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1-1.3*《庖丁解牛》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1-1.3*《庖丁解牛》名师教学设计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1-1.3*《庖丁解牛》名师教学设计第2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1-1.3*《庖丁解牛》名师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所谓“养生主”,意思是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在该篇的开头,有一段话可视为全文的总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接下来就用几则寓言加以阐释,《庖丁解牛》就是其中的第一则。
    寓言的开头,先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手按,肩靠,脚踩,膝抵,动作何其自如;皮肉筋骨,轻快分离,节奏何其美妙。整个解牛的过程如同一场充满美感的乐舞表演。“解牛”在庖丁那里,可以说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项艺术。
    接着写文惠君的赞叹(同时也是询问),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同时也引出庖丁对“所以然”的解释。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接着依次讲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即仅能看见牛的外部形态,与一般人无二;第二阶段是“未尝见全牛”,即认识到牛的内部结构并能将其视为可以拆解的东西;第三阶段则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下刀、运刀都可以避实就虚,得心应手。达于“道”境的外在表现就是一把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的刀,“刀刃若新发于硎”,特别是与良庖、族庖的用刀情况一比,高下立判;其本质原因则是“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尽管已经达于“道”境,但每次遇到筋骨错杂之处,依然会谨慎从事,心存戒惧,动作亦为之轻微迟缓;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也还是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妥善保藏。
    末段以文惠君的话点题。“庖丁解牛”和“养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庄子认为,人世间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像躲避牛身上可能使刀口钝折之处一样,躲避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矛盾,顺着“天然”的缝隙,游刃有余地处世,这样才能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这是与孔孟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完全不同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固然有回避矛盾的一面,但也提醒我们不要强行、妄为,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示,不可一味以“消极哲学”看待。
    二、艺术特色
    1.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写庖丁解牛的经验时,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摸索解牛规律的3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全牛者”,3年后“未尝见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说明只有在长期实践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最后再宕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把道理说得透彻。
    2.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写庖丁解牛的动作时,用“触”“倚”“履”“踦”4个字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说庖丁进刀时发出的声音“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写解牛结束后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三、教学优势
    “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意思丰富,沿用至今,是高考语文成语辨析题考查的重点。同时本课体现的哲学思想可以作为重要素材,被运用到高考写作当中。
    【学情整体分析】
    本课体现“中华文明之光”这一人文主题。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已经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有所体现了。相比而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诗词,主要体现诗人对人生的追求、感慨、思考、体悟;本课则为篇幅较长的诸子文,涵盖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重要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传统的四部分类而言,不同于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聚焦于集部,本课选文涵盖经、子两部,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方面更具深度和广度,更切入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内核。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把握行文思路;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欣赏本文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庄子的思想;探究写作特色。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厘清文章思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等文言知识。
    2.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思考其现代意义。
    3.初步了解儒、道家思想特征,体会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表达风格。
    4.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
    三、教学策略设计
    《庖丁解牛》:本篇需要学生理解文章的论述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的独到之处,并能以素材的形式运用到写作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整合与语理、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等素养。
    四、教学方法建议
    范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练习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认识孔子、孟子、庄子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
    难点:
    1.了解儒道两家思想的发展及比较异同。
    2.发展思辨能力,学习论说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弃圣绝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以外,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是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教学策略:从介绍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生平等内容引入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信息提取、批判赏析的能力。
    导入语二:
    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宋国蒙人。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并称为“老庄哲学”。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设计意图:以庄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庄子著作的趣味性导入素材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交流与语境、欣赏与评价的素养,增强其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导入语三:
    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他的很多寓言故事人们至今都耳熟能详——邯郸学步、螳臂当车、井底之蛙、东施效颦、对牛弹琴、越俎代庖等,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这位老人家是谁?对!庄子。今天他又来到我们的课堂,准备给我们讲讲《庖丁解牛》的故事,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番人生感悟呢?
    教学精讲
    梳理文脉——把握行文思路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小组讨论各自预习中发现的疑难字词,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
    2.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
    第一段是描写解牛过程。
    第二段是用文惠君之叹承上启下。
    第三段是揭示道理:解牛三阶段,解牛方法,解牛态度。
    第四段是总结全文:以解牛之道喻养生之道。
    【多媒体展示】
    行文梳理:本篇主要内容和思路
    描写解牛过程→阐述解牛之道→总结:以解牛之道喻养生之道
    教学策略:在引导理解和鉴赏评价之前,先梳理行文思路。提升信息提取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疏通文本结构,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深层内涵做了铺垫。
    分析内容——深度理解课文
    1.以解赏技。
    (1)以小组为单位,在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庖丁解牛技艺独到之处的语句或片段,说说庖丁解牛到底有什么独特呢?要求找出原文语句,翻译这些句子,并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策略:本部分以“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讨论中完成对庖丁解牛技艺的赏析。教师提出有张力的问题,可给予学生更广的思考空间。
    (2)解牛场面。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骋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赏析:这一段从动作和摹声两个方面表现了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
    动作上,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了一幅完整的解牛图。描写这四个动作,突出了庖丁的手脚利索,表现出这位厨师的姿态。
    摹声上,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连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绘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庖丁解牛技艺达到一种至高境界。
    这一段描写的确独特。我们看不见牛的挣扎之状,听不到牛的惨叫之声,也没有血腥的场面,却像在欣赏乐舞表演,妙不可言!
