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生物冲刺复习专题考点提纲汇编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生物冲刺复习专题考点提纲汇编 学案,共2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梳理
■考点一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1)显微镜的结构。其中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最重要的部分。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其操作步骤为:取镜→安放→对光→放玻片→调焦距→观察。
观察前,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不让它接触玻片,否则会压碎玻片,损坏物镜(透镜);观察时,一定要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避免物像一晃而过,或根本没有觉察。用高倍镜观察装片时不能再用粗准焦螺旋。
(3)显微镜所成的像: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当光线较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当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4)计算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5)观察生物时,无论其大小,必须先在低倍镜下寻找,将观察对象移到中央后,再换高倍镜观察。低倍镜下视野亮,细胞数目多;高倍镜下视野暗,细胞数目少。
■考点二 细胞►
1.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它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其中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核内有传宗接代的遗传物质。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就是生物体的繁殖、细胞的分裂、新陈代谢、遗传和进化等。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的内侧表皮上撕取一层很薄的表皮,放在水滴中。
(3)用镊子展平,盖上盖玻片。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镊子夹着另一端,成45°角轻轻放下玻片,以避免产生气泡。
(4)为能观察清楚,用稀释的碘液或红墨水进行染色。滴一滴碘液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使染液浸润到整个标本。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连续过程 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细胞
3.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的牙签在漱净的口腔内壁轻轻地刮几下。
(4)把牙签上刮下来的细胞涂在生理盐水中。
(5)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慢慢放平,避免出现气泡。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0.01%的亚甲基蓝溶液。
(7)在相对应的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考点三 生物的结构层次及分类►
1.组织:具有相同形态和结构的一群细胞。
2.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3.植物的五种基本组织是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
器官、系统的组成
1.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活动,即为器官。
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前三者为营养器官,后三者为生殖器官)。
人体器官:如心脏、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肺、胃、小肠等。
2.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系统。
植物不具备系统,由器官直接构成,动物体则由各个系统构成生物体。
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生命系统的构成具有层次性
多细胞生物有明显的结构层次
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知识拓展】
1.松、杉、柏、银杏、铁树多为裸子植物,但卷柏是蕨类植物。
2.没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植物一定是藻类植物。六种全有的是被子植物,只有茎、叶的是苔藓植物,只有根、茎、叶的是蕨类植物,只有根、茎、叶和种子的是裸子植物。
专题2 生物与环境
知识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一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影响生物,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包括物质和能量两个方面,如阳光、水分、温度等,都影响着生物的生存。
2.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如动物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蚯蚓能松土等。
3.生态因素指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生理等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除自身个体以外的其他所有生物。生物因素具体表现为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互助、种间竞争、食物关系等多种形式。
■考点二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等。
2.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食物链:生产者→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
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知识拓展】
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特点:循环不息的。
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一般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减少。
3.有毒、有害物质沿食物链传递有富集作用。
专题3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考点梳理■
考点一 光合作用►
1.呼吸作用反应式:有机物+氧气eq \(――→,\s\up7(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2.光合作用反应式:二氧化碳+水eq \(――→,\s\up11(光),\s\d4(叶绿体))有机物+氧气
■考点二 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根毛区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根冠:细胞排列不整齐。其保护组织使根在向前生长时,不被土壤颗粒擦伤
分生区:细胞质浓,没有液泡。能不断分裂,使根的细胞数目不断增加
伸长区:细胞的液泡较小(通过吸收水分而形成),细胞壁较薄。细胞能迅速生长,把根尖推向土层
根毛区:细胞有较大的液泡(由小液泡融合而成),细胞壁较薄,内有输导组织(导管)。植物的根毛很多,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
(1)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原理:当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
(2)植物需要的无机盐:氮、磷、钾等。注意:植物只能吸收可溶性无机盐。
化肥元素作用的记忆口诀:矮小黄无氮、暗绿红无磷、倒伏褐斑钾。
茎的结构和功能
物质的运输
(1)有机物的输送:根、茎、叶、韧皮部中的筛管是相通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输送。
(2)水和无机盐的输送:根、茎、叶、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知识拓展】
1.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除了少部分留在叶肉细胞,大部分需转送到茎、根、果实、种子等部位去。
2.单子叶植物的茎中因没有形成层,不能长粗,也不能剥皮。
叶的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意义:①有效降低叶片温度,使植物可以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②蒸腾作用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有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也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③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茎的结构
特点和功能
树皮
具有保护作用
树皮内层是韧皮部,韧皮部内含筛管,作用是输导有机物
形成层
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形成层细胞只有2~3层,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木质部
