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卷,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 进 制 思 维
[美]斯蒂芬•盖斯
要想减少你对犯错的恐惧,你首先要转变思维模式。当然,思维模式不是说变就能变的,那我们早就不用为此困惑了。二进制思维这个办法不仅理解起来像“不要害怕犯错”一样容易,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它的名称来源于计算机术语“二进制”
电视接收的信号有两种: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现在的新型电视和广播使用的都是数字信号),其中数字信号就是二进制数据,可以被转换为图像。数字信号即便很弱,最终图像就都是完美的;但模拟信号如果很弱
数字/二进制信息是有限而明确的信息,模拟信息却覆盖了多种无限可能。这一点又与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呢?
那些想摆脱完美主义的人遇到的一个麻烦就是,他们本身就喜爱完美这个概念。既然完美主义者如此渴望完美,我相信他们也会喜爱二进制思维的,我们就会发现,“模拟任务”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模拟信号也必须是完美的,但即使数字信号不强
常见数字任务:想象一下,此刻你的任务是按下开关,打开房间里的灯。你只要按一下,但你只要按下开关,就成功完成了开灯的任务,要么关。在二进制的角度,开关向上就是“1”,我们关心的是你是否完成了任务,并不在乎过程中你做得好不好。
常见模拟任务:如果你的任务是发表演讲,想做到彻底失败或毫无瑕疵都是不可能的,你的表现一定介乎两者之间。你可能说错了一个词,或是中间有一个太长的停顿。你可能吞吞吐吐地讲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话,也可能行云流水地发表了一通老生常谈。你的演讲可能进行得还算顺利,总而言之,不管中途出现了什么问题,是一种模拟的效果。请注意,我们此处关心的问题和上面开关的例子截然相反:你在乎的是你演讲的表现
上述两个例子反映了人们对这两类任务的“刻板印象”,但如果我们把这两种情况换过来,事情又会怎么样呢?请认真阅读这一部分,我们怎样界定任务的本质,完全是我们个人的选择。
把典型数字任务转变成模拟任务:想象一下,你的任务是按开关,但你只有用某种特殊方法完成后才算成功。比如,而且在快速按下开关的瞬间,你必须在空中完成一次劈叉,你就把这个典型的数字任务变成了模拟任务。即使你成功打开了灯,但只要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不论大小——那你的工作就不算完美。但是,你很可能根本无法按下开关。
把典型的模拟任务转变成数字任务:想象一下,你的任务是在5000人面前演讲,大部分人都会把这个任务视为模拟任务,如果你把所谓的演讲成功定义成“走上了讲台并传达了信息”呢?我们就这样试一下。如果你走上台,说了该说的话,你唯一可能失败的方式就是一句话也不说。即使你的演讲中出现了很多失误,你所得的分数也是1而不是0。非常成功!
你觉得完美主义者会选择哪种思维方式呢?他们绝对会挤满模拟思维的阵营,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所有细节的完美。但数字任务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你可以完美地完成这些任务。要想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摆脱对犯错的恐惧,因为你可以轻松地做到“完美”。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鼓励完美主义者说,要想改变,但更现实可行的办法是重新定义所谓“完美”。采用数字任务这个办法,你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这一点。能在5000人面前做演讲,不在乎结果,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完美”是用来形容事物的,所以当有人说自己是完美主义者时,他们是想说他们在很多领域都追求完美。但即使明确了具体的领域,这种说法还是模糊不清。是完美的语法吗?还是完美的句式?完美的叙事方式?如果想说“一切都要做到完美”,你必须列举出“一切”具体都包括什么,必然会造成荒谬的失败结局。而二进制思维把完美的标准具体化,使其变得更具可行性
(摘编自《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陈晓颖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信号再弱,只要能成功传输就能呈现完美画质,模拟信号则不然。
B.数字任务可以简化我们的目标,打开开关=1,发表演讲=1
C.二进制思维只在乎事实有无发生,模拟思维更为主观,关注更多方面。
D.完美主义者常见的矛盾表现是怀着对完美的模糊追求,造成失败结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害怕犯错”希望通过感化作用让人们远离完美主义,没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上。
B.完美主义者不懂得顺其自然,只有把目标简单化,并且学会坦然地接受失败
C.作者以假设引导读者在具体情境中思考,并且使用第二人称“你”拉近距离,便于对话
D.文中多处使用设问句,既起到强调的作用以引起读者注意,也引领着思路,脉络清晰。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中提出的“过失担忧”的一项是( )
A.对犯错的担心往往会导致学生过高估计课程的难度,产生更强的焦虑感,其结果是怯于切实有效的行动而盲目地用无意义的替代任务把时间填满。
B.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史铁生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他是想错了:他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他找到的那条路。
C.《乡土中国》中的乡绅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双方时常就“和解”了。
D.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拥有实干者的特质,对犯错的态度非常清晰,他对世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探索世界的强大欲望远远超过了他对犯错的恐惧。
(4)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5)有的同学觉得自己作文怎么写也写不好,练笔总是拖很久才交。请依据文本,为他提几条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 冬 过 三 峡
