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49592/0-173739048547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49592/0-173739048551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49592/0-173739048553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陶永武(临海市回浦中学)蒋逸礼(北京师范大学台州附属高级中学)
审题:陈青柳(玉环市教研中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随着当代社会与教育的飞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目前也极容易受到两种极端思维的干扰。一个极端是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个应当抛弃的完全过时的教育主张;另一个极端是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意味着教育要重新回到“美好”的旧时代(20世纪50-70年代)。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走出这两个极端思维的误区,就必须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命题做出合乎新时代的合理诠释。
(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的中介地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真正实现,必须通过教育在生产过程之中和生产过程之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两种“结合”形式相互支持才能得以完成。最重要的原因乃是现代生产劳动中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为当代和未来生产劳动的决定性因素。当代社会的劳动者已经不可能仅仅通过生产过程的参与去完全学习、掌握这一过程所必需的大量科技与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来越紧密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未来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独立于生产过程的学校教育的时间会越来越长,终身教育将成为现实。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就绝不可以将劳动教育与科学文化的学习看成是彼此排斥而非相互促进的关系。让学生放弃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科技知识的学习,简单强调参加过多体力劳动的旧思维,不仅违背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意,实质上更是对这一教育原则的严重背离。
此外,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同时意味着劳动教育的中介地位。也就是说,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与严格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在性质与功能上是有严格区别的,学校的劳动教育不过是德、智、体、美基本素养培育完成后让学生通过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实践去检验学习成果,得到实践锻炼,并为在未来真正投入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不同劳动过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做最好准备。如果我们从语言的逻辑上分析,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表述本身,就意味着“生产劳动”已经是“教育” (德、智、体、美)之外的事物,两者才需要“结合”。所以,尽管从强调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工作需要出发,教育方针上可以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并非处于同一逻辑层次。劳动教育内含着价值观、科学技术、体力、美感等德、智、体、美教育的因素;德、智、体、美各育也是实现劳动教育的最重要的教育形式,脱离德智体美各育、孤立开展劳动教育只在有限的范围是有意义的。所谓劳动教育“进课堂”,应理解为劳动教育在价值观上走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全部课堂,而非过多强调在课表上专列多少课时的劳动教育专门课程。
(二)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
若我们承认,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等同于20世纪50-70年代的“学工、学农” (体力劳动)教育,实质上是延续了过去对于劳动概念本就错误的理解,则今天我们再讲“教育与
台州市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第1页 共8页
生产劳动相结合”时,教育应该与什么样的“劳动”相结合,就成为一个有待讨论的严肃话题。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也许应当改为“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这一方面是因为“劳动”概念的当代形态不仅包括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劳动”早已不再是“生产劳动”那么简单。在当代社会, “生产劳动”在全部劳动中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而在消费、休闲等不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生产”环节的新劳动形态正在不断涌现。
