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批判《学习任务一:主问题”驱动下的组文阅读》单元教学课件(三四课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批判《学习任务一:主问题”驱动下的组文阅读》单元教学课件(三四课时),共36页。
“主问题”驱动下的组文阅读学习任务设计说明该学习任务主要是针对文本的阅读,其中包含三项子任务:子任务一是阅读《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完成对核心问题的探究,即“在现实环境之下,人物能否依靠自身摆脱命运的悲剧”;子任务二是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带领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别里科夫”,并延伸阅读《欧也妮·葛朗台》(节选),子任务三是阅读《促织》《变形记》(节选),围绕核心问题“人的异化是社会压迫的必然吗”展开讨论。三个核心问题都是通过理解人物形象特征、探究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发现人物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等一系列学习步骤来引导大家回答。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了解《水浒传》的背景知识,梳理与本章节相关的前因后果,理清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情况。2.通过分析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理解主要人物林冲的形象特征和形象变化。在较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背景中理清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深入分析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目 录04《水浒传》又名《水浒》《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它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一起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共计一百零八将,除此之外的大小人物则不计其数,由于作者善用对比手法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故刻画出了许多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角色。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是其中的一个著名人物——林冲。林冲,东京(今河南开封)人氏,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有万夫不当之勇,人称豹子头。他忠勇侠义,勇猛异常。林冲的妻子张氏被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调戏,他还想乘机对张氏施暴,幸亏林冲赶回得免。之后高衙内贼心不死,撺掇他的义父高太尉以“误入白虎堂”为计陷害林冲,最后林冲被判携刀私入白虎堂,刺配沧州。但是林冲在发配沧州的路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危险就在前方的山神庙等待着他。(2)疏通字词。恁地:如此,这样。不尴尬:鬼鬼祟祟,行为、态度不正常。朔风:北风。央浼:(yang měi)恳求,请托。碎琼乱玉:比喻地上的雪。 找出文中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赍发:(jī fā)资助。迤逦:(yǐ Iǐ)缓慢前行,这里有颠沛流离的意思。恶(WÙ):冒犯、触怒。将出:拿出。不省得:不明白。(1)组成案件调查小组,呈示“案件调查表”。 风雪之中,山神庙外,发生了一起命案。凶手初步被判定为原禁军教头、现刺配沧州的林冲,死者为高衙内的手下陆虞候、富安,以及当地牢狱的差拨。现组成调查小组,还原案件经过,分析案件内容,填写“案件调查表”。案件调查表(2)完成基本信息调查,填写“案件调查表”中的1一6项。明确:林冲(原禁军教头,因“白虎堂”事件刺配沧州)陆虞候、富安(高衙内手下);差拨(当地负责看管牢狱囚犯的小吏)林冲与陆虞候曾为多年的好友,富安曾多次参与陷害林冲之事,林冲与差拨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李小二夫妻、草料场老军、高衙内、沧州牢城营管营。酒葫芦、大石头、花枪、解腕尖刀。风雪之下,山神庙外。(3)完成作案动机调查,填写“案件调查表”中的第7项。 ①互相分享预习作业中林冲刺配沧州的相关情节,了解林冲刺配沧州的前因后果等。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人白虎堂高俅的义子高衙内为霸占林冲之妻,与陆谦等设下陷阱。林冲误以为比试宝刀,便携带心爱的宝刀到了白虎节堂,遂被扣上图谋不轨的罪名,发配沧州。高衙内为霸占林冲的妻子,多次无中生有,陷害林冲。林冲刺配沧州,一路惊险万分,幸得鲁智深、柴进等人的关照才免于一死,但是高衙内的迫害还没有就此结束。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高衙内暗中收买董超和薛霸二人在发配途中棒杀林冲。鲁智深识破奸计并救下林冲,可林冲还为董、薛二人求情。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受柴进厚待,并在与洪教头的比武中取胜。来到沧州后,他又用钱买通差拨、管营,加上得柴大官人关照,才免挨一百杀威棒,派去天王堂当看守。林冲深感“有钱可以通神”。高衙内为霸占林冲的妻子,多次无中生有,陷害林冲。林冲刺配沧州,一路惊险万分,幸得鲁智深、柴进等人的关照才免于一死,但是高衙内的迫害还没有就此结束。②找到证人李小二夫妻、草料场老军、高衙内、沧州管营在课文中出现的片段,尝试给李小二(或其他人)写出符合事实和身份的证词。 证词示例:小的李小二,原是一个酒生儿,现在开个小酒馆度日。早些年在东京,因犯了案要送官司问罪,是林教头赔了钱财才免于官司,后来自己投奔到沧州做了伙计,至今本本分分过日子。约是一月以前,碰上恩人受了官司,来沧州看管天王堂,念着恩情,小人夫妇二人自会跟恩人有些交情,喝喝酒罢了。一天在店里听见两个尴尬人跟管营和差拨商量事情,隐约听得“高衙内”“结果了他”之类的言辞,小人自知这事与恩人有关,不敢怠慢,慌忙告了。恩人登时气急,出门买了尖刀,四下去寻。那几日,真是吓煞小人了,还好恩人寻仇遍寻不得,也就搁了。之后,恩人得了看管草料场的差事,我们也就别过,没想到还是难逃一劫。(4)完成案件经过调查,填写“案件调查表”中的第8项。 再读课文,尝试依据林冲经历的具体事件疏通文章情节,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示例1: 沧州遇旧——酒馆密谋——买刀寻仇——接管草场——窥门晓情——手刃仇人。 示例2: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陆虞候等密谋害林冲——林冲接管草料场后沽酒喝风雪夜山神庙复仇。(1)从直接描写中去了解。 请大家仔细阅读文本,找出与林冲相关的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并尝试分析这些描写所体现的人物性格。 示例: 如,得知陆虞候前来追杀,林冲先是“大惊”,要“教他骨肉为泥”,既而“大怒”,带刀“一地里去寻”。这体现了他耿直、磊落、血气方刚的性格。又如,林冲管草料场时小心谨慎,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一系列的动作反映出其做事的细致;草厅被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于是细心探查;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为的是出其不意,从而让自己在出击前占据主动。这些都表现了林冲细心缜密的性格特点。(2)从间接描写中去分析。 请找到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李小二和陆虞候等次要人物对林冲的评价,说说这些间接描写体现出的人物性格。 示例: 李小二道谁不知恩人大名?休恁地说。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分析:李小二口中的“谁不知”固然有夸张之意,但也体现出了林冲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分析:对风雪的描写体现了环境的恶劣,烘托出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之路的悲壮气氛。 请选择其余证人中的一个,撰写证词。注意要基于人物身份来确定人物说话的方式和口吻,不少于200字。 提示:老军可偏向于介绍证物和环境;高衙内身份较高,语气应较为倨傲,不愿纠缠不清;管营则应表现出他的自知理亏、心虚不已的状态。第四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通过分析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理解主要人物林冲的形象特征和形象变化。2.探究林冲形象变化对认识当时社会的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阶级矛盾,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理解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并由此探究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目 录上节课中,我们一起调查了山神庙案件的基本案情,调查了相关人物的基本信息及案发地点与环境,搜集了证人证词,还原了案件的经过,调查了嫌疑人林冲。