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东部,流域内可溶岩大面积出露,局部出露非可溶岩。北盘江峡谷深切,两岸峭壁陡立,峡谷中部的悬崖发育有倒钱洞(洞口高40m,宽38m,深约20m)。在倒钱洞洞口堆积了厚达20m的砾石层,中等磨圆,且砾石层上普遍覆盖了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图1示意北盘江大峡谷景观,图2为倒钱洞发育位置和倒钱洞内沉积物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崖壁上倒钱洞的主要成因是( )
    A. 溯源侵蚀B. 物理风化
    C. 河流侧向掏蚀D. 岩层裂隙崩塌
    2. 砾石层钙板的地质年代可用于判断( )
    A. 石灰岩形成的地质年代B. 倒钱洞脱离河水的年代
    C. 洞内接受砾石堆积的年代D. 崖壁开始受侵蚀的年代
    3. 图示砂层钙板的形成反映了( )
    A. 洞口曾经受短时山洪影响B. 倒钱洞发育处于停滞状态
    C. 洞口次生化学沉积物减少D. 洞口砾石层风化加剧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流水下蚀形成的地貌一般位于峡谷下方,流水侧蚀形成的地貌一般位于峡谷两侧,倒钱洞位于峡谷中部的西南侧的峭壁上,是流水侧蚀的结果,C正确;溯源侵蚀是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会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长,A错误;物理风化不会在岩壁最严重,岩石顶部一般最严重,B错误;图中岩石裂隙没有大的差异,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石灰岩形成早于砾石层钙板,砾石层钙板的地质年代不能用于判断石灰岩形成的地质年代,A错误;砾石层钙板的堆积物形成晚于溶洞,堆积物堆积于洞内,没有被搬运走,说明其远离了河流,据此倒钱洞脱离河水的年代,B正确。洞内接受砾石堆积的年代比倒钱洞脱离河水的年代早,难以推断,C错误。崖壁开始受侵蚀的年代应该是峡谷形成的时代,不能据砾石层钙板的地质年代推断,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图示砂层钙板形成时代,河流河谷东北一侧被侵蚀,西南一侧洞内形成堆积,应该是洞口曾经受短时山洪影响,山洪侵蚀东北一侧,在西南一侧洞内堆积,A正确。同期东北一侧出现新洞,倒钱洞发育没有处于停滞状态;砾石层上普遍覆盖了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洞口次生化学沉积物没有减少;砂层钙板的形成不能反映洞口砾石层风化加剧,BCD错误。故选A。
    巴哈马是一个位于大西洋西岸的岛国(图)。首都拿骚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卡特岛,属巴哈马群岛之一,主要是由沉积的碳酸盐沉积物和周围的珊瑚礁组成,岛上有数千种昆虫,
    其中有数百余种昆虫为珍稀昆虫。完成下面小题。
    4. 关于拿骚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全年高温,昼夜温差大B.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C. 5至10月为湿季,高温多雨D. 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寒冷干燥
    5. 不同纬度地带的太阳辐射存在差异,形成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卡特岛的环流风向为( )
    A. 西南风B. 西北风
    C. 东南风D. 东北风
    6. 卡特岛珍稀昆虫种类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位置B. 地形
    C. 气候D. 土壤
    【答案】4. C 5. D 6. A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拿骚个月平均气温均在20°C以上,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BD错误;5至10月为湿季,高温多雨,由于降水多,昼夜温差小,11月-次年4月降水相对较少,昼夜温差较大,A错误,C正确。故选C。
    【5题详解】
    卡特岛位于24°N附近,属于北半球东北信风带控制区,卡特岛的环流风向为东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卡特岛为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屿,距离大陆远,受陆地物种影响小,繁衍出众多珍稀奇特的昆虫种类,因此卡特岛珍稀昆虫种类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位置;地形、气候、土壤也会影响生物生存,但不是这里珍稀昆虫种类多的主要影响因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地理学家发现,天山地区不同于东亚季风区,几乎没有暖云(温度高于0℃,且云中只有液态水滴的云体)降水,其拥有独特的气候背景。同时,在不同阶段降雪过程中,云层顶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图示意西天山地区一次降雪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7. 图示三个阶段依次代表的是( )
    A. 暖锋入侵—暖锋过境—暖锋控制B. 冷锋入侵—冷锋控制—冷锋过境
    C. 暖锋控制—暖锋过境—暖锋入侵D. 冷锋控制—冷锋入侵—冷锋过境
    8. 阶段3时,西天山( )
    A. 大风降温,降雨逐渐减少B. 温度明显升高,降雨增多
    C. 暖空气被抬升,形成云层D. 暖空气逐渐被冷空气取代
    9. 相对于东亚季风区,西天山地区缺乏暖云降水的原因是( )
    A. 海洋气流途经B. 缺乏暖湿气流
