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长春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新)及答案(九科)
2025长春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生物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长春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docx、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生物试卷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脂滴是近些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器,由单层磷脂构成细胞器膜,主要储存脂肪等脂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脂滴不含除碳、氢、氧以外的元素
B. 脂肪与磷脂分子中脂肪酸链的数量不同
C. 脂滴细胞器膜上的磷脂头部朝向脂滴内部
D. 脂滴与内质网形成的囊泡结构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脂滴是一种细胞器,只有一层磷脂分子,不是双层磷脂分子。而生物膜每层膜都是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
【详解】A、脂滴是一种细胞器,由单层磷脂构成细胞器膜,因此组成元素有碳、氢、氧、氮、磷,A错误;
B、磷脂由一分子胆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甘油和两分子脂肪酸构成;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因此脂肪与磷脂分子中脂肪酸链的数量不同,B正确;
C、脂滴内部储存脂肪等脂质,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亲脂的,因此脂滴细胞器膜上的磷脂尾部朝向脂滴内部,头部朝外,C错误;
D、内质网是单层膜结构,一层生物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而脂滴是单层磷脂构成,因此脂滴与内质网形成的囊泡结构不同,D错误。
故选B。
2. 通道蛋白有离子通道蛋白、孔蛋白、水通道蛋白三种类型。孔蛋白常见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外膜上,可允许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分子自由通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道蛋白往往需要与运输的物质相结合且构象改变
B. 离子通道蛋白运输相应离子的速率与膜两侧离子浓度差有关
C. 离子通道蛋白和水通道蛋白的选择性比孔蛋白的高
D.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较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详解】A、通道蛋白运输物质时,不需要与被运输物质结合,A错误;
B、离子通道蛋白运输相应离子为协助扩散,运输速率与膜两侧离子浓度差有关,B正确;
C、离子通道对被转运的离子的大小和电荷都有高度的选择性,水通道蛋白只运输水分子,而孔蛋白只允许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分子自由通过,因此离子通道蛋白和水通道蛋白的选择性比孔蛋白的高,C正确;
D、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主要作用是水的重吸收,主要通过协助扩散吸收水,因此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较多,D正确。
故选A。
3. 研究发现,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用于满足快速生长的能量需求。下图为葡萄糖在癌细胞中的代谢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
B. 过程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过程②发生在线粒体内
C.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生成等量ATP消耗的葡萄糖更多
D. 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有少量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过程①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过程②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过程③为乳酸型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A、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用于满足快速生长的能量需求,所以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A正确;
B、过程①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过程②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
内,B正确;
C、癌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同时进行,但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少于有氧呼吸,所以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速率高,C正确;
D、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氧化分解,线粒体不能分解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4. 下图为某DNA分子转录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示过程中不断有氢键的生成和断裂
B. 转录时RNA聚合酶使DNA的双链打开
C. B基因和C基因转录的模板链不同
D. B基因和C基因转录生成的RNA链分别向5'端和3'端延伸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真核细胞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详解】A、图示过程为转录,转录过程中存在DNA解旋,解旋时氢键断裂,在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形成的RNA与DNA模板链配对,该过程中存在氢键的形成,因此图示过程中不断有氢键的生成和断裂,A正确;
B、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解旋使DNA的双链打开,同时又能连接磷酸二酯键合成RNA,B正确;
C、由图可知,B基因和C基因转录方向相反,因此两者模板链不同,C正确;
D、转录过程中,RNA延伸的方向都是5'→3',即都时是向RNA链的3'端延伸,D错误。