内含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髓
储存营养物质
专题4 人体的新陈代谢
知识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一 人体的营养►
七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食物中各种成分的消化
■考点二 人体的呼吸►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厢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考点三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部分,当然,这两个部分实际上是相互连通,且同时进行的。
体循环:从左心室射出的鲜红色的动脉血,经过体循环,就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流回到右心房。
肺循环:从右心室射出的暗红色的静脉血,经过肺循环变为鲜红色的动脉血,从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考点四 代谢废物的形成和排出►
1.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
代谢后产生的废物有:水、二氧化碳、尿酸、尿素等。这些废物是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体外,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和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等。
(3)尿液排出:肾盂内的终尿,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内蓄积到一定的量以后,通过神经系统给大脑发出指令产生“尿意”。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小便。
【知识拓展】1.原尿和尿液的主要区别是尿液中没有葡萄糖,无机盐的含量减少。
2.肾功能衰竭需要移植肾时,移植的肾脏相当于抗原,人体易发生排异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血管种类
功能
分布
特点
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送往身体各处
多分布在较深的部位
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血液流动由总到分支。
静脉
把血液从身体各处送回心脏
位置有深有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液流速慢。血液流动由分支汇合。
毛细血管
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
分布很广
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很慢。血液流动时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专题5 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一 植物的感应性、动物的行为►
1.植物的感应性: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植物的感应性是对环境的适应。
2.向性运动:植物体感受外界因素刺激后,植物体不能移动但某些器官发生移动的现象。如茎、叶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向化性、向水性、向热性;茎的负向地性等。
3.感性运动:由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如含羞草叶子受触碰后的运动。
【知识拓展】
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区别:
①向性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有关,感性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无关;
②向性运动是生长运动,不可逆的,一般比较缓慢。感性运动发生比较快,消失后又恢复原状(容易在短时间内觉察到)。
4.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①达尔文通过植物向光性实验提出的植物体内存在某种物质使其产生向光性的推想;②温特进一步实验证明了这种物质的存在;③郭葛分离提取出了这种物质,并取名为生长素。植物受到单侧光照射时,背光侧生长素分布更多,生长更快。
5.不同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生长素:加快细胞生长速率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知识拓展】
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①较低浓度时可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②过高浓度时可抑制生长(防治杂草)。
■考点二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2.人体的神经系统的组成:
①脑的组成:脑是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位,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脑干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活动。大脑是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②脊髓: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反射弧。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先天形成,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腺体
激素
生理功能
缺乏或过多时的病症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时分泌不足:呆小症(智力低下)
分泌过多:甲亢
食物中缺乏碘:地方性甲状腺肿
垂体
生长激素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分泌不足:侏儒症(智力正常)
幼年时分泌过多:巨人症
成年时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胰腺中的胰岛
胰岛素
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元合成和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分泌过少:糖尿病
分泌过多:低血糖
性腺
睾丸
雄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专题6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知识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一 人、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一、人的生殖与发育
1.受精的场所: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
2.人的生命周期:受精卵→胚胎发育→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死亡。人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
【知识拓展】受精的场所和胚胎发育的场所不同。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从输卵管向下(向子宫方向)移动时即开始细胞分裂。
3.胎儿的营养获得:主要通过胎盘和脐带由母体提供,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的血液,最后由母体排出体外。
【知识拓展】胎盘与母体之间只允许小分子营养物质和代谢物质通过,血细胞、细菌、病毒及大分子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物质无法通过,所以胎儿与母体血型可不同,艾滋病母亲可能生下健康的宝宝。
二、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1.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须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和无性生殖(不须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水螅的出芽生殖和变形虫的分裂生殖都属于无性生殖。
2.动物的受精方式包括体内受精(如昆虫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体外受精(如鱼类、两栖类)。
3.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如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胎生(哺乳动物特有的繁殖方式)和卵胎生(鲨、蝮蛇的繁殖方式)。
【知识拓展】胎生和卵胎生的根本区别是胎儿发育过程中与母体之间是否进行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胎生动物的胎儿与母体之间有胎盘和脐带连接,卵胎生仅仅是卵在母体内发育而已。
eq \a\vs4\al(动物,的生,殖方,式)eq \b\lc\{(\a\vs4\al\c1(\a\vs4\al(有性生殖)\b\lc\{(\a\vs4\al\c1(\a\vs4\al(受精方式)\b\lc\{(\a\vs4\al\c1(体外受精:如鱼类、两栖类等,体内受精:如鸟类、哺乳类等)),\a\vs4\al(胚胎发育方式)\b\lc\{(\a\vs4\al\c1(卵生:如昆虫、鸟类等,胎生:如哺乳类,卵胎生:如鲨、蝮蛇)))),无性生殖\b\lc\{(\a\vs4\al\c1(分裂生殖:如变形虫,出芽生殖:如水螅))))
4.克隆技术
克隆是指一个母体经过无性繁殖得到具有完全相同遗传物质的后代的过程。克隆属于无性生殖。
三.动物的生长时期
