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平谷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的榜样人物。为使同学们汲取榜样力量,学校准备布置“楷模之光榜样力量”校园文化展览区,请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完善班级展板。
1.在展板上方中央位置用正楷字书写“楷模之光榜样力量”八个字。
第一部分 铭记革命英烈
长津湖战役——血色军魂
长津湖战役,是中美两国精锐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改变历史进程的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战斗的最后关头引燃了手中的炸药包,用鲜血和生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1081高地上的全连官兵,坚守阵地,最后全部冻死在死鹰岭阵地上,成为一个个永不倾倒、巍然毅立的冰雕……他们所拥有的保家卫国的满腔热忱,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慨,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这次战役的胜利,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②粉碎了美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的企图,③挽救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命运。
2.小组成员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作出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表达的是“用战斗的方式比实力的高低”的意思,所以“较量”一词中无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的意思,所以“毅立”一词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热情”的意思,所以“热忱”一词中无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止或气势”的意思,所以“气慨”一词中无错字。
3.小组成员发现文段中的画线句语序存在问题,你认为调整后恰当的一项是( )
A.②①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①③②
第二部分 致敬时代楷模
为国“听海”,一站到底——追忆杨士莪院士
杨士莪生于1931年,经历了血雨腥风、遍地战火的战乱年代,从小在心底就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听说刚成立的大连第一海军学校物理教师紧缺,他喜出望外,毅然报名参军,入校任教。后几易专业,改行学习国家亟需的水声学科,他并非见异思迁,而是为了祖国的需要。
扎根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耕耘在水声工程领域,杨士莪把一生都奉献给海洋强国事业。“大海变幻莫测,坐在家里搞研究肯定是不行的。”88岁高龄,虽已风烛残年,他仍坚持参与海上实验。从教70年来,他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被称为“一站到底”的“90后院士”。
4.你检查文段中使用的成语后发现,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雨腥风B.喜出望外C.见异思迁D.风烛残年
5.小组成员探讨如何依据文段领会题目“一站到底”的含义,你根据语境判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直站立着给学生讲课B.一生奋斗在中国水声领域科研和教育第一线
C.始终坚持在海上科研一线D.从小立志科研报国的心愿
第三部分 点赞北京榜样
北京榜样——平凡中的力量
如今,“北京榜样”已成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金名片。①这些榜样,活跃在基层一线,扎根在市民之中,在平凡岗位上闪闪发光。②他们,身具担当且敢为人先,心怀奋斗之志,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③他们,从一个到一群,像一粒粒种子,影响并带动更多市民加入“学榜样我行动”的热潮。④北京榜样,由______起步,怀______热忱,聚______之力,携手北京市民,于崇美德之途阔步前行,绘首都文明的壮美新篇。
6.根据小组意见,对应文段第①②③句,你将一组词语填在句中的横线处。下列恰当的一项是( )
A.平凡 奋斗 群体B.普通 拼搏 个体
C.普通 融合 个体D.特殊 创新 群体
第四部分 留言板
7.班级展板专门设置了一个留言区,结合展板前三部分的内容,请你用上“讲好”“弘扬”“传递”三个词,以排比的形式在留言板上写一段感受。
