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2024年12月17日上午10:30-11:45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单选题:本答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关于早期国家的演进过程与发展阶段,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中介绍了西方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将民族学上的各种社会加以分类排列的理论,其演进模式为:游团(地域性的狩猎采集集团)——部落(一般与农业经济相结合)——酋邦(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国家(阶级社会),按照该学者的观点,下列哪一时期属于最早的国家阶段( )
A. 新石器时代B. 仰韶文化时期
C. 龙山文化时期D. 三代到春秋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游团(地域性的狩猎采集集团)——部落(一般与农业经济相结合)——酋邦(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国家(阶级社会)”及所学可知,三代(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时期,春秋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些时期已经是阶级社会,符合国家(阶级社会)的定义,所以属于最早的国家阶段,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主要以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为特征,这一时期社会组织形式多为部落形式,人们以农业经济为主,但是还未形成阶级社会,仍然处于较为平等的社会结构中,属于部落阶段,排除A项;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种,同样以农业经济为主,社会结构也是部落形式居多,虽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发展,但没有达到阶级社会的程度,不具备国家阶段的特征,排除B项;龙山文化时期虽然社会发展程度比仰韶文化时期有所进步,社会组织更加复杂,但仍然处于从部落向酋邦或者更高级社会形式的过渡阶段,还未完全形成阶级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2. 《春秋左传注》中记载:“楚人献鼋(大甲鱼)于郑灵公。公子宋(字子公)与子家将见……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夏,(子公)弑灵公。”该事件折射出( )
A.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B. 诸侯纷争十分激烈
C. 宗法制度走向崩溃D. 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之下,诸侯、卿大夫之间存在严格等级序列,其中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是礼乐制度。材料中楚国向郑灵公进献一只鼋,郑灵公赐大夫食用鼋汤,而子公“弑灵公”是卿大夫弑杀诸侯,违背了礼乐制度,说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诸侯国之间的纷争激烈,材料也只涉及楚国与郑国两个国家,说明楚国向郑国进贡违反了礼乐制度,不涉及国家间的纷争,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王位继承方面的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无法得出宗法制度走向崩溃,排除C项;材料主旨说明士大夫弑杀诸侯的僭越行为体现了礼崩乐坏,并未说明这一时期士大夫地位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3. 云梦出土秦简《为吏之道》中有这样的记载:“和平毋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施而喜之敬而起之,惠以聚之,宽以治之”,“刚能柔仁能忍”,“正行修身”等。由此可见秦朝( )
A. 严刑峻法治国B. 治安问题严重
C. 儒法思想并用D. 儒学正统确立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慈下勿陵,敬上勿犯”“正行修身”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出土的《为吏之道》对于官员既有敬上勿犯的强制性要求,也有修身等德行上的要求,这说明秦朝对于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在官员任用上儒法思想并用,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出现秦朝制定了大量的苛刻法律条文,只是说明官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无法得出严刑峻法治国,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秦朝在地方治理上存在着严重的治安问题,材料主旨说明秦朝官员的为官之道,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尊崇儒术”,儒学正统确立,秦朝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C项。
4. 封国问题是西汉前期的严重问题,西汉学者多认为王国尾大不掉之祸突出,主张大力削藩,而汉朝中央政府也基本采纳了削藩的主张。高祖时期奉行“强本抑末”方略;文帝时期采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法;景帝时期行晁错“削藩”之法;武帝时期颁行“推恩令”等措施。据此可推知,西汉“削藩”事业可能( )
A. 是出于“惩亡秦孤立之败”
B. 为外戚干政提供了方便
C. 使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D. 造就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由此产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高祖以后的三位皇帝,即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纷纷采取措施,削夺诸侯王领地,只有汉武帝的“推恩令”得以顺利实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由于西汉王朝王国问题的存在,汉王朝不得不依仗外戚的势力与“王国势力”相抗衡,这虽然增加了对付“诸侯王国”的筹码,但也为外戚干政提供了方便,B项正确;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即“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实行郡国并行制,由此产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自三国开始直至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各个时期国家行政区划管理上不同程度实行了“分封制”,但分封不是主体,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外重内轻”局面是指在政治和军事上,地方势力强大,而中央政府相对较弱,而削藩是削夺“诸侯王的领地”,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以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事件为契机大规模南下,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后,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 )
①受到重大政治事件推动 ②加强了南方的集权统治
③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④有利于士族势力的发展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以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事件为契机”可知①项正确,由“在这段时期,南方每6个人就有1个北方侨民”可知,北民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有利于江南经济开发,③正确,由“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可知,很多南迁的北民依附于南方士族,并不受政府控制,故②错误,④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6. 665—669年间日本两次遣唐使都表示要同唐朝和亲。702—752年间的四次遣唐使把全面吸收唐文化放在首位。777—838年间的三次遣唐使则带着劝诱迎回尚滞留在唐的日本学者、留学生、学问僧的使命。这一变化反映( )
A. 唐朝对外国策走向保守B. 日本受唐影响发展迅速
C. 社会状况影响中外交流D. 中日关系迅速走向恶化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7-8世纪(日本)。据题干“777-838年间的三次遣唐使则带着劝诱 迎回尚滞留在唐的日本学者、留学生、学问僧的使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国力衰退,日本调整了遣唐使的任务,劝诱尚滞留在唐的日本学者、留学生、学问僧回到日本。C项正确;唐朝实行对外开放,并且从遣唐使的派遣中,无法得出唐朝的基本国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变化的原因,并不是日本发展迅速,排除B项;日本社会转向脱亚入欧是在近代时期,不是古代,排除D项。故选C项。
