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专题11《卖炭翁》-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卖炭翁》-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知识点预习
原文及翻译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字词理解
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困:困倦,疲乏。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把:拿。称:说。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驱:赶着走。将:语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系(x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文章理解
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二、习题演练
1.下列对《卖炭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翁尘灰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凸显老翁内心的忧伤。
C.诗歌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受“宫市”之苦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下列对白居易《卖炭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勤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把”“称”“叱”“牵”几个简单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行为。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的过程,刻画了一个受压榨欺凌而敢于反抗的卖炭翁形象。
3.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本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篇没发一句议论,却充分表达出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宫市的痛恨之情。
B.通过脸色、鬓发、十指等细节描写,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其劳动的艰辛。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使用同情口吻写卖炭翁内心的矛盾冲突。
D.“翩翩”采用白描的手法,写两名太监的轻快潇洒之态,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买花(白居易)
帝城①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②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③,十户中人④赋!
【注释】①帝城:皇帝居住的城市,指长安。②戋(jiān)戋:细小,微少的样子。③深色花:指红牡丹。④中人:即中户,中等人家。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分为上中下三等。
对以上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卖炭翁》中的“辗”字既写出路面结冰,天气寒冷,也写出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和勤劳。
B.《买花》前十四句写京城贵族买花,后六句写田舍翁感叹买花。全诗行文晓畅,讽刺辛辣,具有较深的社会意义。
C.《卖炭翁》中伐薪烧炭的卖炭翁受欺凌受压榨却不敢反抗;《买花》中田舍翁偶尔才来买花的地方,低头长叹是因为他无法理解达官贵族的生活方式。
D.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卖炭翁》以“夜来城外一尺雪”与“晓驾炭车辗冰辙”对比,反映出“宫市”掠夺的残酷;《买花》把“一丛”花与“十户”赋等同起来,揭露了封建社会达官贵人挥霍人民血汗、纵情享乐的事实。
5.对诗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这首叙事诗通过卖炭翁被剥削、压迫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因此卖炭翁埋怨天气寒冷。
C.诗歌第二节中连用“手把”“口称”“回”“叱”“牵”一连串动词,将“宫使”仗势欺人、凶残霸道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D.诗人在结尾没有直接议论抒情,而是将其蕴含在对情节的叙述中,因此更深沉含蓄,令人深思、回味。
6.对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运用肖像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老翁的悲惨境遇。
C.“惜不得”三字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奈、悲愤和绝望。
D.作者对统治者的控诉,对劳动者的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中。
7.理解性默写。
(1)诗中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请简要分析“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两句诗中数词的作用。
9.请简要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0.下面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勾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形象,写出了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衣正单”却“愿天寒”是因为希望炭能卖个好价钱,突出卖炭翁生活的困苦。
C.诗中对宫使进行肖像、动作和心理描写,“把”“称”“叱”“牵”几个动词形象刻画出他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霸道凶残的掠夺嘴脸。
D.这是一首叙事讽喻诗,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11.“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驱将”什么意思?“惜不得”又表达了卖炭翁怎样心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人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
B.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C.“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将卖炭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D.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
14.赏析画线句子。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5.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处都运用了描写手法反映人物特点,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全诗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被强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的形象。
D.“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公文,而小太监手里竟有“文书”并称“敕”,这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16.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7.下面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讽喻诗,从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歌意在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全诗描述了卖炭老人的烧炭、运炭和卖炭的全过程,刻画了其受欺凌的人物形象。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不得已的反抗。
18.请对这首诗中的画线句进行简要赏析。
阅读《卖炭翁》,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9.下面对本诗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
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可见老翁的苍老及生活之艰辛。
C.“翩翩两骑来是谁”,“翩翩”有轻快之意,这里形容“官使”的风度、气质。
D.“半匹纱”“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构成强烈反差,控诉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20.自选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甲】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白居易)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韩愈·唐)
【丙】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①者,马无故亡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③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解】:①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是迷信活动。②亡:逃跑。③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④髀:大腿。
2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执策而临之 (鞭策)
B.食之不能尽其材(才干)
C.骈死于槽枥之间(两匹马并驾)
D.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2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B.虽有千里之能 虽有至道
C.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3.下面对【乙】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奇峰突起,点明全文主旨,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
B.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可怜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马”的角度再强调“辱”“骈死”的直接原因。
D.结尾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高潮,这是一种极强烈的讽刺。
