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件+教案
部编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 教案,共11页。
虽有佳肴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预习检测【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学记》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乃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节选这一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仍值得重视。【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成书于汉代,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与《周记》《礼仪》合称“三礼”,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书中的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深刻精辟的名言警句,这些内容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文题解读】虽 有 佳 肴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 作用:以选文第一句话为标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且简单易记。三、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在你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面画上横线,并正音2、放声朗读课文。4、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翻译)虽有 佳肴 ,弗食,不知其 旨 也;虽有 至道 ,弗学,不知其 善 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有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勉励自我。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四、深入分析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教学相长。人学习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与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2、文章开头写“虽有佳肴”有何作用?本文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最后点明观点“教学相长”。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有条有理。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3、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虽有 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 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用 类比 的方法切入话题 学→ 然后知不足 →能自反 教→ 然后知困 → 能自强 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教学相长”的观点。 4、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5、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在课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 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6、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文言知识通假字学 学半 “学”同“敩”,教导 特殊句式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一词多义“学” 学学半:教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 其此之谓乎:大概、那样 不知其旨也:他的六、写作特色1、文中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如“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逻辑性强,语言精简。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七、课堂小结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新课导入《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吗?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人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这样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去看看吧。整体感知听读课文放声朗读课文,在你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面画上横线,并正音。朗读指导组内交流,互相翻译,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翻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 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憎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译: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三、思考探究1、全文文字,共六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3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行……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你能解释一下吗?“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斗争。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去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4、文章中提到的“大道”和“大同”分别指的是什么?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5、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行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必”的和平、安定的局面。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四、拓展探究“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1、世外桃源里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相似之处,说明了老人与小孩都可以得到社会的关爱。2、世外桃源里的“其中往来种坐”与大同社会的“男有分,女有归”相似。3、大同社会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和平生活相似。4、桃花源内的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与大同社会的讲信修睦一致。都是描写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憎恨。五、文言常识1.一词多义“独” 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单、只)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名词,老而无子)“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闭塞) 故外户而不闭(动词,用门闩插上)2.古今异义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不独子其子 古义:指子女 今义:专指“儿子”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3.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老年人”“壮年人”“小孩”4.通假字选贤与能 同“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同“鳏”,老而无妻5.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6.倒装句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六、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七、布置作业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写一篇200字的小短文八、板书设计 虽有佳肴 类比引入: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之道,不知其善 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学学半 大道之行也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满足生存需要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满足发展需要 总结全文,折射显示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课题第六单元礼记二则课 程新授课课 时2课时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礼记》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同时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虽有佳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部分。《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虽有佳肴”这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值得重视。《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篇文章。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4、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5、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习重点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篇文章。学习难点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