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中图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中图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中图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中图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中图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中图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必修一】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空间天气指太阳到距离地球表面30千米以上这个广袤的空间,由太阳活动引起的瞬时或短时间内的环境状态变化。空间天气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下图为“空间天气影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太阳活动干扰了( )
    A.电离层 B.臭氧层 C.平流层 D.对流层
    2.与乙现象关联度最大的是( )
    A.极光 B.核聚变 C.磁暴 D.太阳辐射
    3.应对空间天气,人类应( )
    A.鼓励人们参与观测 B.关闭国际航班
    C.积极组织极地观光 D.强化国际合作
    【答案】1.A 2.C 3.D
    【解析】1.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起重要作用,由图可知,甲现象为无线电信号强度减弱,可推测是太阳活动干扰了电离层,A正确,臭氧层、平流层、对流层对无线电通信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
    2.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影响卫星导航,图中可知,乙现象为卫星定位受影响,故与乙现象关联度最大的是磁暴,C正确;极光、核聚变、太阳辐射均不影响卫星定位,ABD错误。故选C。
    3.应对空间天气,需要应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空间天气,D正确;人们参与观测、极地观光均不能应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不利影响,关闭国际航班影响国际联系,ABC错误。故选D。
    科研人员可通过动植物化石进行定量重建古气候。我国渭河盆地东南缘阳郭附近的上始新统白鹿塬组(距今约5000万年)动、植物化石非常丰富。下图为“白鹿塬组地层及哺乳动物和植物化石产出层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最古老的地层分布在( )
    A.砂质泥岩 B.砾岩 C.砂岩 D.砂砾岩
    5.白鹿塬组地层形成期的古气候最接近( )
    A.静水环境 B.炎热的火山喷发 C.寒冷浅海 D.干燥的陆地抬升
    6.白鹿塬组地层约形成于( )
    A.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答案】4.D 5.A 6.D
    【解析】4.根据所学知识,先形成的岩层通常分布在下面,后形成的岩层分布在上面,故图中,最古老的地层分布在最下面,即图中的砂砾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白鹿塬组地层形成期,动、植物资源丰富,可推测古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动植物生长,结合图中泥岩等岩石分布,可推测古气候最接近静水环境,A正确;火山喷发、寒冷浅海、干燥陆地抬升均不适宜动植物大量生长,BCD错误。故选A。
    6.白鹿塬组地层距今约5000万年,为新生代,最底部出现了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在新生代繁盛,可推测白鹿塬组地层约形成于新生代,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均在新生代之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图为海水淡化原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水循环原理相比,该装置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8.沙特阿拉伯海水淡化产能最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劳动力 B.技术 C.政策 D.水资源
    【答案】7.D 8.D
    【解析】7.读图可知,图中水汽上升模拟蒸发、冷凝后水体滴落模拟降水、管道中的水体流动模拟径流,但缺少水汽输送环节,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沙特阿拉伯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需要海水淡化来满足水资源的供应,因此沙特阿拉伯海水淡化产能最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资源不足,而与劳动力、技术和政策关系不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蘑菇岩为呈蘑菇状的岩石产状形态,受盛行风的作用,蘑菇岩顶部迎风侧岩石和背风侧岩石的面积存在较大差异(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示蘑菇岩地貌最可能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天山南麓 D.东南丘陵
    10.有利于蘑菇岩形成的条件是( )
    ①风力强劲,风向稳定性好②顶部岩石硬度小,底部岩石硬度大
    ③岩层均为垂直层理结构④岩石突兀高度较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该地的盛行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答案】9.C 10.B 11.A
    【解析】9.蘑菇岩一般形成于风力强度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四川盆地和东南丘陵降水较多,不易形成蘑菇岩地貌,AC错误;华北平原位于半湿润区,降水条件较好,也不易形成蘑菇岩地貌,B错误;天山南麓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易形成蘑菇岩地貌,C正确。故选C。
