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四川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四川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30小题,1—20每题1分,21—30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一、单选题
1. 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和生物体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体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C. 细胞学说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D. 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和生物体的统一,没有揭示多样性,A错误;
B、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B错误;
C、细胞学说将细胞分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没有涉及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C错误;
D、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此后魏尔肖修正了细胞学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D正确。
故选D。
2. 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给人呈现出了一副春意盎然的西湖美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湖岸边的一朵花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层次
B. 生活在西湖里的所有金鱼藻构成一个种群
C. 早莺、新燕、骏马和浅草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D. 暖树与新燕具有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完全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A、一朵花属于器官层次,A错误;
B、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生活在西湖里的所有金鱼藻构成一个种群,B正确;
C、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该区域内除了早莺、新燕、骏马和浅草之外,还有其他的生物,C错误;
D、植物不具有系统这个层次,但动物具有,因此暖树与新燕所具有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B。
3. 下图表示在同一光学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由图1转换为图2实施的操作是( )
A. 由调节细准焦螺旋改调粗准焦螺旋
B. 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C. 由大光圈变为小光圈
D. 将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答案】B
【解析】
【分析】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选好观察的细胞:一定要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细胞调到视野中央,同时把物像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显微镜的观察。
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
玻片),如高倍显微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像,可将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获得清晰的物像(切勿用粗准焦螺旋)。
【详解】A、调节细准焦螺旋改调粗准焦螺旋,会影响物像的清晰度,不会改变视野中细胞的数目,A错误;
B、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细胞的放大面积增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减少,B正确;
C、由大光圈变为小光圈,会影响视野的亮度,不会改变细胞的数目,C错误;
D、将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视野中细胞的数目将减少,D错误。
故选B。
【点睛】
4.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下列关于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蓝细菌有核糖体,大肠杆菌无细胞核
B. 酵母菌有细胞核,衣藻有叶绿体
C. 草履虫和支原体都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
D. 真核、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为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都有细胞膜,细胞质,都含有DNA和RNA;且遗传物质都为DNA。
【详解】A、蓝细菌和大肠杆菌均为原核生物,原核细胞都无细胞核,并且仅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A正确;
B、酵母菌、衣藻均属于真核生物,都有细胞核,衣藻是低等植物,含有叶绿体,B正确;
C、草履虫和支原体不具有细胞壁,C错误;
D、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C。
点睛】
5.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离不开糖类、水和无机盐等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糖可以聚合形成多糖,也可以继续水解得到CO2和H2O
B. 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
C. 种子萌发过程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
D. 无机盐在细胞中大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答案】B
【解析】
【分析】水在细胞内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化学反应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进行,自由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自由水的自由流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
【详解】A、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中多糖会分解形成单糖,而后单糖可以继续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A错误;
B、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因而能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B正确;
C、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植物的抗逆性增强,种子萌发过程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上升,代谢活跃,C错误;
D、无机盐在细胞中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D错误。
故选B。
6.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控糖”建议是: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下列关于人体内的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乳糖和葡萄糖均可被水解
B. 并非所有多糖都是能源物质,如核糖是RNA的成分
C. 有些糖类可参与细胞识别
