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浙江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20:00开幕式正式开始,21:53主火炬点燃仪式开始,本届亚运会共15个比赛日,10月8日结束。完成下面小题。
1. 旅居伦敦的中国留学生想实时收看亚运会开幕式,他打开电视的时间不能晚于( )
A. 22日21时B. 23日03时
C. 23日12时D. 23日18时
2. 主火炬点燃仪式开始时,北京所在日期与另一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A. 1∶12 B. 11∶1C. 11∶12 D. 1∶1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伦敦位于中时区,比北京时间(东八区)晚8个小时,北京时间为23日20:00时,伦敦时间为23日12:00,所以不能晚于23日12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主火炬点燃仪式开始时为北京时间21时53分,可知0:00时所在时区在东十区,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为东十区向西到西十二区,占了22.5个时区,另一日期的范围占1.5个时区,故北京所在日期与另一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11:1,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由晷针和晷盘组成。图Ⅰ所示为常见的赤道式日晷,晷针垂直于晷盘,上端指向北极星,通过观测晷针在晷盘上的投影确定时刻,晷盘有上下两面,适于冬半年或夏半年使用。华北某校同学连续a、b、c三个月进行了日晷及日出方位的观测,表记录的是每月22日前后的日出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起,在地平面上沿顺时针转动的方向与正北方向的水平夹角)。完成下面小题。
3. 表格中字母a代表的月份是( )
A. 1月B. 5月
C. 7月D. 11月
4. 当b月22日观测学校的日晷时会发现( )
A. 晷针影子呈逆时针方向转动B. 正午时的晷针影子为一天中最短
C. 18:00时晷针影子方位角为90°D. 此日晷针的影子达到一年中最长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从a、b、c三个月的日出方位角可知,连续三个月都是日出东南,且a、c方位角相同,所以b为最偏南的月份,可推知是冬至日所在的12月份;因abc是连续的三个月,因此a为11月份,故选D。
【4题详解】
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照射的是晷盘南面即下盘,晷盘上,日出时的太阳光线从东侧照过来,晷针影子落到晷盘的西侧方向;正午太阳从晷盘正上方照过来,晷针影子落在晷盘的正下方;日落时分,晷针影子落在晷盘东侧,故影子是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所以A正确。太阳视运动的轨道面与晷盘平行,相对于晷盘来说,一天中的太阳高度角相同,即晷针的影长不变,不存在变化,B错。18:00已经日落,晷针没有影子,C错。一年中,二分日太阳光线与晷盘面平行,晷针的影子无限长;12月22日冬至日时,对晷盘来说,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晷针的影长最短,D错。故选A。
2023年6月1日到9月1日,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观测日影变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小组同学重点观测和记录了学校操场上的旗杆影长变化,旗杆长5.1米,在记录中某日正午时刻测得影长为3米,且在观测记录中最短。左图为抽取该日其中两组影长相等的记录绘制而成,右图为四个小组分别绘制的活动期间正午杆影变化的示意图。(注:活动过程可能用到的数据30°≈0.6,45°≈1,60°≈1.7。完成下面小题。
5. 该中学位于( )
A. 黑龙江B. 辽宁
C. 新疆D. 海南
6. 右图中四个小组绘制的正午杆影变化趋势图正确的是( )
A. ①B. ②
C. ③D. ④
7. 兴趣小组活动期间( )
A. 该地昼长先变短再变长B. 极昼范围先缩小后扩大
C. 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D. 日出方位先北移后南移
【答案】5. A 6. B 7. D
【解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左图为抽取该日其中两组影长相等的记录绘制而成”可知,图中两组影长相等的时间分别是8:15和15:21,由此可知该地正午的北京时间是11:48,求出该地经度为123°E,C、D错误。因在我国某中学的观测记录,再结合材料中“在记录中某日正午时刻测得影长为3米,且在观测记录中最短”信息可推知该日为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再结合杆长5.1米,正午杆影长3米,根据tanH=5.1/3=1.7,可知该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H≈60°,又因为正午太阳高度H=90°-|φ-23°26'|,可以计算出该地纬度约为53°26'N,B错误,A正确。故选A。
【6题详解】
该地位于53°26'N,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常年位于正南方,实践活动期间,影子一直朝北,CD错误;6月1日~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北移,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旗杆影长缩短,夏至日影长最短,6月22日~9月1日,太阳直射点南移,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旗杆影长变长,A错误,B正确。故选B。
【7题详解】
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当该地实践活动期间(6月1日~9月1日),夏至日(6月22日)时,该地昼长达到最长,所以昼长先变长再变短,A错误;夏至日(6月22日)时,北极圈内极昼范围达到最大,所以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先扩大再缩小,B错误;7月初,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C错误。6月1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北移,昼长变长,日出方位先向北移,6月22日~9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南移,昼长变短,日出方位再向南移,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其中①为断层。完成下面小题。
8. 在该区域的地壳运动过程中( )
A. ②早于①B. ②晚于③
C. ④早于①D. ⑤晚于⑥
9. 下列各地理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形成后保存完整B. ②形成时期地壳下沉
C. ③喷出形成火山锥D. ④形成时期森林茂密
【答案】8. C 9. B
【解析】
【8题详解】
