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讲义+专练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一 技法8 区域分布图的判读--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一 技法8 区域分布图的判读--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二、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三、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四、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五、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六、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七、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八、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还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技法8 区域分布图的判读
[技法领悟] 1.区域空间定位:准确进行空间定位是解答区域图类试题的关键。在读图时先要依据指向性信息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重点关注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陆轮廓、典型或特殊地物(如山川河湖、人文景观等)。
2.获取地理事物分布信息:从区域图中获取的地理信息,主要包括图中的各种图例、符号、文字、数据等显性信息以及区域图中承载的隐性信息。重点关注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及其与周边区域地理要素的关系。如果是多种类型地理信息的叠加图,则要将图层逐层分解,分析每一图层呈现的信息,以避免各图层相互干扰。
3.分析影响地理事物分布的因素:通过分析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地理事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例如,水能分布与地形(落差)、径流量(气候)的关系。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1·北京卷,14~15)读图,完成1~2题。
1.喀麦隆( )
A.地处东非高原,最高峰超过4 000米
B.沿岸主要受寒流影响,多海雾
C.铁路线贯穿南北,与山脉平行
D.禁猎区数量多,加强物种保护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西临几内亚湾,不在东非高原上,故A错;沿岸不受寒流影响,沿岸为几内亚暖流,故B错;图中铁路并没有横贯南北,故C错;图中有多个禁猎区分布,主要为了加强物种保护,故D正确。
2.2018年9月,连接喀麦隆克里比和巴西福塔雷萨的国际直连海底电缆全线贯通。该电缆由中喀两国企业合作修建,全长约6 000千米。为保证海底电缆安全运行,需重点防范( )
A.大西洋中脊地震 B.印度洋海啸
C.环太平洋火山 D.北冰洋浮冰
答案 A
解析 连接喀麦隆克里比和巴西福塔雷萨的国际直连海底电缆,通过大西洋中脊,该区域为板块的张裂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故A正确;不通过印度洋、太平洋和北冰洋,故B、C、D错。
(2023·湖北武汉高三阶段练习)2022年7月,干旱了无数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突发创纪录洪水,300 km2的沙漠变成了湖泊。气象专家指出,新疆沙漠腹地及其周边地区降水增加趋势明显,已成为我国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区域。下图示意塔克拉玛干沙漠位置及其相关地理事物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2022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沙漠洪水”的原因是( )
A.台风过境降水异常 B.温带气旋活动频繁
C.西南季风势力增强 D.暴雨叠加融雪洪水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西北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因此,2022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出现“沙漠洪水”的原因是暴雨叠加融雪洪水,D正确。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不受台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温带气旋也不会频繁出现,A、B、C错误。
4.在此次沙漠洪水中,损失最为严重的是( )
A.农田水利设施B.城镇公共设施
C.居民房屋设施D.油田基础设施
答案 D
解析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出现“沙漠洪水”,受影响最大的是位于沙漠中的油田基础设施,D正确。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公共设施和居民房屋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受沙漠洪水影响不大,A、B、C错误。
5.近年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及其周边地区降水的增加有利于( )
A.提高河湖水位,发展内河航运
B.增加土壤水分,改善生态环境
C.改变气候类型,减轻干旱程度
D.优化水热组合,扩大耕作规模
答案 B
解析 近年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及其周边地区降水增加,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改善生态环境,B正确。新疆气候类型没有改变,仍然是干旱地区,河湖水位提高不多,航运条件不好,水资源仍是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A、C、D错误。
(2023·辽宁丹东模拟预测)火地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岛上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较大。乌斯怀亚是火地岛地区的行政中心和港口。当地传统民居多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下图示意火地岛地理位置。据此完成6~8题。
6.与西部地区相比,火地岛东部地区地表( )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C.生物风化作用较强 D.风力堆积作用较强
答案 D
解析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火地岛西部地区位于西风的迎风坡,气候湿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地区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物理风化作用较强,流水侵蚀作用较弱,生物风化作用较弱,风力堆积作用较强。
7.乌斯怀亚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港口,进口木材便利
B.板块生长边界,抗震性好
C.气候冬冷夏热,降水丰沛
D.狭管效应影响,风力较大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乌斯怀亚当地传统民居多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其特征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岛上森林资源丰富,以木屋为主有利于就地取材,A错误;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房屋低矮、抗震性好,B错误;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C错误;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且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房屋低矮可抵御强风,D正确。故选D。
8.某日北京时间10:00时,马丁正在乌斯怀亚观赏“落日的海湾”,该日当地的昼长约为( )
A.11小时B.13小时
C.19小时D.21小时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乌斯怀亚的经度约为70°W,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10:00时,70°W的地方时为前一天的21时20分,此时当地正值日落,可求出该日当地昼长=(21:20-12)×2=18小时40分,大约为19小时。故选C。
