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生物冲刺复习七八年级共10个专题考点提纲汇编 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53066/0-173749935721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中考生物冲刺复习七八年级共10个专题考点提纲汇编 学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53066/0-173749935723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中考生物冲刺复习七八年级共10个专题考点提纲汇编 学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53066/0-173749935725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中考生物冲刺复习七八年级共10个专题考点提纲汇编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生物冲刺复习七八年级共10个专题考点提纲汇编 学案,共6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物与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共同(基本)特征:(4能1要1有1除外)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了解生物与环境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作生态因素,包括: 非生物因素 和 生物因素 。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例如:①麦田中影响麦子的生物因素有蚜虫、蜘蛛、杂草、田鼠等非同种生物;②影响一株麦子的生物因素除了非同种生物外,还有同种生物其他麦子。)
生物与生物之间构成 捕食 、 竞争 、 共生 、 寄生 等关系。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影响生物:如光照影响鼠妇的分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草盛豆苗稀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适应环境:如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生物有某种结构特点适应环境中某种因素。)
生物影响环境:如炎热的夏天大树下较为凉爽。(大树底下好乘凉——有利影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利影响)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如沙漠中的植物通常退化成针状,根扎得很深,同时能防风固沙。
(3)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包括 生物部分 和 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 生产者 、 消费者 和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等。(四者缺一不可,如草原上所有的草、池塘中所有的动物都不是生态系统。)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左图中有 1 条食物链。(捕食食物链,即吃和被吃的关系。从生产者开始顺着箭头往上,直到物质和能量不能再流动算1条食物链。)
①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 吃与被吃 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作 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 食物网 。
②食物链的书写:起始于 生产者 ,终止于 最高级消费者 ;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如植物→虫→鸟。
③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流动。能量是 单向 流动的、逐级递减的,物质是可以 循环 的。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间的关系是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
(3)生物体内能量最终来源是 太阳能(或光能) ,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 光合 作用所固定的化学能。
(4)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时刻进行着 物质和能量 交换。
(5)由于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的存在,使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故生态系统三大功能分别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流[飞蛾扑火是通过光(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马识途是通过气味(化学)信息;蜜蜂是通过“8”字舞(行为)信息]。
(6)变式中,影响鼠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6 种(微生物除外),其中蛇与鹰的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
(7)变式中,食物链有 5 条。
(8)变式中,最高等的动物所属的类群是 哺乳 动物。
(9)变式中的生态系统若被难以分解、无法排出体外的有毒物质污染,则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鹰 。(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就累计得越多。)
4.生态系统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各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丰富,自动调节能力越 强 。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 有一定限度 的。若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5)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之称。
(6)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7)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8)空气中氧气主要来源于海洋生态系统(70%)。
(9)各个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专题二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显微镜
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1)目镜和物镜能放大物像。 目镜 无螺纹,如图①②③,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物镜 有螺纹,如图④⑤⑥,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更换物镜时需要转动转换器。
(2)粗准焦螺旋能大幅度升降镜筒,用于 找到物像 ;细准焦螺旋能小幅度升降镜筒, 使物像更加清晰 。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不需要再旋转粗准焦螺旋。
(3)遮光器的光圈和反光镜可 调节光线强弱 。外界光线强时,视野过亮,用 小光圈和平面镜 ;外界光线弱时,视野过暗,用 大光圈和凹面镜 。
(4)显微镜的 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亮度越 暗 ,视野范围越 小 ,视野内细胞数目越 少 ,观察到的物像越 大 。
(6)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7)要将视野中偏向某个方向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物像在哪个方向,玻片标本就向哪个方向移动,即“ 偏哪往哪移 ”。当玻片上为“p”时,则视野中为“d”,即旋转180°。要想把视野中的污点或气泡移出,则反向移动,如在左上,就要往右下移动。
(8)污点位置判断方法:①先转目镜,污点动,在 目镜 上。②污点不动,再移动标本,此时污点动,在 标本 上。污点不动,在 物镜 上。
2.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1)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应是 薄而透明 的。
(2)对光完成的标志是通过目镜看到 明亮的圆形视野 。
(3)下降镜筒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 物镜 ,以防损坏物镜或压坏玻片标本。
(4)调焦时,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再转动细准焦螺旋。
(5)用纱布擦盖玻片和载玻片。用擦镜纸擦拭镜头(防止划伤镜头)。
3.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归纳: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十归箱。