    10.风向稳定,且风力强劲,岩石易受稳定的磨蚀和吹蚀作用,易形成蘑菇岩地貌,①正确;岩石顶部硬度偏大,下部硬度偏小,相同风力侵蚀条件下,上部岩石侵蚀速率慢,下部岩石侵蚀速率快,易形成蘑菇岩地貌,②错误;顶部岩层呈水平层理,利于风力侵蚀成水平产状的岩石结构,③错误;岩石与周边高度相差大,突兀高,更易受到风力的侵蚀和磨蚀作用,形成蘑菇岩地貌,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受风向影响,蘑菇岩地貌的迎风侧受风力侵蚀作用较强,背风侧风的侵蚀弱,因此迎风侧面积小,背风侧面积大。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知,该地西北侧应是迎风侧,即盛行风向为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人们往往通过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了解一个地方的大气运动状况。下图为德国及周边地区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海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此刻,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风向分别是( )
    A.甲—偏北风 B.乙—偏北风
    C.丙—偏南风 D.丁一偏南风
    1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风力最弱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受热力环流影响,图示甲地易形成的风( )
    ①白天为海风 ②白天为陆风 ③夜晚为海风 ④夜晚为陆风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2.B 13.C 14.A
    【解析】12.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然后根据北半球向右偏转30°~45°可知,甲地为偏南风,乙地为偏北风,丙地为偏北风,丁地为偏北风,排除ACD,故选B。
    13.由图可知,丙地等压线最稀疏,风力最弱,排除ABD,故选C。
    14.白天陆地升温快,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海洋升温慢,大气收缩下层,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海洋降温慢,相对受热,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陆地降温快,相对冷却,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故甲地易形成的风白天为海风,夜晚为陆风,①④对②③错,故选A。
    植被灌丛结构受其附近的气候、土壤环境和灌丛内草本结构特征的影响。在昼夜温差较大的荒漠区,灌木能够提高灌丛结构丰度。研究表明,长梗扁桃(又称长柄扁桃)是营造我国西北防风固沙林的优良灌木,可作为荒山造林和治沙造林的先锋树种。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沙地长梗扁桃群落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5.该沙地长梗扁桃的生长习性不包括( )
    A.根系发达 B.耐酸性 C.落叶 D.耐干旱
    16.在该地部分荒漠地区,长梗扁桃群系灌丛植物丰度增大,主要是由于灌木能够( )
    A.为底部植物提供腐殖质 B.在夜晚收集大气降水
    C.改善丛下植被生长条件 D.增强底部土壤透气性
    【答案】15.B 16.C
    【解析】15.荒漠植被为了适应干旱的生长环境,从而进化出一系列特殊的体貌特征和生长习性,比如拥有发达的根系利于寻找水源、水分不足时会落叶、耐干旱、耐盐碱等等,所以其习性包括ACD项内容,排除ACD;其习性为耐盐碱,而不是耐酸性,B符合题意。故选B。
    16.长梗扁桃群系灌丛植物丰度增大,即植被种类增多、数量增大,得益于作为先锋树种的长梗扁桃灌木改善了其丛下植被的生长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腐殖质的提供,还能提供一定荫蔽减少丛下水分蒸发、能削弱风力减小风沙危害等等)A错误,C正确;在夜晚能帮助收集的主要是露水而非大气降水,B错误;荒漠土透气性已经够好了,无需靠梗扁桃灌丛来改善,D错误。故选C。
    科学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气温。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的硫酸盐、水分子结合,形成悬浮在北极空气中的尘埃颗粒。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北极海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鸟粪可以降低北极气温,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①过程 B.减少③散失 C.增强②过程 D.增强④过程
    18.气温较高时微生物分解作用更强。鸟粪降温作用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7.C 18.B
    【解析】17.根据材料,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增多,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最终使得北极气温降低,即增强②过程,C正确;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受纬度位置影响,A错误;③是地面辐射,尘埃颗粒不会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B错误;④是大气逆辐射,气温降低,大气逆辐射减弱,尘埃颗粒不会增强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C。
    18.气温较高时微生物分解作用更强,而北极气温较高的季节是夏季。因此,鸟类在夏季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对降温的作用最明显,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土壤团粒结构是由若干土壤单粒粘结在一起形成为团聚体的一种土壤结构,土壤团粒中小孔隙内含有机质。团粒结构的土壤透气保水保肥,最适宜农作物栽培。下图示意土壤团粒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土壤团粒之间的大孔隙对农作物生长的积极作用是( )
    A.保水 B.保肥 C.透气 D.透水
    20.下列土壤团粒结构最明显的是( )
    A.沙土 B.砂土 C.黏土 D.壤土
    【答案】19.C 20.D
