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专题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知识点预习
原文及翻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字词理解
秋高:秋深。
怒号(há):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塘坳(à):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狠心。对面,当面。为,做。
入竹去:进入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见(xiàn):通“现”,出现。
庐:茅屋。亦:一作“意”。
足:值得。
文章理解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作者通过自己现处的遭遇,抒发内心的不幸和年老被欺的精神疲惫,诗人也因此想到了百姓们的生活,传达自己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怜悯之情,同时还有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想。
二、习题演练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饮,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却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烘托诗人愁苦的心境。
B.“布衾多年冷似铁”,写被子破烂冰冷,令人悲惘,但笔锋一转,用“娇儿恶卧”写出娇儿的调皮睡相,反衬诗人苦中作乐的心境。
C.“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由个人扩展到时局,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和人民的忧思之情。
D.“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与“雨脚如麻未断绝”相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2.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3.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称之为盗贼,表达了对群童无知的不满。
B.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沾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这种心情也正是他穷困苦痛生活状况的体现。
C.这首诗里杜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他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D.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忍”,狠心;“能”,如此,这样;“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接近;“寒士”,贫寒的士人;“突兀”,高耸的样子。
B.“风怒号”运用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只好任其所为,表现得较为平静。
C.大风过后,云涌雨至,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四处漏雨,漫漫长夜,何以度过?诗人洒泪沾襟,只因愧对娇儿。
D.诗人最终从沉思中振作,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与他写的“三吏”“三别”是一样的。
6.选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的开篇写秋风的威力,写出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表现了痛惜之情。
B.“床头屋漏”是侧面描写,“雨脚如麻”是正面描写,突出了雨的猛烈和诗人的窘困。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出诗人广阔无私的济世情怀。
D.最后一段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天下穷苦人民,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7.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悲悯情怀。
D.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8.阅读理解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两首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群童抱茅,引起诗人强烈的愤恨,所以说群童如“盗贼”一般,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厌恶之情。
B.“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细密连绵的特点。“长夜”既指诗人笔下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动荡艰难的时局。
C.《登高》首联是诗人首先看到的景象。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
D.《登高》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
9.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八月/秋高/风怒号B.老翁/逾墙走
C.满面/尘灰/烟火色D.半匹红纱/—丈/绫
10.下列诗句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躁呼不得B.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D.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挂罥(juàn) 翩翩(piān) 邺城戍(shù)
B.塘坳(à) 老妪(yù) 口称敕(chì)
C.两鬓(bìn) 突兀(wù) 辗冰辙(niǎn)
D.布衾(jīn) 幽咽(yè) 风怒号(há)
12.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坏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与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13.请将下面的古诗默写完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4.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歌”指歌行体,单行散句与长短句错落搭配,用韵自由灵活,富于变换。
B.开篇第一节诗通过一系列的动词,从正面描写狂风对茅屋的破坏,营造了凄苦的氛围。
C.“布衾似铁”和“雨脚如麻”通过比喻,生动还原了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如今的破败。
D.“何由彻”与前文“未断绝”相照应,说明诗人在艰苦处境中盼望天亮雨停的迫切心情。
15.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杜甫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句中的“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
B.诗句中的“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年迈穷困的现实。
C.“娇儿恶卧踏里裂”写出小孩睡觉不老实,这增添了诗人的烦躁、厌恶之气,也是诗人“少睡眠”的主要原因。
D.“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生活的凄苦。
17.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你认为哪一幅图更适合做朗诵本诗的视频背景,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8.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B.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C.“公然抱茅入竹去……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出了诗人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一点儿也不生气,很乐观地面对。
D.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美好愿望。
19.孟子认为做人应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志士一直遵循的准则,但杜甫却不然。请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唐】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
杜甫传(节选)
禄山乱,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亡走凤翔。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大历中,出瞿塘,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数尝寇乱,挺节①无所污。为歌诗,忧时伤生,情不忘君,人皆怜之。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②,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③之妙,双振当时。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①挺节:坚守节操。②语语王霸;句句震撼人心。③骚雅:诗歌。骚,代指《离骚》。雅,大小雅,代指《诗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俄顷风定云墨色:
