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教案+学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pptx
    • 练习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练案).docx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1页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2页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3页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4页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5页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6页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7页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8页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练案)第1页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练案)第2页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练案)第3页
    还剩3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教案+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训练任务群九 主题练案4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教案+学案,文件包含训练任务群九主题练案4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pptx、训练任务群九主题练案4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练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唐诗和李杜:信息类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①“丝路遗存”拓宽了边塞诗的书写内容,西域的风光、人物、器皿、民俗等成为描写对象。②“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情感主题,出现了“战争”“和平”“征人思乡”等主题。③边塞诗的书写使西域边疆的代表地名,如“轮台”,成为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④边塞诗的创作重构了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如“楼兰”意象折射出的功名意识和对战争的态度等。
    ①作者首先从北京雨燕和孙悟空引出自己心中两种作家形象的代表,即“雨燕”和“行者”;②然后以李白和杜甫为例,说明这两种作家形象的不同特质;③最后又联想到曹雪芹和苏轼,说明这两种作家形象的对立统一。
    (1)“行者”苏轼:“行者”脚踏实地,体察人间疾苦,在艰难苦累中唱出生命之歌。苏轼像行者那样用双脚一步步走过人世的苦难。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流放中度过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其一生的写照。(2)“雨燕”苏轼:“雨燕”仰望天空,追求更自由更高远的创作理想与人生状态。苏轼在苦难中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面对苦难,苏轼如“雨燕”般抗拒着大地的引力,不肯拘禁在此,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发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慨叹。
    ①杜甫的狂是一种“疏放”的洒脱。虽然生活艰辛,却始终用一种倔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这就是所谓的“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老更狂”,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在兴致勃勃地欣赏“翠篠”“红蕖”,可谓“疏放”之极。②李白的狂是一种自信的豪放。一方面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对自己充满自信;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认为“钟鼓馔玉”的富贵生活“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诗情至此,流露出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
    一、信息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
    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
    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
    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
    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
    例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材料二: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对西域地名多有记录。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古代边塞诗的战地风光描写,陌生事物出现得多,熟悉的东西相对少些。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二者各具艺术魅力,彼此补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诗人在边塞才见到的,故冠以“胡”“虏”等字。边塞诗中汉和胡、虏对举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较。“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汉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尘、胡霜则属于陌生类。“蒸沙砾石然虏云,沸浪突波煎汉月。”《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和虏云、胡风、胡沙相对的都是汉月,前三者作为陌生事物出现,汉月则是作者熟悉的对象。以熟悉的意象写陌生的环境,表达的是心理定势与对家乡的眷恋;在熟悉与陌生的比较中,以倍增其哀乐。(摘编自郭院林《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丝路沿线各类遗存众多,大量宫殿遗迹宏伟壮丽,与赋体文学的精神 相符合,常常被唐代文人赋予政治与审美意蕴。B.“陇头诗”能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是因 为“陇头”地处河西走廊的特殊人文地理价值。C.天山南北两麓三条向西通行的丝绸之路上,文学会随绿洲发生发展, 交通路线影响着文学创作及其传播状况。D.边塞诗中陌生事物出现得比熟悉的东西多,是因为要以“熟悉”写 “陌生”,凸显边地风光奇异、浪漫的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安帝陵众多,带给文学书写者丰富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 由此形成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B.对唐诗中有关西域的各种信息、唐代诗人从军西域的经历等材料中蕴 藏的机制、关系的挖掘可形成重要的研究路径。C.楼兰作为丝路邦国,文明文化早已遗失,而唐诗中反复书写的“楼 兰”,其实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D.岑参西域活动地域之广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这使他诗中对西域地名 有较多的记录,其经历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容。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观点的一项是A.“阳关”以西已是穷荒之地,唐人反复书写,反映了汉时“阳关大道” 到唐后期屡被外族侵扰的盛衰变化。B.李白《战城南》诗中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 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C.唐诗经常“以汉喻唐”,汉代西域旧地名“河西四郡”常出现于唐人 笔端,成为国力强盛的文化符号。D.丝路南道上的精绝国,在公元3世纪以后就已神秘消失,却因为唐人的 记述获得了文学新生。