每个时代都会孕育出自己的榜样,榜样也会推动着时代前进。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我们广大青少年,应 , , ,争做新时代的奉献者、奋斗者、实干者。
二、名句名篇默写
8.默写填空。
①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②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书法创作意在墨香间涵养从容心境,实现志存高远的精神追求,《诫子书》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三、诗歌鉴赏
比较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绝句送巨山》,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绝句送巨山
宋·刘子翚(huī)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指明时令是暮春。同时, 的“杨花”,常鸣“不如归去”的“子规”,二者合起来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
10.这两首送别诗的后两句,诗人都运用了 写作手法,借助明月这一意象,抒发怀人情感。李白让善解人意的明月“寄愁心”,抒发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 之情;刘子翚则用明月“夜深还照读书窗”来传达明月不解人情,人去楼空的 之意。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王夷甫①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②,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③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④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节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王夷甫]王衍,字夷甫,官至太尉等。②[饮燕]宴会,聚会。③[樏](lěi)食盒。④[丞相]指王导。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相委而去”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伪存真B.人去楼空C.信步走去D.相去不远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翻译: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理解:客人对元方的父亲称“尊君”,这是敬称,表达了对元方父亲的尊重。
【乙】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元方径直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
理解:元方因为回击了客人而心生恐惧,所以不敢回头看。
【丙】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
翻译:族人听完非常生气,举起手中的食盆摔在王夷甫脸上。
理解:族人听完王夷甫的询问非常生气,用行动表明心中的不满。
13.结合【甲】【乙】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说一说元方和王夷甫面对他人的失信、无礼的行为处理方式分别是怎样的。
五、名著阅读
14.成长,是个体自身不断变得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表现为知识技能掌握得更纯熟,也可能表现为心理、性格变得更稳重,还可能表现为思想认识变得更深刻⋯⋯请从《朝花夕拾》或《西游记》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件,简要分析他(她)成长过程中的改变。(100字左右)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黛山碧水小桥横》,完成下面小题。
黛山碧水小桥横
罗芹仙
①一进入三门县横渡镇境内,就想起宋代词人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里的那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和当年鲍浩然所去的地方一样,这里也在浙东,黛山碧水小桥横,是典型的江南风光。
②600多年前,那个叫陈拱辰的读书人游历到此时,定是一眼爱上了这里的风景,于是便择了一个山环水抱、土地平旷之处安下了家。见村东翠峰如屏,就给村庄取了一个悦耳的名字——东屏。