故选D。
5. 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图示染色体的端粒断裂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裂处发生融合,且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可在两个着丝粒之间的任何一处发生随机断裂,D、d为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端粒是每条染色体两端RNA-蛋白质复合体
B. 若图示为有丝分裂,造成图①现象的原因是基因重组
C. 若图示为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可能同时含有D和d基因
D. 经③④⑤过程后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可知,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基因的左侧或d基因的右侧,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同一个子细胞中;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和d基因之间,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2个不同的子细胞中。
【详解】A、端粒是每条染色体两端的DNA-蛋白质复合体,A错误;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图示为有丝分裂,造成图①现象的原因是基因突变,B错误;
C、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可在两个着丝粒之间的任何一处发生随机断裂,因此若图示为减数分裂,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基因的左侧或d基因的右侧,形成的配子可能同时含有D和d基因,C正确;
D、由图可知,经③④⑤过程后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故选C。
6. 研究发现,印度洋中多个丽鱼物种都来源于早期的同一个物种,其形成的原因是不同颜色的雌雄丽鱼专挑与自己颜色相同的丽鱼作为交配对象,形成生殖上相对隔离的族群,而不同的族群以不同生物为食,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同颜色丽鱼变异产生的根本来源是基因重组
B. 多个丽鱼物种形成的原因是经长期的地理隔离产生生殖隔离
C. 多个丽鱼物种形成过程中,自然选择未起作用
D. 上述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不同颜色丽鱼变异产生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A错误;
B、多个丽鱼物种形成过程中,不同颜色的丽鱼生活在同一地理环境中,未发生地理隔离,不同颜色的雌雄丽鱼专挑与自己颜色相同的丽鱼作为交配对象,形成生殖上相对隔离,B错误;
C、多个丽鱼物种形成过程中,自然选择决定了各个种群的进化方向,C错误;
D、上述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7. 关于滑雪时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兴奋,细胞代谢速率提高
B. 躯体运动由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通过脑神经控制
C. 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其传递到下丘脑形成冷觉
D. 运动中内脏活动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包括: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详解】A、比赛过程中,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提高代谢水平,A正确;
B、躯体运动由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通过脊髓控制,B错误;
B、比赛中内脏活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但其活动并非完全不受中枢神经控制,B错误;
C、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C错误;
D、比赛中内脏活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但其活动并非完全不受中枢神经控制,D错误。
故选A。
8.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信息分子与相应靶器官或靶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递质可作用于肌肉或腺体细胞,改变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B. 细胞因子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协调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功能
C. 促胰液素可作用于胰腺,促进其分泌胰岛素
D. CO2可作用于相关感受器,进而影响呼吸中枢的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联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这三个系统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两方。这些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直接接触。受体具有特异性,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
【详解】A、神经递质由神经细胞分泌,在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处释放,可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和腺体,改变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A正确;
B、细胞因子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协调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功能,B正确;
C、促胰液素可作用于胰腺,促进其分泌胰液,C错误;
D、CO2可作用于相关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影响脑干呼吸中枢的活动,D正确。
故选C。
9. 病毒感染能激活体内针对关节软骨自身抗原的滤泡性T细胞,该细胞群高度表达OX40蛋白,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组织破坏,形成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细胞的活化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的直接接触