    4.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轮台”作为意象表情达意的巨大反差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相关。B.初盛唐诗人好借汉代轮台典故表达征战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C.盛唐时期设立的轮台县比汉代的“轮台”地理位置更远。D.中晚唐诗人多借用轮台意象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
    5.结合两则材料,从“边塞诗”创作的角度简析唐代“丝路遗存”与“文学书写”的关系。
    答案 ①“丝路遗存”拓宽了边塞诗的书写内容,西域的风光、人物、器皿、民俗等成为描写对象。②“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情感主题,出现了“战争”“和平”“征人思乡”等主题。③边塞诗的书写使西域边疆的代表地名,如“轮台”,成为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④边塞诗的创作重构了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如“楼兰”意象折射出的功名意识和对战争的态度等。
    二、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对理想作家的比喻李敬泽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①它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
    如果让我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总是要死的,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的豪气,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
    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飞。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放不下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们。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李白和王维那样绝顶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炼成诗。
    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动形象地展示 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B.“云路”与“本路”分别对应着“雨燕”和“行者”,贯穿了全文, 内涵丰富,颇具启发意味。C.作者认为曹雪芹横绝古今,是因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这 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D.文章多用整句、短句,使文章语言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多处引用 诗歌,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处,“无脚鸟”“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等写出了北京雨 燕的特点,为下文写作者心中的作家张本。B.第②处,在此处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 认为走“本路”才有意义。C.第③处,杜甫对李白的遥望怀想,其实是在怀念当年那个青春勃发、 壮志凌云的自己。D.第④处,作者认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这也是杜 甫能把苦难炼成诗的原因。
    8.请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 ①作者首先从北京雨燕和孙悟空引出自己心中两种作家形象的代表,即“雨燕”和“行者”;②然后以李白和杜甫为例,说明这两种作家形象的不同特质;③最后又联想到曹雪芹和苏轼,说明这两种作家形象的对立统一。
    9.作者说“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可见在作者心里,苏轼既是“行者”也是“雨燕”。请结合文本以及苏轼的人生经历或文学创作进行分析,说一说你对“行者”苏轼和“雨燕”苏轼的理解。
    答案 (1)“行者”苏轼:“行者”脚踏实地,体察人间疾苦,在艰难苦累中唱出生命之歌。苏轼像行者那样用双脚一步步走过人世的苦难。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流放中度过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其一生的写照。(2)“雨燕”苏轼:“雨燕”仰望天空,追求更自由更高远的创作理想与人生状态。苏轼在苦难中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面对苦难,苏轼如“雨燕”般抗拒着大地的引力,不肯拘禁在此,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发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慨叹。
    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狂夫①杜 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篠(xiǎ):同“筱”,细小的竹子。③裛(yì):同“浥”,沾湿、滋润。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相互衬托,自 然天成,表明了诗人在经历颠沛流离后获得了一处安居之所,心情是轻 松舒展的。B.颔联用叠词、色彩对比、多感官描写等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 面:微风轻吹,翠竹轻摇,细雨蒙蒙,荷花妖娆,红翠相映,色彩鲜明。C.颈联描述了诗人的现实处境: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 文景色形成对比。“厚禄”“恒饥”放在句首,更为强调处境的艰难。D.尾联中“填沟壑”是死的委婉说法。诗人“自笑狂夫老更狂”,一个 “老”字点出了诗人的年迈体衰、行将就木,故自称“欲填沟壑”。

    相关课件

    训练任务群八 考点练案8 赏析景物描写: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教案+学案:

    这是一份训练任务群八 考点练案8 赏析景物描写: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教案+学案,文件包含训练任务群八考点练案8赏析景物描写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pptx、训练任务群八考点练案8赏析景物描写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练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训练任务群八 考点练案7 分析心理变化: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教案+学案:

    这是一份训练任务群八 考点练案7 分析心理变化: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教案+学案,文件包含训练任务群八考点练案7分析心理变化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pptx、训练任务群八考点练案7分析心理变化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练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训练任务群八 考点练案6 掌握情感态度:小说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教案+学案:

    这是一份训练任务群八 考点练案6 掌握情感态度:小说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教案+学案,文件包含训练任务群八考点练案6掌握情感态度小说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pptx、训练任务群八考点练案6掌握情感态度小说阅读+古代诗歌阅读--2025语文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练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