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春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2025春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 教案,共10页。
第一单元·童年往事1 古诗三首第一站:感受诗中的童年第1课时活动一:走进古人快乐的童年时光一、聚焦名言,明确主题1.导入:从这节课开始,咱们要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请看篇章页上的开篇语: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冰心2.齐读后,师:关于“童年”,你们有什么想说的?预设①:我觉得我的童年无忧无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预设②:我觉得我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爸爸妈妈一有空就会带我去各地旅游,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3.小结:是呀!童年是纯真的、美好的,也是丰富多彩的。“童年不打烊”游园活动开始了,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宋代,你能想象古代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他们的童年是童孙学种瓜的俏皮,是稚子敲冰的率真,是牧童吹笛的悠闲。他们的童年生活虽然与我们不一样,却同样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的童年,感受别样的童年乐趣。二、诵读古诗,了解大致内容1.朗读三首小诗。(1)尝试自读古诗。(2)范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对节奏。(3)齐读古诗,读出节奏美。3.结合朗读,指导学习生字。(1)反复练习,读准字音。①“昼”:借助谜语,记住字形(日进一尺);结合平时积累的词语理解字义(白天)。②“耘”:可以结合形声字规律识记。采用添加部件的方法,识记、理解生字。借汉字的演变图,了解“耒”这个偏旁;然后采用加部件的方法来比较生字“耕、耘、耙”等;理解“耘”的字义:除草。③“漪”字的三点水是形旁,“漪”指水中的波纹,可结合词语“涟漪”理解“漪”的字义,注意不要读成“qí”。(2)学习多音字“供”。①借助组词区分读音:供奉、供品、供职;供给、提供、供应。②结合注释,知道“供”在这首诗中是“从事”的意思,读第四声。(3)小组交流要写好本课的生字需要注意些什么。点拨:“晓”字不要多点少撇;“昼”“桑”是上下结构,各部分需要写得紧凑一些。4.小组交流对古诗的初步理解。(1)三首诗分别写了哪种儿童的生活?预设:童孙、稚子、牧童。(2)他们都有一些怎样的活动?预设: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牧童吹笛。活动二:藏在乡村里的童真童趣一、感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绘的繁忙景象。1.引导学生理解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师板书诗题)“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兴”在这里读第四声,在诗中,指兴致。(板书:兴致)“杂兴”指有感而发、随时吟咏的诗篇。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2.走近诗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范成大的资料。师补充介绍:《四时田园杂兴》是一组诗,分成“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一共六十首,分别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首诗为第三十一首。 3.过渡: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预设: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我是从“桑阴”这个词中发现的!理解“桑阴”: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的树荫。补充讲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古诗描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板书:初夏)4.诗中都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预设:诗中描写了“村庄儿女”和“童孙”,他们分别在田、绩麻和学种瓜。5.品读第一、二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1)过渡: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面。首先来看第一幅(出示:昼出耘田图)——白天,人们来到田地里劳作,除去田间的杂草。你能在诗句中找出表示时间和除草动作的字词吗?指名学生找,并上前板书:昼,耘。(2)师:第二幅画面是(出示:夜晚绩麻图)——晚上,人们在家里把麻搓成线或绳。谁能找出表示时间和搓这个动作的字词呢?指名学生找,并上前板书:夜,绩。随机进行关键字词“绩麻”意思的指导。(3)师指着板书,问:从表示时间和动作的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①:大人们日夜忙碌,不停地劳作着,真辛苦啊!预设②:村庄儿女们男耕女织,起早贪黑,真是一群勤劳的人!追问: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吗?(学生读,指导:突出三个仄声“昼”“夜”“各”)师:所以诗人才会说——村庄儿女各当家。随机进行关键字词意思的指导,如“各当家”“儿女”等。“儿女”,指村庄中的成年男女,要区分古今义的不同。这句诗的意思是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4)师: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句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感受到了什么?预设:读着,读着,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忙碌的场面,除草的除草,织布的织布。追问:村庄里的人们各有各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他们还会干些什么农活呢?(想象,指名说: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他们就是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啊!