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元谋猿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遗址出土了元谋人制造和使用的各种骨器、石器工具,以及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多种动物化石,还找到了炭屑和烧黑的物件。据此推知,元谋猿人( )
A.使用磨制石器,提高了生产效率B.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C.会使用火,食用熟食可能性较大D.懂得饲养家畜改善生活
2.下表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邱承墩基随葬品情况统计表。据下表分析该时期( )
A.早期国家诞生B.社会分化显现
C.军事征伐频繁D.王权日益集中
3.有学者说:“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而是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共同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该学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中华文化( )
A.具有地区的不平衡性B.以各地的交流为基础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
4.二里头遗址作为大型都邑遗址,遗存丰富,为了解夏朝的都城面貌以及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此,记者刘周岩在《寻找夏朝》中说: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由此可见( )
A.考古发掘对历史研究价值比较有限B.文字出土有助于历史研究发展
C.考古必须与文献史料结合才有意义D.出土文字比其它文物意义更大
5.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单字达5000 以上,其字形结构相当复杂,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在其中皆可找到实例;甲骨文语法完备,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之分;句式结构也与其后的古汉语大体一致。据此可推断出( )
A.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已经形成B.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加强
C.商代文明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D.中原地区与周边交流频繁
6.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
A.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B.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
C.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D.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7.商朝时期,王室控制的各个方国和部族大部分是通过直接的军事手段征服而来。西周建立之后,周王室控制的诸侯国则主要是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分封而来。相对于商朝的地方管理,分封制可谓是一种基于长远的战略规划。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 )
A.取消了诸侯的独立地位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缓和了社会的各种矛盾D.有利于政治形势和秩序的稳定
8.下面西周制度示意图中,①②③应填写的分别是( )
A.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B.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C.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D.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
9.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关词语;还有如“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注重科技的实用性D.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10.周初,诸侯要到周王室参与助祭,并与周王分享祭典中的祭肉。西周晚期,诸侯很少参与或不再参与周王室的祭典,周天子往往将祭肉赐予强大诸侯,并表彰其功业。这一变化表明此时( )
A.等级尊卑观念强化B.礼乐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C.王权衰落诸侯崛起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11.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 )
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
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12.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并不多见。到战国时期,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编户、纳税形式,农业家庭的经济、政治等职能加强。这主要是由于战国时期( )
A.诸侯争霸和变法运动兴起的推动B.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结构变动
C.统治者对人口和土地控制的加强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1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其中,魏国李悝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楚国吴起变法力主“三世而收爵禄”,秦国商鞅变法实施“废井田,开阡陌”。这些措施( )
A.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D.废除了贵族世官的特权
1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期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期望( )
A.建立中央集权体制B.各家思想相互交融
C.国家治理统一有序D.尊崇君主重建伦理
15.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墨子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的思想( )
A.标志着察举制度的形成B.都受到统治者的青睐
C.均反映平民的政治诉求D.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16.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这表明( )
A.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弘扬B.《诗经》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C.先秦诸子思想兼容并蓄D.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转型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陶寺道址(属龙山文化)中发掘的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都被权力阶层所独有。在陶寺道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道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此外,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墓,死者或被弃于灰坑,或被作为人牡用来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墙中,有的甚至是多人丛葬。围绕陶寺道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
——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
材料二 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中,甘肃大地湾群落以一个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两侧备有一侧室,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无论是面积、质量还是结构都首屈一指。在这一时期的姜寨等遗址中,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现人员。此外,在良法文化区的大型墓中,有精致的玉铖等高级殉葬品,中型氢中玉城的制作工艺与形制与之相比略逊一筹。在此时的大汶口墓地中,石钺、玉铖与作为贯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同同时出土,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
——摘编自马新(群落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龙山文化考古遗存中蕴含的早期国家和文明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为依据,概述这一时期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特征。
18.【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