③进入东屏村,苍黑的屋瓦,灰白的老墙,衬在将雨未雨淡墨渲染似的天空下,仿佛是一幅被时光封存的旧画作。村口处一座高高拱起的“藤桥”很是打眼,桥栏和整个桥洞被绿沉沉的扶芳藤遮覆得严严实实,已看不出本来面貌。走上桥面,才看出这是一座石砌的老拱桥。整座桥就像一位耄耋老者,垂挂的藤蔓是他长长的须髯。桥下的溪叫岙里溪,像一条中轴线从村庄中间穿过。溪上原有七座拱桥,有“七星拱月”之意,现在还剩下三座,除了脚下这座风月桥,还有折桂桥和福履桥,桥名分别出自“蟾宫折桂”典故和《诗经》里的“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④桥的左边,是四合院结构的陈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进门就是造型优美的戏台,顶部正脊饰有双龙戏珠雕塑,前面两个檐角高高翘起,像张扬欲飞的翼翅,翼尖上雕刻着昂首向天的凤凰,栩栩如生。内部的梁枋、柱头、雀替等木构件上布满山水、花鸟、人物等彩绘,精美之至。戏台前面是一个方形的天井,隔着天井与戏台相对的是三间正堂,朱红的底色配上镀金的镂刻花纹和牌匾对联,合抱粗的梁柱矗立在圆鼓形的础石之上,显得庄严堂皇。正堂中间高悬“敦厚堂”匾额,东屏先祖把“敦厚”作为对后世的训示,希望子孙谦和仁厚。
⑤从祠堂出来,沿着岙里溪边的水口街往里走。这时天空已飘起了小雨,迷蒙的雨雾笼罩着老屋古桥,增添了几分诗画意境。不是节假日,游客不多,细雨里的古村显得格外宁谧。时光倒流到清朝时期,这里曾热闹非凡,是铁器、木材、鱼盐、布料等商品交易的集散地,人来人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在空气中回荡。那时的陈氏先人很会做生意,不仅将家传的锻铁技艺发扬光大,还发展了印染、榨油、烧炭等产业。
⑥漫步小村,纵横交错的小巷,就像一条条经脉,连通着一个个被称为“道地”的四合院,石滩道地、山脚道地、长道地、圆道地……每个道地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内容,无怪东屏被称为“浙东传统民居博物馆”。两个穿着旗袍的女子在巷子里拍写真。被细雨润湿的卵石路面泛着幽光,烟火熏黑的石花窗嵌在沧桑斑驳的墙面上,茂盛的薜荔藤和凌霄花从墙头垂落,女子撑着花伞袅袅婷婷走在悠长的小巷里,让人想起戴望舒诗里那丁香般的姑娘。
⑦雨停了。回头望去,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青灰色的天空下,几十只墨点似的燕子停在长长的电线上,乳白的雾气缭绕在黛青色的山峦,暧暧村落有炊烟袅袅升起。对了,东屏还有一个名字,就叫“中国画里的村庄”。
(选自《人民日报》)
15.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第②段写了村庄名字的由来,为下文描写小桥横美丽的景色做了铺垫。
【乙】第⑥段“无怪东屏被称为‘浙东传统民居博物馆’”中的加点词“无怪”,说明东屏村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使其称为“浙东传统民居博物馆”的美誉是见怪不怪的,突出了这一称号的恰当性。
【丙】第⑦段中的“中国画里的村庄”描绘东屏村那种宁静、古朴、和谐的景象,宛如中国的水墨画,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传统美感。
16.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苍黑”“灰白”的表达效果。
17.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从第④段或第⑥段中任选一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18.阅读全文,说说本文以“黛山碧水小桥横”为题的妙处。
阅读《母亲的千层底》,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千层底
孙凤国
①前段时间搬家,从柜子里找出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我把它攥在手中,像久违的老友见面一般。我用心感受着鞋子带来的温度,母亲为我纳千层底布鞋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②幼时,村里正流行橡胶底做的布鞋,鞋底一块钱一双,买回来自己做成布鞋,方便实惠,结实耐脏,我却穿不了,那种不透气的鞋底,捂得脚难受,一天时间就能让我的脚起皮。母亲拿出在娘家当姑娘时学的本领,为我纳千层底的布鞋。
③千层底做工复杂烦琐,耗时长,做完一双鞋子,手腕要疼上一段时间。现在想来,母亲年老后手腕疼的毛病,或许就是为我纳千层底布鞋时落下的病根儿。【甲】小时候,我非常调皮,一天恨不得绕着村庄跑几个来回,脚上的千层底经常坏,纳千层底占据了母亲大量的时间。
④鞋子的质量好不好,鞋底是关键。纳千层底的线是结实的麻线,踩在地上不怕磨。母亲从集市上买过几次麻线后,认为不是很结实,就自己种植苘麻沤制。别看这小小的一根麻线,制作起来一点儿也不比纳千层底简单。苘麻收割后放上一段时间,然后再放到水里沤泡,泡软后,把剥下来的麻皮晾晒,撕成一根根细细的麻条,再把麻条搓成麻线。
⑤儿时,我常帮母亲剥麻皮,剥不了几根就嫌枯燥无味,把麻秆一扔,去找伙伴玩了。其实,最麻烦的不是剥麻条,而是把麻条搓成麻线,村里已经多年没人纳千层底,搓麻线的“拨楞锤”早就没有了,母亲只能在小腿上搓,把一丝丝的麻搓成一条条的线,腿上常常渗出斑斑点点的血。
⑥麻线准备好后,就开始准备鞋底了。母亲将小麦面粉熬制的糨糊均匀地抹到破旧的棉布片上,再把棉布片一层层地粘起来,放到摊煎饼的鏊子上烘干,这道工序叫“打袼褙”。
⑦把打好的袼褙按照鞋码剪成鞋底,用白布将每片鞋底包上边,再把七八层鞋底码在一起,用搓好的麻线沿着鞋底四周纳一圈后,再用密密实实的针脚纳过鞋底上的每一寸地方。千层底布鞋的鞋底就算是做好了。
