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1页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2页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即将组织“诗韵流转,润物有声”的主题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撰写了活动稿,请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进行完善。
    1.请用正楷字书写活动主题“诗韵流转,润物有声”。
    稿件一 诗韵生活
    五千年文化传承,三千年诗韵延续。诗歌沁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有对生活的感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有对自然的亲近,“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中有对师长的感恩……所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甲】诗词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们可以在李白的豪迈洒脱【乙】杜甫的沉郁钝挫中汲取营养,用古老诗句激活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2.小组成员请你确认文段中加点词语是否有错字,你根据词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表达的是“古代重要文献”的意思,所以“典籍”一词中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诗韵继续下去”的意思,所以“延续”一词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声调停顿转折”的意思,所以“钝挫”一词中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吸取吸收”的意思,所以“汲取”一词中有错字。
    3.文段中【甲】【乙】两处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乙】,B.【甲】”, 【乙】,
    C.【甲】”, 【乙】、D.【甲】。” 【乙】、
    稿件二 诗者仁心
    走进诗歌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更是要从中感受古人的处世智慧。①有着深厚人文情怀的诗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他们用诗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出了杜甫对天下寒士的关怀,对黎民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前途的忧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映照出白居易对底层苍生的深切怜悯,对百姓贫苦生活的无奈叹息。③这些千古流传的诗歌不正是滋养我们心灵的沃土吗?④那些拥有深沉人文情怀的诗人,宛若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了一代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4.你发现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做出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选项中有关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句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诗歌人格化,生动写出了诗歌对人们精神上的指导意义。
    B.句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次分明,感情洋溢,表达出了对诗中蕴含的忧国忧民情怀的赞叹。
    C.句③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情感强烈鲜明,强调了诗歌对人们行为上的启迪和引领作用。
    D.句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歌比作星辰,表现了诗歌能够给予人们积极长远的影响。
    稿件三 诗情共鸣
    中国古典诗词表现情感非常细腻,常常会将情感抒发与大自然的物候变化、山水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特别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担忧友人时,明月皎皎,遥寄愁心;面临低谷时,千帆竞过,重拾希望;______……道阻且长,我们有诗词的陪伴,一下子就能让人在精神上从困境里跳脱出来,获得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诗词是一剂良药。
    6.有同学想知道文段中加点词语“良药”的含义,请选出对其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词能让人产生心灵共鸣
    B.诗词能让人体会细腻情感
    C.诗词能让人摆脱人生困境
    D.诗词能让人获得精神慰藉
    7.结合上下文,在文段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获取成功时,马蹄疾踏,喜不自胜
    B.欣赏美景时,杨柳依依,心旷神怡
    C.身处逆境时,沧海万里,一抒豪情
    D.远离故乡时,游子断肠,愁情满怀
    二、名句名篇默写
    8.默写。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2)《岳阳楼记》中“,”写出月光照耀下水波粼粼之态。
    (3)“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请写出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两句古诗文:“,。”(本试卷中出现的除外)
    三、诗歌鉴赏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中秋之夜,词人彻夜难眠,思绪万千。词的上阕中“何似在人间”,表达了诗人①;词的下阕中“②”一词照应小序中的“兼怀子由”。
    10.意象是诗歌中寄寓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水调歌头》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中诗人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岳阳楼记》(节选),完成小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中的“归”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归”,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谁与归B.女有归C.满载而归D.殊途同归
    12.对“进亦忧,退亦忧”中两个“忧”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比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产生的不同情感,把话题从自然景物对人情感的影响转换到古仁人对百姓、国家的忧虑。
    B.“进亦忧,退亦忧”的高尚情怀与儒家传统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一致。
    C.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古仁人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D.进退都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作者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先忧后乐的誓言,点明主旨。
