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唾液淀粉酶和氨基酸 ⑤喝入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的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 ②③⑦B. ①②③⑦
C. ①②③⑦⑧D. ①②③⑥⑦⑧
【答案】A
【分析】内环境中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血液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
②血浆蛋白(储存在于血浆中)、O2和葡萄糖(属于生命活动必需物质)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正确;
③葡萄糖(营养物质)、CO2(代谢产物)和胰岛素(调节物质)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
④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
⑤胃中的牛奶属于外环境,⑤错误;
⑥口服的抗菌药物存在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
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先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⑦正确;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输卵管与外界相通,属于外环境,⑧错误。
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②③⑦。
故选A。
2.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人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②中蛋白质减少,形成组织水肿
B. 从外界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 ①中若Ca2+浓度过高,易引起肌肉抽搐
D.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共同组成了内环境,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为血液循环系统,B为泌尿系统。
【详解】A、若某人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血浆①渗透压降低,组织液②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K+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A,由①血浆进入②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B正确;
C、①血浆中若Ca2+浓度过低,易引起肌肉抽搐,C错误;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淋巴和血浆、组织液,D错误。
故选B。
3. 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
②健康的人可以通过稳态调节使体温在一天中是稳定不变的
③内环境占体液的2/3,细胞内液占体液的1/3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⑤严重腹泻、呕吐,会导致机体缺水,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
A. ④B. ①④C. ③④D. ①③④
【答案】A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①错误;
②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保持相对稳定,一般最高和最低体温不超过1℃,因此不是稳定不变的,②错误;
③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细胞外液(内环境)占体液的1/3,③错误;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④正确;
⑤严重腹泻、呕吐的过程中既丢失了水分也丢失了无机盐,因此既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同时也需要补充无机盐,⑤错误;
综上所述,只有④正确,即A正确。
故选A。
4. 根据如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种类和含量是比较稳定的
④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②④D. ①②③
【答案】C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过程a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过程b排出代谢废物,过程c回流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三者都很重要,①错误;
②过程b或c受阻,组织液会积累,会造成组织水肿,②正确;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③错误;
④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即C正确。
故选C。
5. 如图是血液流经肾脏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尿酸和尿素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肾小囊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自身代谢和血浆
C. 肾小管中葡萄糖重吸收回毛细血管依靠协助扩散来完成
D.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C
【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浆中的成分有血浆蛋白、尿素、氧气、二氧化碳、激素、无机盐等多种物质。
【详解】A、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它们都是内环境成分,A正确;
B、肾小囊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其中的水可来自自身代谢和血浆,B正确;
C、肾小管中葡萄糖重吸收回毛细血管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C错误;
D、肾小囊肾炎时,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进入肾小管,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6.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是保证胃黏膜在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不被消化的原因之一。黏液层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呈凝胶状,可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溶胶状态进入胃液。当H+从胃腔向黏膜扩散时,在黏液层中与由上皮细胞分泌并向胃腔扩散的HCO3-相遇发生中和,使黏液层产生了pH梯度如下图。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黏液层可以减轻食物对胃的机械性损伤,阻止胃黏膜与胃酸接触
B. 胃的部分细胞可持续分泌黏液蛋白,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接触
C. 黏液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部分
D. 胃蛋白酶在到达黏膜时已基本失去活性
【答案】C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的作用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高温、强酸、强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而失去活性。胃蛋白酶的最适宜pH是2左右,碱性条件下会使胃蛋白酶失活。
【详解】A、黏液层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糖蛋白,糖蛋白具有润滑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食物对胃的机械性损伤,A正确;
B、黏液层可在胃蛋白酶作用下转变为溶胶状态进入胃液,必然需要一直补充,故推测胃部分细胞可持续分泌黏液蛋白,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接触,B正确;
C、黏膜与外界相通,其上的黏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由图可知,黏膜的pH为中性,胃蛋白酶在中性条件下失活,无法破坏黏膜细胞,D正确。
故选C。