D. 素食者主要通过分解植物中的纤维素获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其基本组成元素只有C、H、O。单糖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葡萄糖被称为是细胞中的“生命的燃料”;核糖是RNA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成分。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等,淀粉和糖原分别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详解】A、葡萄糖是单糖,单糖不能被水解,A错误;
B、核糖是单糖,不是多糖,B错误;
C、有些糖类可参与细胞识别,如糖蛋白中的糖类可参与细胞识别,C正确;
D、人体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不能分解纤维素获得能量,D错误。
故选C。
7. 某种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可作为药物来使用,其分子结构式如下图所示。构成一个脑啡肽分 子的氨基酸数目是( )
A. 2B. 3C. 4D. 5
【答案】D
【解析】
【分析】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反应,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
【详解】图为脑啡肽的结构简式,该化合物含有4个肽键,是由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因此构成一个脑啡肽分 子的氨基酸数目是5个,D正确。
故选D。
8. 如图是活细胞中三种元素含量或三种化合物的扇形图,下表是两种细胞中六种大量元素的百分比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元素
O
C
H
N
P
S
玉米细胞(干重)
44.43
43.57
6.24
1.46
0.20
0.17
人细胞(干重)
14.62
55.99
7.46
9.33
3.11
0.78
A. 若扇形图代表化合物的含量,则甲、乙分别代表水和蛋白质
B. 若扇形图代表元素的含量,则甲、乙、丙分别代表C、O、H三种元素
C.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玉米细胞(干重)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人细胞(干重)中的元素是O,发生这种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组成玉米细胞的化合物中糖类较多
D. 组成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化学元素在含量上相差很大,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元素组成来看,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而组成细胞的元素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元素含量差异较大,说明二者又有差异性。
【详解】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所以若扇形图代表化合物的含量,则甲、乙分别代表水、蛋白质,A正确;
B、若扇形图代表元素的含量,甲占的比例最大,乙次之,活细胞内氧的含量最高,则甲、乙、丙分别代表氧、碳、氢三种元素,B错误;
C、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玉米细胞(干重)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人细胞(干重)中的元素是O,发生这种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组成玉米细胞的化合物中糖类较多,C正确;
D、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组成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化学元素在含量上相差很大,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D正确。
故选B。
9. 下图是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结构包含C、H、O、N、P五种元素
B. 若③是T,则④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C. 人体细胞的核酸中④有8种
D. 蓝细菌细胞的核酸中③有4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结构为核苷酸的模式图,图中①为磷酸,②为五碳糖,③为碱基,④是核苷酸。
【详解】A、图中结构为核苷酸的模式图,核苷酸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A正确;
B、若③是T,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则④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B正确;
C、人体细胞含有DNA和RNA2种核酸,则④核苷酸共有8种,C正确;
D、蓝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含有DNA和RNA2种核酸,③碱基的种类是5种(A、C、G、T、U),D错误。
故选D。
10. 奶茶是青少年喜爱的一种时尚饮品,但经常饮用容易导致人体肥胖、患糖尿病等。某品牌店宣称自己的奶茶0糖、0脂,富含维生素,为绿色健康饮品。我校某生物兴趣小组购回一杯此品牌无色奶茶,欲对其相关成分进行鉴定,以证真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斐林试剂检测奶茶是否含还原糖,若呈砖红色,则说明奶茶中含还原糖
B.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奶茶是否含蛋白质,将A液和B液混合均匀后加入待测样品
C. 用苏丹Ⅲ染液检测是否含脂肪,若呈深红色,则说明奶茶含有脂肪
D. 用碘液检测奶茶是否含淀粉,若呈紫色,则说明奶茶中含有淀粉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A正确;
B、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加入A液1mL,摇匀,再加入B液4滴,B错误;
C、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C错误;
D、碘遇淀粉变蓝,D错误。
故选A。
11.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进行能量转换的细胞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DNA
B. 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动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C. 两者都含有磷脂、多种酶,叶绿体中还含有色素
D. 两者都有外膜和内膜,但二者扩大内膜面积的方式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1、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由双层膜、类囊体和基质三部分构成。类囊体是一种扁平的小囊状结构,在类囊体薄膜上,有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色素和酶。许多类囊体叠合而成基粒。基粒之间充满着基质,其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是进行有氧呼吸和形成ATP的主要场所。线粒体有内外两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详解】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少量DNA,且其中的DNA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A正确;
B、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如根尖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故没有叶绿体;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B错误;
C、两者的膜结构上含有磷脂、且含有多种酶参与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叶绿体中还含有光合色素,C正确;