动、植物细胞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2) 细胞膜 :保护细胞和控制物质的进出(能力是有限的,植物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
(3)细胞质: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4) 细胞核 :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5)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生命活动越旺盛的细胞,需要的能量越多,线粒体数量越多)。
(6)叶绿体:存在于植物的绿色部分,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7) 液泡 :内含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如色素、含各种味道的物质等。
(8)动、植物细胞 共有 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
(9)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 细胞壁 、 液泡 和 叶绿体 。
(10)植物绿色部分细胞中含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线粒体和叶绿体 ,动物细胞中含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线粒体 。
(11)区分动、植物细胞的方法
①形态: 植物 细胞呈多边体, 动物 细胞呈球体。
②结构: 植物 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非绿色植物细胞除外)。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
(1)细胞 生长 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 分裂 使细胞数量增加;细胞 分化 使细胞种类增多(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2)动、植物细胞分裂的不同点:动物细胞分裂为 缢裂 (从细胞膜中部向内凹陷),且不能形成 细胞壁 。
(3)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等生理过程,能观察到染色体数量的变化的是 细胞分裂 。
(4)细胞通过分裂能形成体细胞和生殖细胞。若新细胞的染色体数量与原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保持相同的细胞分裂是形成 体 细胞的分裂,若新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仅为原细胞中染色体一半的细胞分裂是形成 生殖 细胞的分裂。
(5)若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2N,则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是 2N→4N→2N ,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的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是 2N→N→2N 。
(6)细胞分裂过程:核→质→膜。(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
2.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①动物(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注意:上皮组织不仅分布在皮肤表面,还有消化道管壁、腺体管壁。)
②植物的五种主要组织:分生组织、 保护组织 、机械组织、 输导组织 、营养组织。(注意:叶片上、下表皮属于保护组织,而非上皮组织;叶肉细胞属于营养组织,而非肌肉组织。)
(2)①器官是由不同的 组织 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
②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根、茎、叶 属于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 属于生殖器官。
(3)
动物(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 系统 →个体。
(4)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与动物相比,植物体没有 系统 这一结构层次。
3.单细胞生物(是细胞,也是个体,但无组织、器官、系统)
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
(1)消化: 口沟、食物泡和胞肛 。
(2)呼吸: 表膜 。
(3)排泄: 伸缩泡及收集管 。
(4)运动: 纤毛 。
(5)繁殖: 分裂 。
(6)对刺激有反应,且 趋向 有利刺激, 逃避 有害刺激。
专题三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1.种子结构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比较
(1)种子都由 胚和种皮 组成,单子叶植物的种子还有 胚乳 。
(2)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胚 是新植物的幼体,由 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组成(注意胚根和胚芽的位置)。
(3)区分单、双子叶植物的方法:子叶数量、叶脉形态(单子叶平行叶脉,双子叶网状叶脉)。
(4)面粉、大米、玉米等主要来自单子叶植物——种子的 胚乳 。花生油、芝麻油、豆腐等主要来自双子叶植物——种子的 子叶 。豆芽白嫩细长的部分是由 胚轴 发育来的。
2.种子萌发
(1)种子萌发的过程
①吸收 水分 。
② 子叶或胚乳 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③ 胚根 发育,最先突破种皮,形成根。
④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与茎的部分。
⑤ 胚芽 发育成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⑥X表示萌发过程中湿重,Y表示萌发过程中干重。
(2)种子萌发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① 环境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② 自身条件 :胚是完整的、活的,且种子不处于休眠期。
3.根尖的结构
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叫根尖。
(1)列表比较根尖各部分
(2)幼根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 分裂 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靠 伸长 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3)根尖的各部分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
4.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
枝条都是由芽发育成的,芽中有分生组织。
(1)叶芽的细胞 分裂和分化 实现茎和叶的生长。
(2)枝条由 幼嫩的茎、叶和芽 构成,其上的 芽 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3)芽按着生部位分为 枝芽和顶芽 ;按发育性质分为 花芽、枝芽和混合芽 。
5.花的基本结构
(1)花的主要结构是 花蕊 (雄蕊和雌蕊),原因是雄蕊的花药产生的花粉中有 精子 ;雌蕊的子房里有 胚珠 ,其内有 卵细胞 。
(2)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作 传粉 。
(3)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 子房 ,一直到达胚珠。
(4)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 胚珠 内部。
(5)胚珠里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 受精卵 。
(6)只有 同种 植物的花粉落在柱头上,才能萌发长出花粉管。
(7)一般情况下,一个子房只能形成 一条 花粉管。
6.从花到形成果实的过程
子房、胚珠数量与种子、果实数量的关系。
①一个果实内并非只有一粒种子。
②胚珠数≥种子数;子房数≥果实数。
③描述花生果实的“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依次是果皮、种皮、胚,分别是由子房壁、珠被、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7.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1)叶片由 表皮、叶肉、叶脉 组成,其中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是 叶脉 ,内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叶肉 。
(2)叶片是进行 光合 作用和 呼吸 作用的主要器官。
(3)陆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主要分布在 下 表皮。
(4)气孔由一对 保卫 细胞构成,是 蒸腾作用 的“门户”, 气体交换 的“窗口”。
(5)气孔的开启和闭合受保卫细胞 形状和大小 的调节。一般情况下,白天或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 张开 。夜晚或保卫细胞缺水时,气孔 闭合 。当白天保卫细胞缺水时,气孔 闭合 。
专题四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图示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异同点