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母亲做的千层底鞋底厚实,用锥子穿透鞋底,把麻线挂到钩针上带回来,用力勒紧麻线,这算是完成了一针。一针挨着一针,一针连着一针,直至针脚密密麻麻地铺满整个鞋底。母亲纳千层底的时候,我就趴在旁边做作业,她经常把“穿上千层底,站要站得直,行要行得正”挂在嘴边,既是自言自语,更像是说给我听。
⑨鞋底纳好后,还要放到热水里煮,再用棉被包严热闷,闷软后再反复敲打,这样处理后的鞋底更加柔软舒适,而且不容易变形。
⑩【乙】做鞋面简单一些,母亲做的千层底鞋面千篇一律是青色,青色的布好染,而且耐脏,正适合调皮捣蛋的男孩子。
⑪母亲做的千层底,麻绳粗,针脚密,结实耐穿,柔软舒服,吸汗透气。我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走进小学,走到中学,走上大学,从村里走到镇上,从镇上走到县城,再从县城走到省城。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再到稳健有力,身体在长,年龄在变,但脚下的千层底教给我做人的本分永远没有变。
⑫考上军校后,我穿着千层底,迈着坚实的步伐从故乡的山沟来到省城的学校。寒假回家,母亲看我穿着部队发的皮鞋,就拿出一双千层底。换上后,我的脚却被挤得生疼,原来在身体变强壮的同时,我的脚也变大了。晚上,我脱下千层底,脚趾头疼得不敢沾地。
⑬第二天,母亲得知原因后,又要为我做千层底,我捧着她那关节粗大变形的手,指着脚上的皮鞋,告诉她:“以后不用给我做千层底了,这鞋子穿上后一点儿也不捂脚。”
⑭那双只被我穿了一次的千层底跟着我的背囊回到了学校,随我走上工作岗位,无论我的岗位怎么变动,城市如何变换,它都在身边陪伴着我。意气风发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我都会把它拿出来,细细地抚摸着那密密的针脚,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接着一针纳鞋底的场景就会浮现在我眼前,母亲的话语也会在我的耳边响起。这双千层底鞋,时刻提醒着我站要站得直,行要行得正。
(选自《党员文摘》)
19.《母亲的千层底》紧扣千层底布鞋展开行文,开篇以 的生活场景引出回忆,顺势带出母亲做千层底的缘由;随后,作者用大量笔墨详述 ,像制麻线、打袼褙、纳鞋底等繁杂工序,彰显母亲 ;接着讲述随着自己成长、境遇变化,千层底依旧相伴,即便因脚大穿不了,母亲 的情节,体现母爱执着;文末借千层底承载的精神寓意升华主旨。
20.文章的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从划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其一,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甲】
小时候,我非常调皮,一天恨不得绕着村庄跑几个来回,脚上的千层底经常坏,纳千层底占据了母亲大量的时间。
【乙】
做鞋面简单一些,母亲做的千层底鞋面千篇一律是青色,青色的布好染,而且耐脏,正适合调皮捣蛋的男孩子。
21.“站要站得直,行要行得正”在第⑧段和第⑭段两次出现。解释它们各自的含义,分析它们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七、作文
22.题目
《游子吟》里,慈母飞针走线,将牵挂缝进衣中伴游子远行;《诫子书》内,父辈谆谆劝诫,以智慧为晚辈铺就成才路;《秋天的怀念》中,母亲隐瞒病情,用爱意引史铁生走出阴霾。亲恩浩荡,润泽人心,然而漫漫成长路,恩泽岂止亲眷。师者授业解惑,挚友暖心相伴,陌生人善意相助……各方润泽汇聚,如甘霖遍洒,滋养梦想,伴我们一路繁花相送,奔赴前程。
请以“润泽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3)作文内容积极向上,结构完整;
(4)字数不少于600字;
(5)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3.题目:
秋天踮着脚尖,轻盈走来,给大地披上灿烂的金黄外套;秋天迈着碎步,悠然踱步,让落叶奏响欢快的沙沙歌谣;秋天携着微风,徐徐拂过,使空气弥漫清甜的丰收味道。来吧,朋友!一同跨进这秋日盛景,奔赴校园的宁静角落,漫步家乡的金色田野,徜徉热闹的公园,瞧瞧秋的缤纷色彩,听听秋的热闹动静,闻闻秋的馥郁气息,尽情品一品秋天馈赠的欢乐滋味。
请以“欢乐的秋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3)作文内容积极向上,结构完整;
(4)字数不少于600字;
(5)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1.楷模之光榜样力量
2.D
3.C
4.D
5.B
6.A
7.示例:讲好革命英烈故事 弘扬时代楷模精神 传递北京榜样力量
8.山岛竦峙 枯藤老树昏鸦 风正一帆悬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9.示例:飘忽不定 伤感(哀伤、凄凉)
10.借景(物)抒情或者拟人 同情、思念和关切(安慰) 孤寂与伤感(失落与悲凉)
11.B
12.乙
