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2 落日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一2 落日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思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妙处。
2、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几年,有关我们国家和日本的新闻,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1、钓鱼岛撞船事件
2、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2001年——2004年前后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3、2001年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
我们知道历史是不容忘却的,同时也是不容篡改的。记住历史是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负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正义战胜邪恶的那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侵略者低下高昂头颅的那一天: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真实的历史不会随时间的远去而淡褪。当今天还有人妄图否认真实的历史时,我们幸而有当时留存的证据。
二、请同学们看以下四组照片,分四组分别摘引文中相关叙述和描写性的句子来描述这些照片中的内容。
第一组:“密苏里”战舰 签字场所
第二组:代表到来
第三组:代表签字
第四组:投降书 、日本灰溜溜地离开与“超级堡垒”飞行表演
三、思考:
这篇通讯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新闻事件。但为什么要以“落日”作为题目?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意蕴?
1. 日:日本的国旗是太阳旗。落日:提示日本投降。
2.《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 九日居下枝。
据方位推算,扶桑位置约相当于日本。
《隋书·东夷传》记载,日本曾在一份致隋炀帝的国书中,自称“日出处天子”,而称隋炀帝为“日没处天子”。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近现代鲁迅和郭沫若等人在诗文中,也曾一再用扶桑代称日本。
四、文章的第一段已经把事情讲清楚了,但这篇新闻稿却对很多事件的细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就涉及到通讯的特点:
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这些议论、抒情性句子,更直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在现场的感受。找到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将那些话读一读,并说说作者在这里想要抒发什么想法和感受?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特殊的感受?这些直接抒情、议论对新闻的真实性有何作用?
作者作为一名现场记者,他需要客观地报道事实;同时他也是一个中国人,面对与中国关系非同一般的日本,其感情十分复杂。
作为一个胜利者去看待这一历史事件,自然有喜悦,同时旧日恩怨也会涌上心头。更重要的是当日本投降,饱经忧患的中国洗雪了耻辱,将面对新的挑战,在此时作者自然而然开始思考民族的命运。
这些直接议论、抒情的语句都是恰到好处的,并没有因为过多而损害新闻的真实,反而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渲染了作者的现场感,并能够进一步激起读者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3.选择感触最深的语句进行进一步的朗读。并说说为什么 这些句子让人感触很深。
签字场所 旧耻已湔雪 通讯:
代表到来 → 中国应新生 新闻性
签字仪式 文学性
日本代表离开 评论性
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通讯的特点,记住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体会了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现场的特殊情感。由此我们得到很多的启示,对中日的历史和未来也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思考。请同学们课后找寻相关历史事件的新闻,并对这些新闻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得出自己的认识。
课后作业:
自主学习消息《勃兰特下跪受到称赞》,比较消息和通讯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相同点:真实、新鲜、及时
不同点:消息简单报道事件,通讯则详细地报道前因后果,展开情节
在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通讯则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表现生动形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一2 落日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本文点面结合,关注现实进而深化文本,小结及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版2 落日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版2 落日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课时,知识链接,教学步骤,文本研读,美文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