萧乾
一
听说船早晨十点从奉节入峡,九点多钟我揣了一份干粮爬上一道金属小梯,站到船顶层的甲板上了。从那时候起,一直伫立到天色昏暗,只听得见成群的水鸭子在江面上啾啾私语,才回到舱里。在初冬的江风里吹了将近九个钟头,脸和手背都觉得有些麻木臃肿了,又像是在听一阕奔放浩荡的交响乐章:忽而妩媚,忽而雄壮,忽而灿烂夺目。
整个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每一环四壁都是蔽天翳日的峰峦,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独特天地,有的长如梭。走进一环,回首只见浮云衬着初冬的天空,下面众峰峥嵘,各不相让,山岚弥漫,重岩叠嶂,直插云霄,有的像彩屏般森严大方地屹立在前
那两百公里的水程用文学作品来形容,正像是一出情节惊险、故事曲折离奇的好戏,这一幕包管你猜不出下一幕的发展,而又如此之突兀,它迫使你非一口气看完不可。
出了三峡,我只有力气说一句话:这真是自然之大手笔。
二
没到三峡以前,只把它想像成岩壁峭绝,不见天日。其实,不断跟我们玩着捉迷藏,它还会在壁立千仞的幽谷里,忽而它又躲进云里,透过薄云垂下一匹轻纱。
早年读书时候,对三峡的云彩早就向往了,这次一见,山巅积雪跟云絮几乎羼在一起,明明是云彩在移动,云渐成朵,忽聚忽散,在蓝天上织出奇妙的图案。有时候云彩又呈一束束白色的飘带,它似乎在用尽一切轻盈婀娜的姿态来衬托四周叠起的重岭。
初入峡,颇有逛东岳庙时候的森懔之感。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丑的山神,朝自己扑奔而来。两岸斑驳的岩石如巨兽伺伏,有的如尖刀倒插,也有的似引颈欲鸣的雄鸡,东斫西削,硬替大江砍出这道去路。
船刚到夔府峡,望到屹立中流的滟滪滩,就不能不领略到三峡水势的险巇了。从那以后,江心还埋伏着无数险滩,名字也都蛮漂亮。过去不晓得多少生灵都葬身在那里了。现在尽管江身狭窄如昔,船每航到瓶口细颈处,山角必有个水标站,那大概就相当于陆地上的交通警。水浅地方,必有白色的报航船,还有人驾船把江面一盏盏的红灯点着,那使我忆起老北京的路灯。
每过险滩,从船舷俯瞰,江心总像有万条蛟龙翻滚,船身震撼。船一声接一声地响着汽笛,对面要是有船,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了,像是发自大地的肺腑。
三
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是激流里的木船,有的是出来打鱼的,有的正是川江的橘麻往下游运。剽悍的船夫就驾着这种弱不禁风的木船,在江心跟汹涌的漩涡搏斗。船身给风刮得倾斜了,浪花漫过了船头
这当儿,一声汽笛,轮船眼看开过来了。木船赶紧朝江边划。轮船驶过,木船就像狂风中的荷瓣那样横过来倒过去地颠簸动荡。不管怎样,桨手们依旧唱着号子歌,然而他们毕竟还是征服者。
三峡的山水叫人惊服,更叫人惊服的是沿峡劳动人民征服自然、谋取生存的勇气和本领。在那耸立的峭壁上,依稀可以辨出千百层细小石级,真是羊肠蟠道三十六回。有时候重岩绝壁上垂下一道长达十几丈的竹梯,远望宛如什么爬虫在巉岩上蠕动。上面,还可以看到屋檐下晒的柴火、腊肉或渔具,旁边的土丘大约就是他们的祖茔。峡里还时常看见田垄和牲口。在只有老鹰才飞得到的绝岩上
船到南津关,岸上忽然出现了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山麓下搭起一排新的木屋和白色的帐篷。这时候,一簇年轻小伙子正在篮球架子下面嘶嚷着,也听到更洪亮的炸石声。赶紧借过望远镜来一望,镜子里出现了一张张充满青春气息的笑脸。多巧啊,我看见高耸的钻探机。
原来这是个重大的勘察基地,岸上的人们正是历史奇迹的创造者。他们征服自然的规模更大,办法更高明了。他们正设计在三峡东边把口的地方修建一座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变成为幸福的源泉。
船终于在苍茫的暮色里,安全出了峡。从此,漩涡消失了,江面温柔广阔,酷似一片湖水。轮船转弯时,船身在江面轧出千百道金色的田垄,又像有万条龙睛鱼在船尾并排追踪。
江边的渔船已经看不清楚了,天水交接处,疏疏朗朗只见几根枯苇般的桅杆。天空昏暗得像一面积满尘埃的镜子,又像是对这片山川云物有所依恋。
1956年11月15日(有删改)
(1)本文在描写三峡游历时多处运用比喻的手法,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如笋如柱”“有的像彩屏”,作者以一组博喻写出了两岸群山的宽广雄阔。
B.“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丑的山神”,此处把险峻的岩石比作山神,给人惊怖之感。
C.“远望宛如什么爬虫在巉岩上蠕动”,突出竹梯长而软的特点,也衬托山势之险。
D.“船身在江面上轧出千万道金色的田垄”,用借喻写出了夕阳下水纹成行的形态。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即写自己爬上船顶层甲板等待三峡之行,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期待与向往;又两次写到“九个钟头”
B.文章在描写三峡的惊险水势时,提到江面出现暗礁和险滩,但现在已经变得安全有序
C.“船跟船打了招呼,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了”写出了人和自然的奇妙联系,自然也仿佛有了生命。
D.“苍鹰”代表着自由与力量,“盘旋”又意味着对山川的依恋,体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与思想追求
(3)文中写到“岸上忽然出现了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请简析这片景象的独特之处。
(4)本文行文如三峡两百公里的水程“如此之绵密,而又如此之突兀”。请从“绵密”和“突兀”中任选一点,分析作品的行文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齐人称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黯然而黑,几然而长,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博学而无所成名。”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博辩广大A危其身者B发人之恶者C也D为人子E者毋以有己F因为人臣者G毋以有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俎豆,依据上下文孔子少时玩礼仪游戏的语境,可推知指某种礼器。
B.辟席,打扫坐席,拂去灰尘,表示对人的尊敬。
C.性命,这里是两个词,指人的本性和天命,表生命。
D.折中,取其正,择其中,与现代常用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与南宫敬叔在鲁君的赞助下到周王室所在之地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老子临别赠言,提醒孔子要谨言以全身
B.孔子以儒家经典著作作为教学材料,广收弟子。三千弟子中,颜浊邹等七十二人精通《诗》《书》《礼》《易》《乐》《春秋》。