7. 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下列关于水疱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B. 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高
C. 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的物质是在不断更新的
【答案】B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水疱的成分主要是组织液,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A正确;
B、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蛋白质的含量比血浆中的低,B错误;
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是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
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内环境的成分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故选B。
8. 人体中血红蛋白的构型有T型(脱氧血红蛋白)和R型(氧合血红蛋白),其中R型对O2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内环境中许多因素的改变会导致血红蛋白和O2的亲和力发生变化,如血浆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血红蛋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维持
B. 在肺泡外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
C. 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后,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增大
D.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
【答案】BD
【分析】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份。题意分析,R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
【详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部,不在血浆中,不参与血浆渗透压的维持,A错误;
B、在肺泡外毛细血管处,氧气充足,R型对O2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B正确;
C、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后,对O2亲和力下降,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减小,C错误;
D、剧烈运动时,氧气供应不足,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以增加对氧气吸收,D正确。
故选BD。
9. 下列关于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系统由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元构成
B. 神经元中的树突是神经元接收信息的结构
C. 一个神经元细胞不一定只含有一个轴突
D.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A
【分析】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细胞体这三个区域。
【详解】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而非只是由神经元构成,A错误;
BD、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它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和腺体,BD正确;
C、一个神经元细胞一般有一个轴突,但是一个神经元细胞不一定只含有一个轴突,C正确。
故选A。
10. 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 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
C. 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可能是从乙到丁
D. 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答案】A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丙、丁区域是静息电位,乙区域是动作电位。
【详解】A、由于丁区域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说明此时丁区域为静息状态,没有发生Na+内流,A错误;
B、由于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B正确;
C、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域膜内是正电位,丁区域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
D、由于图中只有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D正确。
故选A。
11. 神经元细胞膜上的酶也称钠钾泵,它将3个Na+排出细胞,2个K+摄入细胞的过程偶联起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Na+/ K+—ATP酶顺浓度梯度转运Na+、K+两种离子
B. 神经细胞膜出现外正内负状态的原因就是钠钾泵的转运
C. 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D. 用药物控制钠钾泵的活动会导致动作电位幅度降低
【答案】D
【分析】神经元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大于膜内,膜外钾离子浓度小于膜内;钠钾泵参与的是消耗能量的、逆浓度运输的主动运输。
【详解】A、神经元细胞膜内钠离子浓度小于膜外,而膜外钾离子浓度小于膜内,故Na+/K+—ATP酶是逆浓度梯度转运Na+、K+两种离子,A错误;
B、神经细胞膜出现外正内负的原因主要是膜内K+外流引起,B错误;
C、神经元细胞膜外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
D、用药物控制钠钾泵的活动,会使得膜外Na+减少,而Na+内外浓度差决定了动作电位的幅度,故会导致动作电位幅度降低,D正确。
故选D。
12. 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引起甲神经元膜上Ca2+通道打开的原因是乙神经元的兴奋
B. 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选择透过性
C. 若图中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D. 若对甲神经元施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乙神经元膜电位不发生变化
【答案】D
【分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根据分析回答。
【详解】A、据图可知,兴奋能由甲神经元传递到乙而不能反过来,图示当兴奋传导到甲神经元时,甲神经元上膜电位发生变化,引起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 A错误;
B、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B错误;
C、若乙神经元兴奋,释放5-羟色胺(抑制性递质),会抑制丙神经元,C错误;
D、据图可知,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阻断,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13. 为进一步解决街头的烟头问题,科学家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制造一台类似于“自动售货机”的机器,当乌鸦把烟头扔进该机器的特定位置后,机器就会掉落食物;重复多次训练后,乌鸦见到烟头就会叼取并将其扔进该机器内。下列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 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的反射活动的中枢在脊髓
B. 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重复多次训练后烟头由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
C. 长时间缺乏食物奖励后,乌鸦见到烟头不再叼取与大脑皮层无关
D. 与条件反射相比,非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乌鸦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答案】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
