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42909/0-173715421912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42909/0-17371542191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42909/0-173715421919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4日12时1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埃及二号”卫星发射升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卫星发射升空时,埃及开罗(东二区)的区时为( )
A. 18时10分B. 6时10分
C. 5时54分D. 4时54分
2. 卫星发射升空当月,酒泉( )
A. 昼长夜短B. 昼渐长夜渐短
C. 正午日影渐长D. 日出东南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题意表明,开罗处于东二区,北京时间采用东八区的区时,东二区位于东八区以西6个时区,因此开罗时间晚于北京时间6个小时,卫星发射时,开罗(东二区)的当地区时应为(12时10分-6时),即当地时间为6时10分,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卫星发射升空当月为12月,12月直射点在南半球,处于北半球的酒泉应昼短夜长,日出东南,A错误,D正确;12月中有冬至日,此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后向北移,因此处于北半球的酒泉昼先变短后变长、夜先变长后变短,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正午日影先变长后变短,BC错误。故选D。
下图示意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箭头表示洋流流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形成④洋流的盛行风向是( )
A. 东南风B. 东北风
C. 西北风D. 西南风
4. 受图示洋流影响( )
A. ①沿岸冬季降温明显B. ②沿岸全年降水丰富
C. ③海域容易出现海雾D. ④海域存在大型渔场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中位置和流向判断,④为大西洋中的南赤道暖流。赤道南侧盛行东南信风,东南信风推动海水向西流,从而形成南赤道暖流,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0①、②、③、④处分别位于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地、西澳大利亚寒流流经地、西风漂流分支与巴西暖流交汇处、南赤道暖流流经地。受东澳大利亚暖流(①)影响,沿岸冬季增温(不是降温)明显,A错误;受西澳大利亚寒流(②)减湿作用影响,沿岸全年降水稀少,B错误;西风漂流分支与巴西暖流交汇处(③海域)海水搅动,底层较冷海水上泛,使得近地面容易出现水汽凝结现象,从而容易出现海雾,C正确;④海域仅有单一暖流流经,不存在形成大型渔场的条件,D错误。故选C。
莱州湾南部沿湾发育的河流较多,这些河流携带的入海泥沙成为莱州湾沉积物的重要来源。1958~2021年,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明显。下图示意莱州湾地理位置和1958~2021年莱州湾南部海岸线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莱州湾南部自然海岸类型主要是( )
A. 生物海岸B. 基岩海岸
C. 珊瑚礁海岸D. 淤泥质海岸
6. 1958~2021年,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表现在( )
A. 淄脉河—弥河段海岸线没有变化B. 弥河—丰产河段的变化幅度最大
C. 丰产河—潍河段主要向海洋推进D. 潍河—胶莱河段一直向陆地后退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由图可知,莱州湾南部有多条河流入海(弥河、白浪河、潍河、胶莱河等),泥沙冲积而形成广阔的平原,是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由图可知,弥河—丰产河段向北推移距离最大,变化的幅度最大,B正确;淄脉河—弥河段海岸线整体向海洋推进,A错误;丰产河—潍河段主要向陆地推进,C错误;潍河—胶莱河段先向陆地后向海洋推进,D错误,故选B。
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具有移动速度快、灾害强度大的特点。孟加拉湾海域是世界上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图1示意北印度洋最大热带气旋与最大热带风暴潮数量的月际分布,图2示意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北印度洋6月最大风暴潮数量多的原因是( )
A. 海底地震频率高B. 潮汐活动较强
C. 热带气旋强度大D. 洋流活动较强
8. 孟加拉湾受风暴潮影响最大的区域是( )
A. 甲地B. 乙地
C. 丙地D. 丁地
【答案】7. C 8. B
【解析】
【7题详解】
由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暴潮多由热带气旋引起;读图可知,最大风暴潮数量与最大热带气旋数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正相关;即可推知,北印度洋6月最大风暴潮数量多的原因是热带气旋数量多、强度大,这也与6月份海水水温高,容易形成热带气旋有关,C正确;海底地震一般引发海啸,而不是风暴潮,A错误;潮汐活动与风暴潮无关,B错误;洋流是表层海水有规律的流动,不会形成风暴潮,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风暴潮主要指沿岸海水异常涨落,海湾处空间较小,海面异常升降现象更为明显,风暴潮强度越大。四处地点中,乙处海湾处空间较小,呈喇叭口状,且地势低平,受风暴潮影响大,且乙处附近是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河口处,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受风暴潮影响大,B正确;甲丙丁处人口经济规模较小,海域空间较大,受风暴潮影响较小,ACD错误。故选B。
土壤水分是植被生长所需水分的直接来源,土壤水分不足已成为制约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的关键因素。在水土流失治理的初期,为恢复植被,有些地方选择了速生、高密、高产的外来物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黄土高原夏季暴雨发生时,补给土壤水分不足是因为( )
A. 降雨量少B. 蒸腾较强
C. 蒸发较强D. 下渗较弱
10. 黄土高原在水土流失治理的初期选择外来物种的主要原因是( )
A. 提高治理速度B. 降低治理成本
C. 改善土壤结构D. 提高经济效益
【答案】9. D 10. A
【解析】
【9题详解】
