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语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 4-13*《崔杼弑其君》课件

    语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 4-13*《崔杼弑其君》课件第1页
    语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 4-13*《崔杼弑其君》课件第2页
    语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 4-13*《崔杼弑其君》课件第3页
    语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 4-13*《崔杼弑其君》课件第4页
    语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 4-13*《崔杼弑其君》课件第5页
    语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 4-13*《崔杼弑其君》课件第6页
    语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 4-13*《崔杼弑其君》课件第7页
    语文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 4-13*《崔杼弑其君》课件第8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13 崔杼弑其君授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13 崔杼弑其君授课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文小结,布置作业,课文导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左传》简介,内容概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2.初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本文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 3.初步了解文中晏子的表现,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有初步认识。 4.对文中涉及的“大史书曰”这一细节进行品析,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世代为史官, 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崔杼弑其君》记载了这么一个史实:齐庄公因通奸大臣崔杼妻,不但经常到崔杼家里去幽会,而且公开污辱崔杼。崔杼趁庄公入室幽会之机,令卫兵射死庄公。然后随即立景公为帝,自立为相。史官如实记下“崔杼弑其君”这一史实,崔杼大怒,连杀三名史官。最后慑于正义与英勇,崔杼只好作罢。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相传《左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司马迁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崔杼弑其君》记载了这么一个史实:齐庄公因通奸大臣崔杼妻,不但公然“骤如崔氏”(经常到崔杼家里去幽会),而且公开污辱崔杼,将崔杼帽子随意赐给别人。崔杼趁庄公入室幽会之机,“闭门”,“甲兴”,拒绝“请盟”(饶命),令卫兵箭射爬墙欲逃的庄公,使其坠地摔死。崔杼随即立景公为帝,自立为相,操揽大权。不料史官如实记下“崔杼弑其君”这一大逆不道的史实,崔杼大怒,杀之。
    史官的两个弟弟继续记,接连被杀。史官的三弟再记,慑于正义与英勇,崔杼只好作罢。三条生命,四个人前赴后继,才保住了这段历史的真实。这段史实是唯真求实,秉笔直书的中国“良史”的典范,是恪尽职守、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的代表,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熟读故事,讲述故事,在理解故事中承传求真务实的责任感、使命感、民族魂,学做高尚之人 。
    这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章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分析人物性格。
    提示:主要叙述“崔杼弑其君”。  
    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不朝”引诱,暗中布设;时机一到,心狠手毒
    知人善用,深谋远虑(留用晏子,稳固自己的地位)
    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以社稷的大局为重,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
    请学生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问题: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晏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个机智、聪明的人,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机敏的口才。 在“崔杼弑其君”这情节里,晏子又如何呢?大家可以研讨一下。
    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是晏子找了一个很好的、动人的借口,既逃脱了殉死,还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晏子这种举动?
    (1)晏子违背了礼仪,强词夺理(2)晏子怕死,故找借口。(3)他狡猾,奸狡。(4)机智、圆滑。(5)不为私利而死、所以其不想殉死。(6)斥责崔子行为,他不怕死。
    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世故,甚而可说是:“狡猾”。 对待崔子弑君这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对于弑君的不义之举,他斥责了崔子;但其说话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这样,既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达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
    晏子门人问他,我们的君王死了,我们是否也要同死?或者逃走?晏子十分巧妙地加以回绝。但在门人问其要不要回家时,晏子乘机表达了他心中对君王的不满。晏子意思是说:“如果君王在,我们就应该忠于他,但君王都死了,我们还忠于谁呢?”
    按照常理讲,君王任务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临老百姓的。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和君主同死。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养社稷的,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为国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除非是其同党,正直的人是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不义之名的。何况现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而死呢?
    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道理,其用词的高超、巧妙令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 2.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
    提示: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 。
    这一小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不足60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
    【董狐直笔】《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a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提问】 1.如何理解“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弗许……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这段话的意思?