    13.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请根据两篇选文及下面材料,说说“以百姓心为心”在欧阳修、范仲淹和晏殊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晏殊)罢①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迁②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陕西方③用兵,殊请罢内臣④监兵,不以阵图授⑤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⑥;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⑦宫中长物⑧助边费。
    (取材于《宋史·列传第七十》)
    [注]①罢:罢官。②迁:升迁。③方:正在。④内臣:太监。⑤授:这里指强行命令。⑥为攻守:制定攻守的策略。⑦请出:请求拿出。⑧长物:多余的财物。
    五、名著阅读
    14.《水浒传》中,塑造了众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虽然出身不同,性情有别,但“忠诚信义并无差”。请结合具体人物情节进行阐释。(100字左右)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一方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世外桃源,一条“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的蜿蜒古道,一部从魏晋遗风到大唐气象的文化史,一道尘封在历史烟云中的诗歌长廊……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中华文化古道——唐诗之路,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成为国人心向往之的文化胜地。
    ②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有壮游的传统。但他们遍访名山大川,并不是简单“打卡”观光,山水是他们寄托情志的载体。诗人们为何钟情于浙东山水?一方面是因为这片山水风光奇秀。浙东唐诗之路自钱东运河、曹娥江、剡溪,直至台州天台及温州。整体上看,浙东地区以会稽山、天姥山、括苍山为轴,形成唐诗之路由北向南的纵贯主线,四明山、天台山则以两翼形状与周边溪流形成支线向东延伸,江南水乡和群山丘陵,形成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独特之美。另一方面,浙东山水还被“古人的古人”增添了一层文化韵味。这条无限风光的山水之路闻名于去唐未远的东晋,“南渡”的中原士族定居浙东,洒情于此间山光水色,不仅有谢公在此攀登险峰、纵情山水,还有墨遗兰亭、笑傲东山、雪夜剡溪……种种风流雅韵,为此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材料二
    从东晋的浙东运河,到隋朝的隋唐大运河,再加上浙江境内溪流纵横、河湖遍布,无论向内还是向外交通都非常便利,这为游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以唐诗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剡溪为例,它虽然不是一条大河,但是通过密布的水网,与更广阔范围的河流陆路勾连交错,直至与长江水系连通。在唐代,诗人们大多乘船走水路,乘坐一叶小船,穿行于山水画廊之间,寄情山水,游目骋怀。李白的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提及的樟亭、海门、耶溪、剡溪、四明、国清、灵溪、华顶、石梁等一系列地理关键词,清晰勾勒出唐人沿水路上溯、水尽登山而歌的游历之路,这条路不独属于李白,也是整个唐朝诗人对沿途的自然风光与文化记忆的追寻之路。一千多年前,数百位唐代诗人,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踏出了一条飘逸潇洒的“唐诗之路”。
    材料三
    浙东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不同的思想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南北文化在此交汇,如晋代永嘉南渡带来大量北方士大夫阶层,为浙东诗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外文化也在此交流。浙东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海外入唐者多至明州登陆。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在天台山学满归国,带回书籍三百多卷、书法拓本十七种,他的好友们纷纷写诗送别,现存的《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就多达十余首。此外,儒释道在此交融。在浙东,问道参禅之路与诗画之路和谐交融。道教十大洞天中,有三处坐落于浙东。神秀的天台山,更是天台宗的发祥地,这一中国最早本土化的佛教宗派,将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相结合,创造出适应中华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哲学。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浙东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15.根据材料一的文字,图A、B两处分别为:和
    1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唐诗之路成为国人心向往之的文化胜地是因为东晋名士的种种风流雅韵,增添了此地的人文气息。
    B.在唐代,像李白一样的很多诗人乘船走水路,穿行于浙东地区的山水画廊之间,寄情山水,游目骋怀。
    C.数百位唐代诗人为唐诗之路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篇,这些诗篇因此地的奇秀山水而名扬天下。
    D.浙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外入唐者多至明州登陆,他们的到来促进了该地区诗歌的繁荣。
    17.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唐诗之路形成的原因有①、②、③(每空不超过10个字)
    阅读《壶魂》,完成小题。
    壶魂
    蒙福森
    ①多日来,已故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的绝世奇品——蟋蟀鸣秋壶,一直在王稽的脑海里反复浮现着,如梦如幻。
    ②在高家的书房里,当高善斋小心翼翼地揭开红布时,王稽霎时目瞪口呆,敛色屏气——失传已久的蟋蟀鸣秋壶就在眼前。王稽用力狠狠地掐了掐自己的手臂,疼!不是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作为陈鸣远的再传弟子,王稽尽得陈氏真传,深谙师公之手法、刻工、学识、喜好、脾性和人品。反复鉴定之后,他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真品!绝对真品!”
    ③高善斋欣喜若狂,手脚颤抖,连声说:“好!好!好!”
    ④蟋蟀鸣秋壶乃一代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一手制作的绝世稀品,价值连城。壶品古雅高洁,色泽紫红,泥质温润细腻,造型匠心独运,超凡脱俗,遒劲中出古朴,纵横中见青铜遗韵。
    ⑤壶身遗形取神,浑厚敦古,秀骨雅健,壶流则似笔断意连,壶把弯曲饱满,儒雅含蓄。壶身铭曰:饮之清心,品之宁静;且饮且读,不过满腹。款曰: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此铭切壶切茶,淡泊高远,有禅茶悟道、明心见性之意。另一侧镌刻一兰、一草、一石、两蟋蟀,并题:蟋蟀鸣秋。其笔法老练,错落有致。虽寥寥几笔,却大巧若拙,意趣盎然,栩栩如生。
    ⑥王稽忽然想起《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沉静之际,隐约似闻有蟋蟀在草丛间鸣叫,又似有茶香袅袅飘溢而来,若有若无,涸入鼻翼。
    ⑦王稽望着此壶,只觉恍然如梦,似入定般,久久不动。
    ⑧次日,高善斋约王稽到城郊的“南山”茶馆雅厢一聚。
    ⑨高善斋乃当地大富商,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城里有十多间铺面和一家琉璃厂,乡下有良田千顷,痴爱古玩字画,以收藏名家珍品为乐。
    ⑩雅厢里有一桌,桌上摆有一壶、一托、两杯、一碟糕点、几碟小吃。雅厢临江,倚窗而望,远山近水,皆氤氲在暮霭云气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三三两两的鸟儿掠过水面,向山林飞去。
    ⑪王稽赏景出神,喃喃自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茶赏景,是国人乐事。不懂文墨、少有气节的人哪能真正体会?
