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1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2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据考证,商代国王自称“余一人”或“一人”,其下有辅佐商王的尹或相;尹或相之下又分别设有负责管理王室事务的“多宰”“小臣”,负责管理神祇事务的巫、祝、卜等,负责管理耕作的小籍臣和负责管理军事的多马、多亚、多射、师、旅等。这集中反映了商代( )
    A.社会分工已经完善B.国家机构比较完备
    C.中央集权体制形成D.官僚政治相对成熟
    2.在国家考古博物馆龙文物特展上,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关于龙的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有辽宁阜新茶海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石堆龙,长江下游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四龙首玉镯,陕西南部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蚌形龙,山西陶寺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彩绘龙纹陶盘等。据此可知( )
    A.“龙”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B.华夏认同观念在周边民族产生
    C.中华早期文明区域间联系密切D.“龙”图腾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
    3.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提倡“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由此可见,墨子( )
    A.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代表底层平民的利益
    C.主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D.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
    4.《尚书·虞书·舜典》有“蛮夷诸夏”的说法;《左传》闵公元年又有“诸夏亲昵”的记载;《吕氏春秋》把诸戎又称之为“华”或“诸华”;《战国策》也提到此类说法。这说明( )
    A.大一统的局面持续巩固B.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C.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D.华夏民族认同不断演进
    5.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A.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政治带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D.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6.汉代石刻画中有很多类似于如图《搏虎斗牛》的内容,画中一力士,躬身跨步,左手抓紧牛的一角,回首与正纵身扑来的猛虎搏斗,虎的身下画着远处起伏的山峦。这类石刻画题材反映了( )
    A.保护耕牛的重农理念B.畋戏游猎的贵族生活
    C.崇尚勇武的社会风尚D.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7.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D.专制主义的顶峰与衰落
    8.北魏初年,朝仪典制,设官分职,多沿晋代旧制。经道武、明元诸帝渐进,至孝文帝时,不仅在服饰、语言、姓氏等方面实现全面汉化,还在教育体系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此外,北魏还积极与南朝进行文化交流。这一系列举措( )
    A.打破了北方士族专权局面B.使政权内部凝聚力持续增强
    C.保证了北魏政权长治久安D.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9.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该时期( )
    A.江南得到开发B.“七国之乱”平息C.科举制度形成D.“百家争鸣”兴起
    10.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续国祚一百余年,东南八道财赋的供给是重要原因;黄巢起义断绝了汴路、运河的交通,导致大唐帝国的土崩瓦解。这表明唐朝( )
    A.交通建设决定国家兴衰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藩镇割据维护政权稳定D.南北联系十分密切
    11.白居易的作品“禁省、寺观、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于是他的作品被印刷,在市上售卖。由于读书人增多,于是又有了字书、韵书等资料工具书的刻印。这些可用于说明( )
    A.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完善B.政府缺乏对文化市场监管
    C.技术进步助推文化繁荣D.活字印刷术提高国民素质
    12.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从舍利子的保存地演变为佛教的象征。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逐渐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纪念性建筑。例如,文峰塔承载着“财源之茂,人文之举,连绵科甲”的愿望,慈恩寺塔成为思念亲人和感恩父母的载体。佛塔的演变体现出( )
    A.统治者对佛教均持宽容态度B.儒释道相互融合不断创新
    C.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D.佛教传入动摇了儒学地位
    13.《神童诗》是北宋孩童的启蒙教材,传为宋人汪洙所撰,尤其如其中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等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不息。这反映出北宋( )
    A.治国理念影响社会生活B.科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政府较为重视文化教育D.理学日渐成为主流思潮
    14.司马光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形: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上至朝廷,下及田野,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B.得到了司马光的支持
    C.触犯了大地主官僚利益D.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
    15.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说:“元太祖本无国号,但称蒙古。世祖至元八年,因刘秉忠奏,始建国号曰‘大元’,取‘大哉乾元(出自《易经》)’之义,国号取文义自此始。”下面对取国号为“元”的合理解释是( )
    A.继承汉唐以来的文化传统B.加强控制地方的现实需要
    C.继承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D.强调统治中原的正统地位