C.司马迁引《诗经》名句称颂孔子高德硕学,让人崇敬仰望,让人效法遵行
D.司马迁读孔子著作,深入文本,从而能想象孔子之为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②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5)选文第四段孔子两次学乐的经历,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示?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洞仙歌
辛弃疾
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
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孤负平生弄泉手。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濯发沧浪依旧。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结吾庐,更手种门前五柳。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诩为“弄泉手”,却才发现眼前千岩万壑飞流直下的美景,作者自叹辜负了林泉。
B.虽沾染“红尘”,犹喜能在周氏泉“濯发沧浪”,寄托了作者立身高洁的人生追求。
C.“生前杯酒”远胜“身后虚名”,诗人如此感怀,与他报国无门的坎坷遭际有关联。
D.临别之际,诗人遥问青山下次能否再来,表达了约请家中父老重来奇师村的愿望。
(2)本词下阕运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以木为喻,如果是一根曲木,可“ ”,而一根直木,也可“ ”,说明了学习对人改造重塑的作用。
(2)过年期间,张老师的故交跨越千山万水前来探望,不禁让他想起了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诗。
(3)《赤壁赋》中化用了不少古代诗文,如“ , ”两句便出自《诗经•卫风》“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_______,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多处运用“不在于……而在于……”“不是……倒是……”“不是……而是……”等句式,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中,①_______,还有一件必不可少的用具(也叫水滴、砚滴)。用于贮水、滴水,以供研墨。
杭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龙泉窑粉青釉柿形瓷水注,【A】仿佛就像刚摘下来的“青柿子”,【B】顶部中心部位微微下凹,【D】这是一种突破,也更显清新。在其中的一个叶片间隙贴上S形细泥条,另有两处间隙设置了注水孔和出水短流。在有限的空间上,实现了②_______的和谐。有了它的参与,落笔写成千万个字。
水注在使用时先在器体内贮水,移至砚台倒水时,可先用手指堵住注水孔,③_______,根据墨汁的浓淡需求,实际上这是应用了水注内外大气压强差来控制水流。
这件龙泉窑烧制的柿形水注,见证了龙泉窑在青瓷史上的美学高峰。龙泉窑首创了釉质更厚的青釉——粉青与梅子青。这两种釉有半透明的质感,如同青玉。粉青之“粉”,而是含蓄清雅、纯净如玉的“粉润”。审美的起点与终点都归结于“像玉一般”的温润。
春风拂面送新暖,更望一年好光景。趁着粉润的青春,让好“柿”发生。
(1)将“不同于传统一尖两弯的柿蒂纹,”一句填入文中【】内,恰当的一处是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请简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家”字最能伸缩自如。“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好大一个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 进 制 思 维
[美]斯蒂芬•盖斯
要想减少你对犯错的恐惧,你首先要转变思维模式。当然,思维模式不是说变就能变的,那我们早就不用为此困惑了。二进制思维这个办法不仅理解起来像“不要害怕犯错”一样容易,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它的名称来源于计算机术语“二进制”
电视接收的信号有两种: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现在的新型电视和广播使用的都是数字信号),其中数字信号就是二进制数据,可以被转换为图像。数字信号即便很弱,最终图像就都是完美的;但模拟信号如果很弱
数字/二进制信息是有限而明确的信息,模拟信息却覆盖了多种无限可能。这一点又与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呢?
那些想摆脱完美主义的人遇到的一个麻烦就是,他们本身就喜爱完美这个概念。既然完美主义者如此渴望完美,我相信他们也会喜爱二进制思维的,我们就会发现,“模拟任务”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模拟信号也必须是完美的,但即使数字信号不强
常见数字任务:想象一下,此刻你的任务是按下开关,打开房间里的灯。你只要按一下,但你只要按下开关,就成功完成了开灯的任务,要么关。在二进制的角度,开关向上就是“1”,我们关心的是你是否完成了任务,并不在乎过程中你做得好不好。
常见模拟任务:如果你的任务是发表演讲,想做到彻底失败或毫无瑕疵都是不可能的,你的表现一定介乎两者之间。你可能说错了一个词,或是中间有一个太长的停顿。你可能吞吞吐吐地讲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话,也可能行云流水地发表了一通老生常谈。你的演讲可能进行得还算顺利,总而言之,不管中途出现了什么问题,是一种模拟的效果。请注意,我们此处关心的问题和上面开关的例子截然相反:你在乎的是你演讲的表现
上述两个例子反映了人们对这两类任务的“刻板印象”,但如果我们把这两种情况换过来,事情又会怎么样呢?请认真阅读这一部分,我们怎样界定任务的本质,完全是我们个人的选择。
把典型数字任务转变成模拟任务:想象一下,你的任务是按开关,但你只有用某种特殊方法完成后才算成功。比如,而且在快速按下开关的瞬间,你必须在空中完成一次劈叉,你就把这个典型的数字任务变成了模拟任务。即使你成功打开了灯,但只要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不论大小——那你的工作就不算完美。但是,你很可能根本无法按下开关。
把典型的模拟任务转变成数字任务:想象一下,你的任务是在5000人面前演讲,大部分人都会把这个任务视为模拟任务,如果你把所谓的演讲成功定义成“走上了讲台并传达了信息”呢?我们就这样试一下。如果你走上台,说了该说的话,你唯一可能失败的方式就是一句话也不说。即使你的演讲中出现了很多失误,你所得的分数也是1而不是0。非常成功!
