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武侯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武侯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第1页
    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武侯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第2页
    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武侯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武侯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武侯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使用答题卡作答,8%,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为开卷考试,分Ⅰ卷和Ⅱ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使用答题卡作答。
    3.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选择题部分请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请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6.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考古学家裴文中说:“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追寻中国古人类的足迹, 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 )
    A. 都会缝制衣服B. 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C. 都知道使用火D. 都会使用磨制工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追寻中国古人类的足迹, 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三者均生活在旧石器时代,都知道用火,C项正确;山顶洞人是古人类文明的代表,会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而元谋人和北京人没有学会缝制衣服,排除A项;元谋人生活在今云南省元谋县,属于长江流域;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属于海河流域,从文化上说是黄河流域,排除B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三者均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其特点是打制石器,而非磨制石器,排除D项。故选C项。
    2. 小红同学在假期旅行途中参观某一景点时,看到了一处模拟远古居民生活的场景(如图所示)。与这一生活场景相关的远古居民是( )
    A. 山顶洞人B. 河姆渡居民C. 半坡居民D. 大汶口居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展示的房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为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人居住的地方,C项正确;山顶洞人还未定居生活,也不会修建房屋,排除A项;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其所修建的房屋为干栏式建筑,可通风防潮、防止水淹,排除B项;大汶口居民居住的房屋多样,有半地穴式、浅地穴式、杆栏式等形式,题干只出现了一种半地穴房屋,无法准确判断是否为大汶口居民的房屋,排除D项,故选C项。
    3.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年老时,选择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舜年老时,又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这表明他们实行( )
    A. 禅让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尧年老时,选择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舜年老时,又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可知,首领上位的方法是依靠个人高尚的品行或者个人才能和功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依靠品德和个人才能,由公共推举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选官制度,A项正确;分封制在西周时期盛行,分封对象主要有三种,王族、先代贵族和功臣,其中王族的封国数量最多,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世袭制在夏朝建立,继承王位依靠的是血缘关系,排除C项;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建立, 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学习时搜集了“盘庚迁股”“司母戊鼎”“戴枷奴隶陶俑”等相关资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朝代是( )
    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盘庚迁股”“司母戊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都与商朝有关,B项正确;夏朝并未发生盘庚迁殷这一史实,排除A项;周朝时期,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但与题干“司母戊鼎”时间不符,排除C项;秦朝与盘庚迁殷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 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的青铜器“扭身跪坐人像”(如图所示),人像身上有云雷纹、燕尾纹、羽冠纹等纹饰。其中,云雷纹是中原商文化的代表性纹饰,燕尾纹多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的铜器上。这可用于佐证( )
    A. 巴蜀文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中心B. 中原文明发源于广汉的三星堆
    C. 三星堆的青铜工艺领先中原地区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云雷纹是中原商文化的代表性纹饰,燕尾纹多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的铜器上”和所学知识可知,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既有中原商文化的特点,也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铜器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比,无法得出巴蜀文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包含了中原商文化的特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铜器的特点,不涉及中原文明发源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比,无法得出三星堆的青铜工艺领先中原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6. 据学者考证,“家”字在甲骨文中主要有“”和“”两种写法。二者虽有区别,但均呈现出上为“房屋”,下为“猪”的象形表达。据此可知( )
    A.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多样B. “家”的形成与原始农业相关
    C. 商朝最早出现了甲骨文D. 养猪已是商朝的普遍社会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但均呈现出上为‘房屋’,下为‘猪’的象形表达”可知,“家”字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表明为居住之地,说明家与定居生活有关。定居生活是因为原始农耕的出现;“家”下半部分的猪,当时已经出现家畜。家畜饲养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标志之一。由此可知,“家”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B项正确;题干重点在于说明“家”的构成,未表达出造字方法多样性,排除A项;题干未包含关于时间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只能说明出现了家畜猪,但不能说明养猪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7.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其内容依托商灭周兴的历史背景,以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是一部中国古代神魔小说。其中“武王伐纣”的决定性之战是( )
    A. 阪泉之战B. 涿鹿之战C. 牧野之战D. 国人暴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双方在牧野爆发战争,最终周武王率领的联军胜利,商朝灭亡,C项正确;阪泉之战发生在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排除A项;涿鹿之战是炎黄联合战蚩尤的战役,排除B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末年的周厉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其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