    16.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黑色方块所在区域的机构是( )
    A.渔阳郡B.中书省C.宣政院D.枢密院
    二、综合题
    17.安师大附中高一年级同学以“唐朝的创新与开放”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隋唐)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其成就因而超迈往古。
    ——王小甫、张春海、张彩琴编著《创造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唐朝统一全国后,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周边民族及亚洲、欧洲等七十多个国家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唐朝统治者认为隋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在于外交政策的失误,过于“大汉族主义”,因此唐朝采用当时国际上遵循的外交语言,与各国元首亲热地称兄道弟,而且还特别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通过不断的民间交流来影响到各国的外交政策倾向,对前来中国的海外商贾,采取了不少保护性措施。如《唐律》规定,官员不得无故刁难外国商旅进入关津,对于“无故留难者,一日主司笞四十,十日笞一等,罪止杖一百”。
    ——摘编自曹文君《从外交政策看唐朝统治者的对外意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外交活跃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三、材料题
    18.“二世即位”之谜:秦二世胡亥究竟是密谋篡位,还是奉诏即位,为探讨其真相,请研读以下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帝驾崩,天下百姓悲痛万分。(公元前209年)朕(胡亥)奉始皇帝遗诏即位,改元更新。
    ——改译自兔子山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
    材料二 公元前212年,始皇下令“坑儒”,扶苏(始皇长子)进谏,被斥至上郡做监军。公元前210年,始皇病危,下令扶苏回咸阳,令未发始皇便卒于沙丘。胡亥、李斯等篡改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太子。
    ——改译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始皇东巡卒于沙丘。此前,长子扶苏先已谪罚到上郡做监军。当时,政治上的惯例,太子是不出京城、不做军队中事务的,扶苏被排到军队中做监军,就表示不立他的意思。《史记》所载假造诏书等事不足信。
    ——改编自吕思勉《秦汉史》(1944年)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秦二世胡亥是奉诏即位还密谋篡位?请说明理由。
    四、综合题
    19.安师大附中“沁古史学社”的同学们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回来后准备进行交流研讨。请你任选一件文物写一篇解说词,力求让观众印象深刻。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商代国王下有尹或相作为辅佐,尹或相之下又分别设有负责管理不同事务的官员。这种设置表明商代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国家机构体系,不同部门之间有明显的职责分工,B项正确;材料中确实描述了商代社会中有不同的官员负责不同的职责,如管理王室事务、神祇事务、耕作和军事等。然而,这并不能直接说明社会分工已经“完善”。社会分工的完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考虑到当时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和官僚政治都是在战国后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从展示的龙文物来看,它们跨越了从距今约8000年到4000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且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这表明“龙”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华夏认同观念在周边民族的产生情况。这些龙文物虽然展示了“龙”文化的多元性,但并不能直接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在周边民族的传播和接受,排除B项;虽然这些龙文物表明“龙”文化在不同地区都有分布,但并不能直接说明中华早期文明区域间的联系是否密切,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龙”图腾与王权身份的关系。这些龙文物虽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并不能直接说明它们是否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墨子主张“尚贤”,认为有才能的人不论出身高低都应该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体现了对各阶层,特别是下层平民利益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平的重视。他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为下层平民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因此,墨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B项正确;道家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排除A项;儒家主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墨子反对不义的战争,“非攻”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蛮夷诸夏”、“诸夏亲昵”、“诸华”等称谓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华夏民族及其与其他民族关系的不同理解和认同。这些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华夏民族认同的演进,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夏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D项正确;大一统的局面是在秦朝之后出现的,与材料先秦时期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国家治理能力的具体内容或变化,因此无法从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这些文献记载主要关注的是民族称谓和关系,而非国家治理能力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到的是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国家尚未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从表格中九卿的职能可以看出,作为朝廷官员却负担着皇室私家事务,说明秦朝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家国同构色彩,C项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需要从疆域统一、地方管理、民族融合等多方面判断,仅凭材料内容不能得出,排除A项;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主要与郡县制的推行有关,排除B项;九卿作为中央官员主要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主要与郡县制的推行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汉代石刻画中出现力士与虎牛搏斗的画面,力士的英勇搏斗形象反映了当时崇尚勇武的社会风尚。