    ⑫高善斋连喊三声“先生”,王稽才回过神来。寒暄毕,喝茶,聊些闲话。一壶茶未尽,高善斋转了话题:“先生能否为高某仿照蟋蟀鸣秋壶模样,再制一壶?银子嘛,随你说。”
    ⑬王稽思忖片刻,摇头:“恕在下愚拙,实难及陈老先生万分之一。”
    ⑭“先生不妨一试,仿壶期间,陈老先生真品您尽情观瞻,万一仿得陈老先生紫砂壶之神韵,哪怕十之一二,亦不枉此生矣。所需一切用度,高某尽皆承担。”
    ⑮王稽仍是婉拒,但始终对此壶魂牵梦绕。几天后,王稽找上门来:“我愿意一试,不为钱银,只为……”
    ⑯高善斋喜上眉梢,打断了王稽:“先生,请!”王稽住到了高家,再次见到了蟋蟀鸣秋壶。王稽关在房间里,由伙计一日三餐送饭到门口,废寝忘食不分日夜地揣摩此壶的精妙和内涵。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胡子拉碴,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唯有双眼,清澈如晨露。
    ⑰陈老的蟋蟀鸣秋壶,已深深地刻在王稽的心里,融入了他的灵魂深处,他要制出一模一样的壶,得把这民族的手艺传下来。王稽开始制壶。选泥、压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抛光……从手工捶泥到烧窑,一砂一泥、一杯一托,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王稽皆一丝不苟。他的房间里,没日没夜地亮着灯。
    ⑱当王稽倾尽心血的杰作和陈老的蟋蟀鸣秋壶摆在一起时,高善斋惊为神品。此壶仿佛依附着王稽的灵魂,神、气、韵兼备,和、柔、刚相济,用刀大胆,自然随意,苍劲浑厚,与真品无异。要不是王稽就在旁边,他都无法分得清哪是真品,哪是仿制品。
    ⑲高善斋再也无法抑制住他心头的狂喜:“先生年纪轻轻,可技艺已达天下一等一的水平了!广州十三行里那些洋人对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馋着呢!现在来中国的洋人越来越多,连朝廷都惧他们三分。我们一起合作,仿制出天下最好最贵的紫砂壶卖给洋人,既能赚钱,又能和洋人搞好关系,以后做生意、办事处处有洋人护着,岂不一本万利!”
    ⑳王稽的心突然像被什么东西刺痛了一下,他对高善斋说:“此壶尚不够完美,和陈老先生的真品相比,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我拿回去,今晚再琢磨琢磨,看看缺陷在哪里,如何改进,可好?”
    ㉑第二天,日上三竿,伙计送饭到门口,发现王稽还没起床开门。敲门进屋后,发现已人去屋空。
    ㉒未几,庚子事变。多年后,蟋蟀鸣秋壶重现世间,可谁也辨不出其真伪。有人说,这是陈鸣远大师的真品;有人说,这是陈老先生再传弟子王稽大师的仿制品;也有人说,当年王稽离开高家时,已将他仿制的蟋蟀鸣秋壶毁掉了……众说纷纭,谁也不知其中真假。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18.小说围绕“蟋蟀鸣秋壶”写了五件事情,请根据下面提示,把事件补充完整。
    (1)王稽在富商高善斋书房中鉴定蟋蟀鸣秋壶为真品。
    (2)①
    (3)王稽住到高家,倾尽心血,仿制出与真品无异的蟋蟀鸣秋壶。
    (4)②
    (5)多年后,蟋蟀鸣秋壶重现世间,可谁也辨不出其真伪。
    19.第⑩段划线句是环境描写,请结合内容进行赏析。
    20.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⑳段加点词“刺痛”的理解。
    21.同学们读完这篇小说后,查阅资料,了解到结尾段提到的“庚子事变”指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这一背景和小说内容,分析王稽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包括《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电视综艺节目也一度热播。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②但目前来看,社会上对古诗词的弘扬,着力点主要在于记诵,这不应是诗词文化普及的方向。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非真正的普及。我们的社会既不需要“有脚书柜”,也不期望人人都成为诗人。
    ③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古诗词?首先要引导人们在诗词中寻找到生活的诗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面对内蒙古草原的美酒羔羊,会想起“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登临高山俯瞰美景,会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欣赏四季交替景色变换,会吟诵“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字,浸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④普及古诗词,还要引导人们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读毕一篇篇诗词,人们应树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信念,应保持“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气节,应重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看似遥远的诗词,指引人们在困境中、迷茫时,找到心怀天下的志气、寒梅立雪的骨气、踏浪前行的勇气。
    ⑤另外,普及古诗词应引导人们理解其中的哲思。悠远的历史,迥异的生活,古奥的文字,以及词句中的微言大义,都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诗词普及类文化节目的热播,为初学者叩开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人们得以与千古圣哲神交,了解其中深意。
    ⑥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仍滋养着当今人们的心灵,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悟诗词之美并从中收获进步时,古诗词便化作了润泽心灵的养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夜雨横风骤,吹落万千春红,除了叹春、惜春,亦让今日小小少年学会珍惜青春时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清晨微雨,轻拂青青柳色;杯中美酒,传达真挚友情。诗的美由此氤氲开来,令人陶醉。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读者再品《渭城曲》,会惊觉那一抹清新的绿色不再仅仅是离别的背景,也是忙碌生活中的宁静港湾,提醒着人们珍惜当下片刻的美好与安宁;那一杯美酒,不再仅仅装满离情,也诉说着对真挚情感的渴望。古诗词之所以能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能丰盈人们的心灵。
    ⑦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避免古诗词文化成为“快餐文化”,关键在于______。记诵是我们体认古诗词的途径,以记诵为评判标准的文娱节目对于古诗词文化传播也确有其借鉴意义,但仅从记诵方向普及古诗词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丰富情感和文化意蕴,为读者与古诗词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
    (文字源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有删改)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举中国诗词大会的例子,意在指出当前古诗词热度依旧。
    B.第②段把只记诵古诗词的人拟作“有脚书柜”,强调了普及古诗词应引导人们注重创作。
    C.第⑤段列举诗词类节目的例子,论证了普及古诗词应引导人们理解古诗词中的哲思。
    23.根据全文,在第⑦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4.阅读文章,简述第⑥段是如何论证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其能滋养当今人们的心灵这一观点的?
