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学习任务一:面向现实而思:胸怀家国,舍我其谁》单元教学课件(一二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40877/0-1737087518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学习任务一:面向现实而思:胸怀家国,舍我其谁》单元教学课件(一二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40877/0-173708751858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学习任务一:面向现实而思:胸怀家国,舍我其谁》单元教学课件(一二课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40877/0-173708751861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学习任务一:面向现实而思:胸怀家国,舍我其谁》单元教学课件(一二课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40877/0-173708751864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学习任务一:面向现实而思:胸怀家国,舍我其谁》单元教学课件(一二课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40877/0-173708751866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学习任务一:面向现实而思:胸怀家国,舍我其谁》单元教学课件(一二课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40877/0-173708751867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学习任务一:面向现实而思:胸怀家国,舍我其谁》单元教学课件(一二课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40877/0-17370875186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学习任务一:面向现实而思:胸怀家国,舍我其谁》单元教学课件(一二课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40877/0-1737087518708/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学习任务一:面向现实而思:胸怀家国,舍我其谁》单元教学课件(一二课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学习任务一:面向现实而思:胸怀家国,舍我其谁》单元教学课件(一二课时),共27页。
面向现实而思胸怀家国,舍我其谁学习任务设计说明魏征和王安石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一位以敢谏善谏著称,一位以主持变法知名。《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要居安思危,以善始善终。《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目的是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学习任务设计说明两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我们将用四个课时学习这两篇文章,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二人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诵读课文,理解《谏太宗十思疏》文意。2.积累与整理相关的文言知识。推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目 录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其“犯上”,屡取魏征之言。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他们在统观大局、运筹帷幄、治国平天下的共同愿景下,成就了一段锦绣盛唐、一出君臣佳话、一位千古帝王和一位忠臣良相。依据课前准备,请同学介绍本文的相关背景。 2-3人为一组,每组发放一份无标点版《谏太宗十思疏》。组内轮流试读全文,听者负责纠正读音、断句,然后共同讨论难词、难句的意思。每人整理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不少于10个)、最难理解的句子(不少于3个)。 最后,将本组讨论后仍然不能解决的词、句或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范围内提出来。每组不要超过2个。 (1)全班交流、讨论。 每个小组可以回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以获得加分。回答时,要求说出:其然,其所以然,何以知其所以然。 示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作为虚词,常见的意思有两种,一是表示假设或让步关系,译为“即使”“纵然”;二是译为“虽然”,和后面的句子形成转折关系。此处联系语境,应该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译为“即使”。 董:动词,监督、督察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董事、董事会”等词语中的“董”即保留此义。示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此处用了“振”而非“震”。“震”与“振”音同,义也相近,容易混淆。“震”的本义为疾雷或雷击,作为动词时表示剧烈颤动或情绪过分激动。“振”的本义是救助,后引申为挥动、敲打、扬起等。可参考成语振奋人心、振聋发聩、振振有词、一蹶不振、敲山震虎等。这两句,是讲“元首”们如果不思自己的内在修养,不能“竭诚”待下,一味地强调外在的“严刑”“威怒”的话,结果人民“终苟免而不怀仁”,所以,可以翻译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们)。(2)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九德”朗读课文并上传到指定平台,同时每位同学至少点评4人,每次点评至少写3句话。可以从声调、语气、停顿、语义传达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诵读课文,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文意。2.积累与整理相关的文言知识。根据语法结构推断句子的含义,根据关联词语把握文意。目 录(1)介绍本文的相关背景。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终,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因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答司马谏议书》的补充资料: 王安石文采出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许多文章、诗词流传于世,文集有《王文公文集》等。司马光文采也极高,文集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但更为著名的是他编纂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国情,王安石和司马光所持政治理念虽然截然不同,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相同的,正因如此,这对相知甚深的朋友之间的分歧,确是为国为民所忧而政见各异,而绝非朋党之争。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月,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与王介甫书》,列举了新法实施过程中的几项弊端,三月又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他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如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等。(2)作者简介2-3人为一组,每组发放一份无标点版《答司马谏议书》。组内轮流试读全文,听者负责纠正读音、断句,然后共同讨论难词、难句的意思。每人整理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不少于10个)、最难理解的句子(不少于3个)。将本组讨论成果写在黑板上(或发布于其他公共空间)。最后,将本组讨论后仍然不能解决的词、句或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范围内提出来。每组不要超过2个。每个小组可以回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以获得加分。回答时,要求说出:其然,其所以然,何以知其所以然。如:第1自然段“窃以为……终必不蒙见察”句中,“以为”领起的宾语,应该是“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这是作者对“迟报”的解释,也是这次回复的立场:我们是朋友;我们政见不同;我们彼此都不可能改变。示例:①根据语法结构推断句子的含义。又如第3自然段“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句,在上下文语境中可知是说盘庚不因反对意见多就停止迁都大计,所以整理这三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在翻译时可以补足其中缺失的语法成分,使句意更清楚、更流畅。译文:盘庚不因为怨恨者(多)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在阅读第1自然段作者叙述的自己写这封信的心理时,应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所体现的转折:(本来)窃以为……,(所以我认为)虽……,故……。(但是)重念……,故……。②注意文中的关联词、固定句式。又如:文章结尾处的长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是两个“如……,则……”句式所构成的意义对比。译文: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在位任职很久,(却)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只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行,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朗读课文并上传到指定平台,同时每位同学至少点评4人,每次点评至少写3句话,可以从声调、语气、停顿、语义传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