(2)长夜沾湿何由彻:
(3)亡走凤翔:
(4)营草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
(2)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译文:
(3)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创作【甲】诗时的处境。
(4)下列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既预示大雨即将来临,又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甲】诗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正如【乙】文所评:“忧时伤生,情不忘君。”
C.【乙】文对杜甫虽有“高而不切”的评价,但【甲】诗“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的社会理想是非常可贵的。
D.【乙】文结尾含蓄肯定李白、杜甫诗歌成就很高,共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1.读准字音,是阅读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布衾( )多年冷似铁。
(2)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志怪者也 志同道合B.怒而飞心花怒放
C.亦若是则已矣 实事求是D.其翼若垂天之云 比翼双飞
2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大鹏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2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节选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
(4)布衾多年冷似铁 衾:______________
(5)俄顷风定云墨色 俄顷:______________
2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7.【甲】文运用了___________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和愤慨之情;【乙】文则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虽深处困境中却能推己及人、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结合选文和以下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人才的认识。
【链接材料】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享誉海内外的“杂交水稻之父”。其毕生宏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他专注田畴,为“稻粱谋”,为民生计,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摘自人民网评,有改动)
选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北冥有鱼
关键句选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内容赏析
诗人推己及人,由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这是一种①______②______的济世情怀。
大鹏具有③______④______的特点,是一个超现实的形象,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具体句段的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布衾多年冷似饮,矫儿恶卧踏里裂。”两句以写实的笔触描绘出杜甫此时窘困的家境,薄薄的冬被无法抵御寒冬,小孩在被窝中随便动弹两下,被子就被撕扯破裂。这两句是在实写诗人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忧愁情绪。因而选项B中“写出娇儿的调皮睡相,反衬诗人苦中作乐的心境”理解有误;
故选B。
2.D
【详解】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分析不正确,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故选D。
3.A
【详解】A.“表达了对群童无知的不满”说法错误;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称之为盗贼,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故选A。
4.D
【详解】D.“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有误,应为: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故选D。
5.C
【详解】C. 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此时除了因为屋破漏雨,长夜难熬,才睡不着觉,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睡不着,题干中“诗人洒泪沾襟,只因愧对娇儿”不准确。
故选C。
6.D
【详解】D.“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错误,应是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故选D。
7.A
【详解】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属于古体诗。
故选A。
8.A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赏析。A项中“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厌恶之情”理解有误,这里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故选A。
9.D
【详解】D.正确停顿应为:半匹红纱/—丈绫。故选D。
10.A
【详解】A.“躁”应为“燥”。故选A。
11.D
【详解】D.“布衾”的“衾”应读“qīn”。故选D。
12.D
【详解】D.有误。这首诗虽然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但并没有连续、频繁地变换韵脚,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故选D。
13.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这里的默写难度较小,需要注意“衾”“娇”“彻”,这几个是易错字,书写时要注意。
14.B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诗人在结尾利用议论和抒情,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主题得到升华,表现了诗人饱临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写出狂风对茅屋的破坏。
故选B。
15.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表达效果的理解。
这首诗由“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首先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着重叙述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过程及受到风雨侵袭之苦,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诗人没有停留在个人思想上,而是在结尾运用议论和抒情,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写法更能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也因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16.C 17.左图更合适。因为甲图表现了秋风怒号的场面和诗人伫立风雨中的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体会诗人当时的艰苦处境,从而更深刻地感受杜甫不顾自己、大庇天下的博大胸怀,而乙图没有这个效果。(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理解和分析有误。“娇儿恶卧踏里裂”意思是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写出了艰难困苦的生活状况,为下文“长夜沾湿何由彻”蓄势,而非“增添了诗人的烦躁、厌恶之气,也是诗人‘少睡眠’的主要原因”。
故选C。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左图更合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叙述了茅屋破、受雨淋的现实,结合未节选部分抒发自己美好的愿望:只愿人间有足够的高大房屋庇护天下百姓,自己就算冻死也感到欣慰,可知,左图中伫立风雨中不惧怒号的秋风秋雨的人物形象,切合诗歌所叙秋风破屋的现实和诗人由自身想到他人、宁愿牺牲自己也要造福人民的广阔胸襟和崇高境界。而右图则没有这个效果。
18.C 19.【示例】杜甫流落成都,求亲告友艰难盖起来这个一家人借以遮风挡雨的栖息之地,却被这样一场大风给吹破了。即便是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杜甫内心想到的依然不是自己,而是想让天下所有像自己一样艰难的读书人能有一个栖息之地,其忧国忧民之高尚情怀非同一般。
【解析】18.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C.有误,“公然抱茅入竹去……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出了诗人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
故选C。
