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数学(2024)七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综合与实践课(课件)

    人教版数学(2024)七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综合与实践课(课件)第1页
    人教版数学(2024)七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综合与实践课(课件)第2页
    人教版数学(2024)七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综合与实践课(课件)第3页
    人教版数学(2024)七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综合与实践课(课件)第4页
    人教版数学(2024)七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综合与实践课(课件)第5页
    人教版数学(2024)七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综合与实践课(课件)第6页
    人教版数学(2024)七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综合与实践课(课件)第7页
    人教版数学(2024)七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综合与实践课(课件)第8页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数学(2024)七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综合与实践课(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数学(2024)七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综合与实践课(课件),共42页。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低碳生活综合与实践01.学习目标03.新知探究02.课堂导入04.课堂小结CONTENTS05.随堂练习通过对“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对身边“碳足迹”计算的认识,建立低碳生活的理念,并设计自己的低碳生活行动方案. 全球气候正在变暖,科学家认为,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有关.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这一协定要求各缔约方共同努力,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2020年,我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问题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要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除了国家层面的规划和实施,我们每个人还能作出什么贡献呢?我们该进行怎样的低碳生活呢?思考 设计自己的低碳生活行动方案.活动准备1.查阅资料通过报刊、图书、网络等,查阅收集“碳中和”的相关资料,了解碳排放现状,国际、国内二氧化碳减排发展情况,了解新能源发展情况.2.统计数据统计家庭某月的用电、水、天然气、煤、肉类、A4纸张、塑料袋、公共交通工具乘坐等情况,计算对应的碳排放量.知识点1 学习“碳中和”等相关知识活动任务活动一 学习“碳中和”等相关知识任务1 查阅资料,学习“碳中和”“碳交易”等概念,了解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二氧化碳减排发展情况.知识点1 学习“碳中和”等相关知识成果参考:1.碳达峰:如图,碳排放峰值指一个经济体(地区)二氧化碳的最大年排放值,而碳排放达峰就是碳排放量在某个时间点达到峰值.知识点1 学习“碳中和”等相关知识2.碳中和:如图,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知识点1 学习“碳中和”等相关知识3.碳交易: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知识点1 学习“碳中和”等相关知识4.国际二氧化碳减排发展情况(1)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创历史新高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4年3月发布的《2023年全球碳排放报告》,2023年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继续了去年的攀升势头,增加了4.1亿吨(燃煤排放占65%),较2022年增长1.1%,达到374 亿吨的历史新高.知识点1 学习“碳中和”等相关知识(2)全球碳排放格局稳中有变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位居全球首位达到126亿吨,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4%,自2020年超过发达经济体的排放总和后,到2023年已高出其15%.美国仍位居第二,但排放量持续下降,排放量约为49亿吨,占全球的13%.知识点1 学习“碳中和”等相关知识印度则于2023年超越欧盟位居第三,排放量为28亿吨,占全球的7%.亚洲发展中国家碳排放的全球占比从2015年约为五分之二,升至2023年的约占一半.知识点1 学习“碳中和”等相关知识任务2 在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大气体积的0.03%,但其对气温有较大的影响. 据此,请提出相关问题,并尝试解决.知识点1 学习“碳中和”等相关知识成果参考:问题1:二氧化碳是如何影响地球气温的?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发出的红外辐射,导致大气层下层变暖.这一过程被称为温室效应,是维持地球适宜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即全球变暖.知识点1 学习“碳中和”等相关知识问题2:这种影响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有哪些具体后果?解:①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热浪、干旱、洪水和飓风等,影响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和人类居住环境.②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盖和冰川融化,海水体积增加,进而引发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和岛屿地区的生存.③生态系统变化:气温和降水模式的变化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存,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影响生物多样性.④人类健康问题:气候变化可加剧空气污染,增加传染病传播的风险,影响人类健康.知识点1 学习“碳中和”等相关知识问题3:我们应如何有效管理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解:①减少排放:通过改进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推广电动汽车和公共交通、实施碳定价和碳交易机制等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②增加吸收:植树造林、恢复森林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发展碳捕捉和储存技术,可以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③政策与公众意识:制定并执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法规,加强国际合作,同时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参与度,共同应对全球变暖挑战.知识点1 学习“碳中和”等相关知识任务1 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计算你的家庭某月的“碳足迹”.