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潍坊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补偿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潍坊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补偿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 整体向北移动B. 整体向南移动
C. 面积扩大D. 面积缩小
2.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A. 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 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 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 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3. 祁连山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 )
A. 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 目前基带气温高
C. 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低D. 冰期基带气温高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由苔原带的分布可知,苔原带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再往北就是北冰洋,故无法整体向北移动,A项错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苔原带会向北部和高海拔地区退却,B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苔原带南界会向北及高海拔退却,面积会缩小,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气候是影响陆地自然带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植被适宜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植被对温度(热量)差异和湿度(水分)差异都比较敏感,A、C项错误;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呈东西向延伸,说明苔原带所处的亚欧大陆北部地区,在东西方向上热量(温度)和水分(湿度)条件差异较小,B项正确;亚欧大陆北部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循环不活跃,且冬半年受比较干燥的极地东风影响,降水较少,D项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相较于阿尔泰山和阴山,祁连山所处地区纬度较低,基带气温较高,不适宜苔原带植被的生长,且阿尔泰山—阴山一线与祁连山之间的广大地区,气候条件也不适宜苔原植被的生长,从而使得从极地向南扩展的苔原带没有扩展到祁连山地区;此外,植物种子的传播媒介主要有风、流水、动物等,阿尔泰山—阴山一线与祁连山相距较远,植物种子远距离传播的难度很大,因此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ABC错误,D项正确。故选D。
海洋锋是指在温度、盐度等性质方面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北欧海是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最主要的海洋通道,大西洋水和极地水在北欧海中部相遇,形成北欧海海洋锋,其强弱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下图为北欧海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关于海洋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洋锋附近会形成剧烈的天气变化B. 海洋锋可以在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形成
C. 形成海洋锋的水体水量均较大且稳定D. 海洋锋的形成有利于消除石油污染
5. 推测北欧海海洋锋最显著的月份是( )
A. 3月B. 5月
C. 8月D. 12月
【答案】4. B 5. C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海洋锋是海洋中的现象,海洋锋是指在温度、盐度等性质方面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温度不同,会在海面形成海雾,但对大气影响有限,一般不会出现剧烈的天气变化。A错误;不同纬度地区水体的温度、盐度均有所差异,利于形成海洋锋。B正确;形成海洋锋的水体水量规模可大可小。C错误;海洋锋是在不同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水体水平方向相对静止,流动性差,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不会消除石油污染,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7~9月是北极地区的暖季,积温导致的冰雪融化,总量在9月达到最大(海冰面积最小),大量冷而盐度低的水从北冰洋经丹麦海峡向南流,东格陵兰寒流势力达到最强,海水温度、盐度差异大,北欧海海洋锋最显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1年10月25日,国家气象中心确认,10月份已进入拉尼娜状态,导致2021年冬季我国中东部将偏冷。沃克环流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温存在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其强弱变化是评判气候异变的重要依据。如图示意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 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印尼降水增多,热带经济作物增产
B. 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减弱,秘鲁沿海海域水温升高,渔业减产
C. 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东岸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多
D. 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减弱,对大西洋没影响
7. 拉尼娜导致今冬我国中东部偏冷的原因是( )
A. 东北信风增强,日本暖流减弱
B. 东北信风减弱,日本暖流减弱