你觉得完美主义者会选择哪种思维方式呢?他们绝对会挤满模拟思维的阵营,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所有细节的完美。但数字任务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你可以完美地完成这些任务。要想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摆脱对犯错的恐惧,因为你可以轻松地做到“完美”。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鼓励完美主义者说,要想改变,但更现实可行的办法是重新定义所谓“完美”。采用数字任务这个办法,你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这一点。能在5000人面前做演讲,不在乎结果,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完美”是用来形容事物的,所以当有人说自己是完美主义者时,他们是想说他们在很多领域都追求完美。但即使明确了具体的领域,这种说法还是模糊不清。是完美的语法吗?还是完美的句式?完美的叙事方式?如果想说“一切都要做到完美”,你必须列举出“一切”具体都包括什么,必然会造成荒谬的失败结局。而二进制思维把完美的标准具体化,使其变得更具可行性
(摘编自《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陈晓颖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数字信号再弱,只要能成功传输就能呈现完美画质,模拟信号则不然。
B.数字任务可以简化我们的目标,打开开关=1,发表演讲=1
C.二进制思维只在乎事实有无发生,模拟思维更为主观,关注更多方面。
D.完美主义者常见的矛盾表现是怀着对完美的模糊追求,造成失败结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要害怕犯错”希望通过感化作用让人们远离完美主义,没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上。
B.完美主义者不懂得顺其自然,只有把目标简单化,并且学会坦然地接受失败
C.作者以假设引导读者在具体情境中思考,并且使用第二人称“你”拉近距离,便于对话
D.文中多处使用设问句,既起到强调的作用以引起读者注意,也引领着思路,脉络清晰。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中提出的“过失担忧”的一项是( A )
A.对犯错的担心往往会导致学生过高估计课程的难度,产生更强的焦虑感,其结果是怯于切实有效的行动而盲目地用无意义的替代任务把时间填满。
B.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史铁生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他是想错了:他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他找到的那条路。
C.《乡土中国》中的乡绅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双方时常就“和解”了。
D.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拥有实干者的特质,对犯错的态度非常清晰,他对世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探索世界的强大欲望远远超过了他对犯错的恐惧。
(4)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5)有的同学觉得自己作文怎么写也写不好,练笔总是拖很久才交。请依据文本,为他提几条建议。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填写图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运用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D.逻辑错误,原文是“而这种对完美的模糊追求正是完美主义者常见的矛盾表现。
故选D。
(2)B.这个选项的理解有误。材料中并没有说完美主义者不懂得顺其自然,并且学会坦然地接受失败。材料中提到的是通过二进制思维来重新定义“完美”。
故选B。
(3)“过失担忧”指的是对犯错的担心和忧虑。
A.这个选项明确描述了因为担心犯错而产生的焦虑感,以及这种焦虑感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B.这个选项描述的是史铁生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反思,所以不符合“过失担忧”的定义,并没有表现出对犯错的担心和忧虑。D.这个选项描述的是爱因斯坦对犯错的态度,反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
故选A。
(4)结合“你觉得完美主义者会选择哪种思维方式呢?他们绝对会挤满模拟思维的阵营,(1)是模拟。结合“采用数字任务这个办法。能在5000人面前做演讲。能勇敢去做,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可知,(4)是走上了讲台并传达了信息。
(5)①结合“在二进制的角度,开关向上就是‘1’。记住,并不在乎过程中你做得好不好”可知,把文章交掉=1,淡化对工作量或质量的关注。②结合“如果你走上台,你就成功了,你唯一可能失败的方式就是一句话也不说,你所得的分数也是5而不是0!”可知,没有完美的作文,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答案:
(1)D
(2)B
(3)A
(4)(1)模拟 (2)数字 (3)演讲的表现 (4)走上了讲台并传达了信息
(5)①以“二进制思维”看待作文练笔,把文章交掉=1,淡化对工作量或质量的关注。②摆脱过失担忧,能勇敢去写。
【点评】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要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 冬 过 三 峡
萧乾
一
听说船早晨十点从奉节入峡,九点多钟我揣了一份干粮爬上一道金属小梯,站到船顶层的甲板上了。从那时候起,一直伫立到天色昏暗,只听得见成群的水鸭子在江面上啾啾私语,才回到舱里。在初冬的江风里吹了将近九个钟头,脸和手背都觉得有些麻木臃肿了,又像是在听一阕奔放浩荡的交响乐章:忽而妩媚,忽而雄壮,忽而灿烂夺目。
整个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每一环四壁都是蔽天翳日的峰峦,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独特天地,有的长如梭。走进一环,回首只见浮云衬着初冬的天空,下面众峰峥嵘,各不相让,山岚弥漫,重岩叠嶂,直插云霄,有的像彩屏般森严大方地屹立在前
那两百公里的水程用文学作品来形容,正像是一出情节惊险、故事曲折离奇的好戏,这一幕包管你猜不出下一幕的发展,而又如此之突兀,它迫使你非一口气看完不可。
出了三峡,我只有力气说一句话:这真是自然之大手笔。
二
没到三峡以前,只把它想像成岩壁峭绝,不见天日。其实,不断跟我们玩着捉迷藏,它还会在壁立千仞的幽谷里,忽而它又躲进云里,透过薄云垂下一匹轻纱。
早年读书时候,对三峡的云彩早就向往了,这次一见,山巅积雪跟云絮几乎羼在一起,明明是云彩在移动,云渐成朵,忽聚忽散,在蓝天上织出奇妙的图案。有时候云彩又呈一束束白色的飘带,它似乎在用尽一切轻盈婀娜的姿态来衬托四周叠起的重岭。