B. 浆细胞识别滤泡性T细胞呈递的抗原并产生抗体
C. OX40蛋白的过量表达促进了B细胞的增殖分化
D.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与艾滋病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详解】A、B细胞的活化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的直接接触,该过程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A正确;
B、浆细胞不具备识别抗原的作用,B错误;
C、根据题干“该细胞群高度表达OX40分子,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再结合题图:滤泡性T细胞表面的OX40和抗原均会与B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抗体是B细胞识别相应抗原之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所分泌的,可推测OX40的过量表达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C正确;
D、根据题意“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组织破坏”可知机体免疫过强攻击机体正常组织,形成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而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机体免疫不足导致的,二者发病机理不同,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有关“探索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插条的形态学下端削成斜面,以增加吸收面积
B. 预实验时应设置清水对照组,且实验组的浓度梯度可以大一些
C. 浸泡法处理插条最好在遮阴和湿度较高的环境中
D. 如果出现两组枝条生根情况相当,则两组中高浓度组药液抑制了生根
【答案】D
【解析】
【分析】沾蘸法和浸泡法的区别:沾蘸法是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蘸一下(约5 s),深约1.5 cm即可,千万不能将整个枝条泡入其中;浸泡法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
【详解】A、将枝条下端削成相同的斜面,能够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面积,A正确;
B、为了避免实验的盲目性,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以确定浓度的大概范围,实验组的浓度梯度可以大一些,B正确;
C、浸泡法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C正确;
D、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因此不同浓度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导致出现两组枝
条生根相当的情况,但两个浓度都是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D。
11. 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能够调节种子的萌发。某研究小组为研究两种激素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利用拟南芥种子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已知甲基嘌呤能够抑制mRNA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GA通过促进种子合成α-淀粉酶来促进种子萌发
B. 在调节种了萌发的过程中ABA与GA的作用相反
C. 实验结果表明甲基嘌呤抑制GA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
D. 种子成熟过程中的ABA的含量大于种子萌发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详解】A、由甲组结果可知,GA处理后,α-淀粉酶含量增多,故GA通过促进种子合成α-淀粉酶来促进种子萌发,A正确;
B、对比甲、丙两组可知,喷洒GA+ABA的种子中α-淀粉酶含量比单独喷洒GA的组低,可知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ABA与GA的作用相反,B正确;
C、甲基嘌呤能够抑制mRNA的合成,对比甲组,乙组的α-淀粉酶含量更低,甲基嘌可能抑制α-淀粉酶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C错误;
D、ABA抑制种子萌发,在种子成熟过程中,ABA的含量会增多,故种子成熟过程中的ABA的含量大于种子萌发过程,D正确。
故选C。
12. 黑嘴鸥是迁徙鸟类,为全球性濒危野生动物,因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且行动迅捷隐秘,生态学家对其生活习性及繁殖习惯知之甚少。研究者对黄河口湿地公园内越冬黑嘴鸥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黑嘴鸥种群数量为42只,其中雄鸟6只,并在其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残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记重捕法是该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统计的最佳方法
B. 由上述调查数据可判定未来一段时间该黑嘴鸥种群出生率会下降
C. 为更好的保护黑嘴鸥,应当将黑嘴鸥迁入人工繁育基地进行繁殖
D. 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属于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ABC
【解析】
【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
2、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A、黑嘴鸥是迁徙鸟类,因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且行动迅捷隐秘,则标记重捕法不是该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统计的最佳方法,A错误;
B、由上述调查数据中没有年龄结构,不能判定未来一段时间该黑嘴鸥种群出生率,B错误;
C、为更好的保护黑嘴鸥,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C错误;
D、在黑嘴鸥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残骸,说明黑嘴鸥捕食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所以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属于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ABC。