【详解】A、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
B、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重复多次训练后烟头由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因而形成了条件反射,B正确;
C、长时间缺乏食物奖励后,乌鸦不再叼取烟头与大脑皮层有关,即条件反射的消退过程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C错误;
D、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D错误。
故选B。
14. “惊魂未定”指人或动物受到惊吓刺激后,兴奋在反射弧突触处发生复杂变化,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这将导致人紧张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其机理如图所示(nNOS是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能以精氨酸为底物,利用氧生成NO和瓜氨酸)。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N受体与A受体均能与谷氨酸结合,表明受体无特异性
B. Ca2+内流与钙调蛋白结合后激活nNOS
C. 长时程增强作用的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
D. NO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突触前神经元,促进谷氨酸释放
【答案】A
【分析】由图可知长时程增强作用的机理是:受到刺激时,突触前膜内含有谷氨酸的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释放出神经递质谷氨酸,谷氨酸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Ca2+和 Na+大量内流。Na+大量内流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Ca2+与突触后神经元中的钙调蛋白结合后激活nNOS,促进NO的合成,当NO生成时会进入突触前神经元,通过反馈调节促进谷氨酸的释放,谷氨酸又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与A受体结合,会使兴奋时间延长 。
【详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虽然N受体与A受体均能与谷氨酸结合,但受体仍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A错误;
B、由图可知,谷氨酸作用于N受体导致Ca2+内流,Ca2+与钙调蛋白结合后激活nNOS,nNOS以精氨酸为底物,利用氧生成NO和瓜氨酸,B正确;
C、长时程增强作用的调节机制是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属于正反馈调节,C正确;
D、NO是气体,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由图:NO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突触前神经元,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结合,释放更多的谷氨酸,D正确。
故选A。
15.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们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必须在意识的支配下才能进行调控
B. 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C. 交感神经属于感觉神经,副交感神经属于运动神经
D. 交感神经总能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总能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答案】B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 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A错误;
B、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B正确;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可能会使内脏器官活动加强或减弱,如交感神经会使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使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D错误。
故选B。
16. 人可以有意识地“憋尿”和“屏气”,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这两个生理活动的进行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调节排尿和呼吸的低级中枢分别在脊髓和下丘脑
C. 控制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利于尿液的排出
D. “憋尿”和“屏气”时都会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换
【答案】B
【分析】排尿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人体有意识的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脑干中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憋尿”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屏气”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脑干,但同时都会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A正确;
B、调节排尿和呼吸的低级中枢分别在脊髓和脑干,B错误;
C、控制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从而促进膀胱排尿,C正确;
D、憋尿的过程中涉及神经调节,屏气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刺激到呼吸中枢,加快呼吸,也存在神经调节,在神经调节过程中都会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换,D正确。
故选B。
17. 河鲀毒素(TTX)是一种致毒因子,常有人因误食有毒河鲀鱼而中毒。TTX进入人体会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从而影响血管运动神经等的兴奋性。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TTX可作为麻醉剂和镇痛剂,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B. TTX会导致血管运动神经持续产生动作电位
C. TTX通过阻止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导致神经麻痹
D. 治疗TTX中毒患者,可迅速注射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
【答案】B
【分析】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河豚毒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Na+通道的开放,抑制动作电位的形成。
【详解】AB、TTX进入人体会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阻止Na+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故可作为麻醉剂和镇痛剂,有一定的药用价值,A正确,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TTX通过阻止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导致神经麻痹,C正确;
D、由于TTX会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从而影响血管运动神经等的兴奋性,故治疗TTX中毒患者,可迅速注射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D正确。
故选B。
18. 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强于成人,这可能与视觉中枢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 有关。在视觉训练过程中,儿童 GABA 含量显著增加,且持续到训练结束后的几分钟,而成人 GABA 含量始终无明显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学习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B. GABA 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Cl-内流