以上认识也可以推论到对劳动教育概念的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方面标明劳动教育的核心或者本质目标应当是劳动价值观的学习,而不应简单执着于某一项具体劳动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标明,当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等本身就带有更为本质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性质,甚至学生日常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劳动”的性质,至少是某种特殊的劳动形式。
(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的教育形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是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一种历史发展的事实,其次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具有真理性的现代教育的主张。就前者而言,无论是现代学校教育或者是现代生产本身,都必然带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就后者而言,马克思、列宁等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提出的教育主张的具体落实,应当贯彻与时俱进的原则。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也是受生产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和劳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制约的。这些条件变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必然随之变化。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当代劳动教育的启发,则不仅在于我们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特别关注“劳动新形态”,关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复合性劳动等新劳动形态,还要特别关注劳动教育的“教育新形态”。
(摘编自檀传宝《何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典论述的时代诠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提到“两种极端思维”,其产生的根源是相同的,都是在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的理解上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真正实现,也逐渐导致现代生产劳动中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为当代和未来生产劳动的决定性因素。
C.学校的劳动教育是在德、智、体、美基本素养培育完成的基础上,再通过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实践,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好相关准备。
D.随着新的劳动形态的不断涌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表述为“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可能更为准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B.提倡劳动教育“进课堂”,就是要让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走进学校的全部课堂。
C.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劳动与消费、休闲等生活的边界越来越清晰了。
D.在当代社会,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人们精神生活、个体成长的需要。
3.文章对“劳动”概念作了新的诠释,下列选项不属于作者所说的“劳动”的一项是(3分)
A.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 B.退休老人晚上一起跳广场舞。
C.在自媒体上分享旅游、购物等体验。 D.周末到养老院陪老人聊天。
台州市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第2页 共8页
4.作者说“必须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命题做出合乎新时代的合理诠释”,文中就此提出了哪些新的看法? (4分)
5.学校准备开展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大讨论,需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好文章。请你为本文拟写三点推荐理由。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天之间
赵德发
多年来,我痴迷于一个空间:海天之间。
去海边游逛,坐轮船涉海,乘飞机越洋,我都注意观察,浮想联翩。
我家离海有三公里远,我不出门时经常去窗口瞅一瞅。写作累了,从书桌前站起来看看海,是我最好的休息方式。这个城市的电视台善解人意,在海边安上了直播设备。无论我在哪里,往手机上轻轻一点,眼睛便与那儿的高清摄像头“并机”了。我近距离地注视着大海、天空,心神激荡。
海是实的,天是虚的。真正的虚无缥缈,没有尽头。也许黑洞是它的尽头?平行宇宙是它的尽头?估计造物的那一位又在发笑,我便收回思绪,只盯着眼前的海与天。海天一色。什么色?蓝。天蓝,有它的道理;海蓝,也有它的道理。我早已被科普过了。然而,这些蓝为什么只出现在地球上?是必然,是偶然?道理何在?也有人科普,但我半信半疑,只觉得事情不那么简单,可谓玄之又玄。
其实,海天并非一色。蓝,只是笼统的判定,它其实分为天空蓝与海洋蓝。天空蓝,一碧如洗时才为正宗;海洋蓝则复杂多变,深蓝、浅蓝,有多个层次,过渡时让人难以觉察。只有在适度的光照之下,才有标准的海洋蓝。用色彩学解释,天空蓝是高调蓝调子,传递平静、纯净、安详;海洋蓝是低调蓝调子,传递沉静、深邃、幽远。两种蓝,各有千秋,我都喜欢。