13.在甲文中,元方面对客人的失信和无礼行为,他首先指出客人的错误,即“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然后用“入门不顾”的行动,表现出自己不轻易原谅的倔强。元方的处理方式是直接指出错误且不轻易原谅。
在乙文中,王夷甫面对族人的失信和无礼行为,从“夷甫都无言”可以看出,他选择了沉默和容忍;事后说出“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的话,以幽默的态度自嘲,表现出他的雅量和涵养。王夷甫的处理方式是沉默、容忍并自嘲。
14.示例:
孙悟空:孙悟空刚刚踏上取经路时,杀死六贼、卖弄袈裟、推倒人参果树,尽显任性。经历了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后,他学会了克制脾性,理解唐僧,重视团队。从石猴成长为斗战胜佛,他的性格逐渐成熟,这是孙悟空的成长。
鲁迅:鲁迅从百草园自由玩耍的顽童成长为三味书屋中守规读书的学子。百草园时好奇探秘,于书屋则在寿镜吾教导下习字、对课,系统学经典,在这转变中收获知识,学会自律,适应从自由到规束的学习环境,逐步走向思想启蒙之路。
15.乙
16.“苍黑”“灰白”:用于描绘屋瓦与老墙,精准捕捉岁月沉淀后的色彩,“苍黑”凸显屋瓦历经风雨侵蚀、岁月打磨后的厚重古朴;“灰白”则体现老墙褪去昔日鲜亮后的斑驳、陈旧,二者相互映衬,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东屏村古老建筑的色彩特征,还营造了一种古朴、宁静的氛围,与后文对东屏村美丽景色的描写形成了前后照应。
17.第④段:“进门就是造型优美的戏台,顶部正脊饰有双龙戏珠雕塑,前面两个檐角高高翘起,像张扬欲飞的翼翅,翼尖上雕刻着昂首向天的凤凰,栩栩如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戏台翘起的檐角比作张扬欲飞的翼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戏台檐角的形状与动态感,仿佛翼翅即将飞起,赋予了戏台一种灵动之美,凸显出建筑造型的优美与精巧,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戏台的独特魅力。
第⑥段:“纵横交错的小巷,就像一条条经脉,连通着一个个被称为‘道地’的四合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巷比作经脉,形象地说明了小巷在村落中的作用,如同人体经脉一样,将各个四合院紧密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村落布局的巧妙,也突出了小巷对于整个村庄的重要性,使读者对东屏村的街巷布局有更清晰的认识。
18.①交代了写作对象,是一个有山有水有小桥的地方;②突出其特点,是典型的江南风光;③表达作者对东屏的喜爱之情;④借用诗句为题,既富有诗意美感,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9.搬家时从柜子里找出千层底布鞋 千层底布鞋的制作全过程 精湛手艺与为孩子无私付出的辛劳 仍执意要为“我”再做千层底
20.甲句用“恨不得”“经常坏”这些朴实的话语勾勒出自己儿时的活泼形象,同时,“纳千层底占据了母亲大量的时间”,体现出作者对母亲付出的感恩之情和愧疚之意。
乙语言平实如话,就像在唠家常一样描述鞋面的颜色和选择理由。“千篇一律”不是贬义,反而体现出作者对母亲做的千层底的熟悉感,其中蕴含着对母亲细致关怀的感恩和敬佩,因为母亲选的鞋面颜色是最适合自己这个调皮孩子的。
21.第⑧段中句子含义:母亲在纳千层底时念叨“穿上千层底,站要站得直,行要行得正”,这是母亲借千层底用语言对“我”进行品德教育,更是她深沉母爱的细腻体现。
作用:她希望“我”在成长过程中,能像千层底一样,根基扎实,行为端正,体现出母亲朴实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第⑭段中句子的含义:当作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母亲的那句“站要站得直,行要行得正”总会浮现在他的脑海中。这句话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言语范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时刻提醒着作者保持正直的品格,坚守内心的原则,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不动摇。
作用:这句话的再次出现,不仅表明母亲的教诲已经深深融入作者的灵魂,成为他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更体现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与感激之情。
22、23.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平谷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平谷区2025初三(上)期末 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2页。
这是一份2021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