二、非选择题
9.(2023·安徽合肥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凯尔盖朗群岛位于印度洋南部,南纬48°30′~49°30′、东经68°42′~70°35′之间,是世界上距离大陆最远的群岛(如下图)。由主岛凯尔盖朗和300多个小岛组成。该岛离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西南角均约4 600千米,离南极大陆则为2 600千米左右。陆地总面积6 129平方千米(主岛面积5 732平方千米)。凯尔盖朗群岛虽是群岛,但它由一个主要的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岛屿面积为7 215平方千米。岛上气候潮湿寒冷,多风暴,地表岩层裸露,植被种类单一;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山地表面多被冰川覆盖。近海低地多湖沼,沿岸有陡峭的峡湾。下图示意凯尔盖朗岛位置。
(1)分析凯尔盖朗岛潮湿寒冷多风暴的主要原因。(6分)
(2)阐释限制凯尔盖朗岛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6分)
(3)凯尔盖朗岛沿岸有陡峭的峡湾地形,就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4)推测凯尔盖朗岛的水系特点。(4分)
答案 (1)位于印度洋南部,终年受湿润的盛行西风影响,气候湿润;因空气湿度大,多云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少;加上沿岸西风漂流流经,西风漂流的降温作用显著,岛上气候寒冷且多风暴。
(2)岛上多云雾,光照不足;气候寒冷,热量不足;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少,发育浅薄,肥力较低,限制岛上植物的生长。
(3)凯尔盖朗岛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山地表面多被冰川覆盖;冰川顺地势移动过程中,产生刨蚀作用,形成冰川谷;冰川谷发育延伸到沿海地带,被海水淹没,形成峡湾地貌。
(4)河流流程较短,呈放射状水系;沿海低地多沼泽湖泊。
解析 第(1)题,读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凯尔盖朗岛大部位于49°S以南地区,终年受湿润的盛行西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因空气湿度较大,多云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少;加上沿岸有西风漂流流经,降温作用显著,所以岛上气候寒冷且多风暴。第(2)题,由材料信息可知,凯尔盖朗岛上多云雾天气,空气湿度大,光照不足;气候寒冷,热量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由“地表岩层裸露,植被种类单一”可知,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少;地表岩层裸露,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浅薄,肥力较低,不利于岛上植物的生长。第(3)题,由材料信息可知,凯尔盖朗岛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山地表面多被冰川覆盖,冰川顺地势移动,向下移动过程中,产生刨蚀作用,形成冰川槽谷;冰川槽谷发育并延伸到沿海地带,被海水倒灌淹没后形成峡湾地貌。第(4)题,由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可知,凯尔盖朗岛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岛屿面积小,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所以河流流程短,河流由中间向四周呈放射状注入周边海洋;由“近海低地多湖沼”可知,沿海低地多沼泽湖泊。
10.(2023·安徽安庆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中老国际铁路通道简称中老铁路,是一条连接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电气化铁路,设计速度为160千米/小时,线路全长1 035千米,是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跨国铁路,2021年12月3日全线通车。老挝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服务业基础薄弱,中老铁路建设前,国内仅有首都万象到老泰边境的3.5千米铁路。2020年11月15日,包括中国与东盟10国在内的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图1为中南半岛概况图,图2为中老铁路重要节点城市分布图。
(1)说出中老铁路未通车之前老挝的国际运输活动主要依靠的交通运输方式。(2分)
(2)分析中老铁路的通车对于老挝货运交通的有利影响。(6分)
(3)中老铁路的通车使磨憨等地成为重要节点城市,简述这些城市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6分)
(4)阐述中老铁路的建成对中国对外联系的积极意义。(8分)
答案 (1)国际公路、国际航空、湄公河水运。
(2)铁路的运量较大,中老铁路通车后老挝的货运量明显增大,运输货物的种类增多;铁路的速度较快,会提高老挝货运的效率;铁路适合远距离运输,有利于扩大老挝货运的运输范围。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好产业规划。
(4)通过中老铁路,中国打通了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开辟了与东盟国家的物流新通道;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工农业产品的出口,加速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出海通道,加强了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联系;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外基建合作树立典范。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并读图可知,老挝属于内陆国,没有出海口,中老铁路未通车之前,也没有国际铁路,但有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湄公河流经该国,其国际运输活动主要靠国际公路、湄公河水运和国际航空运输。第(2)题,中老铁路未通车之前,老挝货运交通以公路、河运为主,铁路作为一种新的运输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老挝的区域经济格局和物流环境。相比公路运输、河运,铁路运输速度较快,能够提高货运的效率;铁路运输的运量较大,中老铁路的通车能够明显增大货运量,增加运输货物的种类;铁路货物运输距离远,有利于扩大老挝货运的运输范围。第(3)题,作为铁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磨憨等地应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政府做好产业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市服务体系。第(4)题,中老铁路建成后让中国未来可以和更多东南亚国家展开合作,让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更加便捷,能够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促进工农业产品的出口,从而加速对外贸易的发展;中老铁路的建成,使中国增加了出海通道,方便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联系;中老铁路的建成使中国打通了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开辟了与东盟国家的物流新通道;中老铁路的建成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基建合作树立典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三 常考热点7 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2025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题库(讲练),共4页。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考前抢分专练专项增分一8类识图技法专项训练技法8区域分布图判读,共7页。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考前抢分专练专项增分一8类识图技法专项训练技法7统计图判读,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