成果参考:耗碳量计算方法:二氧化碳(CO2)排放量(kg)=消耗量×碳排放系数知识点2 计算生活中的“碳足迹”碳排放系数知识点2 计算生活中的“碳足迹”煤炭发电:0.9~10.0kg CO2/kw·h;天然气发电:0.4~0.5 kg CO2/kW·h;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接近0(与发电类型有关)约为 0.24 kg CO2/t约为 2.165 kg CO2/m3*实际碳排放系数受多种因素制约,上表数据由文心大模型搜集生成.知识点2 计算生活中的“碳足迹”2.25~4.52 kg CO2/kg(广东省农科院研究数据)约为300 kg CO2/kg(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约为 39.72 kg CO2/kg(Our World in Data)约为 0.09 kg CO2/张约为 965 t CO2/亿个=0.009 65 kg CO2/个2.3 ~2.7 kg CO2/L知识点2 计算生活中的“碳足迹”家庭生活中的“碳足迹”(以某城市,某4口人的普通居民家庭为例)知识点2 计算生活中的“碳足迹”家庭生活中的“碳足迹”(以某城市,某4口人的普通居民家庭为例)任务2 根据完成的任务1,思考通过植树中和家庭一年的碳排放量.知识点2 计算生活中的“碳足迹” 知识点2 计算生活中的“碳足迹”2.设计植树方案,中和家庭年度碳排放通过植树中和家庭一年的碳排放量,需要考虑不同树木的碳吸收率情况.树木的碳吸收率情况取决于树木的种类、年龄、生长环境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知识点2 计算生活中的“碳足迹” 知识点2 计算生活中的“碳足迹”因此年植树约2 509棵,才能中和家庭年产生的碳排放.可以考虑多种植一些固碳量高的树种,如相思树、光蜡树、榉树等.实际植树时,还需要考虑地区气候差异,寻求适合所在地区种植的、固碳能力强的树种进行种植.知识点2 计算生活中的“碳足迹”知识点3 认识、分析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实现跨越式发展.2020年,我国宣布自主贡献新目标举措: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任务 要实现我国的“碳达峰”目标,请从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方面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成果参考:问题1:如果要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平均每年碳排放强度要降低多少?问题2:借助往年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分析建立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时间的数学模型,并预测达到碳达峰的时间点.问题3: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知识点3 认识、分析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选择低碳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从身边做起,请设计你们小组的低碳生活行动方案.知识点4 设计低碳生活行动方案成果参考:1.节能减排节能家电:选择能效等级高的家电产品,如节能灯泡、变频空调、节能冰箱等,减少能源消耗.合理使用电器:不使用的电器及时关闭,避免待机耗电;利用自然光照明,减少照明用电.节水措施:修复漏水龙头,使用节水器具合理安排用水时间,减少水资源浪费.知识点4 设计低碳生活行动方案2.绿色出行公共交通: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共享单车等,减少私家车使用.步行与骑行:短途出行尽量选择步行或骑行,既锻炼身体又减少碳排放.新能源汽车: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减少化石燃料消耗.知识点4 设计低碳生活行动方案3.绿色饮食减少肉类消费:适量减少肉类消费,增加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品的比例,降低畜牧业碳排放.本地采购:优先选择本地生产的食品,减少因长途运输产生的碳排放.减少食物浪费:合理规划饮食,避免食物浪费,剩余食物可考虑储存或捐赠.知识点4设计低碳生活行动方案4.绿色居住绿色建筑:选择或改造为绿色建筑,如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环保建材等.垃圾分类: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产生的碳排放.室内绿化:增加室内绿植,改善空气质量,同时绿植还能吸收二氧化碳.知识点4 设计低碳生活行动方案5.绿色消费环保购物: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选择可降解或可重复使用的产品.二手交易:鼓励二手物品交易,延长物品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和碳排放.绿色投资:考虑将资金投资于环保产业或绿色基金,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知识点4 设计低碳生活行动方案6.教育与宣传提高意识:通过参加环保讲座、阅读环保书籍等方式,提高个人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和意识.分享经验:与家人、朋友分享低碳生活的经验和做法,鼓励更多人加入低碳生活行列.倡导绿色文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低碳生活的点滴,传播绿色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知识点4 设计低碳生活行动方案1.小玲搭飞机旅游,已知她搭飞机产生的碳排放量为800千克,为了弥补这些碳排放量,她决定上下班时从驾驶汽车改成搭公交车.依据以下信息,假设小玲每日上下班驾驶汽车或搭公交车的来回总路程皆为20千米,则与驾驶汽车相比,她至少要改搭公交车上下班几天,减少产生的碳排放量才会超过她搭飞机产生的碳排放量?( )每人使用各种交通工具,每移动1千米产生的碳排放量:●自行车:0千克 ●公交车:0.04千克 ●机车:0.05 千克 ●汽车:0.17 千克A.310 天 B.309 天 C.308 天 D.307 天 1.小玲搭飞机旅游,已知她搭飞机产生的碳排放量为800千克,为了弥补这些碳排放量,她决定上下班时从驾驶汽车改成搭公交车.依据以下信息,假设小玲每日上下班驾驶汽车或搭公交车的来回总路程皆为20千米,则与驾驶汽车相比,她至少要改搭公交车上下班几天,减少产生的碳排放量才会超过她搭飞机产生的碳排放量?( )每人使用各种交通工具每移动1千米产生的碳排放量●自行车:0千克 ●公交车:0.04千克 ●机车:0.05 千克 ●汽车:0.17 千克A.310 天 B.309 天 C.308 天 D.307 天C2.“低碳生活”是指人们生活中尽量减少所耗能量,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一种生活方式.排碳计算公式:开私家车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油量(L)×2.7.家用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量(kg)=天然气使用量(m3)×2. 165.家用自来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自来水使用量(t)×0.24.(1)开私家车二氧化碳排放量y(kg)与耗油量x(L)的关系式表示为: .y=2.7x2.“低碳生活”是指人们生活中尽量减少所耗能量,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一种生活方式.排碳计算公式:开私家车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油量(L)×2.7.家用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量(kg)=天然气使用量(m3)×2. 165.家用自来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自来水使用量(t)×0.24.(2)在(1)关系式中,耗油量每增加1L,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2.7 kg (3)小明家本月用天然气20m3,自来水4t,私家车耗油量为50L,请你计算一下小明家这几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解:(3)由题意,得20×2.165+4×0.24+50×2.7=43.3+0.96+135 =179.26(kg)∴小明家这几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79.26kg.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