7. 如表为唐朝中期租庸调岁入预算总量的指数变化情况。表中租庸调制在国家预算中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税收结构的调整B. 税制改革的推动
C. 土地国有制难以为继D. 中央集权的弱化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表中数据显示从755年至763年期间,课丁总数大幅下降,同时租庸调预算指数也显著降低,这反映出随着均田制逐渐崩溃及土地私有化趋势增强,原有的以授田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度难以继续维持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国有制难以持续下去,导致了租庸调制度基础动摇,C项正确;国家税收结构调整不是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土地国有制难以持续下去,导致了租庸调制度基础动摇,排除A项;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直接导致租庸调预算减少的原因并非税制改革本身,而是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中央集权弱化更多是一个背景因素而非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8. 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 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 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商品经济发展B. 社会政治环境
C. 儒学地位动摇D. 士人群体扩大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追求独立、自由、崇尚清谈、追求洒脱的魏晋风度是在士族阶层崛起、统治阶级内部残杀,政局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士大夫逃避现实政治黑暗、崇尚玄学时形成的人生观,即魏晋风度的形成主要是社会政治环境影响的结果,B项正确;魏晋风度的形成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魏晋时期儒学动摇是魏晋风度产生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C项;士人群体扩大并非这个时代形成魏晋风度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9. 北宋初确立“以儒立国”,崇文抑武成为祖宗之法,但绍兴中期,武臣以军功入仕途者甚多,一改压抑之态,甚至韩世忠常称文人为“子曰”与“萌儿”,据此推之,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 崇文抑武政策被摒弃B. 士大夫阶级衰落
C. 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D. 军队战斗力大增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宋初确立“以儒立国”,崇文抑武成为祖宗之法。这一政策的制定主要是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人专权的混乱局面。南宋时期,面临着北方政权(如金等)的巨大军事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崇文抑武的传统政策难以应对外部的军事威胁。为了保卫国家,抵抗外敌入侵,不得不更多地倚重武臣,使得武臣以军功入仕途者甚多,C项正确;这是一种基于国家安全需求的调整,而非主动摒弃崇文抑武政策,排除A项;南宋时期,士大夫阶级仍然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武臣以军功入仕途者增多,并不能直接得出军队战斗力大增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从元朝开始,地方行政区划改变了过去依照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的标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制造犬牙交错。这种做法旨在( )
A. 促进民族间的交流B. 构建政权合法性
C. 实现中央军事控制D. 增强华夏认同感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目的题。时空范围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题干,元朝地方行政区划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和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制造犬牙交错。元朝通过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和经济区域联系,使得地方势力难以凭借地理优势形成割据,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保障中央政权对地方的军事威慑和有效管理,C项正确;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并非元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构建政权合法性更多地体现在政治制度、治国理念等方面,与这种行政区划方式的直接关联较小,排除B项;这种做法主要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而非文化认同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婚姻观念的变化可以折射社会的发展。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视门阀世族,而看重金榜题名;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这表明( )
A. 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B.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D. 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婚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特别是择偶标准从重视门阀世族转向看重个人才能(如科举及第)以及财富状况,这表明传统的门第等级观念正在逐渐淡化,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择偶标准的变化,并未直接反映出个人在婚姻选择上的自主性增强,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虽有部分体现于材料中对于门第不再过分重视的现象上,但这不是材料最想表达的核心变化所在,因此也不完全准确,排除B项;政府放松对社会控制的说法,在题目提供的信息中并没有直接证据支持,且不符合宋朝历史背景,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下表为明清对外政策大致状况,以下信息本质上反映了( )
A. 明清对外政策因时而变B. 西方殖民影响中国开放
C. 对外政策总体趋向保守D. 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明清(中国)。根据题干“明太祖时期《兵律》中‘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到清乾隆加强闭关锁国,颁布《防夷八条》中‘仅开放广州一处’”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两朝对外政策,由海禁到闭关锁国,总体趋势是朝着保守方向发展的,这是由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自然经济造成的,D项正确;明清时期对外政策是朝着保守方向发展的,而非因时而变,排除A项;西方殖民影响中国外交要从明末开始,而且属于外因不是本质因素,排除B项;明清政府对外政策趋于保守是对材料现象的表面解释,不是对本质的分析,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明朝及清初,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这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要经过通政司预览,登录,内阁票拟。康熙时,开始出现新的文书——奏折,上奏人撰写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从社会形态演变趋势看,奏折制度的形成( )
A. 预示着君主专制体制即将走到尽头
B. 利于提高决策科学性
