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晚上,两个同学在一起写作业,突然电灯熄灭了( )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
C.交流与合作D.评估
【答案】B
【解析】解:晚上,两个同学在一起写作业,A问:“怎么回事。”B同学的说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B正确。
故选:B。
2.(2分)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B.
C.D.
【答案】C
【解析】解:
A、刻度尺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
B、应该用三角板的直角边靠在刻度尺上,故B错误;
C、因为是圆形的硬币,放到刻度尺上测出它的直径,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即可得出硬币的直径;
D、无法测出圆柱体的直径,故D错误。
故选:C。
3.(2分)创新小组学习完长度测量,在讨论交流的时候,提出了下列观点( )
A.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好
B.读数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
C.只要测量时足够仔细,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答案】D
【解析】解:A.在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时,不一定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故A错误;
B.读数时,不可以多估读几位;
C、测量时足够仔细,故C错误;
D、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故D正确。
故选:D。
4.(2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长度的测量不正确的是( )
A.如图①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B.如图②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出纪念币的直径为2.0cm
C.如图③中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可以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D.如图④中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则金属丝直径
【答案】B
【解析】解:A、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故A正确;
B、如图2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物体的直径,故B错误;
C、一张纸的厚度太小,无法直接准确测量,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D、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故D正确;
故选:B。
5.(2分)以下诗句描写的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答案】D
【解析】解:A、江水东流时,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A不正确;
B、相对于作者乘坐的船,即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B不正确;
C、一行白鹭向天空飞行的过程中,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C不正确;
D、草原上的草的生长与枯萎,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D。
6.(2分)小明在作文中写道:“我坐在奔驰的火车里,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 )
A.火车、地面、椅背B.椅背、火车、地面
C.地面、椅背、火车D.都是地面
【答案】C
【解析】解:
火车相对于地面位置不断变化,若选地面为参照物;
“静靠”被研究的物体是小明,小明是静止的,小明和椅背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小明是静止的;
“旁的树木迅速向后退”是以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
故选:C。
7.(2分)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的路程s越大,运动的速度v越大
B.物体运动的t越长,运动的速度v越小
C.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大
D.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利用计算,但与s、t的大小无关
【答案】D
【解析】解:AB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它取决于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即,故AB不正确;
C.一定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越大,不能比较路程的大小。
故选:D。
8.(2分)为响应“绿色出行”的号召,三个好朋友决定选择不同的低碳环保的方式去上学。小张骑电动车以24km/h的速度平稳前进;小王以4m/s的速度跑步前进,他每分钟通过的路程为0.42km。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小张速度最大B.小王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D.三人速度一样大
【答案】C
【解析】解:小张的速度:24km/h=24×m/s≈6.7m/s;
小王的速度为:5m/s;
小李的时间t=1min=60s,通过的路程s=0.42km=420m,
小李的速度:
v===3m/s,
比较可知,小李的速度最大。
故选:C。
9.(2分)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 )
A.2:9B.2:1C.9:2D.1:2
【答案】A
【解析】解:由v=得:
运动的时间之比:==×=×=。
故选:A。
10.(2分)图中,能够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图像是( )
A.B.
C.D.
【答案】C
【解析】解:A、图是v﹣t图象,速度变小,故A错误;
B、图是s﹣t图象,物体的位置没有变化,故B错误;
C、图是s﹣t图象,所以C图象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图是v﹣t图象,物体的速度在增加,故D错误。
故选:C。
11.(2分)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此事实说明(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
【答案】A
【解析】解: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
故选:A。
12.(2分)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
A.该现象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是由乒乓球振动产生的
C.乒乓球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乒乓球的作用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答案】D
【解析】解:A.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A选项错误;
B.声音是音叉振动产生的,不是乒乓球振动产生的;
C.乒乓球只是用于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并不能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由于音叉的振动比较微小,不容易观察,通过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13.(2分)学校走廊内有大小不同的若干鱼缸,这些鱼缸构成了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某同学站在鱼缸旁用力拍掌,鱼缸内的鱼惊得四处乱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过程依次是( )
A.空气→水→鱼
B.地面→空气→水→鱼
C.空气→鱼缸→水→鱼
D.地面→空气→鱼缸→水→鱼
【答案】C
【解析】解:该同学在鱼缸旁拍掌时,发出的声音首先通过空气向外传播、水传到鱼耳内、水传给鱼。
故选:C。
14.(3分)下列是对测量物体长度时使用刻度尺的几种情况分析,其中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B.刻度尺没有放正
C.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面垂直
D.物体边缘没有对齐零刻度线
【答案】D
【解析】解:
A、测量时,故A错误;