光合作用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呼吸作用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二者联系: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两者相互依存。
3.演示实验
(1)光合作用的演示实验
①现象: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重新 燃烧 起来。
②结论: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 氧气 。
(2)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
①现象:甲瓶温度升高,乙瓶温度不变。
②结论:种子呼吸作用释放 能量 。
①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结论:种子呼吸作用释放 二氧化碳 。
①现象:甲瓶蜡烛熄灭,乙瓶正常燃烧。
②结论:种子呼吸作用消耗 氧气 。
4.绿色植物的关系图
(1)绿色植物二氧化碳吸收或释放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右图)
①光照强度为0,只有 呼吸 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最多的点是A。
②光照强度为 0~B 时,光合作用效率小于呼吸作用效率,表现为释放二氧化碳。但量越来越少,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有机物的累积量是负值。
③光照强度 等于 B时,光合作用效率等于呼吸作用效率,表现为不释放也不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有机物的累积量是0。
④光照强度大于B时,光合作用效率 大于 呼吸作用效率,表现为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有机物的累积量是正值。
⑤0<光照强度<E,光合作用效率与光照强度成 正比 。
⑥光照强度>E,光合作用效率 不能 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受植物细胞中叶绿体的限制)
(2)夏季,植物一昼夜内二氧化碳的吸收或释放量图(右图)
①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段为 AI ,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段为 BH ,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段为 BH ,只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段为 AB、HI 。
② BC、GH 段光合作用效率小于呼吸作用效率,表现为释放二氧化碳。
③ CG 段光合作用效率大于呼吸作用效率,表现为吸收二氧化碳。
④ C、G 点呼吸作用效率等于光合作用效率,表现为不释放也不吸收二氧化碳。
⑤BD段光合作用效率上升的原因是 光照强度 增加。
⑥FH段光合作用效率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 减小 。
⑦DE段光合作用效率下降的原因是蒸腾作用失水大于吸水,气孔 关闭 ,导致叶片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⑧EF段光合作用效率上升的原因是蒸腾作用失水小于吸水,气孔开启,导致叶片内 二氧化碳 浓度增加。
5.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均森林面积少,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合理,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2)保护植被的措施:法律保护;植树、种草;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纸制贺卡等。
专题五 生物圈中的人
人的由来
1.男、女的生殖系统图示
主要的生殖器官:睾丸和卵巢,既能产生生殖细胞,还能分泌性激素。
应用:结扎输卵管或输精管能有效地阻碍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达到节育目的;同时不会影响人生殖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如:产生精子或卵细胞,分泌性激素,第二性征发育等。
2.排卵、受精和胚泡发育图示(2024年新教材修正此图)
3.胚胎发育过程
睾丸 精 子卵巢 卵细胞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婴儿
4.胎儿、脐带和胎盘图示
5.青春期身体变化图示
6.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1)显著特点为 身高突增 。
(2)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3)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出现第二特征,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人体的营养
1.
2.消化和吸收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吸收:小肠内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人体消化系统图示:
①人体的消化系统由 消化道 和 消化腺 组成。
②消化道依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等器官以及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如胃腺、肠腺等)。
③ 小肠 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也是人体中含消化液种类最多的消化器官。
④ 肝脏 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 胆汁 是人体内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只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
①淀粉消化的起始部位是 口腔 ,参与的消化液为唾液;最终在小肠内被分解为 葡萄糖 ,参与的消化液为肠液、胰液。
②蛋白质消化的起始部位是 胃 ,参与的消化液为胃液;最终在小肠内被分解为 氨基酸 ,参与的消化液有肠液、胰液。
③脂肪的消化部位是 小肠 ,参与的消化液有胆汁、胰液、肠液;最终在小肠内被分解为 甘油和脂肪酸 。
(3)小肠结构图示:
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① 长 :成年人小肠长5~6米,增加了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停留时间。
② 大 :小肠内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③ 薄 :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④ 多 :小肠内有肠液、胰液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营养物质。
3.合理营养
(1)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应当分别占 30%、40%、30% 左右。
(2)根据“平衡膳食宝塔”中五类食物的大致比例,每餐摄入量最少的营养物质为 脂肪 ,最多的营养物质为 糖类 。
人体呼吸和能量供给
1.呼吸系统图示
(1)人体的呼吸系统由 呼吸道 和 肺 组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呼吸道由上到下依次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温暖、湿润和清洁气体。
(3) 咽 是气体和食物共同的通道。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否则容易因 会厌软骨 来不及遮盖喉口,导致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
(4)细胞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由 呼吸系统 获得,产生的二氧化碳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变式图示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通过 气体扩散 来实现。
(2)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内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血液由 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
(3)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通过 气体扩散 来实现。
(4)组织细胞处的氧气由血液向组织细胞扩散,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向血液扩散,血液由 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
(5)氧气通过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后最终进入组织细胞中的 线粒体 ,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完成 呼吸作用 ,并释放出能量供细胞利用。
.呼吸时,胸腔容积的变化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人体的血液