这种画面通过力士展现力量与勇气,是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艺术体现,C项正确;画面重点是力士与虎牛搏斗,并没有特别体现出对耕牛的保护以及重农理念。如果是为了保护耕牛,画面更多应是驱虎而不是与虎牛同时搏斗的场景,排除A项;畋戏游猎主要是贵族的娱乐活动,通常会有狩猎工具等元素体现是有组织的游猎场景,而此画面是力士与虎牛搏斗,没有体现出畋戏游猎的特征,排除B项;画面主要表现的是力士与虎牛的搏斗关系,并不是着重表现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没有体现出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上的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上的尊崇儒术,以及军事上的反击匈奴。这些举措共同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与西汉时期的不符,排除A项;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与西汉时期的不符,排除C项;专制主义的顶峰与衰落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与西汉时期的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魏初年,朝仪典制,设官分职,多沿晋代旧制。经道武、明元诸帝渐进,至孝文帝时,不仅在服饰、语言、姓氏等方面实现全面汉化,还在教育体系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及所学可知,这一系列举措确保了中华文明在动荡时期仍能保持其内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有利于制度与文化的双重承续与创新,这些都为后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项正确;士族专权局面主要发生于东晋,且“多沿晋代旧制”明显不利于打破士族专权,排除A项;“政权内部凝聚力的持续增强”与史实明显不符,北魏孝文帝实行全面的汉化,遇到拓跋内部的阻碍,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北魏最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排除B项;北魏后期发生分裂,“保证了北魏政权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是十六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A项正确;“七国之乱”平息发生在汉朝,排除B项;科举制度形成是在隋朝,排除C项;“百家争鸣”兴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方东南八道的财赋运输到北方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延续唐朝统治,而黄巢起义断绝了运河交通,导致唐朝灭亡,可见南北交通稳定对于唐朝政权延续的重要性,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南北方的联系日益密切,D项正确;交通建设影响而不能单独决定国家兴衰,排除A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朝,排除B项;藩镇割据破坏中央集权,是唐朝统治的威胁,不利于政权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白居易作品的广泛流传和印刷售卖,以及由此带来的字书、韵书等刻印现象,确实反映了当时印刷技术的进步。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书籍的制作和流通更加便捷,从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C项正确;虽然科举制度在唐代及以后确实得到了发展,但白居易作品的广泛流传和印刷售卖,并不直接说明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主要关注的是官员选拔,而白居易作品的流传更多体现的是文化普及和市场需求,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情况,因此无法从这一现象中推断出政府是否缺乏监管。此外,文化市场的繁荣并不一定意味着政府监管的缺失,两者并非必然联系,排除B项;活字印刷是在宋朝时期发明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逐渐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纪念性建筑,并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愿望和文化内涵。这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即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所有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仅描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塔的演变,排除A项;虽然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相互融合的现象,但材料中主要关注的是佛塔的演变,并未直接提及儒释道的融合和创新,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佛教传入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无法得出“佛教传入动摇了儒学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可知,北宋政府重文轻武,大兴科举,影响了重学风气和观念,A项正确;材料反映重学观念“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科举虽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宋人汪洙不能代表政府,排除C项;北宋处于理学形成期,南宋后期起受到官方尊崇,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尽变更祖宗旧法”,导致朝廷上下、普通百姓都骚动不安,表明变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力度过大、牵涉范围过广、造成不安和混乱的问题,D项正确;题干中司马光是在批评王安石变法,而非肯定其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A项;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特别强调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是强调社会各阶层均受到变法的纷扰,也不能简单认为司马光的话完全是在代表大地主官僚对变法进行诋毁和阻挠,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元世祖建国号为“大元”,是在效仿历代中原王朝建立国号的做法,同时国号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也体现了对汉族文化的尊崇,表明元朝以中原王朝、中原文化的正统和后继者自居,D项正确;取国号为“元”有深刻的政治意图,而非仅仅为了继承文化和家国情怀,排除A项、C项;建立国号本身不属于地方管理措施,排除B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从图中“行省”“大都”字样,可以判断出该图是元朝时期部分行政区划图,元朝实行行省制,中书省既领六部,又直辖“腹里”,统治今天河北、 山西、山东地区,据此可知管理黑色方块所在区域的机构是中书省,B项正确;渔阳郡是秦朝设立的郡县之一,排除A项;元朝时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排除C项;枢密院在宋朝时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加强皇权;中国政治制度重大变革,影响深远。