海与天的分界是海平线。世界上的几何线条有无数种,那是最长最直的。但你无法靠近,即使乘船去寻,它也永远距你四点四公里左右。看着它,你耳边可能会响起塞壬的歌声,被吸引,被诱惑,一心趋前,不计风险。海平线是一根漂在海上的纤细魔杖,会显示种种奇迹。日月、云雾、船只、飞鸟,均从那条线上诞生,生生不息,无休无止。海平线当然是平的。这个平,发人深思。我想到了八个字:天下为公,四海遂平。
海平线上最辉煌的景象是日出。“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屈原《九歌·东君》)。我在家每天看到的“暾”出自东方之海,光芒照亮我的窗子、我的心房。平时除了雨雪天气,早晨有很多人到海边观赏日出。太阳每天照常升起,每天的景色却各有不同。天阴天晴,云多云少,画面不同,氛围不同。单说那朝霞,没有一天是相同的,其形其色,千变万化。在这个时刻,言语道尽,也无法描述,唯有默默静观,用心领会造化之神奇。海天有情有意,想显示更多神奇给你看。你不经意间,云集东方,悄悄布阵。等到日上三竿,云彩突然出现若干缝隙,让阳光直射入海。一根根巨大光柱,一块块海上金斑。
关注海天之间,可以开阔心胸。“乾坤浮一气,今古浸双丸”(清代诗人张照《观海》),充沛在海天之间的浩然之气,恒久不变的日月升落,能让你明白何为天行健,你是否要自强不息。
台州市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第3页 共8页
海天之间,还有一种力,我们称之为风,这也由太阳传递的热量引起。风在陆地,有许多羁绊,到了海上便畅行无阻。我们看不见它的真身,它就推动云朵给我们看,推动船帆给我们看,推动海水给我们看。对海水的推动,最能显示风的手段。滚滚波涛,巍巍浪山,都由它造就。它甚至能制造渔民所说的“鬼潮”:潮水该来不来,让坐滩的船无法出海。那是来了特别猛烈的强风,让大片海水整体移动,拉开了与陆地的距离。一个渔家姑娘的歌唱从九十年前传来: “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来了大海风……”渔民对大海风的体会,最为真切。 《渔光曲》的凄婉,打动了几代人的心。风险,风险,因风而险。这个词,也因海而生。 “天下之险莫如海”,信然。
鸟儿,是海天之间的精灵。如果没有鸟,这个空间便会死气沉沉。我经常在海边看鸟。那儿有留鸟,有候鸟,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海鸥,红嘴、白身、黑翅尖,在碧海蓝天的背景上引人瞩目。每当渔船归来,它们必定扇动翅膀跟踪,希望分享渔获。岸边有人投喂,它更是欢叫着扑来,精准抢到食物。有的时候,万鸟翔集,遮天蔽日,让我惊叹不已。我还多次在海上看鸟。有一回坐船出海,有鸟群在天上飞过。我不认得它们是什么鸟,但知道它们正在迁徙,正向南飞。估计是觉得东北亚天气变冷,它们要飞往大洋洲,被人类称作“澳大利西亚”的那些温暖之地。我想,至少要飞一万公里,你们坚持得了吗?正在观望,突然有一只褐色小鸟落到了甲板上。它叽叽叫着,小胸脯急促起伏。我以为这个小可爱飞累了,不再走了,却见它抬头看看同伴,又鼓动翅膀,勇猛地冲上了蓝天。那一刻,我心中充满感动,目送它翩翩远去,融入鸟群,消失在海平线上。
我关注海天之间,非常希望能看到海市蜃楼。那是地球上最为玄虚的事物。本来空空如也的海上,为何突然出现山峦、树木、楼房、城市⋯⋯空幽飘渺,恍若仙境?科普读物告诉我们,那是光学现象,由远方景物折射而成。问题是,人们看了海市蜃楼,想找它的原型,却没有一例能够成功找到。于是有人猜测,那是“平行宇宙”的显影。这也不可信,我们这个宇宙包罗万象, “平行宇宙”怎会只有那么几种东西?
越是虚幻越想看,越是想看越看不见。在我有生之年,大概此梦难圆。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想起苏东坡当年想看海市蜃楼,在登州蓬莱阁上发出追问,千年来一直没有答案,我只好放下执念。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流露出作者对海天之间的热爱,这种情感源于多年来与海的近距离接触,以及随时感受着海的气息。
B.文章既刻画了海平线上最辉煌的日出景象,又描绘了特别猛烈的大海风,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从文学性角度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宏大而壮丽的海天景象,文字简洁而且富有表现力。
D.从思想内容层面看,这篇散文不仅有对海天景色的多角度描写,更蕴含着对自然、宇宙的深刻思考。
7.文中关于海的颜色、风和鸟儿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就海天颜色问题,结合色彩学知识,解释了天空蓝和海洋蓝传递的不同情感内涵。
B.作者对风的描摹刻画,配上《渔光曲》的凄婉,凸显出了渔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C.鸟儿作为海天的精灵,给海天之间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作者体验到了生命的感动。
D.这些描写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观察细腻入微,善于捕捉自然中的独特元素。
台州市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第4页 共8页
8.作者为何说“海平线上最辉煌的景象是日出”?请简要概括理由。 (4分)
9.有人评价这篇文章“写自然与人际的往还,格局开阔”,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播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 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凝然③,十余里,旁多奇石、葱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觜②。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寇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浒②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圜池,乃引坠溪内。