C. 抑制 GABA 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提升人的学习能力
D. GABA 可能通过抑制某些神经元兴奋而减少对后续学习的干扰
【答案】C
【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学习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A正确;
B、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Cl-内流,B正确;
C、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强于成人,且视觉训练过程中儿童GABA含量显著增加,因此推测GABA含量增加有利于学习新知识,故C错误;
D、儿童 GABA 含量显著增加,因此推测GABA含量增加有利于学习新知识,进一步推测GABA可能通过抑制某些神经元兴奋而减少对后续学习的干扰,D正确。
故选C。
19. 下列不属于激素特点的是( )
A. 含量极少,作用高效
B. 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其靶细胞
C. 种类多样,不同激素有不同的调节作用
D. 具有专一性,一种生命活动只由一种激素调节
【答案】D
【分析】一、激素作用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二、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由分析可知:
A、激素在体内含量极少,作用高效,A正确;
B、激素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其靶细胞靶器官,B正确;
C、激素种类多样,激素不同,调节作用也不同,C正确;
D、激素不具有专一性,一种生命活动通常有多种激素共同调节,D错误。
故选D。
20. 科学家在寻找激素,并确定它的分泌部位的实验中,用了很多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斯他林和贝利斯剪下小肠刮下黏膜的操作,是为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
B. 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以来治疗狗的糖尿病
C. 公鸡被摘除睾丸后一段时间再重新植入睾丸观察性状变化的实验,运用了减法和加法原理
D. 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的组织,当幼兔生下来之后,观察它们的性染色体和雌性特征均发生了变化
【答案】D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不仅使人类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更重要的是,这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详解】A、斯他林和贝利斯剪下小肠刮下黏膜的操作,是为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进一步证明盐酸刺激小肠产生了化学物质,A正确;
B、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胰液不能分泌,不能分解胰岛素,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提取到胰岛素,可以来治疗狗的糖尿病,B正确;
C、公鸡被摘除睾丸利用了减法原理,一段时间再重新植入睾丸利用了加法原理,C正确;
D、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的组织,当幼兔生下来之后,它们的性染色体不变,D错误。
故选D。
21.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当病毒入侵时体温变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甲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在体温上升时,需要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均发挥作用
C. 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生理性调节增加散热的方式有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等
【答案】C
【分析】一、调定点相当于恒温箱的调定器,是调节温度的基准,正常人此点温度定为37℃。下丘脑中的温敏神经元与冷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这两类神经元活动的强度依下丘脑温度的高低而改变。正常情况下,若流经下丘脑血液的温度超过37℃时,温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引起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若流经此处的血液的温度不足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发热时,致热原可使温敏和冷敏两类神经元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38℃),之后,产热与散热过程将在较高的水平(如38℃)上达到平衡。
二、题图分析:据图可知,新冠病毒等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制热性细胞因子,该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使体温调定点上调,引起神经和体液调节发挥作用,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体温上升。
【详解】A、据图可知,激素甲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作用于垂体后经激素乙调节甲状腺激素产生,因此激素甲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在体温上升阶段会进行骨骼肌产热和内脏产热,因此需要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均发挥作用,B正确;
C、高温持续期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基本平衡,体温相对稳定,C错误;
D、人可通过生理性调节(如排汗、血管的舒缩)和行为性调节(如使用空调、减少衣物)来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D正确。
故选C。
22. 糖皮质激素对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以及免疫功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
B. 切除垂体会使血液中CRH增多,糖皮质激素减少
C. 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均存在多级反馈调节
D. 使用一定量的糖皮质激素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答案】C
【分析】糖皮质激素(GC)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激素CRH,促使垂体分泌激素ACTH;激素ACTH随血液运输到肾上腺皮质,促使肾上腺皮质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糖皮质激素(GC)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糖皮质激素(GC)分泌减少,进而维持激素含量的稳定。
【详解】A、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导致促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减少,因而可能会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A正确;
B、切除垂体会使ACTH的分泌量减少,进而导致糖皮质激素含量下降,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则CRH的量会增多,B正确;
C、结合图示可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活动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受到神经调节的支配,不存在多级反馈调节,C错误;
D、由题干可知,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因此,使用一定量的糖皮质激素可降低免疫排斥进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D正确。
故选C。
23. 胃病是现代社会常发病之一,胃液分泌异常是常见征状。多种刺激都会引起胃液的分泌。通过头部感受器引起的壁细胞分泌胃液的过程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看到蛋糕和吃蛋糕都能引起胃液分泌,这两个过程都属于条件反射
B. 图中头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过程有两条途径