材料一 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分别继承发展孔子、老子的反战主张,并将民本思想发挥到极点。孟子反对战争的态度异常坚决,其目标在于通过“仁政”彻底消除社会的不和谐、不公平,将战争消除在未萌之际。“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是万物的总根源,是充满自由的道。战争造成数以万计的人丧生于刀光剑影中,个体生命沦为战争工具,没有一丝自由可言。因此,庄子对战争非常反感,他转而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法家、战国兵家以国家意志为根本宗旨,为实现短时间的国家利益最大化,急功近利,以战求强。他们的战争观带有浓厚功利主义色彩,反映了新兴上升势力的积极进取面貌。他们从本质上排除了战争本身的道义责任和起码的人道精神,过于热衷战争,认为战争万能,是统治者攫取私利的最有效的手段。
材料二 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得到恰当的运用,为迅速结束春秋战因的混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慎战反映出了诸子的和平主义倾向,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和平的实现。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认识到民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国家的根本,所以其战争观带有强烈的民本精神,重人道,以人为终极关怀,彰显人性的光辉,反映出来的对社会和平和未来美好前景的憧憬,为世世代代追求和平的人们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灯火。这个时期的战争观的迅速成熟,丰富了我国军事思想文化,完善了军事思想体系,是我国军事思想史上光辉的一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儒家、道教和法家、兵家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其态度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的积极影响。
19.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
社会转型的特点与原因:①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②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③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请你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社会转型上述特点,分析其体现出的时代潮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墓号
出土情况
M3
玉钺1玉斧1石钺14石斧3
M5
玉钺3石钺4石斧4
M10
石钺2
M11
玉钺2石斧8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还找到了炭屑和烧黑的物件”可推知,元谋猿人已会使用火,食用熟食可能性较大,C项正确;元谋猿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贫富分化的信息,根据所学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现象,而元谋猿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排除B项;材料中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不属于家畜,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中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邱承墩基随葬品情况统计可知,不同的幕出土的随葬品有较大差异,这说明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社会分化显现,B项正确;国家出现的表现主要有阶级分化、礼器、城市等,而表中无法体现,无法得出当时已出现了早期国家,排除A项;玉钺、玉斧是权力的象征,无法看出军事征伐频繁,排除C项;大汶口文化时期,尚未产生王权,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八个氏族文化区各有特点即是多元性,它们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即是一体性。因此,该学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地区发展不平衡只符合材料前半部分,不是该学者强调的主旨,排除A项;各地区存在文化交流只是符合材料后半部分,不是该学者强调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是多元性与一体性的统一,不是强调中华文化逐渐形成的过程,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商朝因为出土了殷墟甲骨文这样内证性的文字证据而成为信史,夏朝没有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而被怀疑,说明文字出土有助于历史研究发展,B项正确;考古发掘有时对历史研究价值非常大, “考古发掘对历史研究价值比较有限”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考古发现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不一定与文献结合,排除C项; “出土文字比其它文物意义更大”的说法绝对化,有些文学艺术作品不一定可信,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材料中甲骨文单字的数量、字形结构、造字方法、语法、句式结构等信息可以得知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据此推测商代文明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与民族认同,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得知中原地区与周边的交往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不能直接属于商王,方国首领对本国拥有较大的统治权。而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周天子对诸侯“受(授)民受(授)疆土”,诸侯统治的臣民就是周天子的臣民,扩大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B项正确;在西周诸侯国内部统治结构仍按照宗法制构建,宗族关系是基本的政治关系,排除A项;周天子将臣民授予诸侯、贵族,并不是以监察为目的,排除C项;拓展西周疆域是指西周在原有统治区域上的扩大,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其镇守地方,有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从而有利于西周政治形势和秩序的稳定,D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中央间接管理地方,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仍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排除A项;公元前221年,秦灭东方六国,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B项;分封制和宗法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但无法缓和社会各种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题干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确立与各级贵族的政治隶属关系,①为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维护贵族集团内部关系,②为宗法制;通过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的等级秩序,③为礼乐制,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9.D
【详解】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雨量大小、多少、来向等众多词语,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气象进行仔细观测和记载,说明当时人们非常关注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一结论,排除A项;农业改革收成的多少在于生产劳动等,与祭祀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科学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诸侯参与助祭到诸侯很少参与或不再参与,变为周天子将祭肉赐予强大诸侯,说明诸侯实力增强,周天子的权威下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侯的强大,等级尊卑观念逐渐淡化,排除A项;西周晚期诸侯很少参与或不再参与周王室的祭典,说明礼乐制度受到了挑战,排除B项;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战国前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后,华夏渐为通用词”结合所学可知,到了战国后,人们不再仅仅以地域或血缘来界定“华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历史传承,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王室的衰微,虽然与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有关,但并未直接反映“华夏”一词含义的变化,排除A项;华夷观念并未被完全打破,而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调整,排除B项;各民族的区别已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战国时期农业家庭的经济、政治等职能加强,主要在于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使个体小农户逐渐摆脱对氏族的依附,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和社会单元,B项正确;诸侯争霸和变法运动兴起的推动、统治者对人口和土地控制的加强是