①是断层,②是掩埋断层的沉积岩,故②晚于①,A错误;③是喷出岩,穿过岩层②,故②早于③,B错误;④是沉积岩,①断层切穿了④,故④早于①,C正确;对比断层两侧岩层可知,岩层⑥在岩层⑤之上,故⑤早于⑥,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①断层被侵蚀面中断,说明已经被侵蚀掉了,A错误;②是侵蚀面之上形成的沉积岩层,沉积过程是伴随着地壳下沉的过程,B正确;③是喷出岩,但因岩浆流动性强,溢出地表后随即向四周流动,形成了比较平坦的台地,而没有形成锥状的火山锥,C错误;④是灰岩(石灰岩),是海水中淀积形成的岩石,形成于海洋环境,D错误。故选B。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0. 造成此次沙尘量异常增多的直接原因是( )
A. 沙漠面积扩大B. 地表裸露面积扩大
C. 河漫滩出露面积扩大D. 沿海沙滩面积扩大
11. 图中槽线附近的锋面类型及移动方向为( )
A. 冷锋向东B. 冷锋向西
C. 暖锋向东D. 暖锋向西
12. 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 )
A. 甲地风力最大B. 乙地气温最低
C. 丙地能见度最低D. 丁地昼夜温差最大
【答案】10. B 11. A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首先可根据“土壤湿度较高、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地表,不易扬沙”“沙尘暴多发源于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地区”等基本地理事实,判断此处所谓“气候异常”应指气候的异常干旱,反映在气象要素指标上就是气温偏高和降水偏少。其次,应明确“气候异常”与“沙尘量创纪录”之间的联系,即这种气候异常为沙尘暴贡献了“超额”的沙尘。具体而言,“超额”的沙尘并非源于原本就是沙漠的地带和沿海的沙滩,而是源自原本覆盖有一定植被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正是因为这场干旱引起的蒸散量增加,河流干涸、土壤水分丧失,进而导致植被死亡、地表裸露面积扩大,使得更大范围的地表具备了起沙的条件。所以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1题详解】
图中低压槽对应的低压中心位置位于40°S以南,可判断其为温带气旋天气系统,南半球的低压气旋呈顺时针旋转;在中纬度的盛行西风带中,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也随之自西向东移动;自气旋中心向北引出的低压槽线两侧的气流幅合运动,形成锋面。槽线东侧的锋前区域为弱的偏北风属暖性气团;槽线西侧的锋后区域为较强的西南风,属冷性气团,故该锋面为冷锋,自西向东移动。所以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2题详解】
甲地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不大,所以A错误;乙地处于高压控制之下,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所以B错误;丙地的等压线相对而言最为密集,表示该处风速最大,起沙、挟沙能力强,同时丙地位于低压槽附近、冷锋锋后,对流运动能将沙尘输送至高空,所以丙地正经历沙尘暴,能见度最低,C正确;丁地位于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不大,D错误。故选C。
下图分别示意甲、乙两座山地南、北坡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3. 甲、乙两山位置最可能是( )
A. 甲、乙都位于北半球B. 甲、乙都位于南半球
C. 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D. 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14. 甲山所在地区气候类型成因为( )
A.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B. 季风环流
C.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D. 深居大陆内部
15. 造成乙山3000米以上南北坡7月均温差异的因素是( )
A. 地形坡度B. 海拔高度
C. 降水多少D. 人类活动
【答案】13. C 14. A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山地7月气温高于1月气温,所以甲山应该位于北半球;乙山地3000米以上气温受降水影响,3000米以下北坡气温高于南坡,应以3000米以下温度判断阴阳坡,北坡温度比南坡高,因此北坡是阳坡,此山应该位于南半球。所以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4题详解】
甲山地位于北半球,7月为夏季,高温少雨,1月为冬季,温和多雨,应属于北半球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其成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所以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5题详解】
乙山3000米以上北坡气温低于南坡,说明北坡可能是迎风坡,3000米以上多地形雨,削弱了太阳辐射,降低了气温。所以A、B、D错误,C正确。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是2023年10月14日14:00亚洲局部天气形势图,该日我国北方地区空气干爽。
(1)画出MN沿线的气压变化示意图。
(2)描述P地此时的天气特点。
(3)说明甲、乙两处冷锋形成过程的差异。
【答案】(1)
(2)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有大风;天气晴朗。
(3)甲锋:来自北方高压的冷空气南下,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冷高压势力强大,推动锋面东移南下(强调南移即可),形成冷锋。
乙锋:在低压(或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气旋西侧的低压槽附近,南下的冷空气和北上的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MN沿线中部气压值低于995hPa,M气压值为1005hPa,N气压值为1010hPa。故MN沿线气压变化为中间低,两边高,N高于M。如下图所示。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P点冷锋过境,且位于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P点等压线密集风力大,过境后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小问3详解】
冷锋是冷暖气团相遇,且冷气团势力强于暖气团,其形成过程差异主要从冷暖气团的形成、势力强弱等角度进行分析。读图可知,甲西北方位形成高压,来自北方高压的冷空气南下,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冷高压势力强大,推动锋面东移南下,形成冷锋。乙位于低压槽中,在低压(或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气旋西侧的低压槽附近,南下的冷空气和北上的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西兰由北岛、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图1为新西兰地形图。图2为奥克兰、霍基蒂卡的气候统计资料。