13.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间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随着时间的推移,捕食者与蝌蚪数量会呈现循环因果关系
B. 捕食者的存在改变了三种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 三种蝌蚪和捕食者的生态位不同,三种蝌蚪之间无生态位差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关系。
【详解】A、捕食者数量增加蝌蚪数量减少,蝌蚪数量减少会导致捕食者数量减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捕食者与蝌蚪数量会呈现循环因果关系,A正确;
B、在捕食者为0时,甲与丙数量较多,乙较少,在捕食者较多时,甲与丙数量减少,乙相对较多,说明三种蝌蚪的竞争关系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正确;
C、从图看出,无捕食者时,乙种群的数量最少,说明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
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甲、乙、丙是不同种的蝌蚪,因此三种蝌蚪之间生态位有差异,D错误。
故选D。
14. 某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三个营养级之间流动的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B摄入的能量比例增大,B的同化效率未必增大
B. 若B同化的能量减少,C的同化量一般也相应减少
C. 若B呼吸作用散步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比例增大,不会影响B→C的能量传递效率
D. 若B为养殖动物,增大B的同化效率能使能量的利用效率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同化量 = 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能量。传递效率=(本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详解】A、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若B摄入的能量比例增大,则B的同化量和粪便量的比例也会相应增大,因此B的同化效率(同化量/摄入量)一般不会增大,A正确;
B、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若B同化的量减小,C的同化量一般也相应减少,B正确;
C、若B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比例增大,则B同化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会减少,故B→C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会下降,C错误;
D、若B为养殖动物,增大B的同化效率能使粪便量比例减少,可以使能量的利用效率增大,D正确。
故选C。
15. 在“多营养层次”海水生态养殖模式中、养殖者在海水上层挂绳养殖海带等藻类;中层挂笼养殖牡蛎等滤食性贝类,牡蛎可滤食水体中的小型浮游动植物;底层设置人工鱼礁,养殖龙虾、海参等底栖杂食动物。下图是某地渔民设置的“多营养层次”海水生态养殖模式的部分构造和物质循环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牡蛎属于分解者和消费者
B. 随着植物营养元素被吸收利用,能量流入海带和浮游植物
C. 该养殖模式促进了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 实现长期的大规模牡蛎养殖需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详解】A、结合图可知,牡蛎既能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也能以有机碎屑为食,因此牡蛎既是消费者,也是分解者,A正确;
B、海带和浮游植物为生产者,能吸收无机物,但能量不能随着营养元素流入海带和浮游植物,B错误;
C、“多营养层次"促进了物质循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
D、由于该生态系统中大量元素随牡蛎产品不断输出(售卖),牡蛎带走了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能量,浮游动植物提供的能量无法满足大量牡蛎生长需要,因此大规模养殖仍定期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入,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某农科院为提高温室黄瓜的产量,对其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下图为7时至17时内黄瓜叶片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其中净光合速率和Rubisc(固定CO2的酶)活性口变化均呈“双峰”出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7时至17时净光合速率两次降低的限制因素不同
B. 13时叶绿体内光反应的速率远低于暗反应的速率
C. 7时至17时黄瓜叶片干重变化也显“双峰”曲线
D. 胞间CO2浓度既受光合速率影响又会影响光合速率
【答案】AD
【解析】
【分析】分析图 随着时间的变化,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升高,到正午由于出现午休现象,光合速率下降,然后上升,直到下午,光照减弱,净光合速率又逐渐下降。
【详解】A、7时至17时净光合速率两次降低的限制因素不同,第一次下降是由于Rubisc活性下降,光合速率下降,第二次下降是由于光照减弱,A正确;
B、13时叶片胞间CO2浓度快速上升,是由于Rubisc活性下降,光反应的速率高于暗反应的速率,B错误;
C、7时至17时净光合速率大于0,干重不断增大,C错误;
D、光合速率会影响胞间CO2浓度,同时胞间CO2浓度又会影响光合速率,D正确。
故选AD。
17. 家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型,体色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野生型家蚕的体色为白色。研究人员获得了两种黄色纯合单基因突变品系M和N,进行杂交实验,如图所示。体色相关基因不在ZW同源区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2的F2白色个体均为雄性B. 品系M和N出现黄色均是显性突变的结果
C. 品系M和N的突变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D. 实验1的F2白色个体中雄性占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时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适用条件: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I后期。
