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几年,“搭子社交”日渐成为热门的社会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相关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群体中,有近九成的年轻人听说过“搭子社交”,且女生在这一特征上的表现更加明显,比例高达92%。有一半以上的年轻人有“搭子”,而在没有“搭子”的年轻人中,仍然有超过一半的人想要有个“搭子”。不同类型的搭子通过兴趣和需求被联系在一起,使得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的不同领域都能够得到陪伴。轻社交的“搭子”关系,俨然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社交新趋势。
所谓“搭子社交”,是指通过社交平台或应用程序,以寻找共同兴趣、目标或者活动为前提的社交方式。“搭子”社交覆盖了诸多领域,如“饭搭子”“旅游搭子”“羽毛球搭子”等。搭子关系注重垂直细分场景的精准陪伴,通过与相似兴趣爱好的人建立联系,参与者可以在一个个专注的环境中与他人交流互动。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模式,“搭子”社交反映了当下青年群体的社交心理变化。年轻人通过不同类型的“搭子”探索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满足了个人在不同层面的社交需求。
传播学理论中“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概念有助于理解为何青年群体趋向于与陌生人社交。“强关系”指亲密友好的关系,通常是家庭成员、亲戚和密切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基于长期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因此在社交互动中能产生深入的沟通和支持。而“弱关系”是指与陌生人或熟悉程度较低的人之间的关系,如同学、同事或偶然结识的人。弱关系通常基于短期的交流和较少的了解,但它们也有其价值,例如提供新的信息和资源、扩大社交圈子以及促进创新和发现机会。年轻人倾向于与陌生人进行社交主要是因为他们更有动力去寻找新的人际关系,以满足社交需求,开拓个人发展的机会,并获得新的信息和资源。可以说,“搭子社交”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有助于补充传统的固定关系。另外,在现代化的城市社会中,“强关系”社交的表达受到多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对于离开出生地、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来说,父母的关怀受到地理距离的限制,好友之间也往往需要“跨越多个时区”才能见面。因此,年轻人常常会面临孤独,需要独自进行一些活动来填补空虚。
与传统的社交关系相比,“搭子”关系通常始于虚拟网络,往往具有匿名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过度社交化的时代,人们正在经历“熟人社交倦怠”。因此常常采取各种“断连”的方式来逃避过度连接的社会环境,从而产生“反连接”的社会行为。“反连接”并不是指无条件地断绝一切关系,而是断绝特定情境下可能给个体带来过大压力和负担的关系,使个体重新获得必要的私人空间和时间。“搭子”关系的出现就是对这种“熟人社交倦怠”的回应。年轻人在建立“搭子”关系时,通常会选择避开当前的圈子,与陌生人建立联系。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搭子”关系的实用性,更加注重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取材于张浩然的有关文章)材料二 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安土重迁、世代稳定的特点,在日常的生产劳作中,形成了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熟人社会。而现代化发展带来频繁的人员流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离开家乡,外出求学、谋生,“生于斯长于斯”状态较之以往更少见。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地缘关系变得脆弱,亲缘关系也由于空间距离的阻隔而难以满足年轻人即时性的需求。同时,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因为常常要面临搬家、调动、跳槽,稳定的社交关系不断被打破。基于长时间社会互动结成的深层友谊,又在一次次的流动中分隔,熟悉的朋友相距太远,使线下社交面临空间距离的障碍。
当然,无论城市化如何推进,个体主义如何发展,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需要借助社交获得情感支持。面对陌生的人群,个体化的青年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优先满足自身需要”的浅社交,有共同爱好、共同目的的“搭子”恰好符合这种需求。研究表明,在生活中经常流动的人,对待友谊建构一般采用划分策略,也就是和不同的朋友做特定的事情,通过不同类型的“搭子”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社交需求。“搭子”基于精准需求而结成,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实用性极强。
“搭子社交”之所以能够流行并迅速发展,互联网的作用功不可没。2019年以来,多家新媒体技术公司秉持“以内容驱动社交,以社交拉动消费”的理念,强化平台社交方式,意在以社交闭环将用户吸引到自家的网络平台上。平台以兴趣与爱好划分社群,为年轻人建立“搭子”关系提供了契机。与传统社会有限的社交范围不同,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想要找到在某一兴趣领域志同道合的“搭子”,只需在社交平台发布需求,或者在互联网平台直接搜索,便可以通过算法推荐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实现精准匹配。年轻人“万物皆可搭”的社交状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发布寻找“演唱会搭子”的笔记,便能找到和自己均为粉丝的同伴共赴现场;搜索“旅行搭子”可以筛选出同样旅行习惯的理想旅伴;甚至可以在平台上寻找“穷搭子”,将与自己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一致的伙伴匹配在一起,不必因为囊中羞涩而强迫自己合群,反而更能拥抱舒适轻松的生活。