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5)归纳,引读: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画面!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忙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的。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里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6.品读第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1) 过渡:村子里的人们,男耕女织,各自做着分内事,小孩见了,也——(指名学生读三、四句) (2)诗人笔下的儿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预设:诗人笔下的童孙学着大人种瓜,非常天真可爱。(板书:孩子 学种瓜 天真可爱)(3)追问:为什么你会觉得“童孙”特别天真可爱呢? (引导学生理解“未解”,并想象儿童“学种瓜”的样子)预设:小孩子还不会干农活,但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他们,看着大人们每天劳作,他们也模仿大人,笨手笨脚地拿起农具,在桑树荫附近种瓜弄得满身、满脸都是泥,甚是可爱。(4) 全班交流,再次感受“童孙”的天真可爱,以及热爱劳动的品质。师引读:是呀,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呀!他们耳濡目染——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生读)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能替父母分担一些农活,感到非常快乐——(生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劳动是快乐的,我们都是爱劳动的孩子——(生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7.熟读成诵,领悟情味过渡: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些勤劳朴实的人们,爱上了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所以才写下了这首诗。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带着这份体悟再读这首诗吧。(1)师生配乐合作读。(2)男女生配乐合作读。(3)串联板书内容,和着音乐尝试背诵。二、感受《稚子弄冰》的乐趣。杨万里笔下的稚子是怎样“弄”冰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寻找答案吧!1.《稚子弄冰》是杨万里的作品,哪位同学愿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学生介绍杨万里,师适当补充:杨万里他活了 89 岁高龄啊!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被称为“诚斋体”,特点就是语言浅显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2.指名朗读全诗,问:如果给这首诗配上连环画,你会画几幅?每幅图取一个什么名字?预设:如果让我画连环画,我会画上四幅,名字分别是“脱冰、穿冰、敲冰、碎冰”。3.过渡:是啊,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可爱的儿童拿冰当钲玩游戏的故事。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咱们一起来看看。4.学习第一、二句诗。(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评议。(2)结合注释,理解“金盆脱晓冰”(3)结合注释、图片,理解“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通常是铜做的。(3)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①:天气那么寒冷,可是这个小孩子一大早起来,就去弄冰,我体会到了稚子寒天“弄冰”的快乐。(板书:晨起脱冰 穿线作钲)预设②:一个“脱”字,不仅形象地写出了小孩子取冰的动作,还让我体会到了小孩子的天真可爱与好奇活泼的天性。(4)追问:你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想象一下小孩是怎样“脱冰”和“穿冰”的呢?预设①:小孩把盆倒过来,在盆底轻轻地拍,耐心等待等冰块脱落下来。预设②:小孩把冰脱下来之后,先小心翼翼地小刀钻个小孔,再用一根线将冰穿起来,拎在手中玩,感觉特别兴奋。(5)师:那种小心,那种兴奋,如在眼前。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读着读着,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预设:读着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一个小孩子一大早起来,从金属盆中小心翼翼地取出冰块,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做钲,来回不停地敲。我似乎还听到了敲击冰块发出的如玉馨般清脆的响声。4.学习第三、四句诗(1)孩子们陶醉在敲打冰块发出的美妙的声音中,手舞足蹈,不亦乐乎。忽然,这声音戛然而止,传来了另一种声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全体女生读古诗后两句。(2)结合注释,看图片理解“磬”:用玉或石做的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可以悬挂在墙上。(3)理解“玻璃”。问:古代有玻璃吗?(没有)观察“玻璃”两个字的偏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王字旁) 我们知道,王字旁的字大多与美玉有关,所以,这里的玻璃指的就是一种玉石,并不是现在的玻璃.(4)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一个“忽”字,让我体会到了冰块碎得猝不及防,我仿佛看到了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到垂头丧气的神态变化。(5)师:你真会思考。听你这么一说,我仿佛也看到了!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小孩子的这种神态变化表现出来吗?(指名读,评议,男生齐读)预设:从“穿林响”我体会到了小孩子敲击时的喜悦、得意,从“碎地声”我体会到了他(她) 看到自己的杰作“毁灭”时的失望和沮丧。(6)小结:是啊,儿童提着冰敲出来的声音像玉馨发出的声音,清越悠长;而冰块落在地上时,好像玉石碎落一般,尖锐刺耳,让人惊慌。(板书:敲冰 碎冰)5.