【详解】A、实验2中:M与N交配,子一代均为黄色,且子二代黄色:白色=15:1,说明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实验1中:M与野生型正反交,子一代均为黄色,则M相关的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N相关的突变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品系M和N出现黄色均是显性突变的结果。实验2中子二代中白色均为同一性别,则实验2的子一代基因型分别为AaZBZb、AaZBW,子二代中白色个体基因型为aaZbW,均为雌性,A错误;
B、M与野生型正反交,子代均为黄色,M相关的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M与N杂交子代全为黄色,由此判断,品系M和N出现黄色均是显性突变的结果,B正确;
C、实验2中子一代黄色自由交配,子二代中黄色:白色=15:1,说明体色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品系M和N的突变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
D、假设A、a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那么M基因型为AAZbZb,野生型的基因型为aaZbW,那么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W,子二代白色个体有aaZbZb、aaZbW,雄
性占1/2,D正确。
故选A。
18. 在应急情况下,人体内肾上腺素调节肝细胞代谢以补充血糖,其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肝糖原和肌糖原均可通过图示过程分解进而补充血糖
B. 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
C. 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引发一系列酶活性改变
D. 图示体现了膜蛋白可具有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和催化功能
【答案】CD
【解析】
【分析】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详解】A、肌糖原不分解成葡萄糖,不能补充血糖,A错误;
B、下丘脑和垂体可对肾上腺皮质进行分级调节,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激素,不受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节,B错误;
C、分析图示,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引发了糖原磷酸化酶、蛋白激酶A等的活性改变,C正确;
D、由图可知,膜上的受体(蛋白质)与肾上腺素结合,可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可催化ATP转变为cAMP体现催化功能,D正确。
故选CD。
19. 科研小组对某开放地区甲、乙两个动物种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测定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和乙种群的λ值(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绘制了以下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种群的λ在t3时达到最大B. 0~t1期间乙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
C. 0~t2期间甲、乙种群数量均增加D. t2~t4期间乙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
【答案】A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Nt+1)/ Nt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稳定;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
【详解】A、甲种群在t3时,种群速率达到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为K/2,A错误;
B、0~t1期间乙种群的λ大于1,且相对稳定,因此,此时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正确;
C、0~t2期间甲的增长速率逐渐上升,因而种群数量逐渐增大,而乙种群的λ大于1,因此甲、乙种群数量均增加,C正确;
C、t2~t4期间乙种群的λ小于1,说明此时的种群数量处于逐渐下降的状态,若不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其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但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其出生率不一定小于死亡率,D错误;
故选AD。
20.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 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我国科研人员采取了“碳减排”“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等多种措施。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A,B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B. 若图中⑧=①+②+③+④,则达成“碳中和”
C. 图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的过程有⑤⑥⑦⑨
D. 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都是达成碳减排的重要措施
【答案】ABC
【解析】
【分析】1、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的过程;
2、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往复循环;(3)反复利用;
3、分析题图: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大气中的CO2库。
【详解】A、由图可知,ABC都有箭头指向D,故D是大气中的CO2库。D有箭头指向A,故A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遗体残骸能被C利用,故C为分解者,B是消费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用图中数字构建数学模型即为⑧=①+②+③+④,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间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在图中的序号是⑤⑥⑦⑨,C正确;
