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四14、与高司谏书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四14、与高司谏书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堂练习,课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1.给文段中画线的部分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B.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C.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D.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2.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本 A.根本 B.农业 C.根源 D.基础( )
②辜 A.罪过 B.原因 C.一定 D.辜负( )
③禀 A.承受 B.告诉 C.给 D.忍受( )
④文 A.花纹 B.掩饰 C.文章 D.文采( )
⑤贼 A.盗贼 B.残害 C.败类 D.杀害( )
3.为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译句。
①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
A.即使圣人也不拿自己的不能来责备别人一定能。
B.即使圣人也不拿别人不可能做的事责令人家必须去做。
C.虽然是圣人也不根据自己不能来责怪人家能。
D.虽则圣人也不会因为自己没有能力而去怪罪别人有能力。
②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 )
A.限于能力不敢有所作为是愚弱的人能力达不到。
B.有力量而不敢做是愚笨的人不做的。
C.有力量而不敢有所作为,你还赶不上愚弱的人。
D.有力量去做而不敢去做,还不如没有能力去做的愚人。
4.在本文中,“君子之贼”的表现指的是: 。
5.这段文字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揭露高司谏(若讷)丑恶嘴脸的?
二、课外拓展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以与民共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其立朝有本末
C.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以智文其过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项是( )
A.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参考答案:
一、
1.A(根据上文语境及句意,先断句,后加适当标点。)
2.①C ②A ③A ④B ⑤C
3.①B ②D
4.以智文其过
5.本文先说高的行为离奇“是可怪也”,再退一步说高不敢进言“乃庸人之常情”,最后进而指责高“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揭露其原形。
二、
1.D(D项都是指示代词,表指示,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动词,“推究”;名词,可译为“根源”。C.动词,可译为“率领”;介词,可译为“用”。)
2.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
3.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4.(1)于是,疏导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的句式特点。)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而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版第三单元 成长如蜕10 十八岁出门远行复习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精读,课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一10 十八岁出门远行精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理解,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版必修四白马篇测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