左文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遨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④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①蹤(cóng)然: 形容流水声响。②崗(guī) : 憲周, 即杜鹃、子規鸟, 善鸣。③李公麟:安徽舒城人,北宋画家,晚年居桐城龙眠山垂云汾,号龙眠山人。沜(pàn),半月形水池。 ④姜坞:作者伯父姚范的号。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溪有深潭 A大石 B出潭中 C若马 D浴起 E振鬣 F宛首 G而顾其侣。
台州市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第5页 共8页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在,与材料二“以岁三月上旬”的“以”意思相同。
B.稍,逐渐,渐渐,与《送东阳马生序》 “未尝稍降辞色”的“稍”意思不相同。
C.屏,像屏风一样,名词作状语,与《小石潭记》 “斗折蛇行”的“斗”用法相同。
D.“左丈学冲”是对姓左名学冲的老先生的称呼, “丈”是古代对长辈男子的尊称。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登上泰山之巅,看见山上覆盖的白雪照亮了南面天空,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雾像一条飘带。笔下的泰山既安详肃穆又优美壮丽。
B.《游媚笔泉记》一文脉络分明,凝练紧凑,全文以“水”为线索,由龙溪发端,中间历经深潭、媚笔泉、圆池、群泉等,其他景物亦与水相关。
C.两篇游记都能巧妙地处理动静关系,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立体,如“苍山负雪”“翼乎临于溪右”中的“负”“翼”赋予静态的青山、岩石以生命。
D.两篇文章分别记叙了作者迎着风雪观日出、冒雨游媚笔泉的情景,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展现了其高雅洒脱的襟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14.姚鼐为文注重“考据”, “考据”要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证的方法,确保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文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姚鼐的“考据”精神?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鹊桥仙·七夕
宋·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点明时间、人物,一“慵”一“懒”,明描情态,暗写心理————牛郎织女都盼望着尽快团聚,以慰相思之苦。
B.上阕后两句承上一句“妒”字,以月姊嫦娥的孤独忧愁、风姨嫉妒而兴风吹雨来突出牛郎织女“双星良夜”相聚的美好。
C.下阕词人对牛郎织女相会及离别归去的情景并不过多着墨,而把笔触直接深入到两人的内心世界————不见亦苦,相见亦苦。
D.新欢不抵旧愁,旧愁未去又添新愁,本词与秦观《鹊桥仙》立意相同,都突出了牛郎织女别离的悲剧无休无止,痛苦无穷无尽。
台州市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第6页 共8页
16.本词和秦观的《鹊桥仙》都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各举一例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同学们相约周末爬山远足,登上山顶,放眼大地,山水环绕,一片苍翠,小明不禁吟起了《赤壁赋》中的文句: “ , ”。
(2)小明很佩服表哥有渊博的历史知识,表哥却引用《师说》中的话打趣道:“‘ , ’,我们各有所长,我从你这个‘航天迷’身上也学了不少航天知识。”
(3)古代诗人常常用猿的叫声来表达凄清、孤独、悲凉等情感,如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中就有此类诗句: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①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②因此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 ( 甲 ),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 A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 ( 乙 )。③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④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⑤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 B 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台州市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第7页 共8页
18.指出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
20.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22.根据对差序格局的理解,请仿照“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个句子,另写一句话。 (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白居易千呼万唤等待着琵琶女出场,姚鼐历经千辛万苦登上日观峰等待日出,台儿沟的姑娘们精心准备等待火车停靠的那一分钟……这些等待都承载着期盼和希望。
但有人却认为,等待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是时间的浪费,更是无奈的选择。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台州市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第8页 共8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答案,共4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