D、植树造林是“碳捕集”的重要措施,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将菠菜叶绿体的类的类囊体通过特殊处理制成类囊体单元(NTU),然后将NTU小鼠软骨细胞膜(CM)包装获得CM-NTU,再通过膜融合成功将NTU达入损伤的软骨细胞(如下图所示),构建了一个可控并且独立的ATP和NADPH自我供应系统,并研究了该系统在改善细胞代谢和治疗退行性疾病方面的临床潜力。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通过过程①②获得了NTU,并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其成分及结构与类囊体一致。在光照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NTU可进行的过程行__________。
A. 光能的捕获B. ATP和NADPH的消耗C. CO2的固定
D. 氧气的产生E. 电子的传递
(2)研究人员通过过程③④构建了CM-NTU,并进行了体外免疫学测试:将等量的荧光标记的NTU(A组〉和荧光标记的CM-NTU(B组)分别与小鼠巨噬细胞共饲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巨噬细胞内的荧光强度,若_____________,则说明构建CM-NTU可减少小鼠巨噬细胞对NTU的吞噬作用。
(3)利用过程⑤将NTU送入软骨细胞,这个过程借助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4)研究人员利用患骨关节炎的小鼠进行了以下体内实验、请将其补充完整。
①对照组:___________;实验组:向骨关节内注射溶于缓冲液的CM-NTU,并进行光照;
②一段时间后检测细胞内__________的水平,并对小鼠骨关节的形态和功能进行测评。
【答案】(1)ADE (2)CM−NTU(B组)的巨噬细胞内的荧光强度较弱,而NTU(A组)则较强 (3)流动性
(4) ①. 向骨关节内注射等量缓冲液,并进行光照 ②. ATP和NADPH
【解析】
【分析】类囊体为单层膜结构,类囊体在叶绿体中堆叠形成基粒,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动物细胞膜为单层膜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小问1详解】
A、类囊体上存在光合色素,可捕获光能,A正确;
BC、ATP和NADPH的消耗和CO2的固定,发生于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C错误;
DE、氧气的产生和电子的传递发生在光反应过程,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因此NTU可进行该过程,DE正确。
故选ADE。
【小问2详解】
将等量的荧光标记的NTU(A组)和荧光标记的CM-NTU(B组)分别与小鼠巨噬细胞共饲培养。自变量为CM的有无,因变量为巨噬细胞内的荧光强度。若构建CM-NTU可减少小鼠巨噬细胞对NTU的吞噬作用,则CM−NTU(B组)的巨噬细胞内的荧光强度较弱,而NTU(A组)则较强。
【小问3详解】
被细胞膜包被的NTU以胞吞的方式进入动物细胞内,说明菠菜类囊体进入动物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特点。
【小问4详解】
该实验为对照实验,实验目的是研究CM-NTU对损伤的软骨细胞(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实验组:向骨关节内注射溶于缓冲液的CM-NTU,并进行光照;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则对照组:向骨关节内注射等量缓冲液,并进行光照;NTU可捕获光能,产生ATP和NADPH,因此一段时间后检测细胞内ATP和NADPH的水平,并对小鼠骨关节的形态和功能进行测评。
22. 5-羟色胺(5-HT)是一种可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的调节。HPA轴功能亢进是抑郁症重要的生理变化之一,其致病与治疗机理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5-HT由突触前膜以_________方式释放。相对于其他跨膜方式,神经递质以该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意义是_________。突触前膜释放的5-HT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膜外电位产生的变
化是____________。
(2)下丘脑道过HPA轴对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行分层调控,这属于___________调节。
(3)长期应激刺激可使突触间隙5-HT的量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导致抑郁症愚者情绪低落。氟西汀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抗抑郁西药,它能抗抑郁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
(4)释放5-HT的神经元主要聚集在大脑的中缝核部位,miR-16可与5-羟色胺转运体相应的mRNA结合从而导致其降解。为研究中缝核miR-16的水平与5-羟色胺转运体装达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对这两种物质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显示,中缝核miR-16的水平与5-羟色胺转运体的表达水平呈______(填“正”或“负”)相关。据此推测,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从而使5-HT回收量增加,突触间隙5-HT含堂下降。
【答案】(1) ①. 胞吐 ②. 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神经递质,提高了兴奋的传递效率 ③. 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分级 (3) ①. 减少 ②. 氟西汀能抑制5−羟色胶转运体,阻断突触前膜对5−羟色胶的再摄取,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增加,从而延长和增加5−羟色胺的作用,产生抗抑郁的作用
(4) ①. 负 ②. 中缝核miR−16水平下降,对SERTmRNA翻译的抑制作用减弱,SERT表达水平上升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在应激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提高糖皮质激素水平,增加突触前膜5−HT转运体的数量,导致突触间隙的5−HT浓度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IL−6能促进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能提高垂体细胞的敏感性,从而促进了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进一步增加突触前膜上5−HT转运体的数量,导致对5−HT的回收增强,加重抑郁症症状。
【小问1详解】
中缝核miR-16和5-羟色胺转运体定量测定表
组别
中缝核miR-16
5-羟色胺转运体
对照红
0.84
0.59
抑郁模型组
0.65
0.99