图示:
血液:由 血浆和血细胞 组成。
(1)血浆能够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2)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①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数量最多,成熟的红细胞 无细胞核 ,富含血红蛋白,主要功能是运输 氧 。
② 白细胞 体积较大,数量较少,有细胞核,其功能是防御与保护。
③ 血小板 体积最小,无细胞核,其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2.人体的血管
图示:
(1) 动脉 :血流速度快,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中医切脉的部位是手腕部的桡动脉。
(2) 静脉 :血流速度慢,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手臂上的“青筋”和输液时针刺入的部位都是 静脉 。
(3) 毛细血管 :血流速度最慢,管径最小, 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
3.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结构特点
数量多,分布广,管壁薄,仅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管径小,血流速度最慢。
注:血管判断依据 血流方向、血管分合 。
(1)血流方向: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肝脏、肾小球除外)。
(2)血管分合: 动脉 一分为二、越分越细形成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合二为一,形成 静脉 。
4.人体的心脏
图示:
(1)左心房连接肺静脉,流动脉血;左心室连接主动脉,流动脉血;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流静脉血;右心室连接肺动脉,流静脉血。
(2) 左心室 的壁最厚,收缩时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3)心脏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分为房室瓣和动脉瓣。
① 房室瓣 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保证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
② 动脉瓣 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保证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动脉。
(4)心脏的功能:推动血液的流动,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5.心脏功能
图示:
心脏工作时,肌肉、瓣膜的状态和血流方向
(1)心脏正常工作时,心房、心室能同时 舒张 或交替收缩和舒张,但不能同时 收缩 。
(2)心脏的舒张时间比收缩时间 长 ,故心脏不是一直处于工作状态。
6.血液循环
图示: 简图:
(1)体循环
①循环路径: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
②物质变化: 氧、营养物质 减少, 二氧化碳 增加。
③血液变化: 动脉 血→ 静脉 血。
图示: 简图:
(2)肺循环
①循环路径: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
②物质变化: 氧 增加, 二氧化碳 减少。
③血液变化: 静脉 血→ 动脉 血。
(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通过 心脏 连成一条完整循环路径。
(4)循环系统中适于物质交换的血管是 (肺泡和毛细血管处的)毛细血管 。
(5)从肺泡进入血液中的气体是 氧 ,从血液进入肺泡中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 ,故人体内 肺泡 内氧含量最高, 二氧化碳 浓度最低。
(6)组织细胞从血液中获取的物质分别是 氧和营养物质 ,组织细胞排到血液中的废物有 二氧化碳(和尿素) ,故人体内 组织细胞 内的氧含量最低,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7)心脏左侧及与左侧相连的血管流 动脉 血,心脏右侧及与右侧相连的血管流 静脉 血,流动脉血的血管有 肺静脉、主动脉 ,流静脉血的血管有 肺动脉、上下腔静脉 。
(8)口服、打点滴、肌肉注射药物到达病灶的循环路径:药物→ 体 循环→ 肺 循环→ 体 循环→病灶。
(9)肺泡中的氧气到达组织细胞,或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最少需要 1 次经过心脏。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或药物要到达组织细胞,或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等废物排出体外最少需要 2 次经过心脏。
7.血型
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紧急情况下,O型血可以少量缓慢地输给其他任意血型的患者,AB型血的人可以输入少量其他血型的血液,大量输血仍需遵循同型输血原则。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泌尿系统
(1)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 肾脏 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形成尿液的场所。
(3) 膀胱 是暂时贮存尿液的器官。
(4)人体排尿的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2.肾单位
(1)两处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处 毛细血管网(过滤)和 肾小管处 毛细血管网(物质交换,运走重吸收物质)。
(2)两处动脉血管: 入球 小动脉和 出球 小动脉。
(3)三处流动脉血的血管: 入球小动脉 、 肾小球 、 出球小动脉 。
(4)肾小球两端都连 动脉 血管,出球小动脉两端都连 毛细 血管。
(5)两套管道系统:血流管道和尿液管道。
①血流管道: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 出球小动脉 →(肾小管处)毛细血管网→肾静脉。
②尿液管道: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 肾小囊 → 肾小管 →输尿管。
(6) 肾小球 既属于循环系统,又属于泌尿系统。
3.尿的形成
(1)肾小球和紧贴它的肾小囊内壁的 过滤 作用。
①部位:肾小球→ 肾小囊腔 。
②过滤过程:
a.不能被过滤的物质: 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部分血浆 。
b.能被过滤的物质:血浆中的一部分 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 等。
c.过滤结果:能被过滤的物质形成 原尿 。
d.血液成分变化:血液中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浓度 增加 。
e.过滤时,葡萄糖等要经过 两 层细胞(即肾小球壁和肾小囊内壁)。
(2)肾小管的 重吸收 作用。
①部位:肾小管→肾小管外的 毛细血管 。
②重吸收过程:
a.被重吸收的物质:大部分的水、全部的 葡萄糖 和部分的 无机盐 等。
b.不能被重吸收的物质: 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 。
c.重吸收结果:未被重吸收的物质形成 尿液 。
d.重吸收时,葡萄糖等物质要经过 两 层细胞(即肾小管壁和毛细血管壁)。
e.血液成分变化:血液中 氧气、营养物质、尿素 含量减少, 二氧化碳 含量增加。
f.血液类型的变化: 动脉 血变成 静脉 血。
4.排泄途径
(1)呼气:通过呼吸系统的肺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
(2)排尿: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
(3)排汗:通过皮肤中的汗腺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和少量尿素。
专题六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
1.脑
(1)大脑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 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 小脑 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3) 脑干 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2.人体的眼
(1)视觉器官是 眼 ,视觉感受器是 视网膜 。
(2)“两个场所”:成像场所是 视网膜 ;视觉形成场所是 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
(3)“两个调节”:由明到暗,瞳孔变 大 ;由暗到明,瞳孔变 小 。由远到近,晶状体曲度变 大 ;由近到远,晶状体曲度变 小 。
(4)平常所说的白眼球实际是巩膜,而黑眼球是指虹膜。 虹膜 色素的不同,决定了眼球的颜色差异。
(5)视觉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 晶状体 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 视网膜 上形成物像,当视网膜上对 光线 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 视觉 神经将信息传递给 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形成视觉。