    七、作文
    25.在广阔无边的夜空下,每颗星辰都以其独有的方式闪烁。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也总有那么一颗星辰,在黑暗的时刻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带给我们温暖和希望,给予我们力量和指引。它可能是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是启迪智慧的一本好书,是他人的鼓励安慰,又或是自己心中的那份梦想和追求……你心目中最闪亮的星是什么?
    请以“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6.主角,不只是影视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不只是纵横赛场的体育明星,不只是改革大潮里的风云人物。一张过去的照片,一段温馨的视频,一个难忘的生日,一次有趣的活动,一场激烈的比赛……你都可能是当中的“主角”。
    请以“这一次,我是主角”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1.诗韵流转,润物有声 2.C 3.D 4.把“更”改为“而”。 5.B 6.D 7.C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临摹。
    正楷字书写要求笔画规整、结构匀称。书写时需注意每个字的笔画顺序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韵”“润”的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字形。
    A.“典籍”书写正确,指古代重要文献;
    B.“延续”表示继续、持续,无错别字;
    C.“顿挫”意思是“(语调、音律等)停顿转折”,“钝挫”一词中有错别字。钝挫——顿挫,“顿”有停顿的意思,“挫”有转折的意思,如“抑扬顿挫”,用于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选项正确;
    D.“汲取”表示吸取、吸收,无错别字;
    故选C。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甲】“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是完整引用,句号应在引号内,甲处应为“。”;
    【乙】“李白的豪迈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是短语并列关系,乙处应用顿号“、”。
    故选D。
    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画线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原句“走进诗歌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更是要从中感受古人的处世智慧”,“不是…… 更是……”关联词搭配不当。“不是…… 而是……”表并列关系,强调前后内容的同等重要性,即走进诗歌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为了感受古人的处世智慧,所以把“更是”改为“而是”。
    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这句话中“他们用诗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表达出诗人在精神层面的引领作用,他们的诗篇如同养分,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未运用拟人的修辞;
    C.句③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诗歌对人们心灵的滋养作用,而非行为上的启迪引领;
    D.句④“那些拥有深沉人文情怀的诗人,宛若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了一代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把“诗人”比作“星辰”,并非“诗歌”;
    故选B。
    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A.“诗词能让人产生心灵共鸣”,这只是诗词带来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文中提到了诗词能产生共鸣,但它只是诗词作用的一个方面,不能完全涵盖“良药”的含义。从文中“一下子就能让人在精神上从困境里跳脱出来”可知,仅仅产生共鸣不足以说明其作用;
    B.“诗词能让人体会细腻情感”,这只是诗词的一个特点。在文中,重点强调的是诗词在精神上帮助人们摆脱困境,而不仅仅是体会情感。选项不能体现 “良药” 的真正意义;
    C.“诗词能让人摆脱人生困境”表述过于绝对。文中说的是在精神上从困境里跳脱出来,并非真正意义上摆脱所有人生困境。比如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诗词可以让他在精神上得到慰藉,从而更好地面对困境,但不能直接让他摆脱困境;
    D.结合文中“一下子就能让人在精神上从困境里跳脱出来”以及“道阻且长,我们有诗词的陪伴”,可以看出诗词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帮助人们在困境中获得情感共鸣,从而缓解精神压力。这符合“良药”的含义,即诗词能在精神上给人带来慰藉;
    故选D。
    7.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文段前面提到“担忧友人时”“面临低谷时”,都是在描述一种情境,且这种情境是与人们的情感、心境相关联的。而且结合“担忧友人”“面临低估”“道阻且长,我们有诗词的陪伴,一下子就能让人在精神上从困境里跳脱出来”可知,这里都列举的是困境,结构上应该都是:动宾短语+时,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A.“获取成功时”的情境和整体语境不符,排除;
    B.“欣赏美景时”的情境和整体语境不符,排除;
    C.“身处逆境时”的情境和题干的困难情境相符,结构是“动宾短语+时,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结构一致,故恰当;
    D.情境相符,结构是“动宾短语+时,主谓短语,主谓短语”,结构和题干不一致,排除;
    故选C。
    8. 雾凇沆砀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凇、沆砀、璧”等字词容易写错。(3)题写出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两句古诗文即可,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9. 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眷恋; 婵娟 10.在《水调歌头》中,明月这一意象贯穿全篇。开篇把酒问月,借月之高远神秘引发对天宫的遐想;又借月的阴晴圆缺,隐喻人间的悲欢离合,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体现出豁达乐观又略带惆怅的情感。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中,雪这一意象营造出寒冷、压抑、沉重的氛围,象征着中国当时遭受的苦难与困境,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担忧与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苏轼的《水调歌头》和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展示了两位诗人以特定意象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感的艺术手法。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明月”象征思乡与思念亲人之情,传达出复杂的情感悸动与人间哲思。艾青则通过“雪”象征冰冷与困难,反映中国大地的苦难与百姓的困境。两者都利用自然景物寄托主观感受,展现出诗人对人生与社会深刻的洞察与思索。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上阕中,词人在对天宫展开遐想,产生“乘风归去”之念后,却又顾虑“高处不胜寒”,最终说“起舞弄清影”觉得在人间更加美好,由此表达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眷恋。
