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丹东市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深度学习一切现有的文学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不同作家的用词喜好、句式句法、行文风格,以此派生出风格相近的作品。可以说,经过算法的持续迭代和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语言本质、叙事规律的效能将持续逼近甚至超越人类作家。
但这种写作技术层面的臻于至美,绝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也远未探及文学性之根本。一流的文学作品,绝不是靠一套悬浮的语词和绝对的理性逻辑就能简单完成的文字游戏。那些伏脉于历史褶皱深处沉甸甸的细节,那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才是其要义所在。近来鲁迅笔下诸多的人物形象在互联网上不断掀起讨论,便足以显现出文学经典所具有的跨时代、跨媒介、破圈层的能量。作家正是有着对社会关系的深刻洞见、对他者的热忱关切,才能以如此这般简洁克制的文字直击人心,精准塑造出孔乙己、闰土、阿Q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
反观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技术在诞生之时,就是工具导向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模式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是制定算法法则、下达指令、具有主体性的一方。人工智能只需要扮演执行指令的助手,服从并完成指令任务。因此,人工智能的动机并不在于自我表达,而只是在预训练素材的基础上,对操纵者作出符合程序化的回应。同样,它也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生产的语言。
再者,人工智能生成文本时更无法依凭自身的情感体验、历史经验驾驭文学数据库。这直接导致人工智能写作的内容高度机械化、同质化,难以产生鲜活的现实关切,也无法在实际意义上促成一种具有真实情感、辩证思想、伦理意义的“新文学”的迭变。即便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实现阶段性突破,人工智能也初步具备了读取人类脑电活动并将其转换为数据信息的能力,但人工智能技术的根基还是在于人类驱动。它仍旧是一种通过对人类思维的模拟,拓展人类潜能的辅助工具。
如果没有设计者加以引导和管束,人工智能将一味追求热门题材,不断加强同质化的文学数据,濯洗甚至筛除异质化元素,最终再以程式化的方式输出文学产品。当人工智能与人类作家逐步相互模仿、人工智能写作开始自我重复,当人类悄无声息地以算法技术研判语言、以数理逻辑衡量文学,这将是对文学本真性最为严重的威胁。长此以往,文学创作终将充斥着算法偏见以及对边缘性文体的倾轧,更多单向度、媚俗化、流于表象的作品将构成文学的主流。届时,我们势必面临语言简化、认知偏狭、个性消弭乃至主体性沉溺的危机。
(摘自马晓炎《写作技术的臻于至美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
材料二:
不久前,文生视频大模型创作的《雨后的东京街头》震惊世人;用AI音乐生成类工具创作音乐,让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也能将菜谱配上旋律成为朗朗上口的歌曲……忽然拉低的创作门槛,让过去高不可攀的艺术创作变得简单轻松,作品也触手可及。
人工智能创作神器布局的艺术风口正呼唤一个艺术新时代的到来,而当一种智能工具从“技术手段”发展到“创作伴侣”再升级为“艺术主人”时,我们一方面为新锐技术的创作潜能而欣喜,同时也需要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隐忧保持清醒的认知。
“硅基生命”则让AI创作“本体失根”,拟主体没有源自生命体实践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没有王夫之所说的“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铁门限”,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历史镜像、时代精神、生活阅历均无从谈起。用于AI大模型的数据不过是“二手生活”而非“肉身经验”,其表达的“知情意”来自“他者投喂”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历险”,这就颠覆了文艺创作“躬身成文”“艺以明志”的创作原则,斩断了作品和艺术家之间有关社会的、历史的、生命的有机联系,势必会抽空艺术存在的意义。因而,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是AI创作的致命缺陷,其所带来的“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将成为AI创作确证自身艺术性的巨大挑战。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还将导致AI创作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局限——缺少艺术原创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从已有的语料资源中依据算法逻辑匹配而来,是“借”用前人的知识产权资源而巧置选择的结果。换句话说,它可以根据人的信息“投喂”和大数据预训练,完成从“1”到“99”的拓展,却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譬如,仅靠技术智能,要产生AI莎士比亚、AI卡夫卡,不过是痴人说梦。艺术来自生活,AI艺术来自语料库;艺术家用灵魂创作,AI用程序表达;艺术的“根”源于人生与人性的生命体验,而AI创作则是冷冰冰的“无痛操作”。正因如此,如果没有历史先贤的引领,人工智能领悟不了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洞察不了《红楼梦》“好了歌”的寓意。如果用智能机器人代替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它不会有任何发自内心的欣喜与自豪,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正是“嫦娥的月亮比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更有魅力”的原因。
(摘编自欧阳友权《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隐忧和伦理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以及触动人心的人物形象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创造出来的。
B.人工智能技术创作文学作品时,极为依赖人类提供的数据库以及程序训练。
C.人工智能让艺术创作垂手可及,但其作品可能会面临艺术价值不足的问题。
