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版2 落日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版2 落日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课时,知识链接,教学步骤,文本研读,美文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抓住文章主线,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
3.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
教学难点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主线,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
【知识链接】
历史背景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2、作者简介:
朱启平: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被派往昆明,采访滇缅路通车新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自荐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当随军记者。获悉1945年9月2日,,朱启平马上乘美国军舰到达东京湾,目睹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他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闻教材。他后来在谈这篇通讯的写作时说:“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
3、通讯:
通讯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通讯和消息是常见的新闻体裁,都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通讯与消息不同点是: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多写情节,通讯则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表现手法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生动形象。通讯的种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文本研读,快速朗读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共五个小节,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每一个时间段,侧重表现某一方面的重点内容,请概括各部分的中心内容。
明确:1.总起,交待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勒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2.“签字场所”,转入中心会场,时间仍然是在受降仪式前,着重写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3.“代表到来”,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4.“仪式开始”,使整个通讯的高潮部分;5.“投降书脏了”,是全篇通讯的尾声。
(2)仔细研读文章第四小节思考。
在作为整个通讯事件的高潮的第四部分,你觉得印象异常深刻的细节内容是什么?如何来看待评价(任取三例作答)
明确:
例如:① 日本代表重光葵“挣扎卜前”,“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几乎一个动作一停顿 ;“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这一系列细节生动地显示出,他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在签字落笔以前装出的 遵守外交礼节,保持外交家的风度 ,以便掩饰 精神崩溃的心态,
②梅津美治郎“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从相对明快的动作中似乎告诉人,他想赶快结束这 使自己尴尬 的场面。 无怪乎引起军舰上层观看仪式的“毛头小伙子水兵”的轻笑。作者借水兵们抑制不住的轻笑,写出 作者内心的欢愉和对敌人的蔑视 。
③“麦克阿瑟一共用了六支签字笔”说明他意识到签字仪式的意义重大,才会如此恭敬谨慎,也让读者体会到历史参与者当时的心境。
④文章多次写出时间精确到分,尤其是签字结束后的“9点18分”的描写把历史与现实无情和友情抒发感慨。用了“14年”三个“9•18”,。仪式结束9点18分,1931年日寇制造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车,到站时间正好是9点18分,两个民族,三个历史片段.两种状态。“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用近于史家的凝练的笔致吐露作对于历史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文本研读】
一、仔细阅读文章第五部分回答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只是花了一小节的内容来写“投降书脏了”,最后三小节提到一个士兵的话以及作者自己内心的感受,有什么样的用意?
明确:
①“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签字的位置搞错了,作者借题发挥,把日本代表又嘲弄了一番。这里是对日本投降的喜悦,对日本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的伤害的愤恨,对日本毁坏人类文明的痛恨。
②士兵的话,点明文章主旨,表明签字的伟大历史意义,代表普通人的心声,也是记者想让读者铭记历史,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美好愿望
文章的标题是“落日”,试分析其具有的象征意义和嘲讽意味。
明确:
象征日本侵略者的投降,如日落西山。 当年以“旭日东升”自诩,而今“坠落”,这前后之“日”的变化,不仅大快人心且具有讽刺意味。
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报告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但是在本文中不仅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明确:
不会。本篇所记事件,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场面中发生的,时空跨度相对小些,且“我”就在其中,是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因而更突出了现场感和真实性。
二、总结
本文是一篇通讯,是一篇写在63年前的通讯,这篇通讯是当时的名作,也是新闻教学的名篇。通过这篇通讯的学习我们知道通讯在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彩最有特征的部位。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生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彩的片段、精彩的场面或精彩等。的表演、动作。
【美文链接】
在柏林
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篇微型小说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隐去所有的背景、过程的交代,把残酷的战争后果直接展现在作者的面前。
由此读者可以联想到战前五口之家平静、祥和的生活,战时老人三个儿子的先后入伍、三份阵亡通知书的纷至沓来,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甚至到疯狂的心路历程。接下来老人也不得不抛家弃妻,心中是说不尽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痛苦……
这是战争中一个美好家庭的彻底毁灭,更是千万个家庭的缩影。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一2 落日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本文点面结合,关注现实进而深化文本,小结及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版2 落日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一2 落日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思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