3.人体的耳
(1)听觉器官是 耳 ,听觉感受器是 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细胞 。
(2)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耳蜗 内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 听觉 中枢,形成听觉。
(3)咽鼓管由鼓室通向咽,所以遇到巨大声响时,要闭口 堵耳 ,或张口(注意不堵耳),保护鼓膜。
(4)飞机起降时,嚼口香糖,使咽鼓管打开,保持鼓膜内外 气压 平衡。
(5)晕车和晕船与 前庭和半规管 有关。
4.神经系统
神经元:
(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由细胞体和 突起 (树突和轴突)组成。
(2)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神经的关系:
(3)神经传递方向: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 神经末梢 →树突。
(4)功能:接受信息,产生信息,传出信息。
(5)神经元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有大量的 突起 (与接受、传出信息的功能相适应)。
神经系统的组成:
5.反射弧与反射
(1)反射
① 反射 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② 简单反射 是人生来就有的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和脑干,如膝跳反射等。
③ 复杂反射 是通过学习和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反射,神经中枢位于 大脑皮层 。
④人类特有的反射是与 语言文字 有关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①反射弧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五部分组成。
②反射弧五部分缺一不可,顺序不能颠倒。
(3)反射建立条件:反射弧结构 完整 ,且有 刺激 。
(4)判断传入神经的方法:
①传入神经上有 神经节 。
②传入神经由脊髓的后角传入神经中枢。
(5)反射弧异常判断:
①若传入神经受损,则不能形成 反射和感觉 ,能产生 大脑(有意识)控制的运动 。
②若传出神经受损,则不能形成 反射和运动 ,能形成 感觉 。
③若脊髓传导功能丧失,不能 形成感觉和大脑(有意识)控制的运动 ,能形成 简单反射 。
④若眼球结构完好,不能形成视觉的原因是 视神经或视觉中枢受损 。
6.人体的内分泌
(1) 胰腺 既是内分泌腺(胰岛分泌胰岛素),也是外分泌腺(胰腺分泌胰液)。
(2)睾丸、卵巢既是主要 性 器官,也是内分泌腺。
(3)垂体不仅能分泌 生长 激素,还能分泌促性腺激素,被称为内分泌腺之王。
(4)生长激素、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只能 注射 ,不能口服。
(5)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 毛细血管 。
专题七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主要由 骨、关节和肌肉 三部分构成。
2.关节
(1) 关节 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
(2)关节的牢固性与关节囊有关。
(3)关节的灵活性与关节软骨和关节腔中的滑液有关。
(4) 脱臼 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
3.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每块骨骼肌至少附着在 两块 骨上。
4.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5.运动的产生
(1) 运动的产生 :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骨起 杠杆 作用,关节起 支点 作用,骨骼肌提供 动力 。
(2)运动的完成: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
(3)人的屈肘和伸肘动作
图示:
①图甲表示 屈肘 动作,此时肱二头肌 收缩 ,肱三头肌 舒张 。
②图乙表示 伸肘 动作,此时肱二头肌 舒张 ,肱三头肌 收缩 。
③几种常见动作下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状态对比
动物的行为
1.动物的行为:按照行为获得途径可分为 先天性行为 和 学习行为 。
(1) 先天性行为 :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觅食、鸟类迁徙。
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先天性行为意义: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2) 学习行为 :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学习行为意义: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2.社会行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 明确的分工 ,有的群体中还 形成等级 ,如蜜蜂、狒狒。
动物信息交流方式:动作、声音、气味。
意义:能使动物个体之间取得联系,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专题九 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的分类等级
(1)生物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 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生物分类的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 种类越多 ,生物之间的 共同特征越少 , 亲缘关系越远 。
(3)生物分类的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 种类越少 ,生物之间的 共同特征越多 , 亲缘关系越近 。
2.植物分类
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①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② 苔藓植物 通常具有类似茎、叶的分化,根为假根,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③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
(2)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类
①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具有根、茎、叶和种子四种器官,如油松、侧柏、银杏等。
②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如大豆、玉米、水稻等。
3.动物分类
(1)根据动物体内是否有 脊柱 ,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2)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可分为 恒温动物 和 变温动物 。
①鸟类和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
②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属于变温动物。
(3)无脊椎动物
① 腔肠动物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如水螅等。
水螅图示:
②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如涡虫等。
涡虫图示:
③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如蛔虫等。
蛔虫图示:
④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 体节 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如蚯蚓等。
蚯蚓图示:
⑤ 软体动物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 外套膜 ,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如乌贼、河蚌、蜗牛、缢蛏等。
缢蛏图示:
⑥ 节肢动物
a.体表有坚韧的 外骨骼 ;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用口器获取食物,如蝗虫等。
b.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⑦ 昆虫
a.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如蝗虫等。
b.昆虫是节肢动物类群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蝗虫图示:
(4)脊椎动物
①鱼
a.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 鳃 呼吸,呼吸时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
b.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c.身体呈流线型,能减少在水中游泳时遇到的阻力。
鱼的图示:
② 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 鳃 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 肺 呼吸, 皮肤 可辅助呼吸,如青蛙、大鲵等。
青蛙的图示:
③ 爬行动物
a.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如龟、蛇等。
b.爬行动物是 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 。
④ 鸟
a.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 气囊 辅助肺呼吸,如云雀、鸽子等。
b.呼吸方式:双重呼吸,肺是鸟类呼吸时气体交换的结构,气囊是鸟类储存气体的结构。
c.鸟适于飞行的主要特点: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体表覆羽;骨骼薄而轻;胸肌发达;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
鸟的图示:
⑤ 哺乳动物 :体表被毛; 胎生,哺乳 ;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如象、羊、牛、猴、猫等。
4.微生物的分类
(1)细菌
①根据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②结构:
a.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
b.特殊结构为荚膜(起保护作用)和鞭毛(运动结构)。
③主要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 。
a.芽孢是细菌的 休眠体 ,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环境适宜时又能萌发成细菌。
b.像细菌这样没有成形细胞核的生物,属于 原核生物 。
(2)真菌
①种类:包括单细胞真菌(酵母菌等)和多细胞真菌(青霉、蘑菇等)。
②结构:真菌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③生殖方式:靠 孢子 繁殖后代,酵母菌还可进行 出芽生殖 。
④细菌和真菌最主要的区别: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⑤与植物细胞相比,大部分的细菌和真菌细胞没有 叶绿体 ,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3)病毒
①病毒由 蛋白质 外壳和内部的 遗传物质 组成, 没有细胞结构 ;只能营 寄生生活 。
②病毒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③病毒的繁殖:自我复制。靠病毒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不利:使人和动植物患病;有利:生产疫苗、生物防治、基因工程等。
5.生物多样性及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①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最有效 的措施。
③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最根本 的措施。
(2)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6.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1)生命起源
①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 氧气 。
②原始生命起源于 原始海洋 。
③原始生命的形成:原始大气→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
④米勒实验结论:在原始地球上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
⑥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2)生物进化的历程
①植物进化历程:
②脊椎动物进化历程:
③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④ 自然选择 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是 自然选择 的结果。
专题八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人的生殖和发育
(1)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 卵巢 ,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2)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 睾丸 ,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3)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 输卵管 。
(4) 受精卵 的形成是新生命的开始。
(5)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是 子宫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
(6) 胎盘 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图示:
(1)昆虫的生殖特点: 有性生殖 、 体内受精 、卵生。
(2)家蚕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其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较大,属于 完全变态发育 ,如蜜蜂、蝇、蚊。害虫危害期: 幼虫期 。喷洒保幼激素可延长蚕的 幼虫期 来提高蚕丝产量。
(3)蝗虫的发育过程:卵→若虫→成虫,其若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相似,属于 不完全变态发育 ,如蟋蟀、螳螂、蜻蜓。害虫危害期: 成虫期 ,消灭最佳期:幼虫期。如喷洒蜕皮激素缩短菜青虫的幼虫期,减少危害。
(4)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比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多了 蛹期 。
3.两栖类的生殖发育
图示:
(1)生殖发育特点:有性生殖、 体外受精 、卵生、 变态发育 。
(2)生殖过程:求偶→抱对→受精。雌雄蛙抱对可促进卵细胞和精子同时排入水中,提高受精率。
(3)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两栖动物的 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 。
4.鸟的生殖和发育
(1)卵黄膜、卵黄和胚盘三部分相当于卵细胞,其中能够发育成雏鸟的结构是 胚盘 ,因为胚盘中有细胞核;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结构是卵白和卵黄, 卵黄 提供大部分营养物质,卵白提供少部分营养物质和水分。
(2)鸟的生殖特点: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 、卵生。
(3)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
5.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1)植物的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如植物的种子繁殖。
(2)植物的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 母体 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其后代 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如嫁接、扦插、植物组织培养等。
①嫁接
a.嫁接成功的关键是使接穗与砧木的 形成层 紧密结合在一起。
b.嫁接后的枝条将表现出 接穗 的性状,因此 嫁接 可使同一植物体开出不同颜色的花,结出不同口味的果实。
②扦插:将植物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在适宜的温度下,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部发芽,最后长成一个新个体的过程。
(3)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判断:是否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遗传与变异
(1) 遗传 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如父子二人都是卷发; 变异 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如母亲是卷发,儿子是直发。
(2)遗传学中把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统称为 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 相对性状 。转基因超级鼠是 有性生殖 ,它的诞生说明 基因 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的性状是由 基因 控制的,但是有些性状还受到 环境的影响 。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以A 和a为例)有AA、Aa,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为aa。
2.染色体、DNA和基因