    C. 季风气流干扰D. 山区海拔过高
    【答案】7. B 8. D 9. B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西天山地区一次降雪过程可知,阶段1为暖气团控制,近地面水汽含量高,缓慢降温,说明冷锋逐渐靠近但还没有真正受冷锋控制,为冷锋入侵;阶段3温度区域平缓,且略有上升,说明冷锋过境;阶段2快速降温,水汽不断减少,形成降雪,此时受冷锋控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阶段3处在冷锋过境,逐渐受冷气团控制,出现大风降温,降水形成,温度相对阶段1、2不会明显升高,暖空气被冷空气取代,暖空气抬升,形成降雪,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根据题干定义可知,暖云为温度高于0℃,且云中只有液态水滴的云体,西天山地区,深居内陆,受夏季风(暖湿气流)影响小,缺乏暖湿气流,B正确,AC错误;山区海拔高与受暖云降水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集装箱船是高速航行船舶,合理利用洋流,可以降低油料消耗。图是跨太平洋集装箱船舶的航行线和主航道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航道与其利用洋流对应正确的是( )
    A. 主航道1—日本暖流B. 主航道2—加那利寒流
    C. 主航道3—北太平洋暖流D. 主航道4—阿拉斯加暖流
    11. 与3、4航道相比,航道1、2最大的优势是( )
    A. 顺风顺水B. 海上风浪小
    C. 航行距离短D. 运输需求大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日本暖流主要分布在日本东海岸附近,与图示的主航道1分布海域不符合,A错误;加那利寒流分布在非洲沿岸,与图示的主航道2分布海域不符合,B错误;主航道3与北北太平洋暖流分布海域大致相吻合,C正确;阿拉斯加暖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与图示的主航道4分布海域不符合,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图中的航道并没有标明航向,而洋流相对方向稳定,不同的航行方向不可能都是顺风顺水,A错误;航道1、2会受到西风影响,风浪并不小,B错误;如图示航道1、2长度相对于航线3、4所跨经度少,且位于较高纬度,接近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航线,因此航行距离较短,C正确;没有信息能说明航道1、2的运输需求大,相对而言主航道3线路密度更大,D错误。故选C。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腹地最大的淡水湖泊。某研究小组,在距白洋淀15km的A地(历史时期曾与现代白洋淀连为一体)进行垂直剖面土层采样,研究发现当地地层沉积特征较为复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关于A地沉积层叙述正确的是( )
    A. 距今10270~13710年和距今4630~5400年发育河流相沉积
    B. 距今3470~3700年发育湖相沉积
    C. 距今7130~8000年发育沼泽相沉积
    D. 距今3700~4630年和距今3230~3470年发育河流相沉积
    13. A地曾出现过明显的沉积间断,据图推测间断时间可能为( )
    A. 距今3470~3700年B. 距今4500~5000年
    C. 距今8000~10000年D. 距今13000~15000年
    14. 地质时期,该地沉积层湖相、河相交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壳抬升B. 流水堆积
    C. 干湿交替D. 冷暖变化
    【答案】12. D 13. C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由图中A地剖面深度、岩性及年代关系图可知,距今10270~13710年发育湖相沉积,距今4630~5400年发育河流相层Ⅰ沉积,A错误;距今3470~3700年发育沼泽相层沉积,B错误;距今7130~8000年发育湖泊相层Ⅱ沉积,C错误;距今3700~4630年和距今3230~3470年发育河流相沉积,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结合上题结论可知,A地距今3470~3700年发育沼泽相沉积,A错误;距今3700~4630年发育河流相沉积、距今4630~5400年发育湖相沉积,故距今4500~5000年先发育河流相沉积,后发育湖相沉积,B错误;距今7130~8000年发育河流—入湖三角洲相沉积、距今10270~13710年发育湖相沉积,在距今8000~10270年沉积层深度变化不大,说明时期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故距今8000~10000年沉积间断,C正确;距今13000~15000年发育湖相沉积,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湖相沉积意味着水域范围广,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多,湖泊面积大水位较高;河相沉积意味着此阶段区域气候寒冷干燥,降雨量小,湖泊面积较小水位低。该地沉积层湖相、河相交替出现,则意味着该地干湿交替,C正确;沉积层的出现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与地壳抬升无关,A错误;流水堆积是出现沉积层的原因,但不是湖相、河相交替出现的原因,B错误;冷暖变化与干湿交替有相关性,但不是湖相、河相交替出现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全球性的地域差异形成陆地自然带。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自然带序号和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 Ⅰ冰原带Ⅱ苔原带Ⅲ亚寒带针叶林带B. Ⅰ苔原带Ⅱ冰原带Ⅲ亚寒带针叶林带