初入峡,颇有逛东岳庙时候的森懔之感。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丑的山神,朝自己扑奔而来。两岸斑驳的岩石如巨兽伺伏,有的如尖刀倒插,也有的似引颈欲鸣的雄鸡,东斫西削,硬替大江砍出这道去路。
船刚到夔府峡,望到屹立中流的滟滪滩,就不能不领略到三峡水势的险巇了。从那以后,江心还埋伏着无数险滩,名字也都蛮漂亮。过去不晓得多少生灵都葬身在那里了。现在尽管江身狭窄如昔,船每航到瓶口细颈处,山角必有个水标站,那大概就相当于陆地上的交通警。水浅地方,必有白色的报航船,还有人驾船把江面一盏盏的红灯点着,那使我忆起老北京的路灯。
每过险滩,从船舷俯瞰,江心总像有万条蛟龙翻滚,船身震撼。船一声接一声地响着汽笛,对面要是有船,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了,像是发自大地的肺腑。
三
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是激流里的木船,有的是出来打鱼的,有的正是川江的橘麻往下游运。剽悍的船夫就驾着这种弱不禁风的木船,在江心跟汹涌的漩涡搏斗。船身给风刮得倾斜了,浪花漫过了船头
这当儿,一声汽笛,轮船眼看开过来了。木船赶紧朝江边划。轮船驶过,木船就像狂风中的荷瓣那样横过来倒过去地颠簸动荡。不管怎样,桨手们依旧唱着号子歌,然而他们毕竟还是征服者。
三峡的山水叫人惊服,更叫人惊服的是沿峡劳动人民征服自然、谋取生存的勇气和本领。在那耸立的峭壁上,依稀可以辨出千百层细小石级,真是羊肠蟠道三十六回。有时候重岩绝壁上垂下一道长达十几丈的竹梯,远望宛如什么爬虫在巉岩上蠕动。上面,还可以看到屋檐下晒的柴火、腊肉或渔具,旁边的土丘大约就是他们的祖茔。峡里还时常看见田垄和牲口。在只有老鹰才飞得到的绝岩上
船到南津关,岸上忽然出现了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山麓下搭起一排新的木屋和白色的帐篷。这时候,一簇年轻小伙子正在篮球架子下面嘶嚷着,也听到更洪亮的炸石声。赶紧借过望远镜来一望,镜子里出现了一张张充满青春气息的笑脸。多巧啊,我看见高耸的钻探机。
原来这是个重大的勘察基地,岸上的人们正是历史奇迹的创造者。他们征服自然的规模更大,办法更高明了。他们正设计在三峡东边把口的地方修建一座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变成为幸福的源泉。
船终于在苍茫的暮色里,安全出了峡。从此,漩涡消失了,江面温柔广阔,酷似一片湖水。轮船转弯时,船身在江面轧出千百道金色的田垄,又像有万条龙睛鱼在船尾并排追踪。
江边的渔船已经看不清楚了,天水交接处,疏疏朗朗只见几根枯苇般的桅杆。天空昏暗得像一面积满尘埃的镜子,又像是对这片山川云物有所依恋。
1956年11月15日(有删改)
(1)本文在描写三峡游历时多处运用比喻的手法,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有的如笋如柱”“有的像彩屏”,作者以一组博喻写出了两岸群山的宽广雄阔。
B.“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丑的山神”,此处把险峻的岩石比作山神,给人惊怖之感。
C.“远望宛如什么爬虫在巉岩上蠕动”,突出竹梯长而软的特点,也衬托山势之险。
D.“船身在江面上轧出千万道金色的田垄”,用借喻写出了夕阳下水纹成行的形态。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开篇即写自己爬上船顶层甲板等待三峡之行,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期待与向往;又两次写到“九个钟头”
B.文章在描写三峡的惊险水势时,提到江面出现暗礁和险滩,但现在已经变得安全有序
C.“船跟船打了招呼,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了”写出了人和自然的奇妙联系,自然也仿佛有了生命。
D.“苍鹰”代表着自由与力量,“盘旋”又意味着对山川的依恋,体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与思想追求
(3)文中写到“岸上忽然出现了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请简析这片景象的独特之处。
(4)本文行文如三峡两百公里的水程“如此之绵密,而又如此之突兀”。请从“绵密”和“突兀”中任选一点,分析作品的行文特色。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比喻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学生需要准确找出运用比喻手法的语句,分析其本体、喻体以及所营造出的意境、表达的情感等,判断选项中赏析的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对每个选项涉及的文本内容进行仔细研读,结合上下文及文章主题等,判断其表述是否准确。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内容的筛选、概括与分析能力。学生需要找到“岸上忽然出现了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相关的文段,从自然景观、人文活动等方面分析其独特之处。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行文特色的分析能力。学生无论是选择“绵密”还是“突兀”,都需要从文章的结构安排、内容衔接、情感表达等方面去寻找相应的依据,分析其体现出的行文特点。
【解答】(1)A.“有的如笋如柱,直插云霄,这里把山峰比作笋、柱,形象地写出了山峰形态各异,重点体现的是山峰的形态,该选项赏析不正确。
B.“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丑的山神”,将两岸斑驳的岩石比作奇而丑的山神,赏析合理。
C.“有时候重岩绝壁上垂下一道长达十几丈的竹梯,远望宛如什么爬虫在巉岩上蠕动”,生动地突出了竹梯长且软的样子,符合语句表达效果。
D.“轮船转弯时,衬着暮霭,用“金色的田垄”来借喻船身轧出的水纹,赏析正确。
故选:A。
(2)A.文章开头写“听说船早晨十点从奉节入峡,九点多钟我揣了一份干粮爬上一道金属小梯,体现出作者急切想开启三峡之行;两次提到“九个钟头”,体现出作者沉浸其中,该选项理解正确。
B.文中提到三峡过去有险滩暗礁很危险,现在有灯标、报航船等保障安全,但说改变了三峡的自然环境不准确、江水等依然存在,该选项表述错误。
C.“船跟船打了招呼,于是,将船的汽笛呼应与人的交流联系起来,写出了人和自然之间这种奇妙的互动,该选项理解正确。
D.结尾处苍鹰盘旋,苍鹰本身象征着自由与力量、依恋、人文等方面蕴含的那种力量与美好的追求,该选项理解正确。
故选:B。
(3)人文景观方面:之前三峡两岸多是峭壁、险滩等自然风貌以及古老的茅舍,而此处出现了新的木屋,还有一群年轻小伙子在篮球架子下活动、炸石声,充满青春活力与现代气息。
发展意义方面:这里是重大的勘察基地,人们正在设计修建一座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有着重大的发展前景、从自然险阻向造福人类转变的独特性。
(4)绵密角度:
结构安排上:文章按照船行三峡的顺序依次描写,从入峡前的期待、巫峡,如写瞿塘峡山巅积雪与云絮的交融,夔府峡的险滩暗礁等,有条不紊,展现出完整且细致的三峡游历过程。
内容描写上:在描写景色时,不仅写了山水的外在形态,时而躲进云里)、山与山的对语声等),丰富且细腻地展现了三峡的风貌。