(1)染色体主要由 DNA 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2) 基因 是染色体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 成对存在 的,因此DNA分子是成对存在的,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3)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一条染色体上通常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4)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3.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遗传的实质:亲代通过 生殖细胞 (或精子和卵细胞) (“桥梁”)将 基因 传递给子代。
(2) 成对 的染色体上有 成对 的基因。形成精子或卵细胞时,染色体数目要 减半 ,即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同时其上成对的基因也相互分离,故在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是 成单 存在的。
(3)受精时,来自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在受精卵中又构成新的成对染色体,且每对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 父亲 ,另一条来自 母亲 , 基因也是如此。
(4)亲子代之间传递的是 基因 ,而不是 性状 。
4.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过程
①性状有 显性 和 隐性 之分,控制性状的基因也有显隐性之分。
②一般用 大写 英文字母表示控制显性性状的显性基因,如D;一般用 小写 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隐性基因,如d。
③体细胞中的基因是 成对 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 一个 。
④子一代(Dd)的生殖细胞基因组成有 D 、 d 两种。如果子一代之间交配,携带不同基因的雌雄生殖细胞结合机会 相等 ,子二代的基因组成有 DD 、 Dd 、 dd 三种,且比例为1∶2∶1,子二代中纯种基因组成有 DD 、 dd 两种,子二代的性状表现有 高茎 、 矮茎 两种。在子一代中,虽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它还会 遗传 下去。
⑤子二代中高茎的基因组成有 DD、Dd ,且比例为DD∶Dd= 1∶2 。其中DD占高茎的概率为 13 ,Dd占高茎的概率为 23 。高茎中携带显性基因概率是 1 ,携带隐性基因概率是 23 。
⑥判断基因显隐性的方法
a.将双亲均为纯合子,且性状不同的两亲本杂交,子代未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b.让两个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子代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无中生有,有为隐性”)。
c.用比例法判断:若子代性状比为3∶1,则占14的为隐性性状,占34的为显性性状。
⑦基因组成(杂合子、纯合子)的判断
a.先分析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b.再分析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 “无中生有,且比例为3∶1或1∶3”,则亲代双方均为杂合子。
•亲代表现型不同,后代表现型为1∶1,则亲代一方为杂合子,一方为隐性纯合子。
•亲代表现型不同,所有子代表现型与其中一方亲代表现型一致,则亲代双方均为纯合子。
(2)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能够遗传给后代或由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常见的隐性基因遗传病有白化病等。
(3)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含有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后代患遗传病的可能性会增大。
5.人的性别决定
(1)人的体细胞中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人的生殖细胞中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
(2)人类的性别由 性染色体 决定。性染色体分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 XX 时为女性,性染色体组成为 XY 时为男性。
(3)男性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2条常染色体+X或22条常染色体+Y,女性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2条常染色体+X。
(4)女性只能产生含X染色体的生殖细胞,男性能产生含X染色体和含Y染色体的两种生殖细胞。因为生殖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
男孩获得父亲Y染色体概率是 100% ,X染色体概率是 0% 。
6.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异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取决于遗传物质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2)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①可遗传变异:由 遗传物质改变 引起的变异。如转基因生物、高产奶牛。
②不可遗传变异:由 环境 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如水肥充足的水稻粒大。
(3)应用遗传变异培养新品种:①人工选择育种,如培育高产奶牛;②杂交育种,如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③诱变育种,如培育太空椒;④转基因育种,如培育转基因大豆等。
专题十 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一)生物技术
1.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制作馒头、酒—— 酵母菌 。
(2)制作酸奶、泡菜—— 乳酸菌 。
(3)制作醋—— 醋酸菌 。
(4)制作腐乳、酱—— 霉菌 。
2.食品保存原理:把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 杀死 或 抑制 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3.常见的食品保存方法:脱水法、腌制法、巴氏消毒法、真空包装法、罐藏法、冷藏法、冷冻法等。
4.多莉羊:其诞生利用的是 克隆技术 ,其原理是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该技术的生殖过程属于 无性生殖 。
5.转基因超级鼠、抗虫棉、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等都利用的是 转基因技术 。
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
6.试管婴儿:利用人工方法进行 体外受精 ,形成早期胚胎后再植入母体 子宫 内继续发育,其生殖过程属于 有性生殖 。
7.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利用无性生殖的原理,使植物组织或细胞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生物技术。如快速繁殖草莓、烟草脱毒苗等。
(二)健康地生活
1.传染病和免疫
(1)传染病:由 病原体 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①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性 和 流行性 。
②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者缺一不可)
① 传染源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②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③ 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三者具备其一即可)
① 控制传染源 :隔离病人,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处理患病动物等。
② 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戴口罩、不共用餐具、不随地吐痰等。
③ 保护易感人群 :注射疫苗、锻炼身体、增加营养等。
(4)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
(6)人体的三道防线
①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和 黏膜 。
功能:皮肤 阻挡 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分泌物具有 杀菌 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有 清扫 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 免疫。
②第二道防线:
组成:体液中的 杀菌 物质和 吞噬 细胞。
功能:杀菌物质中的 溶菌酶 ,能 破坏 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 溶解 ;血液和组织器官中的 吞噬 细胞能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 免疫。