    C. Ⅰ冰原带Ⅱ苔原带Ⅲ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 Ⅰ冰原带Ⅱ高山植物区Ⅲ亚寒带针叶林带
    16. 图中自然带Ⅱ在M处向南凸出的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B. 洋流
    C. 海陆位置D. 大气环流
    17. 与B区域相比,A区域冰川较多的原因有( )
    ①靠近海洋,水汽充足,降水多②在西风吹送下,地形抬升显著
    ③纬度高,气温低,积雪积累多④海拔高,气温低,冰川数量多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③D. ②④
    【答案】15. A 16. A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自然带I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应为冰原带,自然带Ⅱ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北极圈附近,自然带类型为寒带苔原带,自然带Ⅲ位于中高纬度大陆内部,且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自然带Ⅱ即苔原带向南凸出的位置位于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其植被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因此可知,图中自然带Ⅱ向南凸出的主导因素为地形,与洋流、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与B区域相比,A区域冰川较多是因靠近北冰洋,水汽充足,降水多,积雪量大,①正确;此处受极地东风影响较多,②错误;A区域纬度高,气温低,积雪积累多,冰川较多,③正确;AB两区域海拔差距不大,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B。
    2023年1月20日,国家水利部印发《2023年度永定河水量调度计划》将通过当地水、引黄河水、引长江水和再生水向永定河补水等措施,力争实现永定河全年全线有水。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位于莲石湖地区的永定河河岸公园进行考察,探究河岸景观(图)特点及环境效益。完成下面小题。
    18. 指出河岸复层道路绿化景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
    A. 水文B. 地形
    C. 土壤D. 人类活动
    19. 永定河补水计划实施,对河岸区域带来的影响有( )
    A. 湖泊景观区大气降水增多B. 堤坡绿化景观区土壤盐碱度增加
    C. 复层道路区生物多样性增多D. 公园绿化景观区土壤透气性增加
    【答案】18. D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图示中的复层道路绿化景观显示中间为道路,两侧是道路绿化,道路上没有植被的分布是为了交通线的铺设,而两侧的绿化也有人为选择的因素,所以河岸复层道路绿化景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水文、地形、土壤因素也有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AB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是向永定河补水,对湖区的降水影响较小,A错误;补给水源增加会导致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增加,地下水位会有所上升,堤坡绿化景观区土壤盐碱度更易发生,土壤盐碱度增加,B正确;复层道路区的生物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与永定河补水关系不大,C错误;补水之后公园绿化景观区土壤水分增加,土壤空气有所减少,透气性降低,D错误。故选B。
    2023年某日,D市(37.4°N,116.3°E)某中学地理王老师拟在当地拍摄该日月相照片,于是他用手机软件查阅了本地实时日相月相信息(表),并研究摄影时机。完成下面小题。
    注:日相月相方位均以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方向旋转,度数增大。
    20. 该日可能是( )
    A. 2月5日B. 6月5日
    C. 10月5日D. 12月5日
    21. 推测王老师查阅日相月相信息时,手机显示时间可能是( )
    A. 7:35B. 10:26
    C. 11:50D. 14:20
    22. 这天,王老师选择拍摄的时机有可能是( )
    A. 10:30B. 14:30
    C. 18:30D. 22:30
    【答案】20. C 21. B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当地的纬度为37.4°N,日出时间为06:13,日落时间为17:53,此日昼长为11小时40分,昼长接近12小时,说明此日接近二分日,结合选项,10月5日接近秋分日(9月23日),C对,ABD错。故选C。
    【2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日相月相方位均以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方向旋转,度数增大,此时太阳方位为145.67°,说明太阳位于东南方向,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则此时应为上午,D错误;日出时间为6:13,太阳方位为180°时(即当地正午)时间为12:03,东南方位145.67°与180°约差35°,根据所学知识,37.4°N太阳方位13分钟时间不可能移动35°,即13分钟后,该地不能到达正午,则C错;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日接近二分日,结合其日出时间,可推断日出时太阳方位大于90°但接近90°,移动至145.67°,需移动约50°,结合太阳方位移动速度,1小时30分钟,太阳方位角移动角度达不到50°,A错,需要更长时间,结合选项,10:26有可能,B对。故选B。