情感表达上:作者对三峡的情感也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欣赏,再到最后看到三峡将成为重大建设基地,情感脉络清晰且连贯。
突兀角度:
内容转换上:在整体对三峡自然景色的描写过程中,突然插入对江上木船与激流搏斗以及船夫唱号子歌的场景描写、人与自然抗争的展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显得很突兀,让读者看到三峡不仅有壮丽景色。
情感变化上:前文多是沉醉于三峡的自然之美、惊叹于山水的险峻奇特等情感、听到要修建大型水电站等现代建设场景时、利用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叹与憧憬,但也更突出了三峡所蕴含的从自然到人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答案:
(1)A
(2)B
(3)这片景象的独特之处在于,人文景观上从传统的茅舍、帐篷,充满青春活力与现代气息;
发展意义上,它是重大勘察基地,将使三峡从险关隘口变为幸福源泉、从险阻向造福人类转变的独特变化。
(4)绵密示例:
文章行文绵密,结构安排上按船行三峡顺序依次描写,内容衔接紧密;
内容描写方面,融入山水形态、声音;
情感表达上,作者对三峡的情感层层递进,使文章整体厚实且连贯。
突兀示例:
文章行文有突兀之处,内容转换上,从自然景观转向人文画面;
情感变化上,从欣赏自然之美突然转变为赞叹人类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不过也突出了三峡的巨大跨越。
【点评】1.这组题目考查维度丰富,涵盖了对修辞手法赏析、文章内容理解、关键内容分析以及行文特色把握等方面,全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比喻手法赏析题,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效果,提升学生对文学语言美感的感知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来营造意境、传达情感。3.内容理解分析题,要求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对涉及文章多个层面的表述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准确解读文意的能力,避免片面或错误的理解。4.关键内容分析题考查学生筛选、提炼关键信息以及概括分析的能力,促使学生聚焦文本重点部分,深入挖掘其内涵,锻炼学生从具体文本中提炼核心要点的思维。5.行文特色分析题,对学生的文本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从宏观角度审视文章的结构、内容衔接以及情感脉络等,培养学生从整体架构和行文逻辑角度去欣赏文章独特魅力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散文写作特点的认知和把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齐人称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黯然而黑,几然而长,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博学而无所成名。”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博辩广大A危其身者B发人之恶者C也D为人子E者毋以有己F因为人臣者G毋以有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俎豆,依据上下文孔子少时玩礼仪游戏的语境,可推知指某种礼器。
B.辟席,打扫坐席,拂去灰尘,表示对人的尊敬。
C.性命,这里是两个词,指人的本性和天命,表生命。
D.折中,取其正,择其中,与现代常用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孔子与南宫敬叔在鲁君的赞助下到周王室所在之地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老子临别赠言,提醒孔子要谨言以全身
B.孔子以儒家经典著作作为教学材料,广收弟子。三千弟子中,颜浊邹等七十二人精通《诗》《书》《礼》《易》《乐》《春秋》。
C.司马迁引《诗经》名句称颂孔子高德硕学,让人崇敬仰望,让人效法遵行
D.司马迁读孔子著作,深入文本,从而能想象孔子之为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②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5)选文第四段孔子两次学乐的经历,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示?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句意: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也”表判断;“为人子者毋以有己”和“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句式对称。
故选BDF。
(2)B.“打扫坐席,拂去灰尘。辟席:古人席地而坐,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故选B。
(3)B.“精通《诗》《书》《礼》《易》《乐》《春秋》”有误,这里的“六艺”指礼、乐、射、御、数、术。
故选B。
(4)①“循循”,循序渐进,丰富;“罢”;“博我以文,状语后置句,以礼约我”,用文章丰富我,即便我想停止学习也办不到了。
②“至于”,到;“众”,多,荣耀,通“殁”,死,有很多,死后则什么也没留下。
(5)文中写到“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大意是“孔子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就学习了起来,齐国人都称赞他”,不宜分心旁骛,孔子却说“丘已习其曲矣。这启发我们学习要循序渐进;还说到“有间,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黯然而黑,眼如望羊,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得其精神要旨。
答案:
(1)BDF
(2)B
(3)B
(4)①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引导人,用文章丰富我,即便我想停止学习也办不到了。
②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有很多,死后则什么也没留下。
(5)①专注沉浸,不宜分心旁骛,不必急于求成,得其精神要旨。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学习模仿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国国君说:“请允许我与孔子去周地、两匹马,让他们去周朝廷学礼。(事情结束之后)告别时,说:“我听说富贵之人拿财物送别。我不是富贵之人,那就送你几句话吧:对问题看得清楚,是因为喜欢评价别人,是因为喜欢揭露他人的丑恶,不考虑自己,不考虑自己。”