24.下列对【甲】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烧炭深山,工序复杂,过程漫长,老翁凄楚衰老。
B.“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C.“翩翩两骑”的行为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D.老翁重回南山,后事未卜,激起读者憎怜之情。
25.下列对【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因马而生事,或福或祸,“其父”全程主宰。
B.遭遇祸福,要调整自己心态,超越时空考虑问题。
C.身处逆境不消沉,要有“柳暗花明”的积极心态。
D.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2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甲】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白居易)
【乙】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丙】
艾子①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②于田舍。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反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遥子曰:“此‘直 ’‘八’两字也”③。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明·陆灼《艾子后语》)
【注】①艾子:据说是由苏东坡杜撰的一个战国时代的人物。②浆:古代一种酸制的德带酸味的饮料。③此“直”“八”两字也:古书为竖排,故有此说。
28.下列句子中“鲲之大”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鹏之背B.何陋之有
C.无丝竹之乱耳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鸟也(这)B.志怪者也(记录)
C.怒而飞(生气)D.天之苍苍(湛蓝)
30.下列对《北冥有鱼》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鹏之奋飞迁徙,可见其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又勇于搏击。
B.野马尘埃以息相吹,可见世间万物,无论大小均有所依凭,无绝对自由。
C.之大也未能看清天之本色,可见鹏和人认识事物都有局限性,无法逾界。
D.全文运用大量想象夸张,营造了清雅幽静的意境,阐释了儒家崇尚自然的理想。
31.下列对《卖炭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衣正单”和“愿天寒”两词表现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
B.全诗通过对卖炭翁的肖像、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艰辛不易。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后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2.下面对【丙】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讲述了通、执二子向老父讨水喝,结果大相径庭的故事。
B.通、执二子的名字颇有深意,对比中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C.父喜的原因是,通子的回答符合父的认知。
D.艾子表扬了通子会变通的智慧,批评了执子的不负责任。
33.请将下面的句子用“/”线断开。(断两处)
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34.翻译下面的句子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参考答案
1.B
【详解】B.“凸显老翁内心的忧伤”分析不正确。“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表现的是老翁处境的艰难和内心活动的复杂。故选B。
2.D
【详解】D.“敢于反抗的卖炭翁形象”错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写宫使将千余斤炭拉走,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充当买炭的钱了,表现了卖炭翁的百般不舍又无可奈何;未体现其“敢于反抗”的形象;
故选D。
3.D
【详解】D.“‘翩翩’采用白描的手法,写两名太监的轻快潇洒之态”表述有误,“翩翩”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昂,目中无人的嘴脸;
故选D。
4.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卖炭翁》以‘夜来城外一尺雪’与‘晓驾炭车辗冰辙’对比”有误。《卖炭翁》以“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反映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这一年暮春,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原来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长安城里的名门大户纷纷相随前去买花。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以花的品种来定。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鲜红欲滴,小小的一束花,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它们被精心呵护着,主人还给张上了帷幕,筑起了樊篱,辛勤浇灌之余还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颜色还和以前一样鲜艳!家家习以为俗,更没有人认为是错的。有一个老农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的地方。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又有谁在意呢。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的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
5.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结合诗歌内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知,老人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但卖炭翁却希望天气再寒冷些,而不是埋怨天气寒冷。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卖炭翁的悲惨境遇;
故选B。
【点睛】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6.B
【详解】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卖炭翁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也想天再冷一些,让他能多卖一点炭钱。展现了卖炭老人的心里矛盾,运用心理描写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并未运用肖像描写;
故选B。
7. (1)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2)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鬓”“苍苍”“贱”“愿”“溅”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8.“千余斤”表现炭的数量多、价值高,“半匹、一丈”体现交换物的数量少、价值低。多与少、高与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交换的不平等,反映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9.示例:运用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天气里穿着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反常心理,把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形象揭示出来,表现了对他们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
【解析】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一车炭,千余斤”意思是: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半匹红纱一丈绫”意思是: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千余斤”突出了炭的数量多、价值高,而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前后的数词(数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买卖的不等价、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平民百姓财物的社会现实。
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此句意思为: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这是对卖炭翁的心理描写。卖炭翁是“衣正单”,但又“愿天寒”,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这样对比手法和心理描写,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把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形象揭示出来。“可怜”两字倾注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10.C 11.赶着走。描写卖炭翁万般不舍却又的无可奈何的心理,表现公使无情和卖炭翁的可怜,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意思是:那骑着马轻快而来的两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太监手里拿着公文,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调转炭车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这是对宫使的肖像和动作描写,选项中“对宫使进行肖像、动作和心理描写”说法错误,对宫使只有肖像和动作的描写;
故选C。
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意思是: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驱将”是“赶着走”的意思。“惜不得”是舍不得的意思,结合“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知,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面对宫使倚官仗势,横行无理,“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虽痛惜却无可奈何的心理。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12.白居易 13.B 14.“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处的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突出其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意思对即可)