    【2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某中学地理王老师拟在当地拍摄该日月相照片,月出时间为21:45,月落时间为12:36,拍摄月相,时间应在月出后,14:30和18:30不在这个范围内,10:30已经是白天,因此22:30最合适,D对,ABC错。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6分。
    2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共和盆地在北侧青海南山、南侧鄂拉山的地形构造下,呈现出上窄下宽的喇叭型地形。每年从11月开始至次年3月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翻越鄂拉山进入盆地后风速变化显著(图)。
    (1)描述共和盆地轮廓特征。
    (2)从地形角度说明冬季大气环流翻越鄂拉山进入盆地后风速的变化。
    【答案】(1)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形;西北部较窄且相对闭合,东南部地形相对开阔。
    (2)在盆地最北端和鄂拉山背风坡一侧,由于大气翻越山地动能损失较多,风速较小;在下坡过程中不断加速,经过狭窄地形的狭管效应加速后,风速逐渐增大;至喇叭型地形出口后,因为空气膨胀、气压减小,风速逐渐减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地形特征的描述,结合材料信息“青海共和盆地在北侧青海南山、南侧鄂拉山的地形构造下,呈现出上窄下宽的喇叭型地形”和图示信息,可知盆地入口处风速流入,中部风速加快,底部减缓,说明总体上其地形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形,且依据风速变化可知,西北部入口处狭窄,东南部地形平坦开阔。
    【小问2详解】
    图示表示分为风速流入、加速、减缓三个区域;在盆地入口处,由于其位于盆地最北端和鄂拉山背风坡一侧,大气环流在翻越山地后风力减弱,导致风速减小;在中部区域,受两侧山脉阻隔,中部形成狭管效应,风速增大;盆地出口处地形平坦,大气在此处气压减小,风速最弱。
    2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东缘构造运动强烈,气候环境复杂,水系系统发育。新的水系模式的形成和重组一般由构造变形、湖水溢出所致。图为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以来古水系演化模式图。
    (1)说出昔格达沉积与非昔格达沉积有何不同。
    (2)指出形成图中两处河流袭夺的地质作用。
    (3)说明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答案】(1)非昔格达沉积为河流沉积;昔格达沉积为湖泊沉积
    (2)地壳运动(断层);河流溯源侵蚀
    (3)受小江断裂带活跃走滑断层的影响,距今约4.2Ma时,古水系一分为二,并在小江断裂带西侧形成昔格达古湖;后来,昔格达古湖漫溢溃决,加快各河流的溯源侵蚀强度,进而导致水系发生袭夺—重组,古大渡—安宁河被现今大渡河下游袭夺,古雅砻江被袭夺,废弃河道形成古河道,最终形成现今长江上游水系。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昔格达沉积位于昔格达古湖,应为湖泊沉积;非昔格达沉积出现在昔格达古湖形成之前,基本沿河流分布,应为河流沉积。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距今约4.2Ma时,受小江断裂带活跃走滑断层的影响,东侧岩体相对上升,西侧岩体相对下沉,导致古水系一分为二,小江断裂带西侧河流下泄受阻,在小江断裂带西侧积水形成昔格达古湖;后来,昔格达古湖漫溢溃决,加快各河流的溯源侵蚀强度,进而导致水系发生袭夺重组,古大渡—安宁河被现今大渡河下游袭夺,古雅砻江被袭夺,因此形成图中两处河流袭夺的地质作用是地壳运动(断层)、河流溯源侵蚀。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距今约4.2Ma时,受小江断裂带活跃走滑断层的影响,东侧岩体相对上升,西侧岩体相对下沉,导致古水系一分为二,小江断裂带西侧河流下泄受阻,在小江断裂带西侧积水形成昔格达古湖;随着湖泊水位不断上升,昔格达古湖漫溢溃决,河流迅速下泄,加快各河流的溯源侵蚀强度,进而导致水系发生袭夺重组,古大渡—安宁河被现今大渡河下游袭夺,古雅砻江被袭夺,废弃河道形成古河道,最终形成现今长江上游水系。
    25.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厄尔尼诺和拉妮娜现象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出现异常的现象,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呈西高东低的态势;异常年份,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斜温层厚度会出现变化。图1为赤道太平洋海域多年平均海平面温度分布图。图2为2022年10月赤道太平洋海域斜温层分布示意图。
    (1)描述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指出2022年10月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应的现象名称,并在下图中用箭头表示赤道太平洋上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图。
    (3)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阐述2022年10月斜温层异常对赤道附近太平洋沿岸地区气候带来的影响。