D.嫦娥的月亮比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更有魅力主要是从艺术原创力角度分析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I能创作出与卡夫卡行文风格相似的作品,但它无法对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产生悲悯。
B.人类作家能够在现有文学经验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促成一种新文学的迭变。
C.如果让人工智能创作一部语料资源库中未包含的全新小说形式,它基本上难以完成。
D.因缺少生活和生命体验,AI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构图、色彩、抽象等方面不如人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中文逍遥大模型基于创作者的想法灵感,可实现一键生成万字,一张图写一部小说,一次读懂100万字小说。
B.在AI生成的故事中,出现了邹忌为保住权势富贵而出卖小妾、为孩子买橘子的父亲在月台摔倒暴毙的情节。
C.智能创作系统“阿里编编”可以让大批影视剧的创作实现“套路化”的批量生产,进而省人工,省资金。
D.人工智能“微软小冰”正式推出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但内容仍是对传统诗歌意象的堆叠整理。
4.文本二中使用了大量引号,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其在行文中的论述效果。
5.新时代的人工智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可以写文章,写的文章可能比人类写的更厉害。因此,有些人担心人工智能会逐渐取代包括作家在内的文艺工作岗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阔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拎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装在一个元宝形的粗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乡下人付了钱,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有删改)
后记: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背后称普普通通开酱园的连老板为“连老大”,这不仅说明他会做生意,也同样暗含着当地人对于连老板的一种讽刺。
B.圆形的茶干,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说明连老大的傲慢与自信。
C.乡下人进城直奔“连万顺”,把油壶放下,办完事再把油壶捎走,也不怀疑油的分量和成色,这主要说明此地民风淳朴。
D.连老大的儿子没能继承家业制作茶干,这既从侧面反映出连老大的勤勉与认真,也借此展现了社会变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使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方法塑造连老大的形象,如写他算账、喝酒时,就运用了动作描写。
B.小说塑造的连老大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审美以及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C.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看似与做茶干无关,但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开酱园的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口吻,叙述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自由而灵活,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8.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年秋九月,公东征布。进至下邳,布自将骑逆击。大破之,获其骁将成廉。月余,布将宋宪、魏续等执陈宫,举城降。太山臧霸、孙观等各聚众,布之破刘备也,霸等悉从布。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二州附于海以委焉。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注】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注】张邈之叛: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带兵讨伐陶谦时,张邈与陈宫背叛曹操,迎吕布为兖州牧。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兖州叛A公B曰C唯魏种且D不弃E孤也F及闻G种走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割二州附于海以委焉”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中的“委”字含义不同。
B.“公谢遣之”中的“谢”字与“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C.“属以河北事”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D.“被褐怀玉”与“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中的“被”都是通假字且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吕下邳之战,吕布亲自率军迎战曹操,曹操大破吕布,擒获了吕布的骁将成廉。
B.当家人被张邈劫持,毕谌被曹操的理解与大度感动,但最终选择离曹投吕。
C.魏种与毕谌境遇接近,都曾离开曹操而后又被曹操活捉且被曹操委以重任。
D.同样是表达求贤若渴之意,《短歌行》较为直白,《求贤令》则更为含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
(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14.材料一印证了材料二曹操《求贤令》中的哪个观点?请简要回答,并据材料一举出两个例证。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楼下①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②。