C. 标志着古代政治体制不断走向成熟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题干设问“从社会形态演变趋势看,奏折制度的形成”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果单从奏折制度本身来看,它直接有利于皇帝了解信息,提高决策效率,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远趋势看,它是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预示着君主专制体制即将走到尽头,A项正确;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但不符合设问“从社会形态演变趋势看”的信息,且奏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但无法得出提高决策科学性,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政治体制不断走向成熟,排除C项;材料设问“从社会形态演变趋势看”信息,强调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奏折制度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题干设问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明朝中叶以后,江南三角洲地区无法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与此同时,位于长江中游流域的湖广地区飞快地开垦了耕地,并将生产的粮食输往江南。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
B. 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 长途及大额贸易得到发展
D. 地理、气候环境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叶以后,江南三角洲地区人口增长、城市发展,商品经济和经济作物种植增长,不再是国家的粮仓,还要从湖广等地输入稻米。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浙地区注重种植经济作物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从而使得粮食种植中心转移到湖广地区,由此可见,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是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高产农作物引进种植大约是在明朝末年,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长途以及大额贸易发展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宋元至明朝时期,地理、气候环境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人称作为“通商战争”,源于中国与西方的通商制度的冲突,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为中国的禁烟政策和贸易制度妨碍了英国奉行的自由贸易主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
A. 肯定战争的正义性B. 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 粉饰侵略战争性质D. 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年(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将鸦片战争称为“通商战争”,试图通过这种称呼来强调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国的贸易限制政策阻碍了英国的自由贸易原则,从而为发动战争寻找合理化的借口,实际上是为了粉饰其侵略中国的本质,C项正确;根据历史事实,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并非出于正义的目的,排除A项;强调战争爆发原因,并不是英国人称其为“通商战争”的主要意图所在,而更多地是为了掩盖侵略行为的真实动机,因此也不完全符合题意,排除B项;关于纪念战争影响的说法与题目核心无关,因为英国人如此命名主要是为了当前的政治目的而非纪念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4分,19题12分,共55分。
16. 【历史地图与时代变迁】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反映了时代特征。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1)结合图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图二蕴含的时代变迁信息。
(2)根据图三、指出与汉代相比,宋代主要经济区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成因。
【答案】(1)信息1: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加强,中原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出现局部统一趋势,具有初步疆域边界意识。
信息2:修建长城: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周边部族压力增加(周边少数民族强大)。
信息3:三家分晋,秦国崛起并迁都咸阳:兼并诸侯,政治力量重组(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分封制日益遭到破坏)。
信息4:北方部分民族逐渐消失: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华夏认同意识增强,华夏族发展壮大。
信息5:出现了新城市: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封建经济逐步发展起来。
(2)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由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图一到图二可知,从诸侯国数量上来看,从春秋到战国经历了激烈的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减少,诸侯国势力强大,统一趋势加强,中原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出现局部统一趋势,具有初步疆域边界意识;从图一到图二,出现了大型防御工程长城,说明当时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各诸侯国的压力增加(周边少数民族强大);从图一到图二,春秋时期有影响力的中原霸主晋国消失,韩赵魏三家分晋,另外地处西陲的秦国崛起并迁都咸阳,在战国时期成为较有影响力的诸侯国,说明这一时期诸侯兼并战争激烈,政治力量重组(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分封制日益遭到破坏);从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北方部分民族逐渐消失,说明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经济文化交往也越来越密切,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华夏认同观念发展,华夏族发展壮大;从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到出现了一些新城市,说明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促使封建经济逐步发展起来。
【小问2】
本题是对比题、原因题。时空是汉代、宋代(中国)。第一小问指出与汉代相比,宋代主要经济区分布的变化,根据材料图示信息可知,宋代主要经济区由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社会稳定上分析,北方战乱相对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从主要原因上分析,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从统治者政策上来分析,江南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经济;从劳动力角度来分析,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从自然地理条件上分析,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17. 【政治制度与地方管理】
材料一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实行督抚制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地方管理制度的认识。