    【答案】(1)赤道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东侧水温低,西侧水温高;东侧受寒流影响,水温较低,西侧受暖流影响,水温较高。
    (2)拉尼娜,作图如下
    (3)西侧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大气对流上升旺盛;易形成强降水,引发洪涝灾害;东侧海域水温异常偏低,气流下沉更盛;气候变得更为干旱。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点赤道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东侧约24℃,水温低,西侧约29℃,水温高;原因是受洋流的影响,东侧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水温较低,西侧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水温较高。
    【小问2详解】
    由2022年10月赤道太平洋海域斜温层分布可知,此时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温异常,太平洋西岸表层海温高于正常年份,太平洋东岸表层海温低于正常年份,对应的现象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图中环流均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如下图所示:
    【小问3详解】
    拉尼娜现象发生,该环流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侧温降低,气流下沉更盛,降水减少,干旱加剧;而西侧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大气对流上升旺盛;降水增多,且易形成强降水,引发洪涝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林线是郁闭森林的分布上限,树种线是树种个体幼苗所能分布的最高海拔,树线则为树高达3m并具有独立主茎的树团的平均海拔。折多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4400m,气温在过去58年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而降水存在微弱的减少趋势。温度是影响高海拔地区树木生长的重要因素,其中冬夏两季的温度更是影响树线变化的关键因素。某研究团队对折多山北坡的树线交错带进行了样带调查(图),研究发现:样地建群树种的树高和基径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高海拔区域(4370m处)出现了大量毡毛裂栎叶杜鹃(灌木)。
    (1)据图说明折多山1997年—2007年树线、树种的变化特征。
    (2)分析折多山树线以上随海拔升高树木基径与树高呈现下降趋势的原因。
    (3)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折多山2007年—2017年树线和树种线未产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树线及树种线海拔上升;树木种群密度增加;
    (2)海拔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树木生长受到抑制;高海拔处树龄较小,多为矮小的幼树,低海拔处树龄较大,其树高及基径也相对较大。
    (3)气温:虽然气候变暖,但冬季异常低温,易造成树木的凋亡;
    降水:降水减少,可能不利于树线的进一步爬升;
    土壤:山顶冰雪覆盖,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生物:高密度杜鹃灌丛阻碍了风对树木种子的扩散。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97年—2007年折多山树线和树种线都呈现上升的趋势;树种的密度增加,林木种群密度增加。
    【小问2详解】
    随着海拔高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热量条件变差,树木的生长受到抑制,基径与树高呈现下降趋势;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树木的树龄减小,高海拔处多为树龄较小的幼树,基径与树高较小;低海拔处,树龄较大,多为大树,基径与树高较大。
    【小问3详解】
    应从气温、降水、土壤、生物等角度进行分析。气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气温升高,但冬季低温期仍较长,树木不能越冬,易造成高海拔树木凋亡,树线和树种线没有明显变化。降水: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逐渐减少,高海拔地区水分条件不足,不适宜树木的生长,树线和树种线没有进一步抬升。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以砾石滩和冰雪为主,土壤浅薄,土壤肥力较差,不适宜树木的生长。生物:根据材料信息“在高海拔区域(4370m处)出现了大量毡毛裂栎叶杜鹃(灌木)。”可知,高海拔地区分布杜鹃灌丛,会阻碍树木种子的传播,且以抑制树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太阳方位
    06:13
    17:53
    145.67°
    月出时间
    月落时间
    月亮方位
    21:45
    12:36
    288.79°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上学期期中(B)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上学期期中(B)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