暴雨降水量大,A错误;植被稀少,蒸腾较弱,B错误;暴雨发生时,蒸发较弱,C错误;由于植被稀少,下渗较少,地表径流量大,补给土壤水分较少,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外来物种具有速生、高密、高产的特征,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在短期内效果明显,可以提高治理速度,A正确;外来物种价格可能会更高,B错误;主要目的是治理水土流失,对改善土壤结构作用不大,C错误;主要是环境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D错误,故选A。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地势及相关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海拔2200米的东、西坡年降水量相差约为( )
A. 10mmB. 1000mm
C. 1800mmD. 2600mm
12. 同一海拔7月气温西坡高于东坡的主要原因是( )
A. 雪线较高B. 坡度较陡
C. 气流下沉D. 降水较多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此题解题关键是读图,如下图所示可知,海拔2200米的东坡年降水量约为1800mm,西坡年降水量约为750mm,两地相差约为1000mm,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2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东坡降水多、西坡降水少,东坡应为暖湿气流的迎风坡,西坡应为暖湿气流的背风坡(降水稀少),7月暖湿气流活跃,西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明显,下沉增温明显,因此西坡7月气温高于东坡,C符合题意,排除D;同一海拔7月气温西坡高于东坡,与雪线高低、坡度陡缓关系不大,排除AB。故选C。
阿斯哈图石林位于我国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北大山地区,该区域在地质历史时期受到复杂的大地构造演化影响,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下图示意阿斯哈图石林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阿斯哈图石林的岩石是( )
A. 石灰岩B. 石英岩
C. 大理岩D. 花岗岩
14. 阿斯哈图石林形成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A. 岩浆侵入—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溶蚀
B. 岩浆侵入—节理发育—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 泥沙沉积—固结成岩—流水溶蚀—地壳抬升
D. 泥沙沉积—节理发育—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答案】13. D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该区域在地质历史时期“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而选项中与岩浆活动直接相关的岩石只有花岗岩,据此可以推测形成阿斯哈图石林的为花岗岩,D正确;石灰岩是沉积岩,石英岩和大理岩是变质岩,AB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依据上题结论并结合阿斯哈图石林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该石林形成过程大致为:先是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而冷却凝固过程中花岗岩节理发育,随着地壳的抬升形成山地或高地的过程中,由于该地地处高纬,气候偏冷,昼夜温差大。在表层物理风化作用、冻裂作用下,十分发育的节理面使表层和层间裂隙不断扩大,在重力作用下,花岗岩沿节理面分解、崩塌,发育成石林景观,B正确,ACD错。故选B。
灌丛是沙地生态系统的一种典型植被类型。研究表明,沙地灌丛下具有比周围裸露地及草地更好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成为“肥岛”,吸引蝗虫、蝴蝶等节肢动物前来生存、定居,形成“虫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沙地灌丛形成“肥岛”的原因可能有( )
①灌丛间的草地退化②草本植物竞争力较强③灌丛的竞争力较强④灌丛内外土壤差异小
A. ①③B. ②③
C. ①④D. ②④
16. “虫岛”形成的关键是因为“肥岛”( )
A. 降水丰富B. 土壤肥沃
C. 环境隐蔽D. 光照充足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沙地灌丛化阶段,根系较浅的草甸退化,根系较发达的灌丛优势明显,灌丛形成后,灌丛可以截留降水,冠下遮阴减少蒸发,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且可以降风滞尘,截获沙尘,补充矿物质;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周边,形成“肥岛”,①③正确;“肥岛处”草本植物竞争力弱,灌丛内外土壤差异较大,②④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沙地灌丛一般处于干旱地区降水少,A错误;蝗虫、蝴蝶不是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与土壤肥沃关系不大,B错误;灌丛可以遮蔽暴晒,改善局部的小气候,使其树下适宜这些生物生活,C正确;沙地处光照充足对蝗虫、蝴蝶不利,且灌丛遮蔽暴晒,可削弱光照,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短时强降水一般由对流降水形成,为典型的中小尺度系统驱动,易诱发地质灾害,且多数短时强降水的临近预警提前时间通常不超过2小时,往往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下图示意某区域2016~2020年夏季高频率强降水的分布。
(1)描述该区域高频率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2)推测该区域易发生的地质灾害并说明理由。
(3)为减轻该区域地质灾害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该区域高频率强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中部和东部分布较少;河谷、山脉东侧高频率降水分布较多。
(2)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原因:该地山地多,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3)建议: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工程措施:建设护坡工程,增强山坡抗侵蚀能力;监测预警:加强对天气的监测,提高预警能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该区域的高频率强降水分布不均匀,西部和北部的高频率强降水较多,而中部和东部分布较少;从地形分布看,河谷、山脉东侧高频率强降水分布较多。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该区域山地多,坡度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强度大,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小问3详解】