    【解析】19.水分容易从大孔隙中流失,大孔隙的保水能力相对较弱,A错误。大孔隙不利于肥料的留存,肥料容易随水流从大孔隙中流失,B错误。大孔隙能够提供良好的通气条件,使空气能够在土壤中自由流通,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对农作物生长有积极作用,C正确。大孔隙确实具有透水的功能,能够使多余的水分迅速下渗,避免土壤积水,但是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透气对于根系的呼吸和代谢更为关键。透水虽然重要,但不是对农作物生长最直接和最关键的积极作用,D错误。故选C。
    2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土颗粒较大,孔隙较大,土壤的团聚性较差,团粒结构不明显,A错误。 与沙土类似,砂土的颗粒较粗,土壤结构较为松散,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团粒结构不明显,B错误。黏土颗粒细小,黏性较大,容易板结,通气透水性能差,团粒结构也不明显,C错误。壤土的质地适中,兼具砂土和黏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土壤团粒结构最明显,D正确。故选D。
    海水密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盐度和降水等因素。海水密度不同,轮船的吃水深度不同,密度大吃水浅,密度小吃水深。下图示意黄骅港某年海水密度变化和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黄骅港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2.黄骅港海水密度( )
    A.与降水量和气温均呈正相关
    B.与降水量是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
    C.与降水量和气温均呈负相关
    D.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气温呈正相关
    23.5-11月进出黄骅港的货运轮船吃水深度的变化特点是( )
    A.先变深后变浅 B.逐渐变浅 C.先变浅后变深 D.逐渐变浅
    【答案】21.B 22.C 23.A
    【解析】21.夏季气温高时,太阳辐射量大,海水获得的太阳辐射也较多,海水水温达到最高,黄骅港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季节处在夏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结合海水密度变化和气候资料,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海水密度下降,气温下降、降水减小,海水密度升高,黄骅港海水密度与降水量和气温均呈负相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5一11月海水密度先下降到最小,再增加,根据材料“密度大吃水浅,密度小吃水深”,轮船吃水深度先加深到最深,再变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完成下面小题。
    24.与传统实地调查相比,遥感技术( )
    A.探测范围大,但受地面限制多 B.获取信息速度快,且信息量大
    C.受技术限制不能实时动态监测 D.获取遥感图像后无需实地勘测
    25.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是( )
    A.准确预报地震发生时间 B.用来确定自然灾害位置
    C.为灾后救援提供信息支持 D.统计农作物的病虫害类型
    【答案】24.B 25.C
    【解析】2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遥感观测范围大,获取地物的电磁波,受地面限制小,A错误;遥感获取信息速度快,积累的信息量大,B正确;遥感卫星能够实现对灾害等的连续、动态观测,C错误;获取遥感图像后,受遥感分辨率的影响,也需要进行实地勘测,D错误。故选B。
    25.主要通过获取地震波来预报地震发生时间,遥感无法获取地震波,A错误;遥感获取面状信息,无法确定精确灾害位置,B错误;遥感可以获取灾害发生范围等,为灾后救援提供信息支持,C正确;统计农作物的病虫害类型需要处理地理信息,不是遥感的功能,D错误。故选C。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黄土高原,在入海口处形成黄河三角洲。黄河九曲十八弯,在甘肃省玛曲县拐了第一道弯。黄河从该县西南入境,西北流出,蜿蜒前行400多千米,在海拔3000多米的大草原上,形成了众多曲流。近年来,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黄河年均输沙量从16亿吨减少到3亿吨左右,黄河水在逐渐变清。图1为黄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玛曲曲流景观图,图3为黄河三角洲局部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黄河进入玛曲后,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推测发生变化的原因。(2分)
    (2)判断图中A、B两岸的凹凸类别,并描述该处河谷地貌特征。(4分)
    (3)简述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对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影响,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1)黄河进入玛曲后,地势变得平坦,落差减少,河流以侧蚀为主。
    (2)B岸为凸岸,A岸为凹岸;该河谷较宽浅,A侧较深,B侧较浅
    (3)黄河输沙量减少;河口泥沙淤积量减少,海水侵蚀作用明显,三角洲面积增长缓慢甚至缩减。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地势落差较大的地区,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地势低平的地区,河流以侧蚀为主;结合题干可知,“黄河进入玛曲后,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说明黄河进入玛曲后地势变得平坦,落差减少,河流以侧蚀为主。
    (2)结合图片中河流的形态可知,B岸为凸岸,A岸为凹岸;该处河谷的地貌特征,要注意从河谷的形态进行描述,要注意突出凹岸、凸岸的差异,A侧为凹岸,河流凹岸侵蚀,坡度较陡峭,B侧为凸岸,凸岸堆积,坡度较缓;河流下切侵蚀较弱,侧蚀较严重,因此整体河谷较宽浅。
