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下学期课件PPT+教案整套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爱莲说精品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爱莲说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pptx、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他与李宽、韩愈、张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周敦颐(1017—1073)
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这篇文章是周敦颐做南康(今江西星子)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鲜有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
爱莲说 周敦颐
2.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 染,濯 清涟而不 妖,中通 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 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译文】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花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1.作者为什么独喜欢莲花?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和菊花、牡丹有什么不同?这三种花相比,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菊是隐逸者,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3.作者写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菊花秋天开放,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4.作者称“莲”是花中的君子,莲的特点与君子的哪些特点相似?
5.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通过作者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态度,表明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6.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朗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亭亭净植( )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生枝茎。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 )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出”后省略介词“于”
“……者也”表示判断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的品质,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婉转地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许多人喜爱牡丹,追名逐利,周敦颐则只喜爱莲,独守心中的那片净土。追名逐利似乎是人之天性,安贫乐道则不易做到,因为做一个精神上的富有者是多么艰难!让我们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用莲的高洁品质来洗涤我们的心灵吧。
❶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本文借赞美莲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信念。
❷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文章用了四个叠套式的衬托,用“菊”“牡丹”分别正衬和反衬“莲”,用陶渊明、世人衬托自己,用“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志向的与众不同,主题得到层层深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的比喻,勾勒出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三种形象。作者通过这些手法抒写了自己的抱负、向往和追求。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1)可以调素琴( ) (2)无丝竹之乱耳(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陶后鲜有闻( )(6)宜乎众矣( )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1.解释下面各句中画线的词语。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者也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D项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D.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解析】B项的正确停顿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022·北京)山不在高, 。(刘禹锡《陋室铭》) (2)(2022·山东临沂)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5.补写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谈笑有鸿儒 鸿: ②无案牍之劳形 劳: ③可爱者甚蕃 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至于)对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4)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陋室铭》: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做简要分析。
(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你喜爱哪一种?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学习本课托物言志的写法,试着写一个片段,通过某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陋室铭一等奖ppt课件,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pptx、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第四单元17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课内容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知人论世识体,走近作者,周敦颐,探寻背景,文体知识,初读感知,朗读课文,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课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君子的品格,莲的形象,托物言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