C. 甲处低压增强,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D. 甲处低压减弱,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答案】6. A 7. C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结合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分布图可以看出,太平洋海面东部温度偏低,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的运动,赤道太平洋地区东部气温低,空气垂直方向表现为下沉;同理太平洋海面西部空气垂直方向上上升;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使得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即近洋面东侧流向西侧,高空反之,形成了顺时针流动的大气环流。因此,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西部海平面增高并且海水温度增高,上升气流增强,印尼降水增多,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增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当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空气冷却下沉加强,导致气压升高,进而会使东南信风增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从而使西部海平面增高并且海水温度增高,受其影响,我国东部沿海气温是应该偏高,因此冬季东部沿海气压比往年低,造成我国冬季亚洲高压和东部沿海低压间的气压差增加,所以受偏北风的影响更大,因为偏北风来自高纬度地区,因此我国东部也就更冷了,C正确,D错误。当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空气冷却下沉加强,导致气压升高,进而会使东北信风增强,日本暖流增强,AB错误。故选C。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湖面长105千米,宽63千米,海拔3196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形成初期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淡水湖。后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形成咸水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形成初期,青海湖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 冰川融水B. 季节性积雪融水
C. 大气降雨D. 地下水
9. 青海湖由淡水湖转变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
A. 面积减小,蒸发减弱B. 湖泊闭塞,气候变干
C. 地形抬升,降水减少D. 全球变暖,融水增多
【答案】8. C 9. B
【解析】
【8题详解】
由材料“青海湖……形成初期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淡水湖”可知,青海湖形成初期大气降雨较多,所以大气降雨是湖泊水的主要补给来源。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9题详解】
由于新构造运动使周围山地隆起,湖泊水汽来源减少,气候变干,加之湖泊外泄通道受阻,流向改变,无法排盐,形成咸水湖,B正确;面积变化对盐度影响不大,A错误;地形抬升,降水减少,对青海湖由淡水湖转变为咸水湖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C错误;全球变暖,融水增多,会使湖水盐度下降,D错误,所以选B。
1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开都河是其主要补给水源,而湖泊又是下游孔雀河的源头。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近十多年水域面积已减小460平方公里,湖泊盐度明显升高。下左图分别示意博斯腾湖流域及其1958~2010年水位与盐度变化情况(右图)。
(1)说出博斯腾湖成为内陆淡水湖的依据。
(2)分析近年来博斯腾湖盐度升高的原因。
(3)针对近些年博斯腾湖水位下降的现象,指出当地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案】(1)周围高山冰雪融水量大,通过河流注入湖泊,湖泊水量大;有河流(孔雀河)流出;将盐分带出。
(2)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水量减少,出湖水量减少;全球变暖,蒸发旺盛,盐分在湖泊中积累。
(3)保护草地,减少不合理的开垦;农田采用喷灌、滴灌等措施,工业和居民生活采取节水措施,减少上游地区用水量;合理分配水源,确保入湖水量;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任答两点,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淡水湖与咸水湖最大的区别在于湖水排泄方式。淡水湖有河水从湖泊中流出,将盐分带走,而咸水湖没有河水流出,湖水主要靠蒸发排泄,导致盐分在湖床中沉积,湖水变咸。由等高线等信息可知,博斯腾湖周围高山环抱,天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等淡水资源通过开都河大量注入,补给量大于蒸发量,湖泊水量大;有孔雀河流出,将盐分带出。因此为淡水湖。
【小问2详解】
博斯腾湖盐度升高说明入湖淡水减少,蒸发作用加强,湖水的不到稀释,盐分在湖床中积累。近年来,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水得不到充分的稀释;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出湖水量减少,带出的盐分减少;全球变暖,蒸发旺盛,盐分在湖泊中积累。
【小问3详解】
针对博斯腾湖水位下降应采取的措施,应首先考虑哪些人类活动如何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博斯腾湖为淡水湖,开都河为主要入湖水源,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人类生产和生活大量调水,破坏植被,致使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所致。因此今后应该改进灌溉方式,防止大水漫灌,农田采用喷灌、滴灌等措施;工业和居民生活采取节水措施;入湖河水主要来自周围天山冰雪融水,因此应减少上游地区用水量,合理分配水源,确保入湖水量。针对绿色植物的环保功效,当地应保护草地,减少不合理的开垦。还可以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
11. 阅读图文,完成下面问题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请分别分析原因。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淡水湖: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咸水湖: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地貌看,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使得大高加索山脉等隆起,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小问2详解】
里海一度为淡水湖,说明水的补给量增大,补给水源对湖泊的稀释作用显著。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因此此时气温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气温总体较低,蒸发量小,补给大于蒸发量,所以盐度低,里海一度为淡水湖。由材料可知,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转变为以河流补给为主。河流为内流河,湖中盐分只进不出,逐渐积累;加之地形隆起,气候更加干,蒸发加剧,使得含盐量升高,演变为咸水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