19.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古代很多人确实将此奉为圭臬。但是杜甫却是即便“穷”仍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他虽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与自己一样命运的人,因为这种博爱的情怀,杜甫被尊为“诗圣”。这种情怀主要是通过他的诗作表现出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表现的就是这种情怀。他辗转流离,在友人的资助下建起的草屋被大风吹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但是即便在这样的处境中,他想到的还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自己挨饿受冻也心甘情愿。
20.(1)(1)一会儿
(2)如何挨到天亮
(3)逃跑
(4)营建,建造
(2)(1)使用多年的棉被像铁一样又硬又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2)县令备船前去迎接,才得以回来。
(3)杜甫写甲诗时的处境是:遭遇战乱,颠沛流离(到处逃难),生活艰难。
(4)D
【解析】(1)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
(1)句意为: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俄顷:一会儿。
(2)句意为: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3)句意为:又逃到凤翔。走:逃跑。
(4)句意为:营造了间破房子。营:营造。
(2)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1)布衾:布质的被子。衾,被子。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2)具:准备。乃:才。
(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乙文“禄山乱,甫避走三川”意思是“安禄山叛乱,杜甫为避难逃到三川”,据此概括出答案:遭遇战乱;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意思是“至德二年,又逃到凤翔。客居秦州,靠砍柴采集野果自给自足。又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城浣花溪造了间破房子”,这句写出了杜甫此时的状况是颠沛流离;
“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意思是“于是客居耒阳。游览岳祠的时候,突然发洪水了,十多天没东西吃”,据此可知杜甫此时生活艰难。
(4)
D.有误。杜甫属于现实主义诗人,不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乙】安禄山叛乱,杜甫为避难逃到三川。至德二年,又逃到凤翔。客居秦州,靠砍柴采集野果自给自足。又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城浣花溪造了间破房子。大历中,游历过瞿唐峡,登上衡山,于是客居耒阳。游览岳祠的时候,突然发洪水了,十多天没东西吃,县令派船去接他,才回来。杜甫喜欢谈论天下大事,高谈阔论却不切(贴近)实际。多次碰到贼寇叛乱,坚守气节不受污染。写歌写诗,为时事与生活忧伤,重情义不忘记皇上,大家都敬爱他。看李白、杜甫两位,每句话都震撼人心,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文人风雅,两位震动当时。
21. qīn tuán 22.D 23. 它乘着风盘旋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山野中的雾气 空中的尘埃, 24. 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 饱览民生疾苦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任选其二)
【解析】21.衾——qīn,意为:被子。抟——tuán,意为:回旋而上。
22.A.记录\志向;B.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气势强盛;C.这样\对,正确;D.翅膀\翅膀;故选D。
2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抟,鸟类向高空盘旋飞翔;扶摇,一种旋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2)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
24.考查比较阅读。①②这两句诗意为: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杜甫在这首诗里不仅仅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表达了作者饱览民生疾苦,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的济世情怀。这种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③④根据“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得:硕大无比,力大无穷。根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得:志存高远。根据“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得善借长风。
【参考译文】【甲】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乙】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啊;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种鹏鸟呀,在海动风起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这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像这样罢了。
25. 同“饲”,喂 等同,一样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被子 一会儿 26.(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 27. 托物寓意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8.千里马需要伯乐才能彰显本色,人才需要重用才能发挥才能。链接材料:首先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现在,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更加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解析】2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为: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食,同“饲”,喂;
(2)句意为: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等,等同,一样;
(3)句意为: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4)句意为: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衾,被子;
(5)句意为: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俄顷,一会儿。
26.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之,助词,定语后置;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2)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表推测。
2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乙文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遇雨淋,表达自己生活的不幸,却能推己及人,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士人,直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铿锵声音,表现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28.本题考查文章主题和语言表达。做题时,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即可。由甲文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千里马需要得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彰显本色,人才要得到重用才能发挥才能;链接材料“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可以看出袁隆平具有远大的目标,“他专注田畴,为‘稻粱谋’”可以看出他不怕吃苦,具有坚强的意志。据此分析可知,我们要想成才首先必须有远大的目标;其次要勤学苦练,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心怀天下。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的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
乙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来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1《卖炭翁》-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9《石壕吏》-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马说》-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