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页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页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拓展延伸,深化理解,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原文及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一篇经典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西湖雪景的绝美与作者内心的孤傲与痴情。针对这篇散文的教学,我们可以设定以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湖心亭看雪》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如白描手法、对比手法等。
    - 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学生能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对同一自然景观的描绘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学生能够感受西湖雪景的绝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孤傲、清高的性格特点和深情厚谊的内心世界,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个性和情感。
    - 学生能够领悟文章中的哲理,学会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思考人生、感悟生活。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大意和主旨:
    - 学生需要理解文章所描绘的西湖雪景以及作者的情感世界,明确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 学生需要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更定”、“毳衣”、“雾凇沆砀”等,为阅读和理解其他文言文打下基础。
    - 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 学生需要了解文章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对比手法等写作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 由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含蓄和深沉,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
    -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以及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2.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 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文章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对比手法等写作特点,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作品、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例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写作特点。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以及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 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帮助学生熟悉文章的语言和节奏,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段诵读、集体诵读和个别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感。
    2. 讲解法:
    - 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字词、句式和段落大意。
    -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3. 讨论法: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比较阅读法:
    - 教师可以提供其他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和分析。
    -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对同一自然景观的描绘差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运用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效果。
    5. 多媒体辅助教学:
    -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音频等,展示西湖雪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景物和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约5分钟)
    1. 情境创设:
    使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的雪景图片,特别是湖心亭及其周边的美景,配以轻柔的古筝音乐,营造出一种静谧而雅致的氛围。
    2. 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眼前的这幅图,是杭州西湖的冬日雪景,特别是那湖心亭,它不仅是西湖三岛之一,更是文人墨客们赏景的绝佳之地。今天,我们将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去感受那份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10分钟)
    1. 张岱简介: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末清初文学家,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 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约15分钟)
    1. 朗读指导: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或亲自范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 学生朗读:
    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纠正字音和停顿错误。
    3. 疏通文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章大意。
    四、深入研读,理解内涵(约30分钟)
    1. 理解要点:
    教师投影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2. 白描手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讲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即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 情感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张岱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他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的原因,以及他在湖心亭巧遇后的情感变化。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更定”是晚上八点左右还是凌晨五、六点?
    -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 湖心亭巧遇是叙事、是抒情?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五、品味语言,感悟情怀(约20分钟)
    1. 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感受其语言美。
    2. 感悟情怀:
    通过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感悟张岱的情怀,特别是他那种超凡脱俗、孤傲清高的文人气质。
    3. 朗读背诵:
    在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六、拓展延伸,深化理解(约10分钟)
    1. 对比阅读:
    提供其他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品对同一自然景观的描绘差异。
    2. 写作练习:
    请学生模仿张岱的白描手法,描写一段自己熟悉的雪景,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勾勒出画面。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5分钟)
    1.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张岱的情怀和白描手法的特点。
    2.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课文及相关诗文。
    - 完成写作练习,描写一段雪景。