D、两者都有外膜和内膜,叶绿体通过类囊体的堆叠增加膜面积,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加膜面积,D正确。
故选B。
12. 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心体是仅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
B. 液泡中的光合色素与叶片呈现绿色有关
C. 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加工及脂质的合成有关
D. 溶酶体存在于所有动物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2、核糖体无膜的结构,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3、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
【详解】A、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A错误;
B、液泡内含有的色素是花青素,不是光合色素,叶绿体内的光合色素与叶片呈现绿色有关,B错误;
C、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故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加工及脂质的合成有关,C正确;
D、溶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动物细胞中,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膜结构构成
B. 内质网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有利于酶和核糖体的附着
C. 生物膜将细胞内区室化,有利于生化反应的有序进行
D. 生物膜间的相互转化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膜结构构成,A项正确;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有利于酶和核糖体的附着,B项正确;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如同一个个的小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C项正确;生物膜间的相互转化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项错误。
14. 下列有关科学家对细胞膜成分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C. 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细胞膜呈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认为细胞膜是可以流动的
D. 辛格和尼科尔森认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
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A、欧文顿通过研究不同物质对植物细胞通透性的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表面张力,利用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故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B正确;
C、罗伯特森认为细胞膜是静态的,不可流动的,C错误;
D、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D正确。
故选C。
15. 2017年11月27日,世界首个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猴在我国诞生。图为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②为核膜,由一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B. ③为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 ④为染色质,是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
D. ⑤为核孔,是RNA、蛋白质等进出的通道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核的结构:(1)核膜:双层膜,可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2)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4)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贮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由图可知,核膜是双层膜,由两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A错误;
B、由图可知,③为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④为染色质,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C正确;
D、⑤为核孔,是RNA、蛋白质等进出的通道,具有选择性,D正确。
故选A。
16. 细胞器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其中叶绿体、液泡等在光镜下即可分辨,其他细胞器一般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方可观察。下列模式图表示几种细胞器,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器A、B、C、D、F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B. 细胞器B、F不含磷脂
C. 绿色植物的细胞都含有A、C、D、E、F
D. A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图中A为高尔基体,B为中心体,C为线粒体,D为内质网,E为叶绿体,F为核糖体,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A为高尔基体,B为中心体,C为线粒体,D为内质网,F为核糖体,都可以存在于动物细胞中,A正确;
B、B为中心体,F为核糖体,都不含膜结构,即不含磷脂,B正确;
C、绿色植物的细胞含有A高尔基体、C线粒体、D内质网、F核糖体,但不一定含有E叶绿体,比如根尖细胞无叶绿体,C错误;
D、A是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可以合成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故A与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正确。
故选C。
17. 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组成元素如下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类化合物只可能是糖类和脂肪B. 线粒体中不能形成丙类化合物
C. 肺炎双球菌中有乙类化合物D. 丁类化合物只含有一种五碳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含C、H、O,有的含有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也含有少量P、S;核酸的元素组成:C、H、O、N、P。根据表格中的元素组成可以确定,表示甲表示糖类,乙表示脂质,丙表示蛋白质,丁表示核酸或ATP等。
【详解】A、固醇的元素组成也是C、H、O,A错误;
B、丙表示蛋白质,线粒体内含有核糖体,能合成蛋白质,B错误;
C、乙表示脂质,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肺炎双球菌具有细胞膜,C正确;
D、丁表示核酸,核酸含有DNA和RNA两种,分别对应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和核糖,D错误。
故选C。
【点睛】
18.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B.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C. 胰岛素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分泌到细胞外