    A. 齐桓公B. 晋文公C. 秦穆公D. 越王勾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A项正确;晋文公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排除B项;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也是春秋霸主之一,但不是第一个霸主,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下图是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地点的分布图。由此可知,当时( )
    A. 长江沿岸冶铁水平更高B. 铁器的使用较为广泛
    C. 冶铁技术由南向北发展D. 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可知,战国时期铁器分布较多,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铁器的使用较为广泛,B项正确;“长江沿岸冶铁水平更高”图片无法体现,排除A项;由材料图片无法得出“冶铁技术由南向北发展”,排除C项;材料图片信息是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器分布,无法得出“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史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 社会背景B. 思想主张C. 主要内容D. 改革成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是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背景属于大变革时期,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商鞅变法体现的是改革变法的思想,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题干反映的是改革成效,并非是主要内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与这两处人文景观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
    A. 吴起、张仲景B. 李冰、张角C. 李冰、张陵D. 李斯、张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在汉中、巴蜀地区,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张陵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所以,与这两处人文景观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分别是李冰、张陵,C项正确;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研究军事的兵家著述丰硕,如吴起、孙膑等都有兵法著作。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与青城山无关,排除B项;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在古代,开创一个学派或者对学派有突出贡献的人,往往被尊称为“子”,老子就是其中之一。下列主张中,属于老子的是( )
    A. “君无为,法无不为”B.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 “民为贵,社稷次之”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B项正确;“君无为,法无不为”是法家韩非子的主张,排除A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是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于《论语·颜渊》,是儒家孔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秦朝,正在与当时的一名官员进行交谈。其中,官员说的话最为可信的是( )
    A. 我上个月在长城视察军事防御情况B. 我下个月要送大儿子去太学读书
    C. 这本书是朋友赠与我的《水经注》D. 李斯将军率军在北方击退了匈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秦朝,正在与当时的一名官员进行交谈”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因此,我上个月在长城视察军事防御情况,符合题意,A项正确;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排除B项;北魏的郦道元写出了《水经注》一书,排除C项;蒙恬北击匈奴,排除D项。故选A项。
    14.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然而,在一次出巡途中,他遭遇了行刺事件,随后某地又出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文字的陨石。这说明秦朝( )
    A. 统治危机严重B. 各地起义不断C. 边境形势严峻D. 地方政权割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然而在他一次出巡途中,就发生了行刺事件,随后某地又出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文字的陨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说明秦朝的统治不得民心,统治危机严重,导致后来农民起义的爆发,A项正确;各地起义不断在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边境形势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地方政权割据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自制的年代标尺。其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时间应标注在( )
    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9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期,故对应年代标尺的②处,B项正确;而ACD表述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 2021年陕西霸陵考古发现,此处陪葬物以陶器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 勤俭治国B. 关心农桑C. 以德化民D. 轻徭薄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文帝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A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实行德政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中未体现汉文帝轻徭薄赋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7. 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颁布“推恩令”B. 统一铸造五铢钱
    C. 建立刺史制度D.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与“精神空间”相符,D项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与“精神空间”不符,排除A项;统一铸造五铢钱是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与“精神空间”不符,排除B项;建立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与“精神空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8. 公元73年,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此时,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相距( )
    A. 209年B. 210年C. 211年D. 212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73年,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计算公元前后年份相差多少年,把两个数字相加再减去一,因为没有公元0年,故这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相距的时间为210年,B项正确;209年计算错误,排除A项;211年计算错误,排除C项;212年计算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9. 清代张澍在《三辅旧事》中写到,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据此可知( )
    A. 汉武帝重视造纸术B. 汉武帝以容貌为选官标准
    C. 卫太子的学识浅薄D. 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纸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可知,材料说明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出现了纸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武帝重视造纸术的信息,排除A项;“汉武帝以容貌为选官标准”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卫太子学识浅薄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0. 人们把坐在药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医生”,这种称呼源自一位东汉名医。这位名医结合临床实践,写成了( )
    A. 《黄帝内经》B. 《史记》