本节课中,我们将对此案作出总结,看看林冲究竟为何犯下此案。导入(1)撰写林冲在本案件中的心路历程。(2)撰写案件审判总结。 根据自己对林冲性格、案件经过和当时社会环境的认识,撰写一份自认为合理的案件审判总结。要求:对林冲的人物形象有深刻的认识;对林冲怒而杀人、被逼上梁山的事件有明确的观点。 提示: 小组内部可以就“林冲之罪”进行讨论,说说是否应该判罪。可以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下法治要求出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每小组最终提交一份案件审判总结即可。 讨论并填写“祥林嫂与林冲面对现实环境作出的反应及结果一览表”。示例:现实环境(现实事件)祥林嫂对此的反应事件结果①第一任丈夫去世。②被迫改嫁。③第二任丈夫、孩子相继死去。④生存环境日渐恶劣,柳妈还预言了她死后的悲惨命运。⑤无法改变“再嫁寡妇”的身份,为此受尽冷眼和嘲笑。①逃出婆家,勤恳工作,寻找出路。②坚持不嫁,哭天抢地,撞破了头,试图以死明志。③选择回鲁镇讨生活,向鲁镇的人倾诉自己的痛苦。④省吃俭用“捐了一条门槛”,希望能赎清自己的罪过,并在心头重新燃起希望。⑤日渐消瘦,无法专心干活。①被婆婆绑回,并被对方堂而皇之地支走工钱。②安分度日,选择顺从。③鲁四老爷家嫌弃她再嫁寡妇的身份,不让她干涉祭祀,鲁镇的人还嘲笑她的伤痛。④四婶依然不让她触碰祭祀的东西,说明“捐门槛”还是无法洗刷自己的“罪过”。⑤受到雇主的嫌弃,被赶走、沦为乞丐,最终在众人忙于祝福的年关无声地死去。续表:现实环境(现实事件)祥林嫂对此的反应事件结果①被高衙内诬陷刺配沧州。②初到沧州,听李小二说陆虞候等人尾随而来③改去看守草料场。④听闻歹人的奸计。①心有忿恨,但无能为力,只好接受。②寻一把尖刀到处去寻,却未寻得。③没有多想,默默顺从。④怒从中来,拔枪杀贼①踏上去沧州的道路。②不多作计较。③认真交接、清点和看护④挑起花枪,赶赴梁山。 就两篇文章的人物命运和文章主旨,讨论:人在现实环境中能否依靠自身摆脱命运悲剧? 提示:讨论要认识认识到现实环境对人的命运有重要影响,认识到人可能会受到环境的强烈束缚,也可能受到环境的浸染,总之,人与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在现实环境之下,人是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命运的悲剧的。无论是祥林嫂还是林冲,都曾经尝试过用各种方法来让自己的命运“走上正轨”,但最终都走上与最初的期待截然相反的命途。 祥林嫂尝试过逃离婆婆的压榨,却被无情地抢回;在鲁四老爷家勤恳做工,婆婆一张口就拿走了所有的工钱;祥林嫂不愿改嫁甚至撞得头破血流,但终归无法摆脱他人的安排;后来踏实过着改嫁的日子,夫死子亡后大伯竟“理所当然”地收走了房子;为了摆脱柳妈对她死后命运的恐怖预言,花光积蓄捐了一条门槛,却依然听到鲁四婶的大声惊呼“你放着罢”。她永远得不到所谓的救赎。示例: 她服从过,也反抗过,但是反抗再嫁也好,捐门槛赎罪也罢,无不渗透着她自己对于礼教文化的刻在骨子里的认同。她反抗再嫁,不是出于她爱自己的丈夫或者反抗婆婆对她自由的控制,而是她害怕成为一个“事二夫”的失贞女人;她捐门槛,更是说明她认同自己再嫁寡妇身份有罪,但她并未质问罪从何来。所以,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方式,她在自己种下的苦果中,都只能任由背后的巨大推手将她推向悲惨的命运深渊。 如果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再嫁丈夫和孩子的死亡这种偶然因素的话,林冲的命运必然性就更加明确了。林冲理解居高位者对于下层人民的压榨,他甚至认同满是诬陷栽赃的荒唐法律,走上被流放、刺配的道路。他一次一次地妥协、忍让,从未换来上位者的丝毫宽容,他遭遇的陷害、暗杀,从未停歇,他除了手刃仇家、落草为寇,别无他法。 在极端残酷的社会中,人的力量如此渺小,他们不仅无法反抗,甚至妥协、顺从后亦不得安宁。有人说,祥林嫂可以出走,但是天下惶惶,何处又是她的避难之所呢?(1)根据文本内容和课上关于人物与现实环境之间关系的讨论,联系你曾经读到过的一个人物形象(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用他/她的事迹证明你的观点。要求:人物形象具有命运的必然性,故事情节简明完整,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明确,能够论证这次讨论的观点。 (2)预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了解作者背景、情节概貌和人物关系,并填写“《装在套子里的人》初读理解表”。《装在套子里的人》初读理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