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五14、论民本 《孟子》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版必修五14、论民本 《孟子》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知识链接,课前检测,学习过程,讨论思考,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诵读全文,识记重点字词;
2、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了解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识记重点字词;
难点:1、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了解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知识链接】
《孟子》名言20句
1.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8.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5.其进锐者,其退速。
1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17.长幼有序--孟子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1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20.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课前检测】
1、提问课文背诵情况;
2、回顾上节课学到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和通假字。
【学习过程】
分小组讨论课文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讨论思考】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当堂检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译文:
3.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译文: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译文: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译文: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课后作业】
以孟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今天的民主思想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1.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2.译文: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3.译文: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
4.译文: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是在坑害百姓。
5.译文: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
6.译文:认真对待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头发白了的老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这一"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批判性。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它一直成为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为其统治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警醒作用。
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可见,孟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非常进步的政治家,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
对后世的影响:
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例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
例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
例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
2、孟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的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这其中虽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版14、论民本 《孟子》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知识链接,自主预习,当堂检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版必修五11、古瓷器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拓展与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9、春末闲谈学案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