胞吐在短时间内能释放出大量的神经递质,使兴奋在短时间内就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提高了兴奋的传递效率。据题干信息可知,5−HT为兴奋性递质,则其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小问2详解】
下丘脑通过HPA轴调控肾上腺分泌GC的过程为分级调节,该调节机制可以放大激麦的调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小问3详解】
长期应激刺激使突触前膜上5−羟色胺转运体的数量增多,该转运体能把5−羟色胺转运进入突触前膜,因此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量会减少。氟西汀能抑制5−羟色胶转运体,阻断突触前膜对5−羟色胶的再摄取,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增加,从而延长和增加5−羟色胺的作用,产生抗抑郁的作用。
【小问4详解】
由实验结果可知,综合对照组和抑郁模型组,中缝核miR−16的水平与中缝核SERT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抑郁模型组中缝核SERT表达水平比对照组高,中缝核miR−16的表达水平降低,所以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可能是中缝核miR−16水平下降,对SERTmRNA翻译的抑制作用减弱,SERT表达水平上升。
23. 薇甘菊是一种喜光的多年生藤本植物,能快速覆盖于木本植物上,导致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薇甘菊多侵害疏于管理的路边或林地,并快速形成群落中的单优势种群,被称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终极杀手”。回答下列问题:
(1)薇甘菊入侵初期,其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薇甘菊入侵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_____演替。被入侵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_____,其原因是_____。
(3)科研人员采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本地红薯作为替代物种治理薇甘菊入侵。红薯是一种有很强无性繁殖能力的攀援藤本植物,具有与薇甘菊相似的形态特征,是本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①科研人员对不同种植模式下微材药和红薯的生长特征进行了定分析,结果如下表
依据表中数据推测,混种模式下薇甘菊单株总生物量显著降低的原因是_____。
种植模式
叶柄长(cm)
叶面积(cm2)
单株总生物量(g)
单独种植薇甘菊
7.05
21.71
12.42
1:1混种
薇甘菊
6.80
14.26
2.81
红薯
14.13
88.68
13.28
②综合以上信息,请分析红薯可以作为对薇甘菊进行替代控制的理想物种之一的原因(答出两点)_____。
【答案】(1)入侵地环境适宜,且薇甘菊在与其他植物的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
(2) ①. 次生 ②. 降低 ③. 薇甘菊的入侵使群落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物种丰富度)降低
(3) ①. 在混种模式下,薇甘菊叶柄短、叶面积小,易被红薯遮挡,不利于其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②. 混种模式下红薯处于竞争优势,可有效阻止薇甘菊的入侵;红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种植红薯可避免因引种带来的二次生物入侵风险
【解析】
【分析】1、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起点不同。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小问1详解】
薇甘菊是一种喜光的多年生藤本植物,能快速覆盖于木本植物上,导致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薇甘菊多侵害疏于管理的路边或林地,并快速形成群落中的单优势种群,由此判断薇甘菊入侵初期,其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入侵地环境适宜,且薇甘菊在与其他植物的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
【小问2详解】
薇甘菊入侵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入侵后,快速形成群落中的单优势种群,使群落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物种丰富度)降低,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抵抗力稳定性差。
【小问3详解】
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1混种模式下,和红薯相比,薇甘菊叶柄短、叶面积小,薇甘菊易被红薯遮挡,不利于其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导致薇甘菊单株总生物量显著降低。
②1:1混种模式下,和红薯相比,薇甘菊叶柄短、叶面积小,薇甘菊易被红薯遮挡,不利于其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红薯处于竞争优势,可有效阻止薇甘菊的入侵,此外红薯是本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且种植红薯可避免因引种带来的二次生物入侵风险。
24. 下图为某地的河流污水净化系统示意图,污染的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氧化塘、植物床等水净化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污水净化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在厌氧池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物经多种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被最终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氨等,这些微生物大多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
(2)氧化塘岸边、浅水区与中央深水区中生物分布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填“垂直”或“水平”)结构,氧化塘后部种植挺水植物,可有效抑制藻类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对植物床中湿地植物进行选择时,选择净化污水能力强的植物,并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环境容纳量和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这利用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4)氧化塘和植物床中的某些植物能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