在整个玩冰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情都有哪些变化?预设:小孩子在整个玩冰过程中,经历了“脱晓冰”时的满心欢喜,“彩丝穿取”时的小心翼翼,敲冰块时的得意洋洋,冰块碎地时的万分失望。6.追问:你能通过朗读将小孩子的这种心情变化表现出来吗?朗读,适当评价,再男女生分开读,反复体会小孩子的心情变化7.诗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稚子清晨脱冰,可见不惧严寒;彩丝穿冰,可见聪明伶俐;敲冰玩耍,可见调皮可爱。诗中的“稚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天真烂漫。8.全诗形色兼具,声意俱美,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古代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让我们跟着音乐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吧!(1)全班配乐朗读,适当评议。(2)学生自主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3)串联板书内容,和着音乐尝试背诵。第2课时活动三:吹响童年的美妙乐曲一、回顾学法,自主学习1.回顾学法: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和《稚子弄冰》时,用到了哪些学习方法?2.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查工具书、利用插图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小组交流讨论等。3.运用这些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村晚》,理解诗意,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二、想象画面,理解诗意1.过渡:多美的景色啊,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诗中描绘的景物有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等。课件出示配图,读读诗句,想象这些景物或者人物分别是怎样的。怎样的草——茂盛到长满池塘的青草;怎样的池塘——长满青草、灌满水、倒映着远山落日的池塘;怎样的山——口含落日的山;怎样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口吹着短笛的牧童。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连成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重点解决“陂、衔、浸、漪、腔、信口、归去、横牛背”等字词;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全班交流汇报)。预设:我仿佛看到的画面是夕阳西下,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漫上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倒映在寒冷的水中。回家的牧童正横坐在牛背上,驱赶牛儿回。手拿短笛随口吹,不成调的曲子清脆嘹亮、悦耳动听。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首诗摄取的画面并不宏大,写景集中在池塘上,写人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诗人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诗人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4.过渡:让我们和着笛声,一起美美地再来读一读。(播放笛子配乐)(1)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草满池塘——山衔落日——牧童——短笛——(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3)指名背诵,适当评价。(3)全班和着笛声尝试背诵。三、比较阅读,感悟表达1.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三首关于描写古时候儿童的诗歌,三首古诗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教师小结: 这三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情景,只是写的事不同,三位诗人都善于捕捉儿童在做某件事时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来体现田园生活的美好。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留心观察,捕捉某件事中的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掌握由面到点的写法。活动四:展开想象,再现古诗之趣1.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三首诗里都藏着一个人——诗人,他是儿童快乐、自由生活的见证者。如果诗人想把自己的见闻告诉朋友、家人,诗人会怎样说呢?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首诗,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出示情境,供学生选择:(1)范成大满含着笑意,回到家中,他兴致勃勃地向妻儿讲起了自己的见闻……(2)杨万里早已忍俊不禁了,他“扑哧”笑出了声。看到惊扰了玩得兴起的孩童,他悄悄地离去,找好友喝茶,讲述这段精彩的见闻……(3)有一次,雷震遇到了自己的好友,谈起了山中生活的快乐,他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那个小牧童……2.自由练习,挑选感兴趣的一首诗,挑选最感兴趣的一个场景,练习讲述。3.小组合作,练习讲述。4.集体交流,练习将诗句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5.总结:一首诗,一个儿童,一则故事,三首小诗带领我们穿越千年,感受童年生活的无限美好和乡村生活的悠闲自在。教学目标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情景任务“童年不打烊”游园活动开始了,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宋代,他们的童年是童孙学种瓜的俏皮,是稚子敲冰的率真,是牧童吹笛的悠闲。他们的童年生活虽然与我们不一样,却同样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的童年,感受别样的童年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