    C. 《伤寒杂病论》D. 《齐民要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坐堂医生”的称呼就源自张仲景,C项正确;《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的农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1. 《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讲述的是关羽被一枝毒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用刀为他刮骨去毒。但综合《三国志》等多部史书的记载,我们发现关羽中箭是在建安24年(219年)且在左臂,而华佗死于建安13年(208年)。这说明( )
    A. 多种史料相互佐证,可接近历史真相B. 史书的史学价值高,能替代实物史料
    C. 文学作品趣味性强,内容皆生动可信D. 历史事件年代久远,无法考证其真伪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演义》中,讲述神医华佗用刀为关羽刮骨去毒;但综合《三国志》等多部史书的记载,华佗死于建安13年(208年),体现了多种史料相互佐证,可接近历史真相,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史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无法替代实物史料,排除B项;文学作品与史书相比,可信度较低,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可以多种史料相互佐证来辩真伪,排除D项。故选A项。
    22. 如表是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比例统计表(约),其内容主要反映了( )
    A. 西汉时的国土疆域比西晋小B. 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一直在南方
    C.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逐渐缩小D. 经济重心在东晋时实现了南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比例统计表(约)”可知,两晋时期,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持续下降,南方人口增加,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及发展,这有利于缩小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疆域大小,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D项;故选C项。
    23. 历史上某一王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被当时百姓称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王朝”是( )
    A. 西汉B. 东汉C. 西晋D. 东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指王导和司马睿,317年,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到“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D项正确;西汉建立者是刘邦,排除A项;东汉建立者是刘秀,排除B项;西晋建立者是司马炎,排除C项。故选D项。
    24.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C项正确;《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排除A项;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排除B项;东晋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其中25题20分,26题15分,27题17分)
    25.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之一,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的东汉画像石上刻有一副脚踏纺车,该脚踏纺车在两汉时期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织板,把织工的右手解脱出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两汉时期丝织业繁荣,西汉朝廷还在襄邑县专设服官,负责管理丝织和刺绣作坊。
    ——摘编自国家博物馆《文物中国史》
    安徽宿州东汉纺织图画像石
    材料三 三国时期,作为成都特产的蜀锦是丝织品中的精品。蜀汉丞相诸葛亮把蜀锦织造业作为蜀汉支柱产业加以发展。依托蜀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他鼓励百姓种桑养蚕,并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桑800株作为示范。此外,他还设“锦官”,重修锦官城,管理蜀锦的生产和经营。
    ——据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历史》
    材料四 东晋南朝时期,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部分地方的养蚕技术很可观,如永嘉郡有八辈蚕(一年内八次出茧),每年三月至十月出丝。刘裕灭后秦时,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设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再限于成都一地。刘宋时期,江南织工、缝工随日本使者东渡,对日本的丝织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夏商以前。材料一中哪则史料对佐证此观点最具研究价值?(写出序号即可)说明你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汉时期丝织业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蜀汉政权建立的时间。概括蜀汉大力发展蜀锦的有利条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三相比,东晋南朝时期南方丝织业有何新发展?归纳这一时期江南丝织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答案】(1)史料:②最具有研究价值。
    理由:②属于实物史料,是当时人类活动的证明,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通过史料②可以推知大约在5300年前,印夏朝以前,我国先民已掌握丝织技艺。
    (2)特点:使用脚踏织机,节省人力;丝织业技术先进,领先世界;朝廷设有专门官员加强管理。
    (3)时间:221年;有利条件:蜀锦质量高,是丝织品的精品;蜀地自然条件优越;蜀汉政权重视对丝织业的管理。
    (4)发展:丝织业在南方比较普遍:南方养蚕技术提高:对日本的丝织技术有促进作用。原因: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技术;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江南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的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解析】
    【小问1详解】
    史料及理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②是距今约47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绸残片,其属于考古成果,是第一手史料,也最为可信。其出土年代属于史前时期,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由此可以证明史前时期,先民已掌握丝织技艺。
    【小问2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二“东汉画像石上刻有一幅脚踏纺车,该脚踏车在两汉时期已经普遍使用。”可得出:使用脚踏织机,节省人力;根据材料二“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可得出:丝织业技术先进,领先世界;根据材料二“西汉朝廷还在襄邑县专设服官,负责管理丝织和刺绣作坊。”可得出:朝廷设有专门官员加强管理。
    【小问3详解】
    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蜀汉政权建立的时间是221年。
    条件:根据材料三“三国时期,作为成都特产的蜀锦是丝织品中的精品。”可得出:蜀锦质量高,是丝织品的精品;根据材料三“依托蜀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他鼓励百姓种桑养蚕”可得出:蜀地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三“他还设“锦官”,重修锦官城,管理蜀锦的生产和经营。”可得出:蜀汉政权重视对丝织业的管理。
    【小问4详解】
    发展:根据材料四“东晋南朝时期,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可得出:丝织业在南方比较普遍;根据材料四“部分地方的养蚕技术很可观”可得出:南方养蚕技术提高;根据材料四“刘宋时期,江南织工、缝工随日本使者东渡,对日本的丝织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可得出:蜀汉政权重视对丝织业的管理。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主要原因是大量北方民众避祸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技术,和当地民众一起辛勤劳动;此外还有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江南社会比较安定,没有大规模的战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对抗北方政权,也重视发展经济。
