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青岛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小学青岛版(五四学制)(2024)十一 新校服——条形统计图获奖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青岛版(五四学制)(2024)十一 新校服——条形统计图获奖教案,共5页。
1.借助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渗透一一对应思想,建立起相应的表象。
3.学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贴纸;学具:学具袋(内装贴纸)、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图1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情境图。(见图1)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50米指什么?每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并合理猜测。
(二)尝试操作
师:现在我们分别用学具来表示树和间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看看到底能栽多少棵树?
学生利用学具单独操作。
(三)交流展示
全班交流3种栽法,初步感知规律。
抽生分别展示3种栽法的不同摆法。(见图2)
栽法一:
栽法二:
栽法三:
图2
师:大家能试着给这几种栽法也起个名字吗?
预设:两端都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
师:虽然这几种栽法不同,什么却是相同的呢?
引导发现3种栽法都有10个间隔。板书:50÷5=10(个)
【设计意图】给学校门前小路栽树为素材,引出植树,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围绕植树这个话题,借助“摆一摆”来模拟栽树情景,对于“一一对应”这种数学方法有了深刻的体会,并借助生活经验能够自主发现3种不同的栽法,形成表象。
三、分层引领,搭建模型
(一)构建“两端都栽”模型,发现规律
1.研究“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能栽多少棵树”。
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学具研究了50米小路栽树的问题,现在没有学具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呢?
预设:画一画。
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研究。
交流:为什么是20个间隔,41棵树呢?
2.研究“10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能栽多少棵树”。
学生用计算的方法研究。
交流:1000÷5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1”?
3.回顾3次植树经历,发现什么规律?
交流:引导发现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两端都栽时,间隔数+1=棵数。
(二)自主构建“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的模型,并发现规律
师:去掉末尾一棵树。这个时候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预设:间隔数=棵树
师:那两端都不栽呢?
预设:间隔数-1=棵树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请同桌两人讨论讨论,一端不栽和两端都不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是这样。
师总结:这样咱们就能清楚地看出当一端不栽时,间隔数和棵数是一样的,间隔数=棵数。当两端都不栽时,多了一个间隔,就可以写成“间隔数-1=棵数”。
(三)借助手的模型进行一步理解规律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的手也可以帮助大家来理解这个规律。伸出你的手来,看看手指与手指空与我们今天学研究的“植树问题”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两端都栽”的情况为研究重点,引发学生发现规律,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这两种情况先猜测,然后用刚才获得的研究方法验证并完成建模。最后通过回顾梳理,并借助“手”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特点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与把握,获得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四、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师: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1.路灯问题:50米的小路上每隔10米安装一个路灯(两端都安),一共需要安装多少个路灯?
师:在这里谁相当于树?谁相当于间隔?
师:50÷1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1?
小结:这属于两端都栽的情况,所以要用间隔数加1才能求出棵数,也就是路灯的数量。
2.千纸鹤问题:10米长的绳子,每隔1米1只千纸鹤,一共有多少只千纸鹤?
师:为什么是10只千纸鹤呢?
小结:这属于植树问题中一端不栽的情况,有10个间隔,就有10只千纸鹤。
3.路锥问题:两个篮球架距离是28米,每隔4米要一个路锥,一共需要多少个呢?
列出算式:28÷4-1=6(个)
师:28÷4求的什么?为什么要-1呢?
图3
小结:这属于植树问题中的两端都不栽的情况,间隔数-1=棵树。
4.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植树问题的例子,你也能试着举出来吗?
生试着举例子后师课件展示。(见图3)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活学活用。不仅关注一道题,更关注一类题,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回顾梳理,拓展延伸
1.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都有哪些收获?
预设1:我知道了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栽的时候:间隔数+1=棵数;两端都不栽:间隔数-1=棵数;一端不栽,间隔数=棵数。
预设2:我学会了用画图的方法研究问题。
小结:回想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研究“5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能栽多少棵树”入手,借助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探究规律,通过归纳推理发现了植树问题的3种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的关系。
2.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这样的直线图形的一边植树的问题,其实生活
中还存在这样的曲线图形周边植树的情况,比如在圆形水池的周围植树,能种多少棵?这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会有怎样的关系,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来研究研究,好吗?好了,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梳理总结,加深对所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总结反思能力。本环节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注重孩子运用方法发现探究规律的过程,“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在多种方法中体现学生探究方法的自主性、多样性。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智慧广场--植树问题|青岛版,共6页。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智慧广场 植树问题 |青岛版(五年制),共3页。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智慧广场 植树问题 |青岛版(五年制),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