【注释】①《泊岳阳楼下》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768年,作者于此大约两年后病逝于湘江孤舟之上)。②图南、鲲鹏:语出《庄子》,谓鹏背青天,下乘风脊,一凌霄汉,图度南冥,喻指远大的志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一平视写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一仰视写出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磅礴。
B.颔联由远及近,描绘了舱外风吹浪翻、舱内寒灯一盏的冬夜羁旅图,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C.颔联承前写景,颈联转入抒情,尾联写鲲鹏图南,虽与颈联毫不相干,但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D.整首诗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的基调,意境起伏,富有节奏感,气韵流转顿挫,铿锵有力。
16.《泊岳阳楼下》与《登高》都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情感的异同。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借英雄抒怀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主题之一,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一句,均巧妙地借助修辞手法赞颂了笔下英雄的卓越军事才能。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曲罢,江水映月,四下无声,令人陶醉。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图文并茂,浑然一体……作为连环画的代称,A____________,将纷繁复杂的历史勾勒成线条,把晦涩难懂的文言转译成白话,集中于方寸之间,人物喜怒哀乐一看即知,故事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儿时望尘莫及的大块头名著瞬间变得通俗易懂,文学佳作、历史典故、英雄传记尽收其中。生动鲜活的配图、言简意赅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情节,让动人心弦的故事在掌心间拉开序幕,如同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大戏,于咫尺间吟唱出人世间的真善美,成为人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小人书是孩子们的掌中宝、心头好,B____________。鲁迅先生在《连环图画琐谈》中给予高度评价,“倘要启蒙,实在也是一种利器。”茅盾在题为《连环图画小说》的文章也曾称之为“最厉害最普遍的‘民众教育’工具”。纵观文坛,不少著作等身的文章大家都将小人书视作自己文化启蒙的起点。铁凝说:“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小人书是我最初的文化启蒙和文明启蒙之一。”梁晓声则说,“小人书是我能咀嚼文学之前的‘代乳品’。”钱理群更直言,“小人书造就了这么一代人。”
一页页精彩的连环画,在时代的放映架上周而复始地上映,也在接续传承中绘出了新的篇章。从笔尖到云端,触屏数字连环画、立体打卡装置进一步丰富了小人书的载体,原汁原味重现艺术经典的同时,实现了高清快捷的数字阅读体验。①然而,要让盛放着几代人共同记忆的连环画连通当下,②不能只靠AI绘画等技术流,③还需创作者们紧扣时代脉搏,④基于深挖传统优秀文化这一富矿的基础上,⑤反映新时代的社会风貌,勾勒描绘当下火热生活。⑥我们相信,不仅小人书停留在昔日的美好回忆中,⑦还可以走向更大的市场、摆上更多读者的案头。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三段画框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插秧,乡下人又称“栽田”。小时候,奶奶常常对我唠叨:“过年的肉,栽田的工,万不能耽搁。长大了可要学会栽好田,到时不愁没人请。”我认真地听着并记下,从那一脸虔诚中感受到农人对栽田非同一般的敬重。
一碗荷包蛋洋溢着蛋花香,一壶糖水茶酝酿着糯米甜。大清早,人们打着响亮的饱嗝,三三两两,聚集田头,卷起高高的裤脚争先恐后地下田拔秧。①一双大手,直接覆向整片的稻田。②稻草如绳,一拉一扯,秧苗就在农人的手中迅速成堆结把,像极了小女孩头上束起的发髻,不一会儿就铺满了整个秧田。
该插秧了。③听!那一声声欢快豪放的秧歌响彻山谷,满漾出发自心底的喜悦。④插秧时,每个人都低首躬身,步步倒退,用深浅不一的绿秧描绘着心中最美的田垄。那低头后退的姿态,分明是对土地的敬畏与膜拜,世代相传、不曾停息。
20.下列句子中的“请”和文中加粗的“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聂赫留朵夫叫道。(《复活》)
B.米考伯先生说:“请允许我向你告辞,我不再打扰你了。”(《大卫·科波菲尔》)
C.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茶馆》)
D.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红楼梦》)
21.“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这句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大清早,人们吃一碗荷包蛋喝一壶糖水茶后,就开始下田拔秧了。那迅速成堆的秧苗不一会儿就铺满了整个秧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入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纯净水。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具备“深潜力”。
对于如何具备“深潜力”,有人认为要靠阅读,有人认为要靠实践,有人认为要靠悟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A.“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创造出来的”错误。根据原文“一流的文学作品,绝不是靠一套悬浮的语词和绝对的理性逻辑就能简单完成的文字游戏。那些伏脉于历史褶皱深处沉甸甸的细节,那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才是其要义所在……作家正是有着对社会关系的深刻洞见、对他者的热忱关切,才能以如此这般简洁克制的文字直击人心,精准塑造出孔乙己、闰土、阿Q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可知,人工智能难以完成的是一流的文学作品,一流的作家创造的形象,言外之意,层次水平较低的细节内容或者人物形象还是能够创造出来的。
故选A。
2.答案: D
解析: D.“AI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构图、色彩、抽象等方面不如人类”错误。从原文“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是AI创作的致命缺陷,其所带来的‘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将成为AI创作确证自身艺术性的巨大挑战”等处来看,文中并未谈及这些方面,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3.答案: C