孔子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就学习了起来,齐国人都称赞他,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过了一段时间,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志趣啊,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默然沉思。那人皮肤深黑,眼光明亮远大,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弹奏这首乐曲呢,恭敬地说:“我原来的老师说过。”
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弟子,精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位,很多方面都受到孔子的教育的弟子。
子贡说:“老师在文献方面的成绩很显著。老师讲论有关天道与人的命运的深微见解我们就不知道了,越得它无比崇高,越觉得它坚实深厚,忽然间又在后面了,用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现在也好像有所建树。虽然我也想追赶上去。”达巷这个地方的人(对我)说:“孔子伟大啊。”
太史公说:《诗经》里有这样的话:“仰望着那高耸的山峰啊!放眼那通天的大道啊!”即使自己到达不了那么高那么远的地方!我读了孔子的书!我去过孔子的家乡鲁地,儒生们定时地在那儿学习礼仪。天底下的帝王以至于贤能的人很多,死后就渐渐被世人遗忘,虽是一介布衣,学者依然崇拜他,中原地区研究六经的,真算得上是圣人中最伟大的人物了!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洞仙歌
辛弃疾
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
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孤负平生弄泉手。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濯发沧浪依旧。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结吾庐,更手种门前五柳。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自诩为“弄泉手”,却才发现眼前千岩万壑飞流直下的美景,作者自叹辜负了林泉。
B.虽沾染“红尘”,犹喜能在周氏泉“濯发沧浪”,寄托了作者立身高洁的人生追求。
C.“生前杯酒”远胜“身后虚名”,诗人如此感怀,与他报国无门的坎坷遭际有关联。
D.临别之际,诗人遥问青山下次能否再来,表达了约请家中父老重来奇师村的愿望。
(2)本词下阕运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约请家中父老重来”错。“且归去父老约重来,定重来否”意为“就这样归去吧,日后定会重来,我一定会坚定地回答:我一定会再来”。
故选D。
(2)本词下片意为“人生重行乐,身后的虚名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就在这里,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就这样归去吧,日后定会重来,我一定会坚定地回答:我一定会再来”。
本词下片运用了陶渊明的典故,作者辛弃疾借此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具体来看,作者直抒胸臆,这不慕名利的态度与晋宋之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何等相似,待学渊明,辛弃疾明确表达了自己想要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意愿,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远离尘嚣。“且归去父老约重来,定重来否,此时的辛弃疾想着还有陶渊明这位远古的知音,更以与父老相约重游的口吻,流露对自然的无限赞美与喜爱。
答案:
(1)D
(2)①“人生行乐耳”三句,作者抒发对功名利禄的不屑;②“便此地”三句中,借以表达隐居生活的向往,作者以与父老相约重游的口吻,流露对自然的无限赞美与喜爱。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以木为喻,如果是一根曲木,可“ 受绳则直 ”,而一根直木,也可“ 輮以为轮 ”,说明了学习对人改造重塑的作用。
(2)过年期间,张老师的故交跨越千山万水前来探望,不禁让他想起了曹操《短歌行》中“ 越陌度阡 , 枉用相存 ”两句诗。
(3)《赤壁赋》中化用了不少古代诗文,如“ 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茫然 ”两句便出自《诗经•卫风》“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受绳则直 輮以为轮(重点字:輮)
(2)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重点字:陌)
(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重点字:凌)
【点评】《赤壁赋》名句辑录: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_______,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多处运用“不在于……而在于……”“不是……倒是……”“不是……而是……”等句式,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本题考查对句式的理解鉴赏能力,要结合句子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义出发进行分析。
【解答】(1)第一空根据文段的意思,作者强调通过阅读世界文学建立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填“心心相印”、感情等非常相通。第二空作者指出读书不应该使人麻木,而是要帮助人更充实,可以填入“麻木不仁”,不敏感。
(2)文中运用“不在于……而在于……”“不是……倒是……”“不是……而是……”等句式将两种对立的观点进行对比,强调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而在于自由地选择”通过对比强调了选择性阅读的价值。这样的一种对比,即提升自我。通过“不是……而是……”的结构反转了常见的看法、麻痹。对比句式使得这一观点显得更加鲜明和有力,通过层层对比与转折,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并且帮助他们理解何为正确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态度。
答案:
(1)心心相印 麻木不仁
(2)文中运用“不在于……而在于……”“不是……倒是……”“不是……而是……”等句式,通过对比和转折。这些句式突出了传统观念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区别,重新思考读书的真正意义,这种对比结构使文章更加简洁有力,明确表达了作者提倡通过深度阅读提升自我。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中,①_______,还有一件必不可少的用具(也叫水滴、砚滴)。用于贮水、滴水,以供研墨。
杭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龙泉窑粉青釉柿形瓷水注,【A】仿佛就像刚摘下来的“青柿子”,【B】顶部中心部位微微下凹,【D】这是一种突破,也更显清新。在其中的一个叶片间隙贴上S形细泥条,另有两处间隙设置了注水孔和出水短流。在有限的空间上,实现了②_______的和谐。有了它的参与,落笔写成千万个字。