网络平台的兴起让年轻人真正实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搭不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际交往的广度不断被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进步,使得社会关系网络类型进一步趋向多样化。从农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社会关系逐渐由亲缘关系向趣缘关系演进。趣缘关系指的是因相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等特点。每个关系主体都可以在不同的趣缘关系中自由选择,在“参与—退出—新的参与”的循环中享受自己的趣缘生活。这恰恰契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取材于王昕迪、胡鹏辉的有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搭子社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搭子”的“搭”可理解为“陪伴”“匹配”,强调参与者的共性。
B.“饭搭子”也可继续精确,垂直细分为“火锅搭子”“烧烤搭子”等。
C.在某些社交情境中,“搭子”之间完全可以不见面而保持良性互动。
D.“搭子”关系基于虚拟网络的单一途径来构建,因而具有匿名性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相关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搭子社交”受年轻人追捧的热度。
B.要想获得私人的时间空间,就要断绝过度连接的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关系。
C.一个人可根据社交需求拥有诸多领域的“搭子”,可涉及衣食住行诸方面。
D.趣缘关系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差序格局下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距。
(3)“搭子社交”成为当代青年的社交新趋势,是由哪些原因促成的?又可能包含着哪些隐患?请根据以上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续师说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1】,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2】。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3】之为师也,以石守道【4】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5】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侍刘夫子【6】,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取材于黄宗羲的同名文章)注释:【1】欧曾:欧阳修和曾巩。【2】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3】孙明复:孙复,字明复,宋代理学家、教育家。【4】石守道:石介,字守道,宋代学者、思想家。【5】何北山:何基,字子恭,号北山,宋代学者、理学家。【6】刘夫子:刘宗周,明末理学家、儒学大师,黄宗羲的老师。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无所籍于师籍:依靠
B.执杖屦屦:鞋子
C.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故:所以
D.作《续师说》以谢之谢:推辞
(2)下列对文中画线短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
B.抗然自命:志气高亢、自命不凡
C.受其北面:接受正式的拜师礼节
D.过情推奖:碍于情面,推让奖励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惑而不能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则是为师者之罪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已累幅见于坊书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以待后之学者忽魂悸以魄动
(4)把首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岂特弟子之过哉?
(5)简要说明作者在第三段引述孙明复、石守道、何北山等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3.(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饮酒(其七)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注】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注】泛:浮。意指把菊花洒在酒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菊有佳色”中“佳色”的意思是诗人看见菊花盛开后,面露欣喜之情。
B.“泛此忘忧物”中“忘忧物”指酒,这样的描述也巧妙呼应了诗歌的题目。
C.“远我遗世情”中“遗世情”指避弃世俗的情怀,与“少无适俗韵”接近。
D.“归鸟趋林鸣”中诗人以日暮时回林的飞鸟起兴,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喜悦。
(2)“啸”这一表达感情的特有行为在古诗文中常常出现,本诗“啸傲东轩下”一句也是如此。下列诗句中,“啸”所表达的情感与“啸傲东轩下”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落叶铺霜马蹄滑,寒猿啸月人心孤。(杜荀鹤《早发》)
B.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杜牧《齐安郡晚秋》)
C.昔岁曾居湓水头,草堂吟啸兴何幽。(李中《思湓渚旧居》)
D.芸香署里从容步,阳羡山中啸傲情。(方干《题陶详校书阳羡隐居》)
(3)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过陶渊明的诗作《归园田居(其一)》,请简要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与《饮酒(其七)》在表达情感上的相同和不同,100字左右。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4.(6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的原句。