防治地质灾害可采取生物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以及加强预报。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工程措施:建设护坡和挡土工程,增强山坡抗侵蚀能力,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监测预警:加强对天气的监测,提高预警能力。
18.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凡湖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其北部湖岸陡峻,冬季冰封,南部湖水深,冬季不易结冰。凡湖位于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中,历史上与西部穆拉特河(外流河)相连,后内姆鲁特火山的喷发,阻断了凡湖与穆拉特河的联系,最终使凡湖演变为高盐度咸水湖。下图示意凡湖及周边区域。
(1)判断凡湖水位最高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推测凡湖成为咸水湖的过程。
(3)分析凡湖南部不易结冰的原因。
【答案】(1)季节:夏季。原因:湖泊主要水源来自周边河流,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附近冰川冰雪融水,夏季冰川冰雪融水量大。
(2)过程:火山喷发导致凡湖变为内流湖;周边河流携带的盐类物质在湖中聚集;凡湖深处内陆地区,湖水蒸发旺盛。
(3)原因:南部河流注入少,盐度较高,不易结冰;南部湖区面积较大,湖水较深;南部湖区相对纬度低,水温较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凡湖主要补给水源为北部、东部的入湖的河流,这些河流多起源于高山,补给方式以雨水、冰雪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为主;冬季大地封冻,水位最低;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水汇入河流,入湖水量增多,水位回升;由于山地相对高度较大,积雪错时融化,河水补给湖泊时间延续到初夏;夏季温度最高,高山冰雪融水开始融化,故夏季水位最高。
【小问2详解】
材料中提及“内姆鲁特火山的喷发,阻断了凡湖与穆拉特河的联系”,熔岩冷却,抬高地形,使穆拉特河得源头不再是凡湖,凡湖失去了唯一的出水口,盐分不能排出;周边河流带来的盐分在湖中不断富集;据图可知凡湖深处内陆地区,湖水蒸发,湖水盐度升高而形成咸水湖。
【小问3详解】
从图上看出,南部河流注入较少,湖水盐度较高,冰点更低不易结冰;材料提及“南部湖水深”可知凡湖南部湖区面积较大,湖水较深,水量较大,冬季湖水降温较慢,不易结冰;据图可知凡湖南部纬度相对较低,水温较高,不易结冰。
19.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加州一号公路从南至北连接着甲、乙两座城市,公路沿着加州西海岸蜿蜒前进,一边是海阔天空惊涛拍岸,一边是陡峭悬崖群峦迭翠,全长超过1000公里。图1示意加州一号公路位置,图2示意甲、乙两城市气候资料。
(1)列举甲地主要自然植被的典型特征。
(2)分析乙地夏季多大雾的自然原因。
(3)比较甲、乙两地降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植被特征:该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树木常绿;叶片呈蜡质,较厚,较硬;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根系发达。
(2)夏季气温高,海水蒸发强,水汽充足;寒流流经,水汽容易凝结;易出现逆温现象,大气稳定;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力较弱;位于海湾附近,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
(3)差异:乙地降水多于甲地:乙地雨季时间长于甲地。
原因:乙地纬度较高,受盛行西风控制时间长,故年降水量相对丰富;甲地纬度低,靠近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故盛行下沉气流时间长,年降水量相对较少。
【解析】
【小问1详解】
自然植被的特征包括植被类型、根茎叶等形态特征。甲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结合其气候资料中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湿润)可知,甲地是地中海气候,发育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因冬季温和,树木常绿;因夏季炎热干燥,为减少水分蒸腾,叶片常呈蜡质,较厚、较硬;同时叶片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因夏季降水较少,为保证生长,发育发达的根系。
【小问2详解】
雾主要是近地面水汽凝结,可从水汽来源、凝结过程等角度分析,夏季多大雾,说明大气较为稳定。乙地位于中纬度沿海,夏季气温高,海水蒸发强,水汽充足;根据洋流分布规律可知,乙地沿海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降温作用明显,蒸发的水汽易遇冷凝结;因寒流流经,近海面气温降低,易出现逆温现象,大气稳定,雾气容易维持;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夏季当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风力较弱,雾气不易消散;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海湾附近,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使得雾气维持时间较长,故夏季多大雾。
【小问3详解】
降水特征包括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变化(雨季、旱季时长)、降水年际变化等。读图可知,乙地降水总量多于甲地,雨季时间长于甲地。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影响。甲乙两地均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结合其气候资料中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湿润)可知,甲乙两地均为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11月~次年3月,即受南移的西风影响。乙地纬度较高,冬半年受南移的盛行西风控制时间长,雨季时间较长,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故年降水量相对丰富;而甲地纬度低,受南移的盛行西风影响较小,降水较少,雨季较短;且靠近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即盛行下沉气流时间长,难以形成降水,故年降水量相对较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贵州省安顺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