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教案下载-教习网
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名师教学设计第1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名师教学设计第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名师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本文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也是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述了孔子和他的4个弟子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同时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生动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各个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孔子并未直接向弟子发问,而是先从自己谈起,并自然过渡到弟子的治国志向上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素来有不同的解释,但无论哪一种,都能看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的意味。
    第二部分:弟子述志。
    子路第一个发言。“率尔而对”,旁若无人,脱口而出,而且是未经孔子点名就自告奋勇地回答,由此可以看出他不甚谦逊的态度和直接坦率的性格。他的发言内容也不谦逊,前半部分极言国家处境之艰难,后半部分则说交给自己治理,短短3年即可扭转局面。两相比照,可见其志不在小,但孔子只是报以微微一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随即转而问冉有。
    冉有第二个发言,就要谦逊许多:时间同样是3年,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公西华第三个发言,态度更加谦逊:一来就表示自己的能力可能不够,但是愿意学习,而且只愿意做一个主持礼仪的小相。
    曾皙最后一个发言。曾皙本来在鼓瑟,听到老师的点名,“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而且并不直接答话,而是先铺垫了一句“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则继续以循循善诱的态度鼓励他说出来。这一连串的铺垫都让人感到曾皙的话可能是最为独特的。果然,不同于三人对为政方式的具体陈说,曾皙描述出了一幅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似乎是答非所问。但这竟然是孔子唯一赞许的回答。孔子为何独独赞许曾皙?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论。有人认为,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德归厚,天下归仁,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思想完全契合,加之曾皙把话说得雍容委婉,所以才会得到孔子的赞赏。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曾皙的主张有不求仕进之意,这与孔子当时的处境心境相契。一般认为,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的4年里(前484—前481)。此时孔子已年近70,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主政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他的救世之心始终得不到实现,因此他也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念头。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
    子路等人谈话之后离去,只有曾皙留下与孔子单独交流,从他的提问来看,可能是不理解孔子对子路等人的态度。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给出了解释。对子路,孔子认为他的态度不够谦逊。因为孔子强调“为国以礼”,而“礼”和“让”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说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意即不难)?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所以他会批评子路“其言不让”。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虚(甚至过分谦虚),孔子也是有所保留的。
    二、艺术特色
    1.语言简洁,富有个性
    孔子的良师风范,子路的坦率自负,冉有、公西华的谦逊,曾皙的洒脱,都跃然纸上,各具风采。特别是曾皙的一段话,描绘出一幅春光烂漫、生机盎然的游春图,在凝练的语言中包孕着深刻的思想,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彩。
    2.少量的行动描写,也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率尔而对”刻画了子路不假思索的神态,也表现了他不甚谦虚的性格,“舍瑟而作”表现了曾皙的从容有礼;孔子的开场白“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表现了他的循循善诱,而到子路回答问题之后,“夫子哂之”,用一个神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当听到曾皙的志向后,沉默不语的孔子,竟然情不自禁地赞叹“吾与点也”,勾勒出孔子亦师亦友的形象。
    三、教学优势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这类先秦诸子散文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本课出现的一些重要文言词语(如“与”),以及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特殊句式,经常出现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而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高考文化经典研究中也常有体现:“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话题是高考语文写作的常见命题方向。
    【学情整体分析】
    本课体现“中华文明之光”这一人文主题。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已经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有所体现了。相比而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诗词,主要体现诗人对人生的追求、感慨、思考、体悟;本课则为篇幅较长的诸子文,涵盖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重要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传统的四部分类而言,不同于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聚焦于集部,本课选文涵盖经、子两部,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方面更具深度和广度,更切入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内核。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深度理解课文,认识不同人物性格,初步了解儒家的思想特征;
    探究写作特色。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厘清文章思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等文言知识。
    2.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思考其现代意义。
    3.初步了解儒、道家思想特征,体会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表达风格。
    4.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
    三、教学策略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本篇教学设计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和孔子的思想,分析他们思想中的异同。同时探究《论语》的语言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整合与语理、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方法建议
    范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练习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认识孔子、孟子、庄子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
    难点:
    1.了解儒道两家思想的发展及比较异同。
    2.发展思辨能力,学习论说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达成一个共识: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2500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2000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导入语二: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从书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导入语三: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等)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感知重点内容,了解孔子的主要经历、儒家思想内涵,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给老师提供多角度的导入素材和思路。导入语一主要针对孔子的生平进行介绍,导入语二是介绍《论语》的内涵和价值,导入语三是从学生已有的对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认知来进行启发。导入环节可以增强学生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教学精讲
    梳理文脉——把握行文思路
    1.学生交流“我所认识的孔子和《论语》”,教师对重要内容查缺补漏。
    2.小组分别交流本课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的知识。(文言知识见单元设计)
    3.朗读全文,思考从内容来看,这一段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 围绕谈“志”展开。
    4.你能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吗?