③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组成:免疫 器官 (如胸腺、淋巴结和脾等)和免疫 细胞 (如淋巴细胞)。
(7)抗原和抗体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 淋巴细胞 产生的一种抵抗该 病原体 的特殊 蛋白质 。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 抗体 的物质(如病原体、疫苗等异物)。
功能: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 特异性 的,好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抗体 与 抗原 的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 吞噬 作用,将抗原 清除 ;或使病原体失去 致病性 。
免疫类型: 特异性 免疫。
(8)免疫功能:
图示:
①自身稳定: 清除 体内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
②防御保护: 抵抗 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③免疫监视: 监视、识别 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2.健康地生活
(1) 健康 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2) 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合理营养、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等。
(3) 吸烟 的危害:烟草燃烧时产生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质进入人体,不仅能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还有可能诱发肺癌。
(4) 酗酒 的危害:酗酒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脏疾病,增加患癌症的风险,酒后还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5) 吸毒 的危害: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吸毒会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甚至会诱导违法犯罪、传播疾病。
3.安全用药与急救
(1)药物包括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
①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
②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
(2)在使用药品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药物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功能与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以确保用药安全。
(3) 用药误区 :用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越贵越好”。
(4) 抗生素 只针对细菌性疾病,不能随意服用;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的抗药性增强,产生“超级细菌”。
(5)急救电话:120。
(6) 心肺复苏 实施顺序:
①胸外心脏按压:改变胸腔内的 压力和容积 ,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从而维持生命的最低需求。
②口对口吹气法:使呼吸道 畅通 (有异物和污物应先清除)→吹气(一只手捏紧鼻孔,一只手托下颏,平缓吹气 2 次,每次持续1秒以上)。
③心肺复苏
a.实施顺序: 胸外心脏按压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
b.要求:每按压心脏 30 次,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4.出血和止血
(1)静脉出血:血液呈暗红色,缓慢而连续流出,应按压伤口的远心端进行止血。
(2)动脉出血: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涌出,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紧急呼救,并按压伤口的近心端进行止血。
(3)毛细血管出血:呈红色,从伤口渗出,一般能自行凝固止血。
出血种类示意图:
出血方式的判断和止血方法:
比较内容
菜豆种子(双子叶植物)
玉米种子 (单子叶植物)
不同点
子叶数
两片
一片
胚乳
大多数无 胚乳
大多数有 胚乳
贮藏营养物质部位
子叶
胚乳
相同点
都有种皮和胚
名称
主要变化
主要功能
成熟区
分化形成根毛和导管
根毛 吸收水和无机盐, 导管 运输水和无机盐
伸长区
细胞不断生长成为 成熟 区细胞的一部分
根尖伸长 最快 的地方
分生区
分裂产生新细胞,不断补充根冠和伸长区的细胞数量
细胞 分裂 最旺盛的部位
根冠
-
保护分生区
名称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 有机物 (如淀粉),并且 释放出氧气 的过程
细胞利用 氧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 能量 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 水蒸气 状态,散失到 大气 中的过程
名称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表达
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
应用
利用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方法实现增产
松土、排涝、夜间降低大棚内温度、粮食晾干后储存等
移栽植物时,常剪去部分枝叶或选择在阴雨天或傍晚移栽,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名称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意义
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的 生产者 ,为生物提供所需的食物和能量
维持生物圈中的 碳-氧平衡
促进生物圈中的 水循环
六大营养物质
作用
糖类
主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
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
蛋白质
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修复和更新的重要原料
水
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六大营养物质
作用
无机盐
作用多种多样,如: (1)缺钙的儿童易患佝偻病,缺钙的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2)缺铁的人易患缺铁性贫血;(3)缺碘的成年人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维生素
作用多种多样,如:(1)缺乏维生素A易患 夜盲症 、干眼症等;(2)缺乏维生素C易患 坏血病 、牙龈出血等;(3)缺乏维生素D易患 佝偻病 、骨质疏松症等
呼吸
吸气
呼气
呼吸肌
肋间肌和膈肌 收缩
肋间肌和膈肌 舒张
运动方向
肋骨向外向上、膈顶向下
肋骨向内向下、膈顶向上
呼吸
吸气
呼气
胸腔容积
前后径、左右径变大,上下径变大
前后径、左右径变小,上下径变小
变 大
变小
肺容积
增大
缩小
肺内压
变 小
变大
气流方向
外界→肺内
肺内→外界
图示
甲
乙
丙
心房
收缩
舒张
舒张
心室
舒张
收缩
舒张
房室瓣
开启
闭合
开启
图示
甲
乙
丙
动脉瓣
闭合
开启
开启
血流方向
心房→ 心室
静脉→ 心房 ,心室→动脉
静脉→ 心房 →心室
意义
心脏就这样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常见动作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提重物
收缩
收缩
自然下垂
舒张
舒张
引体向上过程中
收缩
收缩
完成引体向上动作时
收缩
舒张
出血类型
颜色
出血特点
出血方法
动脉出血
鲜红 色
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
伤口 近心端 指压止血或止血带压迫止血
静脉出血
暗红色
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伤口 远心端 指压止血或止血带压迫止血
毛细血管出血
红色
从伤口慢慢渗出
伤口处理干净后,自然止血或贴上创可贴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背记考点提纲自测版 学案(含答案),共4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物的共同特征,科学探究,细胞的生活,巴斯德实验,病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新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考点背诵提纲 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 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物的特征,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胞的生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