(1)同样是写借酒消愁,曹操先是感叹“去日苦多”,又以“何以解忧?① ”这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自我纾解,而李清照则担心“② ,怎敌他、晚来风急”。同样是采撷花草,在《静女》中是“自牧归荑,③ ”,卿卿我我,其乐融融;在《涉江采芙蓉》中则是
“④ ?所思在远道”的思念与失落,令人唏嘘。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⑤ ,其可怪也欤!(《师说》)
(3)桂棹兮兰桨,⑥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
5.(4分)有同学在默写杜甫《登高》时,把尾联错写为:“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请你以第二人称写一段话,从此诗结构和内容的角度进行解说,帮助这位同学纠正其默写的错误。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6.(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想念地坛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像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儿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恒久,辽阔,但非死寂。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磕磕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我不是学者,读不了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应当不算是玩忽职守。是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否则,你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一向的心魂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单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名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可以玩味的是,这排名之妙,商界倒比文坛还要醒悟得晚些。
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童年很长一段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我记得我的第一个计谋,是阿谀。但恐惧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我还记得我抱着那只用于阿谀的破足球,抱着我破碎的计谋,在夕阳和晚风中回家的情景……那又是一次写作的零度。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我曾注意过它们的坚强,但在想念里,我看见万物的美德更在于柔弱。“坚强”,你想吧,暴君也会赞成。世间的语汇,可有什么会是强梁所拒?只有“柔弱”。柔弱不是软弱,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想想看,倘那老柏树无风自摇岂不可怕?要是野草长得比树还高,八成是发生了核泄漏。
但要是“爱”也喧嚣,“美”也招摇,“真诚”沦为一句时髦的广告,那怎么办?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人一活脱便要嚣张,天生的这么一种动物。这动物适合在地坛放养些时日——我是说当年的地坛。
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中坐在不管地坛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吧。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 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取材于史铁生的同名作品)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雨燕盘桓吟唱盘桓:徘徊,逗留
B.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天赋:先天具备的资质
C.安静得草木葳蕤葳蕤:生长茂盛,枝叶披垂
D.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挥霍:任意浪费,毫不珍惜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念地坛,是因为地坛远离喧嚣的荒旷氛围有助于作者梳理自己的纷乱心绪。
B.“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意指作者在与自我的对话中有过轻生的念头。
C.最初的写作不讲究技巧,也不考虑什么实际用场,却能带给作者轻松和快慰。
D.在作者看来,商界与文坛相比更热衷于关注排名带来的身份、地位和权力。
(3)赏析文章第三段中画线的语句。
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7.(40分)作文,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子跳水10米台决赛后,获得金牌的全红婵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因为全红婵在赛前曾有展示自信,“拿捏”比赛的表态,便有记者问全红婵:“我考考你,‘拿捏’的英语你知道怎么说吗?”
全红婵:“不会。”
记者:“我教教你好不好?”
全红婵:“不用了,我不想知道。”
还有记者问全红婵:“别人都关心你飞得高不高,但实际上你累吗?”
全红婵回应:“这话问的,谁不累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8.作文,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请以“青春就是_______”或“青春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在横线处填写词语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1.(1)D
(2)B
(3)个人社交心理方面:年轻人倾向于寻找新的人际关系,有动力去开拓个人发展机会,获得新的信息和资源,“搭子社交”能补充传统的固定关系,满足其社交需求。
社会环境方面: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化发展,人口频繁流动,传统的地缘、亲缘关系因空间距离阻隔变得脆弱,难以满足年轻人即时性需求。
网络平台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为“搭子社交”提供了便利,新媒体技术公司强化平台社交方式,以兴趣和爱好划分社群,通过算法推荐,可实现精准匹配。