    - 预习下一课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湖心亭看雪》的内容和情感,还能掌握白描手法的特点,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和写作练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六、张岱作者介绍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张岱出身于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陶允嘉家养病,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崇道称为“今之江淹”。
    张岱一生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早年悠游自在,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中,于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向死而生。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
    张岱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他的小品文,以清新雅致、情感真挚、文笔灵活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融入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了他超凡脱俗、孤傲清高的文人气质。他的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营造出一种静谧而雅致的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七、生字词解析
    以下是《湖心亭看雪》中的生字词及其解析:
    1.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 俱:都。
    3. 绝:消失。
    4. 更定:指初更以后,即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 拏:通“桡”,撑(船)。
    7.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9.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 惟:只有。
    11.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 一芥:一棵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芥,小草;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
    13. 而已:罢了。
    14. 毡:毛毯。
    15.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 拉:邀请。
    17. 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 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 及:等到。
    21. 舟子:船夫。
    22. 喃喃:低声嘟哝。
    23. 莫:不要。
    24.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 更:还。
    26.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八、原文及译文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九、作品赏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小品文中的佳作。文章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
    文章开头,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同时营造了一种静谧而雅致的氛围。接着,作者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等句,极力渲染出一种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自然氛围。在这种鸟兽绝迹的气候条件下,作者偏偏要放舟独行,前往湖心亭看雪,其游兴之浓,为人之痴,全都不言而喻。
    在描绘雪景时,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文字勾勒出了一幅清新雅致的画面。他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句,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同时,作者还通过变换视角,将长堤、湖心亭、小舟和舟中人等景物逐一呈现,形成了一幅幅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这些景物在作者的笔下,既清晰又朦胧,既真实又虚幻,给人以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巧遇了两位金陵游客,并与之共饮赏雪。这一意外的相遇,不仅为文章增添了一份暖意和情趣,还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和知己的深刻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与两位游客的对话和分别,表达了自己对知己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作者还通过船夫的喃喃自语,巧妙地点出了一个“痴”字,进一步突出了自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总的来说,《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的小品文。它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文章还通过巧妙的对比和烘托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知己的深刻思考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超凡脱俗、孤傲清高的文人气质和那份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十、文体与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散文。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此时的张岱已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十一、文章主旨与情感
    《湖心亭看雪》一文,通篇写景叙事,却无一字言情。然而,情在景中,意在言外。张岱以其清淡天真的笔触,描绘了国破家亡后的心境。昔日的繁华如过眼云烟,如今独对西湖雪景,其中的滋味难以用言语表达。
    文章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作者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在文中显露无遗。
    张岱在文中还体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以及人生渺茫的慨叹。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十二、课文内容概说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了作者崇祯五年十二月(1632年)在西湖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文章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是通过听觉来写,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接着,作者写道:“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极概括地用“雾淞沆砀”四字揭出雪的精神和气势,大有莽莽苍苍,无处不在的壮观情态。接着,作者把自己置身于远处的湖滨,设想自己乘舟荡漾于湖心的景象,量词选用极为精确,而且因小见大,借微显宏,以长堤、湖亭、小舟、舟中人来烘托铺天盖地的辽阔雪景,其想象力之丰富,文笔之灵活,远近大小互相比照衬托,虚实相生相谐,韵趣倍增,令人叹服。
    文章下半段异峰突起,展现出一个使人意想不到的奇遇。作者写道:“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作者不说自己见到这两位酷爱雪景的“同志”惊喜异常,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写此二人“见余大喜”,“拉余同饮”。这样就把在彼此都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不论是否素不相识,也免除了寒暄客套的应酬,真是一见如故,亲热异常。因此,作者也就勉强饮干了三大杯,以示盛情难却的美意。及至临分手时,才问及两位客人的姓名籍贯,得知这两位是金陵的游客,正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可惜乍逢即别,其巧遇知音的喜悦顿时化作天各一方的怅然若失。
    最后,作者写道:“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却又用一个更痴的人来做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高逸之士。舟子的话,既同前文伏线遥相呼应,更定乘舟独往湖上,在舟子看来是“痴”的表现,不想有比作者更痴的人,先行一步,而且携酒助兴,这种属于士大夫文人的行径往往是舟子所难于理解的。
    十三、艺术特色与审美意趣
    1. 文笔简练,意境阔大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文笔简练,意境阔大。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2. 情景交融,含蓄深沉
    文章写景是重点,叙事是线索,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3. 用词精妙,以少胜多
    作者选用几个“一”字,别具匠心地选用了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痕”、“点”、“芥”、“粒”,不仅准确新奇,而且反衬出冰雪世界的浩渺,人烟之稀绝。这种写法,追求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充分吸取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细腻而注重全局的生动与传神,不求多而求简。