水注在使用时先在器体内贮水,移至砚台倒水时,可先用手指堵住注水孔,③_______,根据墨汁的浓淡需求,实际上这是应用了水注内外大气压强差来控制水流。
这件龙泉窑烧制的柿形水注,见证了龙泉窑在青瓷史上的美学高峰。龙泉窑首创了釉质更厚的青釉——粉青与梅子青。这两种釉有半透明的质感,如同青玉。粉青之“粉”,而是含蓄清雅、纯净如玉的“粉润”。审美的起点与终点都归结于“像玉一般”的温润。
春风拂面送新暖,更望一年好光景。趁着粉润的青春,让好“柿”发生。
(1)将“不同于传统一尖两弯的柿蒂纹,”一句填入文中【】内,恰当的一处是 A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请简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衔接连贯的判断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所给句子插入文中哪个位置能使语意连贯、逻辑合理。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引号作用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准确判断引号在句中的表意功能。
【解答】(1)阅读文段可知,后文提到“这是一种突破,那么前文应该是阐述了与以往不同的一种情况。所给句子“不同于传统一尖两弯的柿蒂纹”正是在讲和传统样式的不同,在此处插入能很好地引出后文对这种独特花纹呈现形式以及其突破之处的说明。
故选:A。
(2)第一处,前文提到“在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中”,说明此处应是在列举一种常见的文房用具、墨、纸、砚”之类的语句,填“除笔砚等外”。
第二处,前文描述了水注的外观设计等情况,结合后文有了它能让墨研为汁等内容,填“美观与实用”。
第三处,前文说利用负压“吸”住器内之水,那么此处应是说松开手指让水流出来的意思。
(3)文中“粉润”一词加上引号,在这里是为了强调其特定的含义、纯净如玉的状态,是着重突出这个词所承载的特殊审美意义。
答案:
(1)A
(2)①除笔砚等外 ②美观与实用 ③倒水时松开手指
(3)表示强调,强调“粉润”一词所具有的含蓄清雅,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粉润”。
【点评】这几道题从语句衔接、语句补写以及标点符号作用等角度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行了考查。语句衔接题考查学生对文段逻辑连贯性的把握;语句补写题考查学生依据语境组织语言、使内容完整通顺的能力;引号作用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细节表意功能的理解,整体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综合素养。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家”字最能伸缩自如。“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好大一个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首先,我们要深入理解题干中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关于“家”的描述。他提到“家”字最能伸缩自如,其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这实际上在提示我们,“家”的定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根据情境和需要进行扩展或收缩。
接下来,我们分析材料的核心意义。费孝通通过描述“家”字伸缩自如的特性,展现了家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这里的“家”不仅仅指物理意义上的住宅或亲属关系,更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归属和认同。这种归属和认同可以跨越血缘、地缘甚至国界的限制,形成一种更广泛的社会共同体。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另一关键信息:“好大一个家”。这个表述既是对“家”的范围的强调,也是对我们思考方向的引导。它提示我们,可以从“家”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出发,探讨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参考立意:
1.家的边界与包容。
2.从家到国的情怀拓展。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家的精神内涵。
5.跨越边界的家国情怀。
【解答】
四海之内皆我家
家,一个温馨而深情的字眼。然而,我读到了家的另一层深意——那是一种更为广阔。他让我领悟到,而是一种情感的纽带,一种能包容天下人的广阔胸怀。
家,可以很小。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最真挚的爱与关怀,“家和万事兴”,是我们生活的基石。然而,大到包含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
“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这种家族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然而。当我们把“自家人”的圈子拉得更广,表示亲热的人物,已经超越了血缘和亲情。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都是地球村的一员。我们的“家”,而是这个广阔无垠的地球。
好大一个家,也承载着我们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互相学习,共同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问题,让我们更加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
好大一个家,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无论是环境保护,还是人类和平。
回望历史长河、我们的国家,都是在不断寻找和构建“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扩大“家”的范围、更加和谐。
让我们携手共进。让我们在这个家里、互相理解,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点评】命题作文写作方法: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考前模拟语文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章结尾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期末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2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