    明确 问志——述志——评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
    【多媒体展示】
    行文梳理:本篇主要内容和思路
    问志→述志→评志
    教学策略:围绕孔子和《论语》引导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自主性,让学生真正能通过课前、早读、课堂反复读来熟悉课文。采取小组分工、讨论汇报的课堂组织方式,提高学生自学和交流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在细致入微地品味语言之后,再从整体上提出问题,指导探究。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育体验与感悟、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的学科素养。
    分析内容——深度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小组分角色朗读,用现代语言演绎现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从弟子的述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 子路——强国 冉有——富民 公西华——以礼治邦 曾皙——春游图
    教学策略:学生小组活动由易到难,由对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到把握重点内容,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孔子:
    明确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
    子路:直率自信,粗疏鲁莽。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
    孔子:热情严格,谦和亲切。
    学科能力: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对话,概括人物形象。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分析概括能力。
    3.孔子对这4人的回答态度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来回答。
    子路——哂 冉有——赞 公西华——惜 曾皙——与
    4.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明确 (1)哂由: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这就是说,子路谈起治国理想时,态度不够谦逊,体现出的理念不符合儒家“礼”的要求,这种发言及其背后折射出的思想并不被孔子所提倡,因此,受到孔子的哂笑。
    (2)与点:曾点描绘了一幅“暮春咏归图”,是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人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的和谐社会理想生活。
    5.为何是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明确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小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不让”,这种态度与“礼”不符;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
    6.小组分角色表演“孔子讲学”情景剧,并作出评价。
    7.在你心目中,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的课堂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本次设计由浅入深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既有人物性格的探究,又有孔子对弟子的评价,还有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学生透过自我认知去加深理解。
    教学策略: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引导,在于“搭梯子、找支点”,培养学生的“策略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素养。
    (三)分析写法——探究写作特色
    《论语》文字简洁,它是怎样通过短短数语,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呢?
    明确(1)简洁的语言描写。孔子的良师风范,子路的坦率自负,冉有、公西华的谦逊,曾皙的洒脱,都跃然纸上,各具风采。特别是曾皙的一段话,描绘出一幅春光烂漫、生机盎然的游春图,在凝练的语言中包孕着深刻的思想,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彩。
    (2)少而精的动作描写。“率尔而对”刻画了子路不假思索的神态,也表现了他不甚谦虚的性格,“舍瑟而作”表现了曾皙的从容有礼;孔子的开场白“以吾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表现了他的循循善诱,而到子路回答问题之后,“夫子哂之”,用一个神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当听到曾皙的志向后,沉默不语的孔子,竟然情不自禁赞叹“吾与点也”,勾勒出孔子亦师亦友的形象。
    教学策略:教师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教师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加以诱导、点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审美体验,构建批判赏析能力,培育整合与语理、积累与语感的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展示本课的重点知识体系,思考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追求的意义,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感知记忆。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综合阅读
    3.先秦诸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多为写作命题方向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第3课 鸿门宴/司马迁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