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13、论修身 《论语》授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13、论修身 《论语》授课ppt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第10课论修身,基础自主学案,美文佳作欣赏,志向志愿,标记标志,心意心志,疲劳困苦,毛病弊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渔家傲 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赏析】 这首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上片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其中“接”“连”两字将“天”、“云涛”、“晓雾”组成的壮阔画面写动。下片开头写词人的回答,“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结尾处词人写“九万里风鹏正举”,又是紧接上片乘船渡海的动作和四周海天相接的景象,进一步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更加宏阔。在大鹏高举的时刻,词人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谓是豪气冲天,一往无前。
总之,这首词用浪漫主义开篇,描写神奇梦境,中间写与天帝对话,末尾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之情。全词气象壮阔,感情豪迈,不像她的婉约词,而有苏辛词的豪放风格。梁启超的评论是恰当的。
【思考】 梁启超评论本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你对梁启超的评论有什么看法?【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二、通假字幼而不孙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匿怨而友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宰予昼寝 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与……友善
五、古今异义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古义:_________。今义:表承接的连词。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代指“三十”。
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古义:_________。今义:不能够,不可以。⑤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古义:_________。今义:居住的地方。
六、特殊句式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______②不患人之不己知 __________③何谓也 __________④何以报德 __________
七、名句默写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不逾矩。”(《为政》)②子曰:“始吾于人也,______________;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③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八、文学常识1.走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____,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____》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2.资料链接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_________》,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文脉·探究]1.如何理解选文的第一节中的第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提示】 第一段话,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
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2.孔子生前颇困窘,被讥、被逐,甚至在陈曾因断粮而几日未食。面对子路的责问,孔子仍平静以待,坦言“君子固穷”。你是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观点的呢?【提示】 孔子讲的“君子固穷”,是说君子在困窘时能坚守自己的道义。这里的困窘,既包括政治上的失意,又包括经济上的贫困。在孔子看来,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穷与道义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并不是不求富贵,只维护道。孔子曾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表明孔子虽“固穷”,但并不是拘泥于“穷”,只是求仕爱财取之有道罢了。或者说,在那个时代,正因为有道,不阿世,不变己,孔子才一生穷困潦倒。孔子的坚守换来的是后世的推崇。
从新的时代角度来看,“君子固穷”仍是可贵的,但也应“穷则思变”,不是变节、变志,而是改变思维方式,有长远眼光,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丰收,让孔子的“君子固穷”演变为君子固富,为富且仁。
3.如何理解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呢?【提示】 孔子所说的“内省”,即自我省察,也就是凡事多向内看,不要外求。当自己的努力或才能不为人认可时,先省察自己是否有不到位的地方。遇到外在的阻力时,先反省自己,有过则改,继续努力,失败了不怨天尤人;无则加勉,持之以恒,等待时机。这样穷则思己过,达则持己见,不自满不菲薄,坦然处世,还有什么忧惧可言呢?