D. 蜜饯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自由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耗能,例如气
有机化合物
组成元素
甲
C、H、O
乙
C、H、O,很多种类还含有N和P
丙
C、H、O、N,很多种类还含有P、S
丁
C、H、O、N、P
体、小分子脂质;(2)协助扩散:物质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膜转运蛋白的协助,不耗能,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耗能,如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
【详解】A、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
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B正确;
C、胰岛素是大分子物质,只有通过胞吐才能分泌到细胞外,C错误;
D、蜜饯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死亡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19. 下图所示为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进行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细胞中1、2、3处溶液浓度相等
B. 甲图细胞必须置于清水中才能转变为乙图状态
C. 甲图细胞可以转变为乙图细胞,说明其仍具有活性
D. 若乙图细胞液泡不再增大,则不再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1、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据图可知:1表示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液体,2表示原生质层
【详解】A、从甲图到乙图,该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的复原,细胞吸水,因此甲图细胞中1、2、3处溶液浓度关系是3>2>1,A错误;
B、甲图细胞转变为乙图状态是由于细胞吸水,外界溶液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就能吸水,因此不一定是置于清水中,B错误;
C、甲图细胞可以转变为乙图是由于细胞吸水,细胞细胞能吸水,说明其仍具有活性,C正确;
D、若乙图细胞液泡不再增大,则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平衡,仍然有水分子进出细胞,D错误
故选C。
20. 某同学以生长健壮的小麦幼苗为研究材料,调查培养前、后培养液及小麦根尖细胞内某物质X的浓度变化,得到如图所示结果。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确定根尖细胞吸收物质X的方式是
A. 自由扩散B. 协助扩散C. 被动运输D. 主动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培养前,培养液内物质X的浓度大于小麦根尖细胞内物质X的浓度,而培养后,小麦根尖细胞内物质X的浓度大于培养液内物质X的浓度,说明物质X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运输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联系的能力。
21. 某同学进行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观察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KNO3溶液中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的颜色逐渐加深
B. 质壁分离复原后,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相等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Na+、K+、Ca2+等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C. 整个实验过程中K+和水进出细胞的方式相同
D. 该实验也可选用染色后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质壁分离过程中,由于失水,细胞液的颜色逐渐加深,A正确;
B、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的细胞,由于KNO3溶液进入细胞,细胞壁具有支撑作用,限制细胞吸水,其细胞液浓度可能大于外界溶液浓度,B错误;
C、K+和水进出细胞的方式不相同,前者为主动运输,后者为自由扩撒或协助扩散,C错误;
D、由于根尖细胞无中央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该实验不能选用染色后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D错误。
故选A。
22. 下图是在相同条件下放置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两组实验装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个装置均需要置于黑暗条件下进行
B. 装置甲中NaOH 的作用是吸收Ⅰ处的二氧化碳
C. 装置乙中应让Ⅱ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与Ⅲ连接
D. 装置乙中Ⅲ处石灰水浑浊程度高于装置甲中的石灰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1、实验中的变量(1)自变量:是否有氧气。(2)因变量: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的程度,滴加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的颜色变化等。(3)无关变量:酵母菌以及培养液的用量、培养时间、温度等。
2、此实验为对比实验,两组实验均为实验组。
3、进行实验前必须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否则会因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不能全部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导致实验失败。
4、乙组Ⅱ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瓶内的O2消耗完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详解】A、酵母菌在光照和黑暗中均可进行细胞呼吸,且光照不影响细胞呼吸,故两个装置均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进行, A错误;
B、装置甲是进行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的实验,其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 CO2 ,确保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CO2只来自酵母菌的有氧呼吸,B错误;
C、装置乙中应让Ⅱ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彻底消耗其中的氧气,形成无氧环境,然后再与Ⅲ连接,C 正确;
D、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故装置乙中Ⅲ处石灰水浑浊程度低于装置甲中的石灰水,D错误。
故选C。
23.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人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来自有氧呼吸
B.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C. 无氧呼吸时多数植物细胞可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D.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 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能量的过程。
