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写作目标,立德树人,作者简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写景角度、主旨: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景物特点: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独特写法:体会作者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品味语言: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好处。
多种修辞写景: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及恰当的词语来写景。
多感官写景:学会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景。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人。
马丽华,1953 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纪实作品《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 年》,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有删改。1976 年,23 岁的马丽华前往西藏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几乎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关于西藏的文章,《藏北游历》便是其中之一。《藏北游历》的写作与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密切相关,马丽华作为该电影的编剧,跟随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略了藏北的自然风光,心有触动,于是挥笔写下了此文。
1. 棱( )角:棱和角。2. 骤( )然:突然;忽然。3. 虔( )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4. 恭( )顺:恭敬顺从。5. 蠕( )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6. 凄( )凉:寂寞冷落(多形容环境或景物)。7. 懈怠( ):松懈懒惰。
8. 敦( )实:粗短而结实。9. 蜿蜒( ):(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10. 消长( ):减少和增长。11. 衰竭( ):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12. 漫溢( ):水过满,向外流。13. 演绎( ):铺陈;发挥。
14.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15. 风云变幻( ):文中指风云变化不定。16. 接踵( )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17. 历历在目:清楚地展现在眼前。18.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19.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1. 黧( )黑:形容黑。2. 草坝( )子:平坦的草地。3. 砾( )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 )(棱角)( )(扑棱)( )(穆棱)
( )(屡见不鲜)( )(鲜为人知)
酿( )(酝酿)琅( )(书声琅琅)踉( )(踉跄)
蠕( )(蠕动)懦( )(懦弱)孺( )(孺子牛)濡( )(耳濡目染)糯( )(糯米)
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作者的见闻感受?
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作者描写冰塔林,仅仅是为了赞美景色的美丽吗?
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三部分(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3—11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到的景象及感受。
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了“我”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之情。
抒敬畏赞美之情绘壮美冰雪世界
在草坝子上安营,接近冰塔林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1.思绪邈远,韵味独特。作者在写景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文中有不少像“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这样的句子,作者身处客观景物之中,其景物描写却更偏向于主观化。
作者在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交织融合时,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或感慨于自然历史的无尽(写冰河上的风),或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写冰塔林、冰山、冰川),或联想当下景物的“未来”(写冰下流水)。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以独特的韵味,同时还能引发读者的遐思迩想,使读者能更好地沉浸到文章营造的境界中去。
2.移步换景,变化多姿。从整体来看,本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开头处的两句话浓缩了作者的行踪,也点出了文章的详略,即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较详),到驶过冰河(较略),最后进入冰塔林(最详)。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看到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看到他们的“晶莹和洁白”。
3.语言看似随意实则工巧。本文的语言看起来只是“实话实说”,用词很“日常”,比较不经意,如,“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实际上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精彩的描写句、精练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比比皆是,如,描写冰体:“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句子节奏短促,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发散思维]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可以把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吗?为什么?
不可以。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强调了“在长江源头”,既向读者展示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又强调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各拉丹冬游历记》这个题目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
从文章结构上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从思想感情角度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移步换景法概念:“移步换景法”是游记中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它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记述出来。运用:移步换景法一般适用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立足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立足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然后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前面就是那莽莽苍苍的大山,车在山麓爬行,两旁是葱郁的树木,很放肆地长着,把一条十米宽的上山公路严严地护在中间。或许是第一次走这条山路,生疏的道路总是让人觉得特别蜿蜒曲折和漫长,然而,也会有出其不意的惊讶。那些峰回路转的拐弯常常会使我们虚惊一场,路旁不时有一两间红砖黛瓦的房屋从眼前一晃而过,屋舍旁必定有几丛青翠的疏竹。车子风一般地掠过,那些竹叶便在车窗上噼啪作响,一路行来,倒也不寂寞。
为了增进同学们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培养爱乡之情,学校特举办了“寻根之旅:探索我的家乡”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让大家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等方式,全面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等。
活动一:请摄影组同学为家乡拍一部宣传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或场景(如老街巷、古桥、老树、传统市集、家族老宅等)。请你为该宣传片撰写一段简短的介绍语,不少于200 字。要求运用移步换景法,展现该地点或场景的独特魅力。活动二:请绘画组……(略)
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歌德
谢灵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旅行家。他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旅游上。谢灵运的旅游活动多属于探险活动,他经常选择一些奇险、陡峻的山峰作为自己攀登的目标。在欣赏美景和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他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可以说,谢灵运是古代攀岩运动的先行者。为了探险旅游,他发明了“登山鞋”——木屐(jī)。据说,这种木屐上山时取掉前面的齿,下山时取掉后面的齿,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人们称之为“谢公屐”。他还在一些陡峭的山峰上建造了亭台,便于旅游人士歇息。
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县,是2400 余种高等植物和120 余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90 后”科研人员被当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创办了一家自然教育科普机构“林奈实验室”。为了让自然科普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更接地气,林奈实验室的成员们“绞尽脑汁”,对课程的设计细节要求十分严苛。
经过悉心设计推出的创意科普课程层出不穷,工作人员会带领公众在峡谷观察夜行性动物的行为、在溶洞了解喀斯特洞穴生物的节律、为无家可归的鸟儿制作人工巢箱……截至目前,林奈实验室的线下自然教育活动已服务超5 万名海内外青少年,自然科普受众累计超200 万人次。2023 中国自然教育大会上,婺源县林奈实验室被授予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
实验室还推动自然科普与乡村振兴结合,与婺源县紫阳镇的雍溪村合作举办自然研学营,这不仅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更让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观念注入村民心中。未来林奈实验室将继续播撒热爱自然的种子,将自然科普行动向全国扩展,进一步搭建起自然科普与乡村振兴的桥梁。
利用双休日,与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看高山草甸,赏云杉、青苔;听鸟鸣虫唱,漫步在密林深处,感受大自然的热情,陶冶情操,沉淀自我。
在大力倡导“长江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为引导同学们关注长江水系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积极保护身边的江河湖泊,学校决定开展以“长江小卫士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 学校准备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关于“长江生态大保护”的校本课程。你想通过这门课程了解、探究、实践哪些方面的内容?请你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向学校推荐三项具体的学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知识概况;长江流域工业污染问题的调查;长江生态问题的应对措施。
2. 在学习“长江生态大保护”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你认识到对长江水系资源的保护比开发更重要,并准备在班级讨论会上就这一观点阐明理由,请写下你要说的话。(100 ~ 120 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长江水系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带给沿江百姓山川之秀、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保护长江水系资源功在千秋,比开发的意义更重大。
文言文阅读。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⑤,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⑧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⑨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⑩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注释 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水、湘水。④汉沔:指汉水。⑤浸灌:此处指水势浩大。⑥清河:张君(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黄州。⑧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⑨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⑩乌:疑问代词。何,哪里。
1.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 以览观江流之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河张君梦得/ 谪居齐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目标,中国第一大河,整体感知,气候特点,理清脉络,品味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示范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各拉丹冬雪峰,冰塔林,神圣雄伟,精雕细刻,移步换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图片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