    第二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借天上之月来寄托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其中,“婵娟”指代月亮,而月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于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所以“婵娟”一词巧妙地照应了小序中的“兼怀子由”。
    10.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在《水调歌头》中,“明月”是核心意象。起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借明月倾诉对宇宙的好奇,借它的神秘引发对天宫的向往。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借月圆人不圆,以月之圆满反衬人间离别之苦,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也流露出对人生遗憾的感慨,展现出旷达中的无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里,“雪”贯穿始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象征着当时中国所面临的苦难,营造出冰冷压抑的氛围。“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雪夜下被战火侵袭的土地,展现出人民的悲惨境遇,饱含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及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1.C 12.B 13.欧阳修在滁州为官,与民同乐,醉心于滁人的游乐宴饮,体现以百姓之乐为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在朝在野都心系百姓和国家;晏殊罢官后兴学,在陕西方用兵时请罢内臣监兵、拿出宫中财物助边费等,从教育、军事等方面为百姓和国家着想,都体现了“以百姓心为心”。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展示了两位古代文人对人生乐趣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宴游的欢愉,揭示欧阳修的乐观心态,而《岳阳楼记》则通过对古仁人深沉忧国忧民的描写,表现范仲淹的高尚情操。两篇文章共同体现了对百姓与国家命运的关注。链接材料中晏殊兴学育人、军事改革的事迹,进一步突显三位文人的民本思想和历史责任感。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中“归”是“回来”的意思。
    A.句意:我同谁一道呢?归:一道;
    B.句意:女子有好的归宿。归:女子出嫁;
    C.句意:装得满满地回来。归:回来;
    D.句意: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归:趋向、归向;
    故选C。
    1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B.“进亦忧,退亦忧”的高尚情怀与儒家传统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并不完全一致,古仁人无论进退都忧国忧民。“穷则独善其身”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而范仲淹的“退亦忧”则超越了这种“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
    故选B。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要从选文中找出欧阳修、范仲淹相关行为体现“以百姓心为心”的地方,对于晏殊,要根据材料分析其在教育、军事等方面的举措所反映的对百姓和国家的关心。
    《醉翁亭记》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看出,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欧阳修的同民同乐,体现了“以百姓心为心”的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看出,范仲淹不因外人和外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悲,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在天下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永远心系百姓和国家,体现了“以百姓心为心”的古仁人之心。
    根据【链接材料】“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可知,被贬官时,晏殊仍然聘请人才,兴办学校,说明他深处逆境仍然为国育才,符合“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根据“迁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可知,升迁担任要职后,晏殊实行改革,免除太监监兵的权力,让将领自主制定攻守策略;招募弓箭手训练士兵;请求拿出宫中闲置物资扩充军备等行为,说明他深处顺境衷心为国效劳,符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由此可见,晏殊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一心为国,做到了范仲淹提倡的“以天下为己任”,体现了“以百姓心为心”的古仁人之心。
    【点睛】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链接材料】
    (晏殊)被罢朝中职务,贬官做了宣州知府。过了数月,改任应天府,延请范仲淹来教学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弃,(重新)兴办学校从晏殊开始。……后来又升迁为刑部尚书。以刑部尚书为本,兼任御史中丞,又成为为三司使(主财政的大臣)。朝廷正在陕西用兵的时候,晏殊请求罢除内臣监兵,不用阵图强行命令诸将,使得将军能够根据敌军形势决定攻守策略;并且招募弓箭手,培训他们来为作战做好准备。晏殊又请求拿出宫中多余器物(变卖)以资助边境军费。
    14.例如宋江,虽出身小吏,但他仗义疏财,广结江湖好汉。在生辰纲事发后,冒死给晁盖等人通风报信,体现其“义”;后又带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虽结局悲惨,但他一心想为兄弟们谋求出路,也体现了对朝廷的“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救助金氏父女,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和正义,体现“义”;在梁山也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忠诚于兄弟情义。这些人物情节都表明梁山好汉“忠诚信义并无差”,他们在不同的境遇下践行着忠义之道,在江湖中展现出独特的英雄气概,其行为和品德成为《水浒传》中熠熠生辉的精神内核,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侠义风尚与忠诚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中的 人物形象。
    选择两个出身、性情有别但是“忠诚信义并无差”的一组人物,通过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点明其“忠诚信义并无差”的形象即可。