C. 图中能够调节壁细胞的物质只有胃泌素
D. 迷走神经引起G细胞分泌胃泌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B
【分析】一、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前者为在生活过程中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而后者为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二、神经—体液调节是指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在整个过程中双方都参与调节。
【详解】A、吃蛋糕引起胃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图中头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过程有两条途径,B正确;
C、图中能够调节壁细胞的物质有胃泌素和神经递质,C错误;
D、迷走神经引起G细胞分泌胃泌素属于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B。
24. 骑行既是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又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骑行时身体只有神经调节参与,没有体液调节参与
B. 长时间骑行,体内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上升,肝糖原分解加快
C. 骑行中,下肢的运动由位于中央前回的底部代表区控制完成
D. 骑行躲避障碍物时,眼睛处的感受器感受刺激后,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答案】B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
【详解】A、骑行时身体有神经调节参与,也有体液调节参与,A错误;
B、长时间骑行,体内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上升,肝糖原分解加快,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含量相对稳定,B正确;
C、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C错误;
D、骑行躲避障碍物时,眼睛处的感受器感受刺激后,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由负变正,D错误。
故选B。
2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节食减肥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还会诱发骨质疏松、贫血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节食过度可能使血浆中葡萄糖水平降低,大脑供能不足,造成反应迟钝
B. 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人的记忆力
C. 节食可导致内环境中缺乏含钙的无机盐,从而诱发骨质疏松
D. 过度节食可导致在内环境中进行的糖类代谢活动发生紊乱
【答案】D
【分析】节食减肥是通过减少摄入来达到减肥的目的,导致摄入的蛋白质、脂质、糖类、无机盐不足,造成内环境中的氨基酸、甘油三酯、其他脂质、葡萄糖、无机盐来源不足,从而造成内环境中这些成分的含量下降。
【详解】A、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葡萄糖含量降低,造成大脑中的神经细胞能量来源不足,影响到钠钾泵的功能,影响细胞内、外钠钾离子的浓度差,影响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胞吐),从而影响信号的传导及传递,造成反应迟钝,因此节食过度可能使血浆中葡萄糖水平降低,大脑供能不足,造成反应迟钝,A正确;
B、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节食可使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影响人体记忆力,B正确;
C、含Ca无机盐可用来形成骨骼,内环境中无机盐不足会诱发骨质疏松,C正确;
D、糖类代谢的场所是细胞内而非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一共4小题,每空2分,一共50分)
26. 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其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通过A细胞的胞吐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
(4)若刺激图丙中b点兴奋,图中还有____点(填字母)可产生兴奋。若要检测图丙中c点在反射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理论上正确的操作是____(单选)。
A.将电表的两极连接于膜外c点两侧,刺激b点
B.将电表的两极连接于膜外c点两侧,刺激感受器
C.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c点膜内和膜外,刺激b点
D.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c点膜内和膜外,刺激感受器
【答案】(1)①. 感受器 ②. 胞体膜或树突膜
(2)①. 神经递质 ②. 高尔基体
(3)使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4)①. a、c、d、e ②. 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c、d、e、f分别为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突触、传入神经和感受器;图乙中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
【小问1详解】据图分析,由于e的神经上有神经节,所以e表示的结构是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因此,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乙图是甲图中d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小问2详解】A、B属于两个神经元细胞,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形成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A传到B。
【小问3详解】分析题意,神经递质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但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则兴奋性神经递质不能被分解,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兴奋,即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使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小问4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a、b、c、d、e点可产生兴奋;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若要检测图丙中c点在反射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应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c点膜内和膜外,刺激感受器。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7. 食用辣椒时,口腔会有灼热感并伴有出汗,其原理如图所示。
(1)TRPV1位于神经元____(轴突/树突)的末梢,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功能是____(两点)。
(2)产生兴奋后,兴奋将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用箭头和以下编号表示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流程____。
①突触后膜Na+内流
②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④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
⑤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3)由图可知,吃辣椒时,辣椒素与____结合,大量钙离子内流,促进____的释放,从而引发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导致黏膜处发红;同时引起水肿,最终会导致口腔黏膜出现红肿现象。
(4)据图,请解释食用麻辣火锅时发生的口腔灼热感和大量出汗的原因____。
【答案】(1)①. 轴突 ②. 接受信息、转运离子
(2)②→③→⑤→①→④
(3)①. TRPV1 ②. 神经肽