    26.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节选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秦汉时期,民族间交往频繁。在北方,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武帝时,开始大举反击。东汉时,南匈奴归附朝廷,开始与汉民族融合。在南方,经过激烈的战争,岭南被纳入秦朝版图。秦汉王朝对越族地区进行了持续地开发和经营。在西南,汉朝恩威并用,设置郡县加强管理。东汉以后,进入此地的汉民族渐多,汉文化随着学校的兴建传播到了滇中地区,促进了西南民族与汉民族的联系。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三 某班同学围绕某历史事件制作的资料卡片如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两位传说人物分别是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班同学研究的历史事件名称。选择一张卡片,结合相关史实解释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促进民族交融的。
    (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国家重视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答案】(1)首领:炎帝、黄帝。
    特点:华夏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2)方式:和亲;战争;民族迁徙:政府开发管理。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示例1:卡片①: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提倡让鲜卑姓改汉姓,增强了社会习俗、文化教育交流融合。
    示例2:卡片④: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4)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首领: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以,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两位传说人物分别是炎帝、黄帝。
    特点:根据材料一“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的特点为华夏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小问2详解】
    方式:根据材料二“和亲”“武帝时,开始大举反击”“经过激烈的战争”“设置郡县加强管理”“进入此地的汉民族渐多”可知,归纳秦汉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为和亲;战争;民族迁徙:政府开发管理。
    特征: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所以,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小问3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三卡片①“鲜卑姓改为汉姓(部分)”卡片②“《北魏帝王出御图》”卡片③“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卡片④“《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可知,该班同学研究的历史事件名称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示例1:卡片①: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卡片①“鲜卑姓改为汉姓(部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促进民族交融有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提倡让鲜卑姓改汉姓,增强了社会习俗、文化教育的交流融合。
    示例2:卡片②: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卡片②“《北魏帝王出御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所以,这一历史事件促进民族交融有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小问4详解】
    意义: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炎帝、黄帝、华夏族的形成、秦汉民族交往方式、孝文帝改革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国家重视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等。
    27. 历史地图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有助于培育时空观念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1和图2分别属于哪一历史时期,并写出判断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如图所示商路的起点。公元前60年,西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指出它在图中的位置。(写出字母即可)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3)材料三所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写出战役的名称。从图中以提取与该战役相关的哪些信息?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地图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1)图1:西周;图2:秦朝
    依据:1.都城:西周都城在镐京;秦朝都城在咸阳,2.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3.疆城:西周疆域集中在黄河流域;秦朝疆域东至东海,北到长城一代,西到陇西,南达南海。4.长城:西周未修筑长城;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起点:长安。字母:A
    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名称:淝水之战;信息:交战双方;交战时间;作战区域;双方进军路线等。
    (4)内容:国家疆域;地方管理制度;对外交流;战争形势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期:图1:根据图片中都城在镐京可以判断出是西周;图2:根据图片中都城在咸阳可以判断出是秦朝;依据:1、都城:根据图1和图2的都城可以得出依据:西周都城在镐京;秦朝都城在咸阳,2.地方管理制度:根据材料“图1有齐鲁燕晋”等信息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根据材料“图2有南海郡、桂林郡”等信息可知,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3.疆城:根据图1和图2的疆域可知,西周疆域集中在黄河流域,秦朝疆域东至东海,北到长城一代,西到陇西,南达南海。4.长城:根据图1和图2中长城的相关信息可知,西周未修筑长城,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小问2详解】
    起点: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史实”可知,图示中商路的起点长安。字母:结合所学可知,西域都护府设置在新疆轮台县,图中A的位置符合今天的新疆地区;意义:结合所学“西域都护府的影响”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小问3详解】
    名称:根据材料“前秦、东晋、淝水”可知反映的是淝水之战;信息:根据材料“前秦、东晋”可知,交战双方;根据材料“383年”可知交战时间;根据材料“前秦、东晋进军路线”可知作战区域,双方进军路线等。
    【小问4详解】
    内容: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地图了解,国家疆域,地方管理制度,对外交流,战争形势等。朝代
    全国总人口
    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
    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
    西汉末年
    6000万
    19.8%
    80.2%
    西晋初年
    3500万
    30.1%
    69.9%
    东晋中期
    2700万
    44.4%
    55.6%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丰富了中国文化
    C
    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
    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
    西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史料①
    史料②
    史料③
    嫘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养蚕想象图
    河南荥(xíng)阳汪沟遗址出土的碳化丝织物(距今约5300年)
    与丝织业有关的甲骨文
    卡片①
    鲜卑姓改为汉姓(部分)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卡片②
    《北魏帝王出御图》
    卡片③
    《魏书▪列传▪卷九》记载:“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卡片④
    相关书籍书名
    《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
    《合为一家,十六国北魏时期的民族认同》
    《这就是北魏:走向文明并且不断创造文明》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新都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新都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彭州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成都彭州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共16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使用答题卡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