(5)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要控制进水口的__________,目的是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及无机盐被充分吸收,使出水门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溶氧量是水质检测的重要指标。植物床中溶氧量比厌氧池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1) ①. 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及该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 分解者
(2) ①. 水平 ②. 挺水植物减少了藻类的光照并与藻类竞争无机盐 (3)自生、协调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 ① 污水流入速度 ②. 植物床中分解者消耗氧气少,且有大量生产者产生氧气
【解析】
【分析】流经该污水净化系统的总能量除了有该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包括了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对植物床中湿地植物进行选择时, 选择适合当下环境生存,净化污水能力强的植物,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环境容纳量和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小问1详解】
流经该污水净化系统的总能量除了有该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包括了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这些微生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小问2详解】
氧化塘岸边、浅水区与中央深水区中生物分布的差异是池塘水平方向的分布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挺水植物减少了藻类的光照并与藻类竞争无机盐,可有效抑制藻类生长。
【小问3详解】
对植物床中湿地植物进行选择时, 选择适合当下环境生存,净化污水能力强的植物,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环境容纳量和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小问4详解】
氧化塘和植物床中的某些植物能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小问5详解】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为了使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及无机盐被充分吸收,使出水门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要控制进水口的污水流入速度。植物床中分解者消耗氧气少,且有大量生产者产生氧气,所以植物床中溶氧量比厌氧池高。
25. 利用白菜(2n=20,染色体表示为AnAn)和甘蓝(2n=18,染色体表求为CnCn),道过生物育种技术可获得甘蓝型油菜(染色体表示为AnAnCnCn)。研究者将甘蓝型油菜与白菜杂交获得F1,使其与亲本甘蓝型油菜回交,获得F2,F2自交获得F3,从F3中筛选获得了C1(甘蓝1号染色体)成对缺失的缺体植株NC1,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可使用两种技术获得蓝型油菜(AnAnCnCn),其一是将白菜和甘蓝杂交后,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了或幼苗,秋水仙素可导致染色体数加倍的原理是:当秋水仙素作用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__________,从而使染色体数加倍;其二是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此项技术先要去除二者细胞的细胞壁,再诱导________,然后将杂种细胞利用_________技术培养成杂种个体。
(2)F1植株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C组染色体数量不同,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F2植株染色体数介于_________之间。
(3)F3缺体植株NC1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
(4)缺体植株可用于基因定位,研究者发现甘蓝型油菜叶片无毛刺,而NC1叶片具有毛刺,表明缺失的C1染色体上可能携带有_________(填“促进毛刺产生”或“抑制毛刺产生”)的基因。
【答案】(1) ①.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 ②. 细胞融合 ③. 植物组织培养
(2) ①. C组染色体联会异常,各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 ②. 29~38
(3)F2产生的缺失C1染色体的雌雄配子结合
(4)抑制毛刺产生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此项技术先要去除二者细胞的细胞壁,再诱导细胞融合,然后将杂种细胞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成杂种个体。
小问2详解】
因为F1植株在减数分裂时,C组染色体(因为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异常,各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故F1植株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C组染色体数目不同;白菜二倍体共20条染色体,An是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是10,甘蓝型油菜是二倍体,共38条染色体,染色体组成是AnAnCnCn),其中An是10条染色体,Cn是9条染色体,F1植株AnAnCn产生配子类型有An、AnAn、AnCn,染色体数为10~19,甘蓝型油菜(染色体表示为AnAnCnCn)产生的配子为AnCn,染色体数为19,故F2植株染色体数介于29~38之间。
【小问3详解】
由于F2产生的缺失C1染色体的雌雄配子结合,导致F3缺体植株NC1形成。
【小问4详解】
甘蓝型油菜不缺失C1染色体,其叶片无毛刺,而NC1叶片具有毛刺,表明缺失的C1染色体上可能携带有
抑制毛刺产生的基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2025长春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生物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生物pdf、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