗:坚硬。③廉:有棱角。④队:同“坠”。⑤诎(qū)然:指声音戛然而止。⑥孚尹:指玉的光彩。⑦圭璋(guī zhāng):一种用做凭信的玉器。
(1)请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完成“文言字词积累卡”。
(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比较甲乙两文,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和孔子所说的“君子”有哪些相同点?用相关语句加以印证。
【答案】(1)①割伤。②诚信。
(2)(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3)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4)①都有正直的品性。甲文提到“外直”“亭亭净植”,乙文提到“坚刚”“廉”。②都有美好的声名。甲文“香远益清”,乙文“其声清扬而远闻”。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它有棱角而不伤人。刿:割伤。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句意: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信:诚信。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语有:通,贯通;直,挺立的样子;蔓,生蔓;枝,长枝。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意思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通过对莲的爱人少和对牡丹的爱人多,表达了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从【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周敦颐笔下的“君子”有正直的品性。
从【乙】文“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可知,孔子所说的“君子”有正直的品性。所以,他们都有美好的声名。
从【甲】文“香远益清”和【乙】文“其声清扬而远闻”可知,他们都有美好的声名。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孔子说:“从前君子将玉的品质与人的美德相比。玉温润而有光泽,像仁;细密而又坚实,像智;有棱角而不伤人,像义;悬垂就下坠,像礼;敲击它,声音清脆而悠长,最后夏然而止,像乐;玉上的瑕疵掩盖不住它的美好,玉的美好也掩盖不了它的瑕疵,像忠;玉色晶莹发亮,光彩四溢,像信;玉的光气如白色长虹,像天;玉的精气显现于山川之间,像地; 朝聘时用玉制的理璋单独通达情意,像德;天下人没有不珍视玉的,像尊重道。《诗经》 说:‘每想起那位君子,他温和的如同美玉。'”
29.(2023·贵州贵阳·校考一模)阅读古代诗文,回答问题。
①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注释]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②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注释】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作者游览黄山,途经了众多景点,下列不属于文中作者游览的景点的一项是( )
A.白岳 慈光寺B.云巢 文殊院
C.汤泉 立雪台D.百步云梯 入夺舍
(2)侧面烘托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结合本文与《三峡》,分析两文作者在写“山”的特点时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3)下列与“在悬崖之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B.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C.戴朱缨宝饰之帽(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答案】(1)D
(2)甲文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山的高峻;乙文用“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侧面烘托黄山的高峻难行。
(3)C
【详解】(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文中内容“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夕宿慈光寺”“是夕至文殊院宿焉”“行至云巢,路绝矣”“云走入夺舍”“步至立雪台”可知,作者游览黄山,途经了:白岳、汤泉、慈光寺、文殊院、云巢、入夺舍。没有写到“百步云梯”。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赏析。
侧面烘托是一种常见的手法,一种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根据《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从而侧面烘托出山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根据本文中僧人的告诫“‘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可知,山路狭窄危险,即使兜笼也容不下。若自己步行会太辛苦,可以雇佣“海马”,侧面烘托出黄山具有险仄难行的特点。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句意:在悬崖的下面。之:助词,的。
A.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B.倒装的标志,无实意;
C.助词,的;
D.代词,可译作他;
故选C。
【点睛】译文:
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二日,我游览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汤泉沐浴了。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滑竿也容不下。您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用。”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笑,瘦弱的老人又重做了襁褓中的婴儿!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来,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片云雾迷濛,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记述。
30.(2023·河北保定·保定市第十七中学校考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荐,福宁人。……母沈氏病渴,语荐曰:“得瓜以啖①我,渴可止。”时冬月,求于乡不得,行至深奥岭,值大雪,荐避雪树下,思母病,仰天而哭。忽见岩石间青蔓离披,有二瓜焉,因摘归奉母。母食之,渴顿止。兄孟耠早世,嫂林氏更适②刘仲山。仲山尝以田鬻于荐,及死,不能葬,且无子,族以其贫,莫肯为之后。荐即以田还之,使置后,且治葬焉。州禁民死不葬者,时民贫未葬者众,畏令,悉焚柩③,弃骨野中。荐哀之,以地为义阡④收瘗之。有死不能敛者,复买棺以赠。人皆感焉。
(节选自《元史•孝友•王荐传》)
【注释】①啖:吃。②适:改嫁。③柩:装着尸体的棺材。④义阡:公墓。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语荐曰 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B.仲山尝以田鬻于荐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C.荐即以田还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悉焚柩 悉以咨之(《出师表》)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值大雪,荐避雪树下。
②族以其贫,莫肯为之后。
(3)选文中哪件事体现了王荐的“孝”?