    (3)三角洲为河流堆积地貌,结合所学可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减少。因此黄河输沙量减少,会导致黄河三角洲土地很难增长,同时海水侵蚀还会夺走土地,因此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缓慢甚至萎缩。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1772年,清政府设巡察台湾御史,派官员黄叔璥前往台湾任职。在职期间,他在《台海使槎录》中这样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福建沿海)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台湾西海岸)早东风,午西风”。
    材料二:布袋盐场是我国三大盐场之一,也是台湾省最大的盐场,每年生产着60多万吨食盐,素被人们誉为“东南盐仓”。
    材料三:图1为台湾岛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为年降水量分布图,图3为地形分布图。
    (1)请据材料一,在下图中画出早晨台湾海峡两岸的大气热力环流,并说明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早晚不同的原因。(6分)
    (2)台湾海峡及附近海域的海水性质主要受台湾暖流的影响,据此描述台湾岛周边海域的海水性质。(6分)
    (3)请据材料三,简述布袋盐场的形成条件。(8分)
    【答案】(1)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
    (2)水温高、盐度大、密度小。
    (3)气温高,利于蒸发;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河流注入少,海水盐度高;地形平坦,利于晒盐。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下,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内地早西风说明大陆吹西风,为陆风,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热力环流为逆时针方向运动;台湾早东风说明台湾吹东风,为陆风,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热力环流为顺时针方向运动。如下图
    由于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不同,白天同纬度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夜晚同纬度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海陆间昼夜温度的差异会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产生海洋和陆地之间海陆风,导致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早晚不同。
    (2)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密度较小,由于海水温度较高,蒸发强,导致盐度较大。
    (3)结合图1看可出,布袋盐场处气温较高,气温高,则利于蒸发;由图2可知,布袋盐场降水少,晴天多,利于蒸发;由图3可知,该盐场附近河流较少,河流注入少,则海水盐度高,为盐场提供高盐度海水;由图3还可以看出,该盐场处地形平坦开阔,利于晒盐。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量平衡,是指在特定区域的水循环过程中水体收入量和支出量大致相等的现象.橡胶树汁液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橡胶,其经济价值较高。为获取天然橡胶,我国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造为橡胶林,改造后水循环各环节的水量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下图),对当地的土壤等自然因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指出原始生态林改造为橡胶林后水循环环节的变化。(8分)
    (2)运用水量平衡原理,分析改造后橡胶林地表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6分)
    (3)说明改造后的橡胶林对土壤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1)降水减少;蒸发、蒸腾增加;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2)橡胶林植被结构简单,截留降水效果差;地表植被稀疏,涵蓄水源能力弱;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3)雨水冲刷增强,土层变薄;蒸发增多,下渗减少,土壤水分减少;枯枝落叶减少,土壤有机质减少;橡胶林生成胶汁,大量吸收养分和水分,土壤养分和水分减少。
    【解析】(1)结合图示可知,当地将原始生态林改造为橡胶林后,降水量减少;由水平衡原理,原始生态林下渗量=1534-(969+205)=360mm,改造成橡胶林后下渗量=1454-(1037+267)=150mm,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减少;由图可知,蒸发量由原来的969mm变为现在的1037mm,蒸腾、蒸发量增加;地表径流由原来的205mm变为现在的267mm,地表径流增加。
    (2)橡胶林植被结构简单,植物叶片截留降水效果差;地表植被稀疏,涵蓄水源能力弱,水土流失加重;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3)橡胶林和原始生态林相比,植被稀疏,植株间隙增大,雨水冲刷增强,土层变薄;林荫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增加,蒸发增多,下渗减少,土壤含水率下降,土壤水分减少;垂直结构变简单,枯枝落叶减少,土壤有机质减少;橡胶林生成胶汁,大量消耗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土壤养分和水分减少。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人教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人教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江苏专用)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江苏专用)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二)(湘教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二)(湘教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