4.如何理解第四节第四段话(“樊迟问仁”)?【提示】 第四段话,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居处恭”,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执事敬”,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与人忠”,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要忠诚、守信。“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即使到了荒蛮之地,也绝不改变做人的准则。“不可弃”三个字,表现出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
5.孔子是如何看待“忠恕”之道的?【名师点拨】 这是孔子“仁”的学说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忠”就是忠于原则,“恕”就是以宽容的心态待人。正直而宽容,就是“忠恕”之道。关于“恕”,传统解释有“如心”之说,即“他人之心如己之心”的意思,实际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讲“忠恕”之道,自然反对“巧言令色”。此外,篇中还涉及“信”,这也是孔子十分重视的德性范畴。《论语》中有所谓“民无信不立”之说等。讲“忠恕”的孔子并不是主张一味忍让,
他很讲究“直”道。“以德报怨”是老子的观点,道家尚弱,故有这样的主张。孔子则不同,孔子的态度是,如果“以德报怨”即以德对待那些亏负于自己的人,那么又拿什么回报那些对自己有德的人呢?所以他讲一个“直”道,就是以公正、公平之道来对待他人。“以德报德”实际也是一个公平之道。
6.“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请从内容出发说说学习它有什么现实意义。【名师点拨】 课文写有关修身的内容、态度及方法等,主要讲修身做人之道。“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稳定。
[细剖·深析][楼主]古语有:“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有人深信不疑,有人表示怀疑,请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沙发]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了我国的正统思想,历代统治者就是靠着这一思想理论体系不断加强对人民的思想与精神的控制,强化统治阶级的统治,可以说历代封建统治者靠《论语》治天下。
[板凳]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自此取得历朝的官学地位,其间虽有反复,但大体如此。但又何曾有过王道呢?无非是“儒表法里”,不以“万物为刍狗”就不错了。到了金、元及清,江山却落入异族之手。所以儒家政治思想从来就没有平过天下,也不可能平天下,到现代社会就更不合时宜了。
[三楼]平天下靠兵家,治天下靠儒家。因此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则可,平天下就欠妥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每逢社会变革,改朝换代,无不靠军事家的谋略,以武力平天下定乾坤,而儒家提倡“仁”,提倡爱民养民,对百姓虽然有利,但对统治者取得政权则缺少帮助,因此说《论语》不能平天下。但到了社会安定时期,生产需要恢复与发展,儒家提倡的与民休养生息,对于政权的稳定,对于统治者巩固统治是有利的,因此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道理。
比喻的运用《论语》只有几万言,却有30余处使用了比喻。这些比喻或赋形或喻理,无不恰当新颖、生动形象。在文明初开的春秋战国时期,对比喻就有着如此精深的了解,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着实难能可贵。比喻论证是《论语》用喻的最显著特点。在全书30余处比喻中,除“……,趋进,翼如也”(《乡党》)和引用《诗经》中的成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泰伯》)几处用来状写情貌之外,
大多是用来说理的。《论语》中的比喻,根据说理或行文的需要变化不拘、形态各异,当无不切情切景,恰到好处。恰切地运用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随堂练笔以“安静”、“倾听”、“宽容”为话题,写一段文字(片断),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字数在100字左右。
1.课内素材开发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在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持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君子固穷”“修养”“君子与小人”“品质”等有关话题的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2010上海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在别开生面的“祭孔”仪式中拉开帷幕,通过小品、音乐诗歌朗诵等节目,向人们讲述了孔子的高尚品德以及嘉定镇街道撤镇建街道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历时一年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嘉定十景”也正式揭晓,泮池养圣(孔庙)拔得头筹。作为本届活动的一大亮点,曾在嘉定风靡一时的“戏龙舟”表演也在开幕式上首度亮相。
2010上海孔子文化节除了举办文艺演出、琴棋书画评比展示、“月圆中秋,情缘古镇”老街中秋民俗表演、儒家思想讲座、摄影、收藏、商贸等活动外,更突出了世博风睦邻情、嘉定土布演绎、老街美食节等富有嘉定特色、极具江南水乡民俗风味的活动。并从游、赏、娱、食、购等五个方面开展,打破了以往孔子文化周活动的时间局限,整个活动将一直持续至10月7日结束,市民游客将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来品赏儒家文化、科举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在有看、有听、有吃、有玩、有买中体验世博城乡互动之旅,感受人文嘉定。
[适用话题]此则有关“孔子文化节”的材料,可用于“机遇与形势”、“创新与开拓”、“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等有关材料作文中。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地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非要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妄。“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其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能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13、论修身 《论语》备课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困窘走投无路,不得志不显贵,穷尽完结,穷究追究到底,动词到去,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这此,结构助词的,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表疑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13、论修身 《论语》集体备课ppt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固坚持坚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13 崔杼弑其君图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春秋五霸,秦国第一相,齐国三朝元老,讨论1,讨论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