    4. 结构松散随意,文笔轻松富于情趣
    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湖心亭看雪》一文充分体现了小品文的这些特点,结构松散随意,文笔轻松富于情趣,读来如觉寒气逼人,又似春风拂面。
    十四、整体感知与解读
    阅读《湖心亭看雪》,如同进入画境,也像品味人生。雪的洁白,恰如张岱的高洁;景的空灵,仿佛映照出他心境的超脱。这篇文章实乃妙文,值得读者反复品味。
    张岱以其清淡天真的笔触,描绘了国破家亡后的心境。昔日的繁华如过眼云烟,如今独对西湖雪景,其中的滋味难以用言语表达。他通过对西湖雪景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在雪景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文章中的“痴”字,既是对作者看雪行为的描述,也是对作者心境的写照。作者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不畏严寒,不惧孤独,这种“痴”是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是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而作者在湖心亭偶遇金陵游客,彼此一见如故,亲热异常,这种意外的相遇,让作者在孤独中找到了知音,也让读者在寒冷中感受到了温暖。然而,这种温暖只是短暂的,分别时的惋惜和怅然若失,又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渺小。
    张岱在文中还通过对比手法,将大雪后的西湖与繁华时的西湖进行对比,将作者的孤独与金陵游客的相遇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在解读《湖心亭看雪》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文章中的一些细节和象征意义。比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描写,不仅展现了西湖雪景的壮观和美丽,也象征着作者内心的纯净和超脱。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数量词的运用,则巧妙地表现了作者在面对浩渺自然时的渺小和无力,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和美感。
    此外,文章中的“炉火”和“酒”也是值得关注的细节。炉火代表着温暖和生命的力量,它在寒冷的雪夜中为作者提供了慰藉和勇气;而酒则代表着忘却和放纵,它让作者在短暂的相遇中找到了片刻的欢乐和释放。这些细节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深化了作者的情感表达。
    在整体感知《湖心亭看雪》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文章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张岱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湖心亭看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和思考,以及对故国的怀念和眷恋。这些情感和思想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品格和情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追求。
    同时,《湖心亭看雪》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的文字简练而富有诗意,意境深远而含蓄深沉。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如同画卷一般展开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寒冷而美丽的夜晚。而作者的情感表达也如同细雨一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
    综上所述,《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一篇传世佳作,它以简练的文字、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以及对故国的怀念和眷恋。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需要仔细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感受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所蕴含的诗意和美感。同时,我们也需要从文章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中汲取营养和启示,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佳作。

    十五、文本探究
    1. “独”字的内涵
    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里的“独”不仅仅是形单影只,更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和情趣。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他选择独自前往湖心亭,是为了寻找与宇宙天地精神相通的心灵归宿。这种“独”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2. “痴”字的解读
    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这里的“痴”有多重含义。首先,“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作者选择在深夜冒着严寒前往湖心亭看雪,这种行为本身就表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痴”。其次,“痴”于景:作者被眼前的雪景所痴迷,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雪覆盖了,只有他和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也表现出了一种“痴”。最后,“痴”于情:作者与金陵游客的相遇让他感到欣喜和欣慰,仿佛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和追求也表现出了一种“痴”。
    3. 白描手法的运用
    文章在描写雪景时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文章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话就是典型的白描手法。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和数量词精确地描绘出了雪景的壮观和美丽,也表现了作者在面对浩渺自然时的渺小和无力。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和美感,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章在描写雪景和人物时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与“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表现了雪景的壮观和美丽,后者则表现了作者在面对浩渺自然时的渺小和无力。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心境和情感。同时,作者与金陵游客的相遇也形成了对比。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同的兴趣和追求。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和追求。
    十六、课文小结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一篇经典散文,它以简练的文字、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以及对故国的怀念和眷恋。文章通过描写作者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情景和与金陵游客的相遇,展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和情趣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痴迷和追求。同时,文章也运用了白描和对比等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诗意和美感以及突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如同画卷一般展开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寒冷而美丽的夜晚。而作者的情感表达也如同细雨一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文章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中汲取营养和启示,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佳作。
    总的来说,《湖心亭看雪》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人生篇章。它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哲理和追求精神寄托。通过深入解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相关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生字词解析,原文和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思考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情感体验,思维拓展,总结提升,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