【解析】12.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1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B.“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表述错误。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是“日已高”不是“清晨”。
故选B。
14.本题考查关键诗句的赏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对卖炭翁的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这一处的肖像描写,说的是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这样就生动形象地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情感上,联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可知,突出其年高与劳苦,让人看后心酸落泪。
15.B 16.示例1:肖像描写。尽管天寒,卖炭翁却衣服单薄,表达了作者对卖炭翁处境艰难的同情。
示例2:心理描写。卖炭翁衣服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冷些,好让木炭更值钱,体现了卖炭翁矛盾复杂的心理,抒发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的是叙述手法,反映了其艰辛贫苦的生活,和无比艰辛的劳作。选项“‘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处都运用了描写手法反映人物特点”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B。
1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而“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衣正单”与“愿天寒”构成了对比,反衬了这位老翁内心的挣扎和生活的苦难。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反常、矛盾心理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17.D 18.用“把”“称”“叱”“牵”几个简洁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悲苦。
【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
D.“表现了卖炭翁不得已的反抗”分析不正确。结合“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知,这里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并非是“卖炭翁不得已的反抗”。
故选D。
1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分析,诗句的意思是宫里太监来了,拿着文书说是皇家要征用这车炭,拉着牛车向北面的皇宫走去。这里可从词语的使用的角度进行赏析,诗句中运用了“把”“称”“叱”“牵”一系列简洁有力的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木炭的罪行;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行为,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悲苦。据此作答。
19.C 20.运用心理描写(或:“衣正单”和“愿天寒”形成对比),刻画了老翁的矛盾心理,真实反映了老翁的悲惨境遇。
【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判断正误即可。
C.“翩翩两骑来是谁”,“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本项中“形容‘宫使’的风度、气质”理解有误。
故选C。
2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所以这句诗歌运用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表现出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寄寓作者深深的同情。
21.A 22.C 23.C 24.B 25.A 26.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27.天下没有好马。唉!难道是天下没有好马吗?恐怕是不认识好马吧!
【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解释有误。“执策而临之”意思是: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策”是“马鞭”的意思,而非“鞭策”。
故选A。
2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或:都是副词,有时;
B.虽:都是连词,即使;
C.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其:都是代词,它(或马)
故选C。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有误。“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是从“食马者”的角度揭示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而非从“马”的角度再强调“辱”“骈死”的直接原因。
故选C。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不正确。“愿天寒”表现了卖炭翁希望天寒自己的炭能尽快卖出去,把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而非“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故选B。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理解有误。根据“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可知,或福或祸并不是人力能把握的,而非“‘其父’全程主宰”。
故选A。
2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句意为: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家富良马”主谓结构,应在“马”后停顿;“其子好骑”主谓结构,应在“骑”后停顿;
因此断句为: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2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无马:没有千里马。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其:大概,表推测语气。知:懂得,了解,认识。
【点睛】参考译文
【乙】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丙】
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为何不会是一种福气?”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老人说:“这说不定就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为何不会是一种福气?”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28.C 29.C 30.D 31.C 32.D 33.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34.像野马一样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土,这些都是生物相互吹拂的结果。
【解析】28.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鲲之大”,意思是鲲体积巨大。“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句意为:鹏的脊背。之:助词,的;
B.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句意为: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句意为: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之:代词,这;
故选C。
29.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怒而飞”,句意为: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故选C。
3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阐释了儒家崇尚自然的理想”有误,应为阐释了道家崇尚自然的理想;
故选D。
3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后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有误,“宫使驱将惜不得”表现出了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
故选C。
3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艾子表扬了通子会变通的智慧,批评了执子的不负责任”有误,这篇短文实际上是一则寓言,从三个人物的言行来反映和揭露残酷的社会矛盾。“老父”,代表一种难以改变或逾越的“世风”,使得坚持真理的人很容易碰壁;执子是“执着”地坚持真理的人的借代,通子即“通圆”而毫无原则的人的化身。作者苦于自己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经常碰壁,才会发出:“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的感慨。其实,这并不是作者对通子的真心称赞,表达的是作者的无奈。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文字来观察作者对执子与通子的态度;
故选D。
33.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通子真聪明啊!假如像执子一样认真,我连一勺水都喝不上了。按照题干限断两处的要求,可划分为: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34.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相,互相;吹,吹拂。
【点睛】参考译文:
【乙】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丙】
艾子到郊外游玩,他的学生通子、执子两个人跟随着他,艾子渴得厉害,让执子到农家去讨水。有一个老翁在正当门看书,执子作揖请求讨水,老翁指着书中的“真”字说:“你认识这个字,我就给你水。”执子:“读真。”老翁大怒,不给他水,执子回来告诉了艾子。艾子说:“执子没有办成事,通子应当去。”通子去见艾子那老翁,老翁像前面对执子一样把字指给他看,通子说:“这是‘直八’两个字。”老翁很高兴,拿出家里酿的美酒给他,艾子喝了感到酒很甜美,说:“通子真聪明啊!假如像执子一样认真,我连一勺水都喝不上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9《石壕吏》-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马说》-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6《〈庄子〉二则》-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