    示例一:李逵是江州城的一个牢头性情率直,为人忠义。宋江酒后在浔阳楼上题反诗,被无为军在闲通判黄文炳解读为反诗,向江州蔡九知府蔡得章告发,宋江因此被打入大牢。其后戴宗为救宋江,传了一封梁山泊造的假信,亦被黄文炳识破。宋、戴二人被判死刑,押到十字路口待斩。为救二人,梁山二十余条好汉赶到江州,劫了法场。李逵在不知梁山方面行动的情况下,也独自从预先藏身的楼上跳下,砍翻两个刽子手,与梁山众人同时在法场里厮杀。身为山东郓城县押司的宋江,在“生辰纲”事发后,宋江假意答应,私传讯息,使晁盖等人脱险。宋江与李逵虽然出身、性情有别,但都是忠义之人。
    示例二:鲁达本是提辖,他拳打镇关西,救下金翠莲父女,性情率直,有勇有谋;武松是个下层侠义之士,因打虎做了都头,为报恩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敢作敢当,嫉恶如仇。二人虽有差异,但都体现了英雄的侠肝义胆。
    15. 会稽山 四明山 16.B 17. 山水风光奇秀 文化底蕴深厚 交通便利
    【导语】材料以浙东“唐诗之路”为核心,展示其作为文化胜地的独特性。第一则材料描述了浙东山水的自然美与历史文化韵味,吸引古代文人墨客游历吟诗。第二则材料强调水路交通便利,古人以船行游历,留下丰富的诗歌遗产。第三则材料表明浙东是思想文化交融的中心,南北、中外以及儒释道的汇聚增加了文化深度。整体上,材料通过历史、地理、文化等多角度,立体展现了浙东“唐诗之路”作为文化名片的魅力。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这是一张描绘“唐诗之路”的地图。图中实线表示唐诗之路干线,虚线表示唐诗之路支线。浙东唐诗之路自钱东运河、曹娥江、剡溪,直至台州天台及温州。唐诗之路干线:浙东地区以会稽山、天姥山、括苍山为轴。起点杭州,途经地点:萧山、柯桥、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临海、黄岩、温岭等,终点:温州。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浙东地区以会稽山、天姥山、括苍山为轴,形成唐诗之路由北向南的纵贯主线”可知,会稽山在唐诗之路的纵贯主线上。观察图中A处位置,南边是括苍山和天姥山,A处位于主线北部附近。所以A处应为会稽山。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四明山、天台山则以两翼形状与周边溪流形成支线向东延伸,江南水乡和群山丘陵”以及观察图中B处位置,南部是天台山,B处位于支线北部,B处应为四明山。
    故A处为会稽山,B处为四明山。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材料一第②段“诗人们为何钟情于浙东山水?一方面是因为这片山水风光奇秀……另一方面,浙东山水还被‘古人的古人’增添了一层文化韵味”可知,提到唐诗之路成为文化胜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浙东山水风光奇秀,二是被“古人的古人”增添了文化韵味。并非仅仅因为东晋名士的风流雅韵;
    C.根据材料二“一千多年前,数百位唐代诗人,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可知,提到诗人们留下诗篇是因为他们在浙东地区游历,寄情山水,诗篇名扬天下不仅因其山水,还有其文化内涵等;
    D.根据材料三“浙东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海外入唐者多至明州登陆……他的好友们纷纷写诗送别”可知,浙东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海外入唐者多至明州登陆,主要体现的是中外文化在此交流,并未提及促进该地区诗歌繁荣;
    故选D。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诗人们为何钟情于浙东山水?一方面是因为这片山水风光奇秀……江南水乡和群山丘陵,形成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独特之美”可知,说明浙东地区独特秀美的山水风光是唐诗之路形成的一个原因。据此可概括为:山水风光奇秀。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另一方面,浙东山水还被‘古人的古人’增添了一层文化韵味……种种风流雅韵,为此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可知,指出浙东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吸引诗人们前来的因素之一。据此可概括为:文化底蕴深厚。
    根据材料二“从东晋的浙东运河,到隋朝的隋唐大运河,再加上浙江境内溪流纵横、河湖遍布,无论向内还是向外交通都非常便利,这为游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知,表明当地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了诗人们的游历,是唐诗之路形成的重要原因。据此可概括为:交通便利。
    18. 高善斋约王稽到茶馆,请求他仿制蟋蟀鸣秋壶,王稽起初拒绝。 高善斋看到仿制品后提议与王稽合作卖壶给洋人,王稽借口拿壶改进离开高家。 19.“雅厢临江,倚窗而望,远山近水,皆氤氲在暮霭云气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三两两的鸟儿掠过水面,向山林飞去。”这段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富有诗意的氛围,烘托出王稽赏景时的沉醉心境,也为下文高善斋与王稽的交谈提供了一个相对闲适的背景,使情节发展更加自然流畅,同时与文中所提及的文人雅趣相契合,增添了文化韵味。 20.“刺痛”一词生动地表现出王稽听到高善斋提议将仿制壶卖给洋人时内心的强烈反感和痛苦。王稽珍视紫砂壶这一民族手艺,他仿制壶是为了传承文化,而不是为了商业利益将其卖给洋人,高善斋的话违背了他的初衷和价值观,所以他感到被深深刺痛。 21.王稽是一个技艺精湛、热爱民族文化且具有民族气节的人。他能仿制出与真品无异的蟋蟀鸣秋壶,可见其技艺高超;他拒绝高善斋卖壶给洋人的提议,在庚子事变的背景下,更凸显出他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和对外国侵略的抵制,不愿让民族瑰宝沦为洋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展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他执着于传承紫砂壶技艺,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担当,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底线和文化使命。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王稽与蟋蟀鸣秋壶的故事,呈现了传统工艺与文化传承的主题。作品通过对细腻情感与复杂人性的刻画,展现出主人公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王稽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更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情感与文化担当,尤其他在面对庚子事变的历史背景时,表现出的民族气节更显得可贵。作者通过对紫砂壶这种具体艺术品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尊重与传承。小说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读来耐人寻味。
    18.本题考查概括内容。
    结合第⑧—⑬段“高善斋约王稽到城郊的南山茶馆雅厢一聚”“先生能否为高某仿照蟋蟀鸣秋壶模样,再制一壶?银子嘛,随你说”“恕在下愚拙”可概括出:高善斋约王稽到茶馆,请求他仿制蟋蟀鸣秋壶,王稽起初拒绝。
    结合第⑲⑳段“我们一起合作,仿制出天下最好最贵的紫砂壶卖给洋人,既能赚钱,又能和洋人搞好关系,以后做生意、办事处处有洋人护着,岂不一本万利”“此壶尚不够完美,和陈老先生的真品相比,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我拿回去,今晚再琢磨琢磨,看看缺陷在哪里,如何改进,可好”可概括出:高善斋看到仿制品后提议与王稽合作卖壶给洋人,王稽借口拿壶改进离开高家。