(4)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引起热觉;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元作用于汗腺,出汗增多,散热增多
【分析】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二、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小问1详解】突触是轴突和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的,TRPV1所在的神经元能释放神经递质,故TRPV1位于神经元轴突的末梢。TRPV1能接收来自辣椒素和热刺激,属于膜上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且还能让钙离子内流,故TRPV1有接受信息和转运离子的功能。
【小问2详解】②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与突触前膜融合→③突触前膜兴奋,释放神经递质→⑤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①使突触后膜钠离子通道打开,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④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小问3详解】结合图示可知,辣椒素与TRPV1受体结合,引起钙离子内流;促进神经肽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肽释放,引起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同时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流向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
【小问4详解】热觉在大脑皮层产生,食用辣椒时,感受器兴奋,并通过神经元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热觉;机体受热刺激,能够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调节,神经元作用于汗腺,出汗增多,散热量增大。
28. 人的毛发再生取决于毛囊干细胞(HFSC)的活性,而正常生长的毛发保持黑色与毛囊底部的黑色素细胞[由黑色素干细胞(MeSC)增殖分化而来]不断合成黑色素有关。人长期处于较大精神压力下容易出现脱发、白发的现象,相关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图中G为糖皮质激素,NE为去甲肾上腺素,①②为调节途径,实线代表促进,虚线代表抑制。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人在压力刺激下脱发的机理是:压力刺激下,下丘脑分泌____增多,促进垂体分泌,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G,HFSC缺少Gas6的信号,增殖分化为毛囊细胞的过程受阻,毛发脱落后不再生殖分化。
(2)途径①中NE作为____类信息分子起作用,而途径②中NE则作为____类信息分子起作用。研究发现,NE主要通过途径②影响MeSC,而途径①的作用很小,这可能与____有关。
(3)化疗期间,“头皮冷却”(用冷却装置对头皮进行持续性冷敷)是预防脱发的最有效方法。从减少毛囊细胞内药物含量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答一点即可)。
【答案】(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2)①. 激素 ②. 神经递质 ③. 可能与这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过程②中NE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而过程①NE作为激素起作用,也可能是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或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过程②中NE作用时间快,过程①中NE作用时间慢
(3)使毛囊细胞附近的血管急速收缩减少血流量,降低化疗药物被毛囊吸收的程度;低温下,细胞膜的流动性下降,降低药物进入细胞的速度
【分析】过度紧张焦虑刺激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抑制成纤维细胞,通过一系列途径最终分化出的毛囊细胞减少。与此同时,过度紧张焦虑会刺激脑和脊髓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分泌NE或传出神经分泌NE作用于MeSc,使其异常增殖分化,最终黑色素细胞减少。
【小问1详解】题图分析,人在压力刺激下,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G糖皮质激素。
【小问2详解】分析题图,过程①是传出神经先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NE再作用于MeSC细胞,即途径①中NE作为激素类信息分子起作用;过程②为传出神经直接分泌NE作用于MeSC细胞,即途径②中NE作为神经递质类信息分子起作用;这两种方式中过程②的作用效果大于过程①,这可能原因与这两过程NE的作用方式不同,过程②中NE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而过程①NE作为激素起作用,也可能是两过程NE的浓度不同或两过程NE运输到MeSC的时间不同,过程②中NE作用时间快,过程①中NE作用时间慢。
【小问3详解】“头皮冷却”预防脱发的原因:①使毛囊细胞附近的血管急速收缩减少血流量,降低化疗药物被毛囊吸收的程度;②低温下,细胞膜的流动性下降,降低药物进入细胞的速度。
29. 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脑脊液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
(2)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_______________。
(3)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________,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4)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该实验方案体现了________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属于 ②. 双向
(2)脑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升高
(4)①. 相互对照和自身对照 ②. ACTH的治疗效果强于地塞米松 ③. (ACTH的治疗)停药后不反弹
【分析】一、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二、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小问1详解】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相当于组织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即血浆渗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成为血浆。
【小问2详解】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的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小问3详解】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是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小问4详解】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CTH的治疗效果,显然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种类,因变量是组织水肿的相关指标。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方案体现了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对照,同时还有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①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②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总之,ACTH治疗效果比地塞米松强。
编号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
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2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5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高一(上)1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