【答案】(1)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原因:废行省设三司的弊端凸显;地方权力分散且弱化,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地方过于分权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监察和管理地方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认识:要在继承中发展;因时而变,因事而变;既要注重中央集权统治,也要注意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既要注重制度建设又要注意人事流变;地方制度建设需要构建体系,互相配合。(任答三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据材料一“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和“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可得出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材料一“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可得出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得,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据材料一“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和“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可得出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小问2】
本题是背景题、认识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二“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和“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可概括出废行省设三司的弊端凸显;地方权力分散且弱化,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地方过于分权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据材料二“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可得出另一个原因是监察和管理地方的需要。根据材料“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并结合所学可知,地方管理制度需要在继承中发展,既要保留前代的有效做法,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其次,地方管理制度应因时而变,因事而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根据材料“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和“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并结合所学可得,地方管理制度既要注重中央集权统治,也要注意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于集中或分散的权力影响行政效率;此外,地方管理制度的建设既要注重制度建设,又要注意人事流变,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最后,地方制度建设需要构建体系,各部分互相配合,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
18. 【唐宋政治与经济】
材料一 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到了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并在政事堂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属员,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唐宋时期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宋茶叶生产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消费提供了新的产品。作为备受欢迎的饮品,茶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往。唐宋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减少了自然经济的“地盘”,而且使得围绕着茶叶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起来,进而逐渐克服了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狭隘性。宋政府通过控制茶叶互市贸易、赏赐茶叶给少数民族首领、赏赐茶叶给军队官兵等方法增强军队力量,换取和平。由于少数民族嗜好茶茗,所以茶叶成为民族间交往的媒介之一、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编自孙洪升《论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初至盛唐中央决策机制的发生的变化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变化:决策部门出现一体化的趋势;政事堂工作重心由辅助决策向分理行政倾斜;皇帝近臣参与机务决策。特点:集体议政、集体决策。
(2)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缓和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推动了茶文化全面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使茶叶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对比题、特点题。时空是唐初至盛唐(中国)。第一小问概括唐初至盛唐中央决策机制的发生的变化,据材料一“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到了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可得出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决策部门出现一体化的趋势;据材料一“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可得出政事堂工作重心由辅助决策向分理行政倾斜;据材料一“翰林学士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属员,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可得出翰林学士等皇帝近臣参与机务决策。第二小问概括唐初至盛唐中央决策机制的特点,据材料一“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等信息可得出唐初至盛唐中央决策机制具有集体议政、集体决策的特点。
【小问2】
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二“唐宋茶叶生产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消费提供了新的产品”可得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宋政府通过控制茶叶互市贸易、赏赐茶叶给少数民族首领、赏赐茶叶给军队官兵等方法增强军队力量,换取和平”可得出在边境地区的榷场贸易,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二“由于少数民族嗜好茶茗,所以茶叶成为民族间交往的媒介之一、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得出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缓和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据材料二“作为备受欢迎的饮品,茶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使得围绕着茶叶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起来”可得出推动了茶文化全面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结合学生知识可得出,茶叶成为重要的外销产品,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使茶叶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据材料二“作为备受欢迎的饮品,茶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往”可得出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19. 【民族关系与国家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依存寸,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采取了一定的民族政策,其中主要有战争与和亲这两种对立的形式。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则国家兴盛,处理得不好则国家容易走向衰亡。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尖锐——缓和——交融”的循环之中,尽管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但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始终是主流,国家统一始终是总趋势。