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排除AC项;集体劳作在东汉时期的庄园经济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尽地力之教”指的是发展农业生产,“三世而收爵禄”指的是废除贵族世官特权,“废井田,开阡陌”指的是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些变法措施共同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A项正确;“尽地力之教”和“三世而收爵禄”,没有触动土地制度,更没有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材料只是三个诸侯国进行变法,没有其他诸侯国的信息,“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的表述较为夸大,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楚国“三世而收爵禄”是“废除了贵族世官的特权”,其他两国措施不是,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孔子、孟子、墨子和道家的思想都强调了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性,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秩序井然的礼乐制度,孟子主张天下统一,墨子提倡百姓服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统一的概念,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当时思想家们期望国家治理能够统一有序,C项正确;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儒家并不主张,排除A项;材料体现各家思想有一定相同之处,并非强调相互交融,排除B项;尊崇君主,重建伦理不是他们相同之处,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孔子和墨子都提出了自己对于进入仕途的方式,打破了之前以血缘为标准的选官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察举制到汉代才出现,排除A项;孔子和墨子的思想都没有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青睐,排除B项;孔子反映的不是平民的政治诉求,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据材料“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文化经典的《诗经》被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学派引述,并且到汉武帝时期称为了儒家“五经”这一,这有利于《诗经》的传承与弘扬,所以材料表明了文化经典的传承弘扬,A项正确;孟子等思想家引用《诗经》是为了“说理论证”,并非因为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用来研究历史,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先秦许多思想家在说理论证的时候引用了《诗经》,但据此不能说明诸子思想互相吸收,兼容并蓄,排除C项;材料没有具体涉及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具体的思想,不能得知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因素:权力阶层的出现;等级结构的形成;阶级分化的产生;中心聚落的出现。
(2)特征:出现最高权力所有者;出现宏伟逮筑和防御工事;群落实现初步统一;相对独立的职官设置;神权与政权的结合;出现集权趋势。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因素,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在陶寺遗址(属龙山文化)中发掘的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都被权力阶层所独有”可知,权力阶层的出现;根据材料一”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嘉莽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可知,等级结构的形成;根据材料一“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基,死者或被弃于灰坑,或被作为人牲用来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墙中,有的甚至是多人丛葬”可知,阶级分化的产生;根据材料一“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可知,中心聚落的出现。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征,根据材料一“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可知,出现最高权力所有者;根据材料一“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材料二“在这一时期的姜寨等遗址中,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可知,出现宏伟建筑和防御工事;根据材料一“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可知,群落实现初步统一;根据材料二“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觋人员”可知,相对独立的职官设置;根据材料二“在此时的大汶口墓地中,石钺、玉铖与作为贯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筒同时出土,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可知,神权与政权的结合;出现集权趋势。
18.(1)不同主张:儒家、道家反对战争,法家、兵家主张战争。原因:反对战争的原因:民本思想的影响;坚持“仁政”和“道”的理念。主张战争的原因:富国强兵的需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影响:有利于迅速结束春秋战国的混战,实现社会安定;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价值观;彰显了民本精神;丰富了我国军事思想文化,完善了军事思想体系。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不同主张:根据材料“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分别继承发展孔子、老子的反战主张”“法家、战国兵家以国家意志为根本宗旨,为实现短时间的国家利益最大化,急功近利,以战求强。”得出儒家、道家反对战争,法家、兵家主张战争。
原因:根据材料“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分别继承发展孔子、老子的反战主张,并将民本思想发挥到极点。孟子反对战争的态度异常坚决,其目标在于通过‘仁政’彻底消除社会的不和谐、不公平,将战争消除在未萌之际。‘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是万物的总根源,是充满自由的道。”得出反对战争的原因:民本思想的影响;坚持“仁政”和“道”的理念。根据材料“法家、战国兵家以国家意志为根本宗旨,为实现短时间的国家利益最大化,急功近利,以战求强。他们的战争观带有浓厚功利主义色彩,反映了新兴上升势力的积极进取面貌。”得出主张战争的原因:富国强兵的需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影响:根据材料“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得到恰当的运用,为迅速结束春秋战因的混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出有利于迅速结束春秋战国的混战,实现社会安定;根据材料“慎战反映出了诸子的和平主义倾向,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和平的实现。……所以其战争观带有强烈的民本精神”得出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价值观;彰显了民本精神;根据材料“这个时期的战争观的迅速成熟,丰富了我国军事思想文化,完善了军事思想体系,是我国军事思想史上光辉的一页。”得出丰富了我国军事思想文化,完善了军事思想体系。
19.示例
说明:
经济上:春秋战国之际,随着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纷起,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创立了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新制度,出现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萌芽。
思想文化上:教育由官方垄断到走向民间,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社会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
潮流: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加以说明,如经济上:春秋战国之际,随着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纷起,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创立了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新制度,出现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萌芽。思想文化上:教育由官方垄断到走向民间,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最后总结时代潮流: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B
C
B
D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C
D
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A4,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表 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