    【提示】埋伏的武士一起出来杀庄公,庄公登上高台请求活命,武士不答应;庄公请求通过盟誓相互和解,武士不答应;庄公请求到太庙自杀,武士不答应……庄公跳墙逃跑,武士向他射箭,射中庄公的大腿,他向后跌进墙内,武士们于是就杀死了他。当失去权力身困高台时,齐庄公丝毫不顾尊严再三求情,一扫往日的威风,现出一副可怜相,置国君的体面于
    不顾,为了保命,最后甚至想逾墙而逃。他置国家责任于不顾,只为一己私利,“色”令智昏,不辨奸邪,最终落得身死人手的可悲下场。也为后文晏子对他的不满埋下了伏笔。
    2.晏子如何对待庄公之死?【提示】文中写晏子“枕尸股而哭”“三踊而出”,可见他对庄公之死哀之痛之,但并不敬之颂之,护之效之,因为庄公不是“为社稷死”,而是“为己死”。他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而不唯国君,所以他成为“民之望”。他对崔杼弑君是不满的,但又“乃歃”为其所用,更多考虑的是以社稷的大局为重。这些都表明晏子是一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当然,晏子在崔杼弑君之后的言行,也不无兔入虎穴的机变。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晏子不死君难”一节?【提示】本文的中心事件是崔杼弑君,但作者在交代完弑君后,又详写晏子不死君难。晏子这种行为在多种书籍中被提到过,《古文观止》中给予了高度评价。按春秋礼仪,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晏子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逃脱了殉死,表明了他的机敏善变。同时他还委婉地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庄公死后他能“枕尸股而哭”,又表明了他的正直忠诚。可谓一箭双雕,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4.崔杼杀死太史,为什么最终“舍之”?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提示】 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唯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
    这一小段文字可谓字字千钧。不足六十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了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作为史官,一家几人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和崇高。
    5.文章是如何刻画崔杼这一人物形象的?【提示】崔杼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不朝”引诱,暗中布设;时机一到,心狠手辣。虽弑君有理,但在当时行之不义(弑君被视为犯上作难),所以,他唯恐真相败露,亮了家丑,担了罪名。当太史记下真相,二兄弟再记时,他连杀三人。直到太史三弟不惧以死仍然直书时,他才意识到正义是压不住的,只好作罢。这说明他弑君理直而心虚,同样不得人心。
    即使用现在的平等意识,平民心态去看,通奸与妻,蒙受大辱,也不至于非置人于死地而罢休。崔杼之所以弑君,之所以接二连三杀死无辜太史,是其权重气盛,不可一世(景公是他立的,君主他也不放在眼里),不可侵犯,不可抗拒的地位与霸性决定的。由此折射出君位不稳,大权旁落的政局背景。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既“舍之”,又用之,表现出崔杼个性的另一面:知人善用,深谋远虑,他留用晏子,是因为晏子“民之望也”,可以其“得民”,稳固自己的地位。
    6.学完本文,你是如何看待“良史”的?【提示】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出现过一个秉笔直书、以身殉道的史官群体,尤以齐国太史兄弟和晋太史董狐最为典型。齐国太史虽因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被权臣崔杼所杀,但太史的两个弟弟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继续这样写。崔杼慑于太史兄弟三人为秉笔直书而前仆后继的正气,最后终于放下屠刀。晋国太史董狐也因不畏权贵,“书法不隐”,记下“赵盾弑其君”而被孔子称赞为“古之良史”。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盛赞“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13 崔杼弑其君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13 崔杼弑其君图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春秋五霸,秦国第一相,齐国三朝元老,讨论1,讨论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版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13 崔杼弑其君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版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13 崔杼弑其君说课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崔杼弑其君,为什么“弑”,怎么“弑”,齐棠公,人物关系图,“晏子不死君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版必修二15 淝水之战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版必修二15 淝水之战图文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文小结,布置作业,课文导入,作者简介,《资治通鉴》简介,故事背景,故事演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