【详解】A、人在剧烈运动时,排出的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的产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人体肌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来自有氧呼吸,A正确;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C、在进行无氧呼吸时,绝大多数植物细胞能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CO2,但也有的植物细胞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如马铃薯块茎,C正确;
D、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形成ATP,D正
确。
故选B。
24. Ca2+泵亦称为Ca2+-ATP酶,它能催化细胞膜内侧的ATP水解,释放出能量,驱动细胞内的Ca2+泵出细胞,以维持细胞内游离Ca2+的低浓度状态。下图是Ca2+运输的能量供应机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TP先后水解三个磷酸基团,为Ca2+的转运提供能量
B. Ca2+泵磷酸化后,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失去转运Ca2+功能
C. 该过程使膜内外的Ca2+浓度趋于一致,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
D. 图示Ca2+泵承担着催化和运输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Ca2+泵亦称为Ca2+-ATP酶,它能催化质膜内侧的ATP水解,释放出能量,体现Ca2+泵具有催化功能,驱动细胞内的Ca2+泵出细胞,以维持细胞内游离Ca2+的低浓度状态,体现Ca2+泵的运输功能。
【详解】A、ATP中的远离腺苷的末端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因而ATP先后水解一个磷酸基团,为Ca2+的转运提供能量,A错误;
B、载体蛋白在转运物质时,依靠的是空间结构的改变,Ca2+泵运输Ca2+时需与Ca2+结合,空间结构发生变化,驱动细胞内的Ca2+泵出细胞,B错误;
C、Ca2+泵运输Ca2+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以维持细胞内游离Ca2+的低浓度状态,并非使膜内外的Ca2+浓度趋于一致,C错误;
D、Ca2+泵出细胞,需要Ca2+泵的参与,体现了Ca2+泵的运输功能,而且能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体现了Ca2+泵的催化功能,D正确。
故选D。
25. 太阳光能转化成电鳗发出的电能,需要经过的主要生理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A. 光合作用、消化作用、主动运输、呼吸作用、ATP水解
B.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化作用、主动运输、ATP水解
C. 呼吸作用、ATP水解、光合作用、主动运输、消化作用
D. 主动运输、消化作用、ATP水解、有氧呼吸、光合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电鳗摄取有机物后在消化道内消化转变成小分子的、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在消化道内被电鳗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并运输到肌肉细胞,肌肉细胞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出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只有一部分转移到ATP中,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鳗的电能。因此,太阳光能转化成电鳗发出的电能,需要经过的主要生理过程的正确顺序是:光合作用→消化作用→主动运输→呼吸作用→ATP→ATP水解。
故选A。
26. 下图是在植物叶肉细胞中部分转移途径示意图,其中发生在线粒体基质的过程是( )
A. 过程①B. 过程②C. 过程③D. 过程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中;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中。
【详解】A、过程①是二氧化碳中的O转化为水中O的过程,发生的过程是光合作用碳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错误;
B、过程②指水中的O转化为二氧化碳中O的过程,发生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正确;
C、过程③指水中的O转化为氧气中的O的过程,发生过程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C错误;
D、过程④指氧气中的O转化为水中O的过程,发生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D错误。
故选B。
27. 下图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经酶水解后的产物是合成DNA的原料之一
B. ATP水解形成ADP时释放能量和磷酸基团
C. ATP的水解和合成是可逆反应
D. ATP—ADP的相互转化使得细胞可以大量储存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嘌呤,P代表磷酸基团,;图示过程左代表ATP的合成,向右代表ATP的水解。
【详解】A、ATP经酶水解后的产物可以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之一,A错误;
B、、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化学键很容易水解,于是远离A的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和ADP,B正确;
C、ATP的水解和合成不是可逆反应,其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C错误;
D、ATP在细胞中的量很少,不能大量存在,D错误。
故选B。
28. 如图是一个植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B. 该细胞此时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
C. 此细胞分裂结束以后,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有8条,8个DNA分子。
D. 此时期继续发展,将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细胞壁,最终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一个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示意图,该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
为染色体,且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且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正确;
B、该细胞此时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
C、此细胞分裂结束以后,子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C错误;
D、该细胞下一个分裂期为末期,将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细胞壁,最终分裂为两个子细胞,D正确。
故选C。
29. 下列有关高等动物、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细胞的分裂方式完全相同B. 纺锤体的形成和消失方式相同
C. 染色体的活动方式不同D. 分裂末期高尔基体的作用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B、高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区别表现在:①前期,纺锤体的形式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植物细胞是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末期,细胞的分裂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细胞膜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是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形成细胞板。综上所述,A、B错误;