    (3)解牛理念。
    原文: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赏析:依照牛的天然生理结构,击入大的骨缝,顺着骨间的空处下刀,躲避开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一切按照牛的结构解牛。
    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理念,解牛也一样,要在大的缝隙处击入,顺着空隙下刀,还要躲避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理念独特,解牛妙不可言。
    (4)解牛态度。
    原文: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赏析:谨慎、专心。“怵”,足见庖丁谨慎小心,眼睛集中在难解之处,动作慢下来,动刀的幅度也小了。庖丁技艺高超,解牛流畅但也绝不马虎大意。庖丁解牛的态度不仅独特,而且可以说难得,技艺高超,却不随意。态度之庄重可以看出其对解牛的敬畏,对解牛这个事业的敬畏,拥有这样态度的人是不是也很敬畏自己的人生呢!
    学科能力:引导学生找出表现庖丁解牛时技艺高超的语句,并适当归类。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5)解牛方法(手段)。
    原文: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赏析:“神”为精神,指主宰行为的精神活动。“神”既说明超出目视的层面,又说明庖丁解牛技艺之高超。有了好的方法,才能有好的结果。
    庖丁表面是在解牛,却不用眼睛看牛。实际上是在用直觉和牛对话,是用精神和牛的生理结构交汇在一起。
    (6)解牛切入点。
    原文: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赏析:刀刃的厚度是有限的,牛的骨缝是有空间的。用不厚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缝内,找准解牛的关键,刀刃在宽敞的骨缝内“恢恢乎”才能游刃有余。庖丁解牛,解牛不用蛮力,不和牛硬碰硬,他的突破口就是找准关键,之后就迎刃而解了。
    学习策略: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对“养生”乃至其它更多方面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并能用这些道理指导日常生活。
    (7)解牛境界。
    原文: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赏析:关于“庖丁解牛”的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三年内)“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不懂规律。庖丁学解牛的头三年,和一般人一样,只能看到完整的牛。
    第二境界:(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懂得规律。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这说明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
    第三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运用规律。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从容来往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飘逸极了。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地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的实践。
    小结:庖丁不砍牛骨头,不剥牛皮,他有顺应天理解牛的先进理念,有怵然为戒的严谨态度,有不以神遇而目视的方法,有对解牛的敬畏之心,还有反复实践的精神,所以不能用“宰”(缺少艺术性),不能用剖(太血腥),用削也无法体现庖丁解牛的境界。因此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顺应牛的机理解牛(顺其自然),找准缝隙(抓住关键),熟能生巧,享受过程。
    学习策略: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体会庄子的哲学精神和丰富内涵,同时学会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2.以解悟道。
    (1)庄子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养生主:养护身体,给养心灵的关键。(主:关键)
    这个生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庄子自己是怎么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意思: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2)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明确: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在解完牛感到心满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则还是容易受伤害的。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学科能力:《庄子》中的寓言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展示庄子的哲学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的思想内涵和故事的表达方法,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3)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联系实际谈一谈。
    指导生活和学习,为人处世,调养身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看待,顺应规律等。
    相关评论:
    南怀瑾论及儒、释、道时有这样一番比喻:儒家是粮食店,没有儒家,我们的精神就要挨饿。佛家是百货店,里面是人生必需品,各样东西自己去选。道家是药店,平时用不上,生病则必定要自动找上门去。
    宗白华先生论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时说道,王羲之的书法如庖丁解牛肯綮,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潇洒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鲍鹏山: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叶春雷: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
    余中云:庄子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本意,是要从沉沦的社会中拯救灵魂,寻求生命的尊严。
    设计意图:本环节逐步分析庖丁解牛的理念、态度、方法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思考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育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提升完善内化能力。
    3.以解做结。
    庖丁解牛,不仅是在解牛,也在解人生,牛象征着世界,刀象征着自己。不能像族庖那样和世界死磕,也不能像良庖那样和困难纠缠,要像庖丁那样找准事物规律,抓住事物的关键,久练技艺,定会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也会游刃有余于天地间,方能踌躇满志。
    (三)分析写法——探究写作特色
    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1.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
    2.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踦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
    教学策略: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学完整课后对文章写作特色进行的讨论交流。教师作出相应的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教师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分析课文入手,这篇课文结构清晰,作者从浅入深,给读者呈现了由“技”到“道”的内容。但作者在表述时笔法轻松,耐人寻味,学习这种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提升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展示庖丁解牛的技艺、境界,以及由此体悟出的道理,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感知记忆。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综合阅读
    3.先秦诸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多为写作命题方向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第3课 鸿门宴/司马迁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9 说“木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9 说“木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参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3* 鸿门宴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3* 鸿门宴教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精研细思,研读文本,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