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学习任务二:面向历史而思:思接千载,心忧民瘼》单元教学课件(七八课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学习任务二:面向历史而思:思接千载,心忧民瘼》单元教学课件(七八课时),共29页。
面向历史而思思接千载,心忧民瘼学习任务设计说明六国为秦所灭,秦历二世而亡,这两段历史历来深受关注。《阿房宫赋》探讨了秦国速亡的原因,《六国论》阐发了六国破灭的缘由。前者写于唐朝日渐衰落之际,后者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均为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名篇。为完成本任务,大家要细读课文,结合杜牧、苏洵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第七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六国论》,领悟文章简劲凝练、“博辩宏伟”的语言特点和谨严周密的构思安排,体会其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锋芒所至所向披靡的特质。领悟《六国论》思辨的周密、结构的严整以及作者“以史鉴今”的意图。目 录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为“唐宋八大家”。关于六国破亡,历来论者较多,苏轼、苏辙也分别 写过《六国论》,三篇同题文章各具慧眼、各有识见相映成趣。然而世所公认,“老泉此文,尤显老辣犀利”(清代沈德潜语)。模仿《古文观止》对《阿房宫赋》的点评方式,对《六国论》的结构、行文思路进行点评。(1)赏析这一片段: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角度1:是议论,也是叙述;有深刻的认知,也有鲜明的形象;警策鲜明,同时又生动感人。角度2:比较《史记·苏秦列传》记苏秦游说韩宣王之言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六国论》笔法有战国纵横家策论之风。角度3:句中蕴含着态度、效果上的对比:将先人开辟土地的艰难和后人割让土地的轻易作对比,从侧面证明不能赂秦;将“得一夕安寝”和“秦兵又至”作对比,说明赂秦会有灾难性后果。(2)议论文要“围绕论点叙述材料”。秦灭六国,史料丰富、众说纷纭,但是大段的记叙显然不符合议论文写作的要求,需要剪裁和缝补。文章的1一3自然段,是怎样体现这一点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战国时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纷繁复杂,但是苏洵只就对秦国的态度立论,从六个国家当中区分出两个类型——“赂秦”的和“不赂秦”的,从而为立论张本。(3)如果是一篇讨论历史得失教训的纯“史论”文章,到第3自然段就可以结束了。文章第4、5两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透露出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请具体分析。“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从这两句沉痛的慨叹可以看出,苏洵论六国绝非就事论事,而是明确地在议论朝政得失。清代的林云铭在《古文析义》(卷七)中指出老泉此论,实为宋赂契丹,借来做个事鉴。”苏洵《六国论》的根本意图在于借古讽今,指明现实弊端,进而提出具体对策。文章写的是秦和六国,实际隐喻的是辽、西夏和北宋王朝;既是理性的分析、论说,又始终贯穿着一种沉痛、激切的情绪。文章之所以凸显赂秦的问题原因正在于此。阅读苏轼的《六国论》(《养士论》)、苏辙的《六国论》和清代李祯的《六国论》,概括他们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古代“史论”文章的理解。第八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探究古代史论“经世致用”的特点。2.体会古代士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领悟文章的构思、立意,体会文章“理性地表达”的特点目 录(1)战国时的六国,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这一段历史吸引了众多论者的目光。(2)交流作业,进入本节课的学习。(1)概括苏轼的《六国论》(《养士论》)、苏辙的《六国论》和清代李祯的《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古代“史论”文章的理解。苏轼的《六国论》(《养士论》)议论秦国统一而速亡、六国处战乱之世反而绵延较久的原因,认为六国久存,在于善养“民之秀杰者”。苏辙的《六国论》认为六国之失,在于不知“天下之势”,即不能采取“厚韩亲魏以摈秦”的正确战略。清代李桢的《六国论》则认为,“彼六国者皆欲为秦之所为,未可专以罪秦”, “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如其取胜,“未必不复增一秦”。杜牧认为是由于六国之君未能“各爱其人”。苏洵则认为“弊在赂秦”。对于同一段史实,这些人的看法却各有不同,除了各自的认知差别外,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作出了积极回应,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史论”文章的特点:中国古人历来讲究“经世致用”,他们写的“史论”文章并不仅仅就事论事,而往往是总结历史规律以资治,以史为鉴以规讽,体现出古代士人积极面对现实问题、心怀天下、勇于担当的精神。(2)提问:如何看待“史实”和“史论”?《阿房宫赋》和《六国论》都探讨了六国破亡的教训。严格地说,无论杜牧还是苏洵,他们对六国灭亡的说法都并不符合史实。他们都只是从各自特定的角度立论,谈论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史料进行各自的剪裁,也都显示了各自的局限。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一点呢?角度1:以逻辑为唯一的判断标准来阅读文本,势必会妨碍我们对文本的合理把握。当我们作断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作者的身份、地位,他表达的对象、动因、背景以及他的策略选择。正是诸多因素的存在,促使他选择了一种“超逻辑”的说理劝谏方式。不能因为不符合逻辑而否定文本的具体价值。角度2:现代学术界的史论应该就事论事、严谨周密、尊重历史逻辑,但传统的史论,尤其文人的“史论”则重借题发挥。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应用,在于文化。”中国传统“史论”文化更倾向于创造一个表现历史认识和判断的自我世界,有强烈的主观意味。角度3:从古至今,许多人仍叹服于苏洵的《六国论》是文人之意与历史逻辑的一次较量,我们在惊艳文人之意十足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想想历史逻辑。(1)提问:《阿房宫赋》的构思和《六国论》的立意是怎样的?这两篇文章都是面对国家政治、人民命运的严肃思考和郑重发言,不只体现了作者的道德立场和精神特质,而且文章也堪称典范。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叙述了写作初衷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的。问题是,批评当时的君主“大起宫室,广声色”,为什么一定要选“阿房宫”作为写作对象呢?又为什么一定要用“赋”来表现呢?批评当时君主“大起宫室,广声色”,就是要揭示其危害。对君主而言,最不可承受的危害即是亡国灭族。历史上宫室之大、声色之广莫过于“阿房宫”,而亡国灭族之速莫过于秦朝。同时, 最适合用于夸张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富丽、奢靡的文体,则无过于 “赋”了。《六国论》就六国破亡生发议论,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史论”的立意上,虽非不刊之论,但其新奇精警处,往往动人。(2)杜牧的《阿房宫赋》铺采摛文,文辞典丽而意蕴深沉,适合“歌而咏之”, 也适合“合而读之”;苏洵的《六国论》全篇沉稳遒劲,辛辣而隽永,在缜密的说理中时见动人的情采。思考两篇文章何以具有如此感人至深的力量。两位作者当然有高超的写作能力,可造句、成文方面的文采只是“气”之 “表”,而不是“气”之“核”。文章之所以气势充沛、感人至深,来源于作者对自己观点的信心及强大的说服欲望,而这种信心来自他们对六国(秦)灭亡原因的深刻理解,说服的欲望则来源于积极用世的雄心。两位作者,杜牧当时只是个青年学子,苏洵当时只是个平民学士,然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代学人从没有放弃对社会的关注和为国谋策的使命。正是这种积极用世的雄心才使其文章气势动人,千载之后依然动人心魄。学过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后,对“责任与担当”你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不 少于7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