    19.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⑩段划线句“倚窗而望,远山近水,皆氤氲在暮霭云气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三三两两的鸟儿掠过水面,向山林飞去”描写窗外美丽而宁静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悠闲恬静的氛围,与室内品茶谈话的情景相得益彰。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物的内心活动形成对照,一方面表现出王稽被环境所感染的沉醉,另一方面也在自然的熏陶中暗示出其在艺术追求中的专注情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提供了情感铺垫。环境描写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和感染力,使得人物的活动丰富多彩,同时也衬托出主人公王稽心境的平和与陶醉。
    20.本题考查理解词语。
    第⑳段,高善斋提议仿制壶用于商业利益,且目的是卖给外国人,“刺痛”一词表示王稽在听到高善斋关于将仿制壶卖给洋人以赚取利益的话后,内心受到震动和不安。王稽不仅是出于对壶艺追求的虔诚,更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艺术责任感。将手艺这样珍贵的文化结晶仅仅视作盈利工具,与他的价值观发生冲突,因此让他内心感到强烈的不舒适和抗拒,这种情感上的碰撞用“刺痛”来表达非常贴切。
    2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⑱段中的“此壶仿佛依附着王稽的灵魂,神、气、韵兼备,和、柔、刚相济,用刀大胆,自然随意,苍劲浑厚,与真品无异。要不是王稽就在旁边,他都无法分得清哪是真品,哪是仿制品”可知,他仿制出与真品无异的壶,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技艺水平,技艺精湛。
    根据第⑰段中的“从手工捶泥到烧窑,一砂一泥、一杯一托,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王稽皆一丝不苟”可在,他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研究蟋蟀鸣秋壶如醉如痴,对每一个制壶细节精益求精。
    根据第⑲段“现在来中国的洋人越来越多,连朝廷都惧他们三分。我们一起合作,仿制出天下最好最贵的紫砂壶卖给洋人,既能赚钱,又能和洋人搞好关系,以后做生意、办事处处有洋人护着,岂不一本万利”到文末的情节可知,他得知了高善斋想要把自己的作品卖给洋人,于是借口自己制作的壶需要改进,把真品带走,不知所踪,表现出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和热爱,凸显了其不愿让传统文化沦为他人牟利工具的坚定立场。可知他是一个不求名利,热爱祖国,爱护传统的人。
    同时,作品背景与“庚子事变”相结合,进一步突显其忧国忧民的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体现出他对传承和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
    22.B 23.引导人们深入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丰富内涵,而不是单纯记诵。 24.第⑥段首先提出古诗词能滋养当今人们心灵的观点,接着以“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和“渭城朝雨浥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例,具体阐述了古诗词在让人们体悟生活、珍惜时光、感受友情等方面的作用,说明古诗词能超越时空,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滋养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论证了其魅力所在。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强调其不仅是记诵的对象,更是心灵的滋养。文章指出,古诗词通过引导人们在诗词中找到生活的诗意、汲取精神力量和理解其中的哲思,仍在当代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文章批评了当前社会单纯强调记诵的风气,呼吁通过文化节目和学者引领,深入理解古典诗词的内涵,以实现其在精神层面的深远影响。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第②段“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非真正的普及。我们的社会既不需要‘有脚书柜’,也不期望人人都成为诗人”可知,把只记诵古诗词的人拟作“有脚书柜”,是强调仅停留在记诵、创作这些“技”的层面不是真正的普及古诗词,而不是强调普及古诗词应引导人们注重创作;
    故选B。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②段“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非真正的普及。我们既不需要‘有脚书柜’,也不期望人人都成为诗人”可知,文章认为仅靠记诵和创作这些“技”的层面来普及古诗词是不够的。结合第③段“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古诗词?首先要引导人们在诗词中寻找到生活的诗意”、第④段“普及古诗词,还要引导人们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及第⑤段“普及古诗词应引导人们理解其中的哲思”,这些内容都在强调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古诗词。从第⑥段“古诗词之所以能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能丰盈人们的心灵”也可以看出,文章在强调古诗词的内涵对人们的重要性。
    由此可知,文章强调要避免古诗词文化成为“快餐文化”,关键在于引导人们深入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丰富内涵,而不是单纯记诵。
    24.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结合第⑥段“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仍滋养着当今人们的心灵,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可知,这是提出了古诗词能滋养当今人们心灵的观点;
    接着结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夜雨横风骤,吹落万千春红,除了叹春、惜春,亦让今日小小少年学会珍惜青春时光”可知,此处通过对具体诗句的解读,展现了古诗词在引导人们感受春天、珍惜青春时光方面的作用;
    结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清晨微雨,轻拂青青柳色;杯中美酒,传达真挚友情。诗的美由此氤氲开来,令人陶醉”可知,通过对诗句的分析,体现了古诗词在传递友情、营造美好氛围方面的作用。
    由此可知,第⑥段通过列举具体的古诗词例子,阐述了古诗词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引发情感共鸣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论证了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其能滋养当今人们的心灵这一观点。
    25.例文:
    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背后,是无数个为梦想拼搏的灵魂。我也曾在黑暗中迷茫,直到遇见那颗最闪亮的星,它用温暖的光,为我照亮前行的路。