——摘编自吴东风《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民族关系与国家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1 观点:民族冲突与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中原各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冲突不断,这客观上扩大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华夏认同观念也因此逐渐产生。与此同时,中原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的血液,不断发展,直至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族政权林立,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在冲突中相互交融,民族差异慢慢缩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的汉化改革,使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统治者在对周边民族武力征服的同时,也实施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首领因此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此外,文成公主入藏等也推动中原与边疆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联系。以往的“胡”“汉”观念在此时日益淡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
综上所述,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在冲突中交融,共同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示例2 论题: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演变的主流。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各族群的华夏认同感显著增强,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自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及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以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改革,不仅使北方各民族深度交融,而且也密切了南迁的汉族也与南方越族等的交往。辽宋夏金时期,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均在维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采取汉化措施,实现了封建化,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不断,使民族交融得到发展。元朝统一全国后,大量蒙古人、色目人迁入中原,与汉族杂居;契丹人、女真人由于长期在中原居住,已经与汉人差别不大,因此元朝时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峰。
总之,在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内部虽时有战争发生,但是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民族交融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演变的主流。
【解析】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示例1:首先,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尖锐——缓和——交融”的循环之中”得出观点为:民族冲突与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进行阐述,如: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中原各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冲突不断,这客观上扩大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华夏认同观念也因此逐渐产生。与此同时,中原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的血液,不断发展,直至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次,可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隋唐民族政策阐述,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族政权林立,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在冲突中相互交融,民族差异慢慢缩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的汉化改革,使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统治者在对周边民族武力征服的同时,也实施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首领因此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此外,文成公主入藏等也推动中原与边疆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联系。以往的“胡”“汉”观念在此时日益淡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最后,综上所述,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在冲突中交融,共同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示例2:首先,根据材料“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始终是主流,国家统一始终是总趋势。”得出论题为: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演变的主流。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往、元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进行阐述,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各族群的华夏认同感显著增强,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自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及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以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改革,不仅使北方各民族深度交融,而且也密切了南迁的汉族也与南方越族等的交往。辽宋夏金时期,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均在维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采取汉化措施,实现了封建化,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不断,使民族交融得到发展。元朝统一全国后,大量蒙古人、色目人迁入中原,与汉族杂居;契丹人、女真人由于长期在中原居住,已经与汉人差别不大,因此元朝时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峰。最后,升华论题,在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内部虽时有战争发生,但是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民族交融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演变的主流。年份
课丁总数(人)
租庸调预算指数
755
8208321
100
760
2989889
36.4
763
2391911
29.1
时间
在位皇帝
对外政策
公元1368年
明太祖
厉行海禁《兵律》:“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公元1567年
明穆宗
隆庆开海,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但仅开放福建漳州偏僻的月港。
公元1684年
清康熙
1683年台湾归附后逐渐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允许沿海商民下海贸易,但仍有一些限制。
公元1757年
清乾隆
加强闭关锁国,颁布《防夷八条》,仅开放广州一处口岸,由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docx、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月考)协作体高一(上)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据《新唐书·兵志》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