(4)选文结尾说“人皆感焉”,为什么?
【答案】(1)C
(2)①正赶上下大雪,王荐在树下躲避大雪。②族人因为他贫穷,没有人愿意为他安葬。
(3)王荐在冬天到深山里为母亲找瓜帮母亲缓解消渴症的事体现了王荐的“孝”。
(4)王荐把土地还给刘仲山让他安葬;王荐把自己的土地建成公墓;王荐买棺让死人安葬。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对……说/对……说;
B.曾经/曾经;
C.他(指逝去亲人的人)/到;
D.都,全/都,全;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
(1)值:适逢;正赶上;大雪:下大雪;避:躲避。
(2)以:因为;贫:贫穷;莫:没有谁;为:做;后:后代、子嗣。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时冬月,求于乡不得,行至深奥岭,值大雪,荐避雪树下,思母病,仰天而哭。忽见岩石间青蔓离披,有二瓜焉,因摘归奉母。母食之,渴顿止”的意思可知,可概括为:王荐在冬天到深山里为母亲找瓜帮母亲缓解消渴症。这表现了王荐的“孝”
(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仲山尝以田鬻于荐,及死,不能葬,且无子,族以其贫,莫肯为之后。荐即以田还之,使置后,且治葬焉。”可概括为:王荐把土地还给刘仲山让他安葬。依据“州禁民死不葬者,时民贫未葬者众,畏令,悉焚柩,弃骨野中。荐哀之,以地为义阡收瘗之。有死不能敛者,复买棺以赠。”可概括为:王荐把自己的土地建成公墓;王荐买棺让死人安葬。
【点睛】参考译文:
王荐,是福宁人。……母沈氏生病口渴,对王荐说:“能不能买一个瓜让我吃,(这样)口渴能够停止。”当时正值冬天,(王荐)去乡里寻找却没有得到,走到深深的山谷中,正赶上下大雪,王荐在树下躲避大雪,想到母亲的病,仰起头仰对着天哭泣。忽然见到岩石间有青色的藤蔓,上面结着两个瓜。他摘下来拿回家奉给母亲,母亲的渴疾顿时止住了。有一个叫孟耠的人,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嫂子林氏又改嫁给刘仲山。刘仲山曾经把田产都卖给了王荐,而刘仲山死时家中很穷,不能下葬,并且也没有儿子,族人因为他家贫困,没人愿意做他的嗣子。王荐就将之前买的田产送还给他家,让他家能够立嗣子,并为他办理丧事。当时州府禁止百姓死了以后不用土安葬,然而百姓贫穷,不能够(使亲人)下葬的人家有很多,由于畏惧州府的命令,就都把装着尸体的棺材烧焚掉,然后丢弃到荒山野岭中。王荐非常同情他们,就把自己的土地建成公墓,凡是有死去亲人不能入土为葬的人家,他就买来棺材赠送给他们(让他们在公墓里安葬)。人们都非常感激他。
例句
学法指导
词义解释
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课内联系法: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蒲松龄《狼》)
(1)
信乎其似巢也
查阅词典法:①言语真实;②讲信用;③实在,的确;④相信;⑤音讯,消息。
(2)
文中加点词
理解词义的方法
释义
廉而不刿
字形推断:“刿”形声字,从“刂”。意义与刀有关语境推断:“而”表转折,与“不”连用。
①
孚尹旁达,信也
联系课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0讲 九下课标文言文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过关练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8讲 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共29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16讲 七下课标文言文复习(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问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