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表现:同周边民族及亚洲、欧洲等七十多个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统治者汲取隋亡教训,奉行平等外交政策;特别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通过民间交流推动外交发展;对海外商贸采取保护性措施;外国仰慕唐朝,主动示好于唐朝等。
    【详解】(1)本题为综合题之情境活动题。时空为唐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制度创新:根据所学可知,可知主要有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第二小问评价:在选官制度上,唐朝推行科举制,该制度扩大统治基础;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官制上,实行三省六部制,该制度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加强皇权;是中国政治制度重大变革,影响深远;在税收制度上,780年开始推行两税法,该制度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本题为综合题之情境活动题。时空为唐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中“周边民族及亚洲、欧洲等七十多个国家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可知,同周边民族及亚洲、欧洲等七十多个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政治上,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上,经济繁荣;政策上,统治者汲取隋亡教训,奉行平等外交政策;特别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通过民间交流推动外交发展;对海外商贸采取保护性措施;外部影响上,外国仰慕唐朝,主动示好于唐朝。
    18.我认为秦二世胡亥是奉诏即位。理由: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说明(公元前209年)朕(胡亥)奉始皇帝遗诏即位,改元更新。秦简是考古实物,是一手(原始)史料,具有比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吕思勉《秦汉史》叙述:扶苏被排到军队中做监军,就表示不立他的意思,《史记》所载假造诏书等事不足信,也表明吕思勉先生也认为秦二世胡亥是奉诏即位。根据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兔子山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与吕思勉《秦汉史》可以相互印证。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看待:综合上述材料,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支持即位说,得出:我认为秦二世胡亥是奉诏即位。理由:由材料一的出处“改译自兔子山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和材料一“(公元前209年)朕(胡亥)奉始皇帝遗诏即位,改元更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说明(公元前209年)朕(胡亥)奉始皇帝遗诏即位,改元更新,秦简是考古实物,是一手(原始)史料,具有比较高的史料价值。由材料三“扶苏被排到军队中做监军,就表示不立他的意思。《史记》所载假造诏书等事不足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吕思勉《秦汉史》叙述:扶苏被排到军队中做监军,就表示不立他的意思,《史记》所载假造诏书等事不足信,也表明吕思勉先生也认为秦二世胡亥是奉诏即位。根据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兔子山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与吕思勉《秦汉史》可以相互印证。
    19.(示例一:同学们,在幻灯片上呈现的是《雪夜访普图》,这幅画是明人所作,描绘的是宋朝新政权建立,皇帝赵匡胤和谋士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场景。宋朝建立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中央,建立“二府三司”体制,加强君主专制;在地方,设四监司,收行政权、财权、军权等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崇文抑武的方针,为巩固统一和安定奠定基础。【文物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这幅图构图精巧,展现了国画的魅力。内容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详解】本题为综合题之情景活动题。时空为古代中国。解说词:如选择F,首先,根据所学可知《雪夜访普图》是明人所作,描绘的是宋朝新政权建立,赵匡胤和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场景。其次,结合所学,从宋朝中央、地方措施及基本国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如宋朝建立后,在中央,建立“二府三司”体制,加强君主专制;在地方,设四监司,收行政权、财权、军权等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崇文抑武的方针,为巩固统一和安定奠定基础。最后,分析文物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如这幅图构图精巧,展现了国画的魅力。内容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D
    C
    C
    B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A
    D
    D
    B




    相关试卷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后汉书》记载,南朝皇帝多重用寒人执掌机要,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共9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