C、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活动方式都相同,C错误;
D、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在有丝分裂的末期不涉及到细胞壁的形成,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在有丝分裂的末期会涉及到细胞壁的形成,而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0. 某同学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所处时期细胞核膜核仁解体,出现染色体
B. 乙所处时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C. 丙所处时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 丁所处时期细胞膜从中部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图为植物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乙图为植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丙图为植物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丁图为植物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
【详解】A、图甲是有丝分裂前期,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螺旋缠绕并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核膜、核仁在前期的后半期渐渐消失,在前期末核膜破裂,于是染色体散于细胞质中,A正确;
B、图乙是有丝分裂中期,中期染色体浓缩变粗,显示出该物种所特有的数目和形态,因此有丝分裂中期适于做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的研究,B正确;
C、图丙细胞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正确;
D、丁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在末期高尔基体的活动明显增强,形成细胞板,最终形成新的细胞壁,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60分)
31. 下图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溶酶体起源于乙______(细胞器名称)。
(2)为了研究某分泌蛋白的合成,向细胞中注射标记的亮氨酸,放射性依次出现在核糖体→______→细胞膜外侧分泌物中。若标记的氨基酸缩合产生了,那么水中的O可能自于氨基酸的______(填写基团汉字)。
(3)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特点。该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的_______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的功能。
【答案】(1)高尔基体
(2) ①. 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 ②. 羧基
(3) ①. 流动性 ②. (特异性)受体 ③.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内质网,乙表示高尔基体;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其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进入细胞的病菌。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甲表示内质网,乙表示高尔基体,溶酶体起源于乙高尔基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
【小问2详解】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放射性依次出现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细胞膜外侧分泌物中;在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氧来自于羧基。
【小问3详解】
生物膜的融合体现了膜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作用的是受体;靶细胞上的受体识别某细胞分泌的蛋白质(信息分子)后引起靶细胞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32. 某些生物学问题可以利用概念图很好地表示出来。分析下列概念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若1代表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按结构分类,2代表病毒,则3代表______。
(2)若1代表细胞内的无机物,5代表结合水,则2代表______。
(3)若4代表叶绿体,5代表线粒体,1代表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则2代表______。
(4)若1代表跨膜运输,3代表被动运输,则5可能代表______。
【答案】(1)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2)(细胞中的)无机盐
(3)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
(4)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1包括2和3,3包括4和5,然后根据题目中设置的相关问题,结合它们之间的关系作答。
【小问1详解】
自然界中的生物可根据有无细胞结构分为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若2代表病毒,则3代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小问2详解】
细胞中的无机物包括无机盐和水,若1代表细胞内的无机物,5代表结合水,4表示自由水,3表示水,2表示无机盐。
【小问3详解】
若1表示具膜细胞器,具膜细胞器包括单层膜的细胞器和双层膜的细胞器,若4代表叶绿体,5代表线粒体,叶绿体和线粒体均为双层膜的细胞器,则3表示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2表示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
【小问4详解】
若1代表跨膜运输,3代表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则5可能代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
33. 下图1表示某类酶作用的模型,图2表示酶催化作用中能量变化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1模型中表示酶的是______(填图中字母)。图1模型能解释酶的______特性。
(2)图2曲线表示物质A生成物质P化学反应,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过程。酶所降低的活化能可用图中______线段来表示;如果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______(填“上移”或“下移”),这体现了酶的______性。
(3)淀粉酶活性是指______,能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的是______(酶),在淀粉酶过量的条件下,增加淀粉溶液浓度,则改变的是_____(填“酶促反应速率”“酶活性”或“酶促反应速率和酶活性”)。
【答案】(1) ①. A ②. 专一性
(2) ①. ab ②. 上移 ③. 高效(性)
(3) ①. 催化淀粉水解反应的能力 ②. 蛋白(酶) ③. 酶促反应速率
【解析】
【分析】图1表示某类酶作用的模型,分析图1可知,A反应前后不变,B分解为C和D,所以A表示酶,B表示底物,C和D表示生成物。图2表示酶催化作用中能量变化过程,酶可以降低反应中的活化能。
【小问1详解】
酶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不变,所以图1模型中表示酶的是A;图1中酶的结合部位要与底物的结合部位结构吻合,二者才能结合进而酶发挥催化作用,能解释酶具有专一性。
【小问2详解】