    那是初一的暑假,我参加了一场重要的绘画比赛,本以为胜券在握,结果却名落孙山。看着获奖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心仿佛坠入了无底的深渊,自信瞬间崩塌。那段时间,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画笔被扔在角落,画纸也变得皱巴巴的,我对绘画的热情似乎被一盆冷水彻底浇灭。
    一天傍晚,我独自在小区里游荡,心情低落到极点。忽然,一阵悠扬的二胡声传入耳中,循声望去,只见小区的亭子里,坐着一位老爷爷。他衣着朴素,脸上布满皱纹,可眼睛却格外有神。他手中的二胡在他的拉动下,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不由自主地走近,静静地坐在一旁倾听。一曲终了,老爷爷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存在,他转过头,微笑着问我:“孩子,怎么看起来不太开心啊?”我低着头,把比赛失利的事情一股脑儿说了出来。老爷爷听后,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孩子,别灰心。你知道吗?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画画,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心里一直有个画画的梦。你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怎么能轻易放弃呢?”说着,他拿起二胡,“就像这二胡,我一开始拉得也不好听,可我每天坚持练习,慢慢地,就能拉出好听的曲子了。绘画也是一样,只要你不放弃,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老爷爷的话,如同一束光,穿透了我心中的黑暗。那一刻,我望着他,觉得他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星,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予我希望和力量。
    从那以后,我重新拿起画笔,每天刻苦练习。每当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我都会想起老爷爷的话,想起他眼中坚定的目光。那颗星的光芒,一直照耀着我,让我在绘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题目“夜空中最闪亮的星”运用比喻修辞,将对我们人生起到关键引领、给予温暖希望的事物比作星。立意在于挖掘生活中的那些“星光时刻”,可以是困境中他人伸出的援手、成长迷茫时书籍给予的启迪、逐梦路上内心梦想的支撑等,突出这些如星般存在带来的积极力量,展现个人心灵成长、战胜困难、坚守信念的历程,传递乐观向上、感恩奋进的精神。
    二、思路点拨。本题要求写记叙文。开篇:以诗意的夜空景象引入,如“静谧的夜空,繁星点点,或明或暗,恰似人生长河中的点滴经历。而在我记忆深处,有一颗星,绽放着夺目华光,穿透阴霾,引领我前行”,引发读者对“星”的好奇。主体:(1)困境铺垫:讲述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赛前训练意外受伤,脚腕肿痛,成绩大幅下滑,陷入自我怀疑,感觉梦想夺冠之光渐暗,如同置身黑暗夜空。(2)星耀时刻:受伤后好友天天陪我做康复训练,帮我制定新训练计划,在我想放弃时,他指着夜空说:“你看,星星那么远都在努力发光,你也可以。”比赛当天,他全程陪跑,大声加油,他的鼓励与陪伴化作最亮星光。(3)成长升华:我咬牙坚持冲过终点,虽未夺冠但超越自我。此后每当遇阻,就想起好友和那夜星空,明白他就是我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激励我在人生赛道永不止步。结尾:总结升华,感慨“这颗星,带着温暖与力量,镶嵌在我生命苍穹,未来无论风雨,它都将照亮我、伴我奋进,追逐属于自己的漫天星光”,强化主题,留下回味。
    26.例文:
    这一次,我是主角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生活这场大戏中的配角,看着别人在舞台上光芒四射,而我只是默默鼓掌的那个人。直到那个春日的午后,一切都改变了。
    学校组织了一场摄影比赛,热爱摄影的我怀着一丝期待报了名,却没想到,这个决定会让我成为主角。
    刚开始准备参赛作品时,我完全没有头绪。走在校园里,看着平常的一草一木,怎么拍都觉得平淡无奇。我沮丧极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然而,转机悄然出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路过学校的废弃花园,那里杂草丛生,却有一束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一朵野花上,那画面美得惊心动魄。我赶紧举起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试图捕捉这一瞬间的美。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反复研究拍摄技巧,学习如何调整光线、构图,让照片更加完美。我还向老师和摄影高手请教,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
    终于,到了比赛的那一天。我怀着紧张又激动的心情,将精心挑选的照片展示在评委和同学们面前。当大屏幕上出现那朵野花的照片时,我听到了台下的阵阵惊叹。照片中,野花在光影交织下绽放着顽强的生命力,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投票环节,我紧张地握紧拳头,眼睛紧紧盯着票数的变化。随着票数的不断攀升,我的心跳也越来越快。最终,当主持人宣布我获得一等奖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一刻,聚光灯打在我身上,同学们的掌声和欢呼声将我包围,我成为了这场比赛真正的主角。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舞台,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努力,这一次,下一次,每一次,我们都能成为主角,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这一次”限定了时间范围,突出特定经历;“我是主角”是核心,打破常规对主角的认知局限,强调个体在平凡日常或特殊时刻的中心地位与独特价值。立意在于引导初中生关注自我成长,挖掘自身闪光点,认识到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光芒,收获自信与成长,即便没有聚光灯,也能成为主宰生活片段的关键人物。
    二、思路点拨。本题适合写记叙文。文章开篇以自我认知的反差引入为佳,例如:“平日里,我如同隐匿在星河中的微光,总是看着别人在各个舞台闪耀,直到那特殊的一天,命运的齿轮转动,将我推至聚光灯下。”如此设置,能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引发其对后续故事的好奇。​主体内容可从以下方面展开:​(1)班级文化节筹备:老师安排我负责策划关键环节,起初我满心忐忑,担心无法胜任。在收集同学们创意时,意见纷繁复杂,让我焦头烂额。但我没有退缩,认真梳理整合,与同学们反复沟通。文化节当天,看到精彩纷呈的节目、同学们开心的笑脸,我知道自己是这场欢乐盛宴的主角,成功统筹全局。​(2)户外拓展挑战:面对高空断桥项目,我吓得双腿发软,可团队成员信任的目光给我力量。攀爬过程中,恐惧如影随形,但我咬牙坚持,一步一步登上断桥。当我在高空中奋力一跃,跨越那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听到下方的欢呼,我成为了挑战自我的主角,突破了内心极限。​结尾升华时,点明主旨:“这一次次的经历让我深知,生活恰似一场盛大演出,无论舞台大小,只要勇于担当、奋力拼搏,我就是主角,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以此呼应题目,升华成长感悟。

    相关试卷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8页。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2页。

    北京市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二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