青蛙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属于变态发育。
家蚕的生长时期:受精卵、幼虫(蚕)、蛹和成虫(蛾)四个阶段,不仅幼虫和成虫的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差别很大,而且在两者之间出现了蛹期。苍蝇、菜粉蝶、蚊子、蜜蜂、蝴蝶等相似。
蝗虫的生长时期:受精卵、幼虫(蚕)、成虫(蛾)三个阶段,蟋蟀、臭虫、螳螂等类似
■考点二 植物的生殖►
植物受精后子房发育的过程
种子萌发的条件:
(1)内部条件:种子里含有活的且完整的胚。
(2)外部条件: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植物的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植物的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包括分根、压条、扦插和嫁接。嫁接成功的关键在于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考点三 细菌、真菌的繁殖►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如细菌);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真菌等细胞)。
2.细菌一般为分裂生殖,酵母菌一般为出芽生殖,多细胞真菌包括霉菌(青霉、曲霉和根霉)和大型真菌(蘑菇等)为孢子生殖。
专题7 遗传和进化
知识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一 生物的遗传►
遗传:生物体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如:人的身高、肤色、单双眼皮、酒窝、花的形状等等。
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染色体与生物遗传现象有关。亲代与子代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和种类保持着高度的稳定性
1、遗传物质的载体 —— 染色体
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明显现象是出现了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主要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
2、遗传物质 —— DNA分子
DNA 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3、遗传物质的单位 —— 基因
起遗传作用的DNA 片段称为基因。在一个DNA 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存在。生物体每一个性状都由特定基因来控制,如人的肤色、色觉,花的形状等。生物体内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而基因的改变往往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
1.染色体不是遗传物质,只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是一种大分子物质,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某些病毒没有DNA)。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考点二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米勒实验只能说明化学进化说的第一步骤,即在原始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变成有机小分子的可能性。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内因)、生存斗争(外因)、遗传变异(动力)、适者生存(结果)。
生物的进化历程: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变异:不同的生物个体在性状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物的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的现象。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生物遗传与变异对生物来说的意义是:遗传——使生物的种族得以稳定。变异——是生物发展进化的内动力。
专题8 人的健康
知识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一 传染病和免疫►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并可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
3.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和预防措施:切断任一环节,传染病流行即可停止。
传染病类型: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性传播疾病、
【知识拓展】
1.传染源和病原体的区别:能引起人生病的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等)和寄生虫等为病原体;传染源是病原体携带者。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其特征:不能独立生活,靠寄生生活。抗生素不能杀死病毒。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病原体侵入会受到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阻挡。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侵入人体,会受到体液中吞噬细胞等组成的第二道防线的抵抗。这两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若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即产生免疫反应,构筑成第三道防线。这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具有专一性和记忆性特点。
2.免疫三大功能:抗感染、保持自我稳定、实施免疫监视。
eq \b\lc\{(\a\vs4\al\c1(\a\vs4\al(抗感染)\b\lc\{(\a\vs4\al\c1(非特异性免疫\b\lc\{(\a\vs4\al\c1(皮肤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呼吸道黏液的黏附作用,体液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特异性免疫\b\lc\{(\a\vs4\al\c1(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抗体,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自我稳定:清除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
3.免疫类型: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根据获得免疫的途径特异性免疫又分为自动免疫和人工免疫。其中人工免疫包括人工自动免疫(如计划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如对被毒蛇咬伤的病人,注射含有抗蛇毒的血清)。两者的区别:前者获得免疫作用速度慢,持续时间久,后者获得免疫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
4.免疫功能失调表现: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强;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知识拓展】1.抗体是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所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免疫球蛋白,抗原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是病原体或大分子异物,包括:细菌、病毒、花粉、自身组织(如癌细胞)、移植器官等。
2.如果人体产生了抗体,则此时人体的免疫一定是体液免疫。
3.细胞免疫是T淋巴细胞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反应,释放淋巴因子。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考点二 健康的生活习惯►
1.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2.健康的必备条件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等),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来自生物的威胁和自身的防卫。生活方式因素主要包括一些不良的或不当的习惯。
4.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是介于“生病—健康”这一连续区域内的一个特殊阶段。亚健康状态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恢复到健康状态,也可以向坏的方向转化而进一步发展为各种疾病。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生物冲刺复习七八年级共10个专题考点提纲汇编 学案,共6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物与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生物冲刺复习:专题一 生物与生物圈 考点提纲 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物与生物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生物冲刺复习:专题五 生物圈中的人 考点提纲 学案,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