解析: 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是,设计者要对人工智能加以引导和管束,防止出现写作重复、单向、媚俗的文学作品,进而导致创作主体地位的沉溺。
A.属于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优势。
B.属于人工智能创作出现的逻辑不通,情感价值偏差的问题。
C.智能创作系统实现剧本的“套路化”批量化生产,势必会导致作品创作主体个性的丧失,能够支撑材料中的观点。
D.属于人工智能创作缺少原创力的表现。
故选C。
4.答案: ①引用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铁门限”的观点,让论述内容更有说服力。
②突出强调内容特点,让表达更加生动贴切,如“二手生活”“肉身经验”“他者投喂”加深了读者印象。
③特定的术语,让语言表述更精准严谨,如“硅基生命”准确表达出人工智能由芯片构成且能创作,但缺少真正的思考力。
解析:
5.答案: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的文艺创作。
①人工智能可以在写作技术层面臻于完美,但缺少生命的情感体验,缺少与生活的关联,还是无法取代人类。
②人工智能不能自我表达,缺少原创力,只能在人类已有创作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创作,是一种辅助性的工具。
③人工智能离开了人类的驱动,创作的作品会有“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的艺术缺陷,进而让艺术创作失去意义。故而,人们不必过于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文艺工作岗位。
解析:
6.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也同样暗含着当地人对于连老板的一种讽刺”错。不能说明当地人对于连老板的一种讽刺,而是他待人有礼,诚信为本,受人尊重的体现。B.“说明连老大的傲慢与自信”错。不能说明连老板的傲气,这只是一种营销方式。C.“这主要说明此地民风淳朴”错。并非说明此地民风淳朴,而是从侧面反映连老板值得信任。
7.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心理描写”错,小说塑造连老大的形象,有动作描写“他算几笔,喝一口”和语言描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8.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②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别具风采、财力雄厚。
③典型化的场景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
④开头详写酱园与小说结尾酱园的消失形成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环境本身,以及人物、情节、结构、主题等方面综合考量,根据文本的具体内涵,优化组织答案。
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使文章更贴近现实,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阔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这样描写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别具风采,说明他财力雄厚。
“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阔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这种典型化的场景描写从侧面烘托了连万顺这一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
文章结尾说“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文章开头详写酱园与小说结尾酱园的消失前后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主旨,使主题更加鲜明。
9.答案: ①淡化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②虚化人物。作者对连老板的描写刻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型。
③语言散文化。多是简单的生活化语言,质朴而接近口语。
④意境散文化。小说写了和气的老板、美味的茶干、精美的酱菜、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营造了一个独具民情风俗的艺术境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的能力。
情节上,小说以叙述的口吻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主要写他的店面的装修、善做生意、制作茶干以及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淡化了情节。
人物上,小说虽然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但是大部分笔墨写农村人买他的东西以及制作茶干的程序等,只有少量文字写他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对连老板的描写刻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型,这是一种虚化人物的写法。
语言上,“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豆酱拍得实实的”“煮得了”“什么也不‘就’”“故去多年了”等语言多用生活口语,语言质朴自然,呈散文化特点。
意境上,“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装在一个元宝形的粗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小说着意描写和气的老板、美味的茶干、精美的酱菜、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使小说充盈了一种和谐与美好的氛围,营造了一个独具民情风俗的艺术境界,小说整体意境优美,富于散文化。
10.答案: ACF
解析:
11.答案: A
解析:
12.答案: D
解析:
13.答案: (1)毕谌叩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曹操嘉奖他的忠心,为此感动流涕。后来毕谌离开曹操,逃归到亲人身边。
(2)你们要帮助我显扬举用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解析:
14.答案: 印证了曹操“唯才是举”的观点,只举荐人才,不管其出身与品德如何。
例子:①曹操擒获了吕布的手下臧霸等人,曹操接纳并厚待他们,割青、徐二州滨海之地交付他们管理。
②魏种背叛离开曹操被活捉,曹操给魏种松绑并任用他。
解析:
15.答案: C
解析: C.“尾联写鲲鹏图南,虽与颈联毫不相干,但更见突转变化之妙”错误,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
16.答案: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
17.答案: (1)樯橹灰飞烟灭;气吞万里如虎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解析:
18.答案: A小人书是方寸艺术集锦
B也是一代人的启蒙书
解析:
19.答案: ④改为“在深挖传统优秀文化这一富矿的基础上”;
⑤改为“勾勒描绘当下火热生活,反映新时代的社会风貌”;
⑥改为“小人书不仅停留在昔日的美好回忆中”。
解析:
20.答案: D
解析: A.动词,请求;B.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C.表恭敬,固定短语,问候的意思;D.动词,邀请、聘请。语段中“到时不愁没人请”与D项相同。
21.答案: D
解析: ④处诗句的意思是:手捏青青秧苗将其种进田里,一低头就能看见水中倒映的天空。与后文衔接紧密。①处、②处表现的不是插秧而是拔秧的过程;③处古诗没有表现欢快豪放之意,如放在③处与下文衔接不上。
22.答案: (1)把描写早餐语句放在段首,有强调作用。如“一碗荷包蛋洋溢着蛋花香,一壶糖水茶酝酿着糯米甜”,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内容贴近生活,突出人们生活的美好与幸福。(2)整散句结合,语言节奏鲜明。整句如“一碗荷包蛋洋溢着蛋花香,一壶糖水茶酝酿着糯米甜”,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散句中间入整句,如:“三三两两,聚集田头”“稻草如绳,一拉一扯”,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3)以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写人们拔秧的状态,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比如“争先恐后”“一拉一扯”……农人的淳朴、勤劳、富有干劲儿的形象跃然纸上。(4)运用恰切的修辞更好突出文章深远的韵味及内涵。将成堆的秧苗比喻成女孩的发髻,既生动形象,又可以体现出农人对庄稼的深厚情感及丰收的喜悦;采用夸张的手法(放大夸张),“一双大手,直接覆向整片的稻田”形象写出农民的勤劳能干。
解析: “一碗荷包蛋洋溢着蛋花香,一壶糖水茶酝酿着糯米甜”,将有关早餐的句子放在段首,起到强调的作用。从句式而言,句式整齐工整。从词语运用上,“洋溢”“酝酿”等词的使用,有文学色彩,并且内容有生活气息,展现了人们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人们打着响亮的饱嗝,三三两两,聚集田头,卷起高高的裤脚争先恐后地下田拔秧”“稻草如绳,一拉一扯,秧苗就在农人的手中迅速成堆结把”,整散句结合,语言节奏鲜明。散句中间入整句,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卷起高高的裤脚争先恐后地下田拔秧”“稻草如绳,一拉一扯”,运用“争先恐后”“一拉一扯”等词语来写人们拔秧的状态,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农人的淳朴、勤劳、富有干劲儿的形象跃然纸上。“秧苗就在农人的手中迅速成堆结把,像极了小女孩头上束起的发髻”,将成堆的秧苗比喻成女孩的发髻,既生动形象,又可以体现出农人对庄稼的深厚情感及丰收的喜悦。“一双大手,直接覆向整片的稻田”,采用夸张的手法,写错了农民的勤劳能干。使得文章有韵味和内涵。
23.答案: 例文:
思想深潜,抵达清流之境
人类的思想如同深邃的海洋,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我们被日常的琐碎所包围,仿佛置身于浑浊的河流,难以触及思想的深层。然而,正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纯净水,只要我们具备“深潜”的能力,便能突破表象的喧嚣,抵达思想的清流之境。
阅读,是思想深潜的入口。书籍如同通往智慧海洋的潜水艇,带领我们探索未知的领域。在书本中,我们与苏格拉底对话哲学,与达尔文探索进化论,与莎士比亚感受文学的魅力。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每一次深入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然而,阅读并非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而是要像珍珠贝一样,潜入深海,汲取精华,最终孕育出属于自己的思想珍珠。
实践,则是将理论之锚抛向现实的海洋。如果没有实践的引领,思想便如无根之萍,漂浮不定。哲学家康德曾言:“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深潜并非一味地沉浸于书本,更要将理论付诸实践,在现实的熔炉中锤炼思想。航海家只有经历惊涛骇浪,才能真正领悟海洋的深邃。每一次实践,都是对理论的检验,每一次挑战,都是对自身的反思,最终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经验沉淀为力量。
然而,仅有阅读与实践,仍不足以抵达思想的深海。我们还需要“悟性”这盏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悟性是一种洞察力,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悟性是一种整合力,让我们将零散的知识与经验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体系;悟性更是一种创造力,让我们在已知领域之外,开拓新的思想疆域。就像禅宗所言:“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悟性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净化心灵,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明与透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包围,思想的海洋充斥着泥沙俱下。唯有具备“深潜”的能力,才能抵御外界的干扰,不被表象所迷惑。深潜需要我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悟性。
让我们像勇敢的潜水者一样,不断地向思想的深海进发,去探寻那片清澈透明、充满智慧的海洋。相信,当我们抵达思想的深流之境,便能获得照亮人生的航标灯,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共27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丹东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