B、使用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故B错误;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D、如果0刻度线磨损,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
故选:D。
(多选)15.(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C.0.39dm和6.85cm可能是同一把刻度尺测量的数据
D.判断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结果可能不同
【答案】BD
【解析】解: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A错误;
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以,故B正确;
C、0.39dm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估读值为7.05cm,0.39dm和6.85cm不是同一把刻度尺测量的数据;
D、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判断结果不同。
故选:B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6.(2分)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B (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 1.80 cm。
【答案】B;1.80。
【解析】解:
读数时视线与物体末端所对刻线相垂直,故读数方法正确的是B;
如图所示的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8cm=1m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读作4.80cm。
故答案为:B;1.80。
17.(2分)甲、乙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得甲车速度为72km/h,乙车速度为5m/s甲:S乙= 4:1 ,甲、乙两车运动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t甲:t乙= 1:4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析】解:由题意知v甲=72km/h=20m/s,v乙=5m/s
则==;
当甲、乙两车运动相同的时间时
==×=×==4:3
当甲、乙两车运动相同的路程时
==×=×=×==1:4
故答案为:8:1;1:5。
18.(2分)太空中的宇航员在飞船内不用借助电子通讯设备就可以直接对话,那么在飞船外工作时,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对话,原因是 真空不能传声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析】解:当宇航员在飞船内时,里面有声音传播需要的介质空气;当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9小题7分,第20小题6分,共13分。
19.(7分)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他们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A点静止释放,图中方框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v= ;
(2)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 加速 运动(选填“减速”“匀速”或“加速”);
(3)根据图中信息,AB段的距离为 40.0 cm;小车在下滑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50.0 cm/s;
(4)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 偏大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5)实验中,小组同学发现小车通过AB段路程的时间过短,不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 较小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当兴趣小组的同学再次改变木板的角度,发现小车不能沿木板下滑 小 。
【答案】(1)v=;(2)加速;(3)40.0;50.0;(4)偏大;(5)较小;小。
【解析】解:(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和秒表测量时间,因此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
(2)(3)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为sAB=100.0cm﹣60.0cm=40.6cm,AB段的时间为tAB=2s,BC段的路程为sBC=60.0cm﹣10.5cm=50.0cm,BC段的时间为tBC=1s,
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vAB===20.0cm/s;
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50.0cm/s,
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4)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则计时晚了,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大;
(5)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让小车在斜面运动的慢一些;
小车需要从斜面的一定高度由静止自由下滑。当兴趣小组的同学再次改变木板的角度,小车不能下滑的可能原因是斜面的倾斜程度太小。
故答案为:(1)v=;(2)加速;50.4;(5)较小;小。
20.(6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
(1)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小 (填“大”或“小”)。
(2)打开阀门,空气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大 (填“大”或“小”)。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小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
(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 真空 不能传声。
(5)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不能得到绝对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 A (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A.推理假设
B.实验验证
C.归纳总结
【答案】(1)小;(2)大;(3)小;(4)介质;真空;(5)A。
【解析】解:(1)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不能得到绝对真空、抽象,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实验推理法又称理想实验法。
故答案为:(1)小;(2)大;(4)介质;(5)A。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1题4分,第22题5分,共9分。
21.(4分)某些工程要经常应用爆破技术,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引火线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点火,要使点火者点引火线以后,以6m/s的速度跑离爆炸地点720m以外的安全区
【答案】他至少要选用长度为108cm的引火线才安全。
【解析】解:由v=知,点火者跑离爆炸地点720m以外的安全区的时间:
由v=知,引火线的长度s′=v′t=0.4cm/s×120s=108cm。
答:他至少要选用长度为108cm的引火线才安全。
22.(5分)国庆假期,小红和妈妈乘坐列去黄山游玩。当列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山洞时,坐在车窗前的小红通过计时测出她通过山洞的时间为100s,求:
(1)山洞的长度是多少?
(2)列车的长度是多少?
【答案】(1)山洞的长度是2000m;
(2)列车的长度是120m。
【解析】解:
(1)列车的山洞v=72km/h=20m/s,
由v=可知山洞=vt1=20m/s×100s=2000m;
(2)由v=可知2=20m/s×106s=2120m,
列车的长度:s车=s﹣s山洞=2120m﹣2000m=120m。
答:(1)山洞的长度是2000m;
(2)列车的长度是120m。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等5地八年级(上)12月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共14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