“搭子社交”可能包含的隐患:
关系稳定性方面:“搭子”关系通常是基于短期的共同兴趣或目标建立的,可能比较脆弱和不稳定。一旦共同兴趣或目标消失,“搭子”关系可能就会结束。
情感深度方面:“搭子”关系注重实用性和浅社交,可能难以发展出深厚的情感,难以像“强关系”那样给予人们深层次的情感慰藉和帮助。
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由于“搭子”关系往往始于虚拟网络,具有匿名性,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人信息安全隐患。
社交能力发展方面:过度依赖“搭子社交”,可能会影响年轻人发展深度社交能力,使他们习惯于浅层次、短暂的社交关系。
2.(1)D
(2)D
(3)C
(4)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
(5)作者在第三段引述孙明复和石守道的例子,展现了他们之间庄重的师弟子之礼,突出古代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又提到何北山对待为师之事慎重的态度,他宁虚其位也不让师道自我而坏。这些例子与前文所批判的当世师道不传、为师者和为弟子者的种种乱象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师道传承的正确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师道的推崇和对当世师道衰落的批判,同时也为自己拒绝冒然为师的行为提供了依据。
译文: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也是做老师的人导致了这种情况。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如果没有听闻大道,学业不精通,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就不能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却强行聚集一些在路上偶然相遇的人,互称老师弟子,这实在还不如小孩子的老师教他们断句,或者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传授技艺那样实在。既然传道、授业、解惑都没有必要依靠老师,那么老师活着的时候不怜惜他,去世了也不为他服丧,这也不算过错。于是认为古代的老师和弟子都是这样,从而使得从师之道沦落到连小孩子的老师、巫医、乐师、各种工匠都不如的地步,这就是做老师的人的罪过了。
当今社会,人们以无所顾忌为高尚,代人写作的门客,张嘴就骂欧阳修、曾巩;浅陋的启蒙老师,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对于古人的姓名,只是道听途说,还没有了解清楚,就议论他们的学术、文章,而且在坊间书籍上连篇累牍地发表。这些年轻浅薄、轻浮急躁的人,动辄就想超越前人,高傲地自命不凡,认为世上没有孔子,自己就不该处在弟子的行列。唉!这真令人感到奇怪。像这样的话,那么从师之道就成了人心的祸害,我只担心它会流传下去啊。
从前孙明复做老师,石守道做他的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和鞋子,侍奉在孙明复身边。孙明复坐下时,石守道就站着,孙明复起身、下拜时,石守道就搀扶他,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是如此的庄重。所以何北山对于前来求学的人,不曾接受他们的正式拜师礼节。何北山的想法是,认为如果自己没有那样的品德,宁愿空着老师的位置,来等待后来的求学之人,不能让从师之道从自己这里败坏。何北山是可以做老师的,却避开老师的名声而不做,他就是如此慎重啊!我黄宗羲年纪大了,学问有所荒废,只想做个求师学习的人。各位君子只是因为我长久侍奉刘宗周老师,就过分地推重夸奖我,我怎么敢冒当世这种不知羞耻的风气呢?我反用韩愈作《师说》的意思,写了这篇《续师说》来答谢他们。
3(1)A
(2)A
(3)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归隐后自由宁静生活的赞美。不同点是:《归园田居》充满了对以往的追悔和重归自然的庆幸欣喜,而《饮酒》更加突出诗人远离世俗之后,寂寞而悠然,充满怡然自得之趣。
4.(1)①唯有杜康②三杯两盏淡酒③洵美且异④采之欲遗谁
(2)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⑥击空明兮溯流光
5.同学,你在默写《登高》时,将尾联写作了“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个是错误的。《登高》全诗的结构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诗人晚年身心的困苦与时光的无情流逝。尾联“繁霜鬓”用来形容头发已经如霜般白,突出时间和衰老的无情;结构上一致,直接反映了诗人由于年老、身心疲惫而感到的深沉忧虑。你写成了“繁双鬓”而不是“繁霜鬓”,这造成了错误。“霜鬓”是指头发如霜,寓意年老,而“双鬓”只是指两边的鬓发,没有原句的深刻含义。
6.(1)A
(2)D
(3)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地坛在不同季节和天气下的美丽景色。通过“大雾迷漫”“春光浩荡”“漫天飞雪”“大雨滂沱”等不同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地坛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排比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地坛的美丽和宁静。拟人手法的运用,如“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作者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是因为地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成为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家园。地坛的安静和荒旷帮助作者梳理心绪,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认知。通过在地坛的多次体验,作者逐渐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写作的意义,地坛成为他精神上的避风港。即使物理上的地坛已经改变,但地坛所代表的那份安静和精神内涵已经深深植根于作者的内心,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再频繁地去地坛,但地坛的精神已经融入他的生活和创作中,地坛在他心中永远存在。
7、8.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作文作文选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