图2中,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物A需要能量达到a后才能转化为活化态,则a-c表示无酶催化时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有酶催化条件下,反应底物A能量需要达到b后才能转化为活化态,则b-c表示有酶催化时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所以酶所降低的活化能可用图中ac-cb=ab线段来表示;如果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由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酶低,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效果没有酶显著,所以b在纵
轴上将上移,这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小问3详解】
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性,酶活性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表示,故淀粉酶活性是指催化淀粉水解反应的能力;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能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的是蛋白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pH、酶的抑制剂或酶的激活剂等,在淀粉酶过量的条件下,增加淀粉溶液浓度,会增加酶与底物结合的数量,改变的是酶促反应速率,并不改变酶活性。
34. 图1表示人体细胞内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a~c表示相关反应阶段,甲、乙表示相应物质。图2表示某装置中氧浓度对小麦种子CO2释放量的影响。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物质甲和物质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
(2)小麦植株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会出现烂根而死亡,原因是根细胞____________。
(3)图2中影响A点位置高低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图2中B点以后,CO2释放量增加,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者用含18O的葡萄糖追踪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_________。
【答案】(1)H2O和CO2
(2)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3) ①. 温度 ②. 随着氧浓度增加,有氧呼吸逐渐增强
(4)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利用葡萄糖生成丙酮酸、还原氢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利用丙酮酸和水生成还原氢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还原氢和氧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小问1详解】
图1中物质甲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的H2O,物质乙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的CO2。
【小问2详解】
小麦植株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会出现缺氧,根细胞此时会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小问3详解】
图2中A点对应氧气浓度为0,说明此时进行无氧呼吸,影响无氧呼吸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影响无氧呼吸强度。图2中B点以后,CO2释放量增加,主要原因是随着氧浓度增加,有氧呼吸逐渐增强,产生的CO2增加。
【小问4详解】
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中,葡萄糖作为反应物生成丙酮酸和NADH;在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作为反应物,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所以用含18O的葡萄糖追踪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35. 某种紫荆的叶呈紫红色,花色素苷在叶色表现中起重要作用。下表是不同光强度对该种紫荆叶片色素含量及吸收速率的影响。
注:FW表示叶片鲜重
回答下列问题:
(1)将适量紫荆叶片烘干粉碎放入研钵中,再加入______,充分、迅速研磨成匀浆,过滤后即可得到质体中的色素提取液。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______。
处理
叶绿素总量
类胡萝卜素含量
花色素苷含量
吸收速率
mg/gFW
mg/gFW
色素单位
μml/m-2·g-1
100%光强
1.98
0.98
82
8.02
70%光强
2.06
1.02
79
7.99
40%光强
2.89
1.25
43
7.21
15%光强
4.43
1.77
37
4.11
(2)该质体中叶绿素吸收______光而几乎不吸收绿光,所以呈绿色。光合作用中光反应的场所在______。据表分析,40%光强处理下的吸收速率与100%光强处理差别不大,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3)花色素苷存在于细胞的______结构中。由表可见,随着光强度的减弱,该种紫荆叶的颜色变化趋势为______。
【答案】(1) ①. 无水乙醇 ②. 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 ①. 红光和蓝紫光 ②. 类囊体薄膜上 ③. 弱光下质体色素含量提高有利于弥补光照强度的减弱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3) ①. 液泡 ②. 紫红色变为绿色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色素的提取主要利用了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且在层析液中不同的色素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而将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小问1详解】
提取色素用无水乙醇,分析色素用层析液,因此,在研磨过程中加入无水乙醇,过滤后即可得到质体中的色素提取液。纸层析法的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快,反之则慢。
【小问2详解】
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色素吸收光能,并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光合作用中光反应的场所是在类囊体上。据图分析,40%光强处理下与100%光强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有所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几乎不变,100%光强处理下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大于40%光强处理下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但相差不多,其原因可能是弱光下色素含量提高有利于弥补光照强度的减弱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小问3详解】
花色素苷是水溶性色素,存在于细胞的液泡中。随着光强度的减弱,叶绿素的总量逐渐增加,花色素苷含量逐渐减少,因此该种紫荆叶的颜色变化趋势为由紫红色变为绿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金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四川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生物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