(1)指出与奥克兰相比,霍基蒂卡气温的突出特征,并说明原因。
(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推测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山脊线的位置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1)与奥克兰相比,霍基蒂卡气温较低。
原因:霍基蒂卡纬度较高,获得太阳辐射较少;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获得太阳辐射少。
(2)山脊线向东移动。
南岛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坡位于西风的迎风坡,来自海洋的水汽受地形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东坡属于背风坡降水少;山脉西坡的流水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霍基蒂卡纬度高于奥克兰,受到太阳辐射较少;霍基蒂卡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多,阴雨天气多,对于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故气温较低。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当地位于南纬 40°以南地区,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北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山脉西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招虎山地质公园位于胶东半岛南部的海阳市境内,某地质勘察团队在地质公园考察时发现这里的岩石为花岗岩,公园内景观独特,主要包括象形峰(九塔峰、莲花峰、云表峰等)、奇石(山巅溪涧分布有较多近似球状的石头)和各种洞穴(分布于山间与沿海地区)。图1示意招虎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图2为招虎山景观图。
(1)简述象形峰的形成过程。
(2)指出招虎山地质公园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答案】(1)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隆起,受外力侵蚀,花岗岩出露;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在垂直方向上受风化侵蚀作用裂隙加宽加深形成峰柱;后期由于水平节理的发育受水平风化侵蚀作用较强形成形态各异的象形峰。
(2)风化作用(球状风化)、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海浪侵蚀、重力崩塌。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招虎山的岩石为花岗岩。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花岗岩为侵入型的岩浆岩。因地壳抬升,外力侵蚀,花岗岩露出地表后,早期垂直节理发育,在垂直方向上受风化侵蚀的作用形成峰柱,后期花岗岩水平节理发育受风化侵蚀作用后形成各种形态的象形峰。
【小问2详解】
风化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招虎山位于胶东半岛,属季风区,降水较多;又位于沿海地区,风力较大;再加上重力作用的影响,所以虎山地质公园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球状风化)、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海浪侵蚀、重力崩塌。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岸堆积地貌发育期间受海平面的升降、气候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大。风力较弱、沙质致密时,海岸沙丘以堆积为主。图为福州长乐区东山村东山剖面及周边环境图,科考队在考察时发现:剖面各段形成时期,陆地地壳相对稳定,剖面1段的沙丘砂表现为典型风成特征,物质源主要来自于发育时期附近的海岸沙滩;剖面2段、3段沉积阶段的物质源自闽江。
(1)东山剖面1段发育时侵蚀搬运弱,试推测当时的气候特点,并说明理由。
(2)说明东山剖面2段堆积层的形成过程。
【答案】(1)气候特点:气候湿润,降水多;气温偏低;风力较弱。
推测理由:
剖面1段的沙丘砂表现为典型风成特征,风力侵蚀、搬运弱,说明地表不易起沙,或者风力偏弱;地表不易起沙,说明地表湿润,或者植被较好,意味着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或气温较低,蒸发较弱,砂层含水量高,不易被侵蚀搬运。
(2)闽江带来丰富的泥沙,在闽江口沉积,受南下沿岸流搬运,泥沙离开原地;沿岸流遇东山段海岸阻挡,泥沙在东山段水中沉积;退潮期间泥沙出露,受偏东风搬运,向陆地方向移动,风力减弱后,风沙沉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的气候特点包括气温、降水、风等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剖面1段的沙丘砂表现为典型风成特征,物质源主要来自于发育时期附近的海岸沙滩”提示,又读设问信息“东山剖面1段发育时侵蚀搬运弱”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山剖面1段沙丘砂发育时风力侵蚀、搬运弱,而风力沉积作用较强,说明地表不易起沙,或者风力偏弱(“风力较弱、沙质致密时,海岸沙丘以堆积为主”);而地表不易起沙或者风力偏弱,说明地表湿润,或者植被覆盖度较好,这就意味着当时的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或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沙丘砂)砂层含水量高,不易被侵蚀搬运。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剖面2段、3段沉积阶段的物质源自闽江”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山剖面2段堆积层的形成过程:“剖面各段形成时期,陆地地壳相对稳定”,(读左图)闽江携带丰富的泥沙,在闽江口沉积,受南下沿岸流搬运,沉积在闽江口的泥沙离开原地;沿岸流搬运泥沙时遇东山段海岸阻挡流速减慢,泥沙在东山段海水中沉积下来;退潮期间东山段海水中沉积下来的泥沙出露海面,受偏东风的搬运,向陆地方向移动,随着风力减弱,风沙沉积,东山剖面2段堆积层形成。
月份
a
B
c
日出方位角
115°
120°
11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联合调考B3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检测,共12页。
这是一份地理-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检测,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